這是黃元御先生對
傷寒論的重要貢獻的體現,我們先學習天人解,這樣更有利于理解黃元御先生對這個先后天,氣血生化的觀念是比較有利的。黃元御先生呢,他這個對陰陽六氣,還有五行的理解。以前看過河圖的人都知道,就是說,基于生化的角度,就是說五行順生,生化的角度來理解。
應該前面就是:“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清濁之間,是為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這是黃元御先生,就是說,關于陰陽變化分判,做的一個簡單的陳述。關于陰陽如何分判呢?這一點,就是說,是一個比較難于理解的過程。需要靠大家仔細的思維,精思達到一定的境界,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真正體會到。我們先這樣,通理上給大家講講。
“陰陽未判,一氣混!边@是什么?就是說,我們這個紛紜的世界之中,如我們思維變化,然后是周圍事情紛雜的狀態(tài)之中呢,都屬于萬物千奇百變的這種狀態(tài)之中。這已經是一種萬物奔騰的狀態(tài),要能歸納到陰陽,這之間需要有過程。內經上講,“大之可外,小之一十百千”,這是陰陽的變化之道。陰陽呢,是我們先賢先圣對事物一個分判的方法。其實,就是說分判的一個名詞吧。
在周易《系辭》中,就講到這樣,“圣人立陰陽以類萬物之情!边@個萬物紛雜各有不同,我們去用什么理解它?我們去用我們這個一心,我們用我們的意念,體會萬物的不同情狀,怎么去體會呢?就是說,簡單分判為陰陽來體會。陰陽對事物初期的進行分判。這個陰陽的分判,不是對事物的分判,而是對我們一心的分判。
這比如,我們體會這事物,怎么樣體會?以事物相應合產生相應和產生共鳴,同氣相求。另外呢,是一股寒氣,你體會的時候,你也是一股收束之氣來感應它。感應之后,然后這就是,我們是一個純凈的狀態(tài),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或者是一潭靜水一樣,來感應外在的變化。這時外在開散的變化,我們就會受到開散跡象的影響,也會有開散的波動。所以呢,這個陰陽是對從我們以一意測萬物的角度來進行分判的。
所以說,取類比象,開始對萬物有所感應,然后去取類比象。“一氣混茫,陰陽未判”,這是什么?這是我們的狀態(tài)。我們認識事物的狀態(tài)能達到“一氣混茫,陰陽未判”,這是一種泯滅了對事物的分別與差別的判斷。把我們平常對事物差別的這種判斷,還有這種分別之心,先逐漸安藏起來,靜息下來。這個時候呢,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派靜象,是根凈之象,沒有動靜,也沒有陰陽。
如果大家受過驚嚇的話,受到猛的一件事情刺激的話,大家會腦子突然空一下,是不是呀?處在這種空空的狀態(tài)之中呢,這種狀態(tài)是我們每個人都體驗的。今日今生沒有體驗,就是說,很多事也沒體驗過的。有體驗過的,它就不會忘。就是說,在這種狀態(tài)之下呢,我們對周圍的事情也觀察的一清二楚。周圍的事情碰碰擦擦,什么各種狀態(tài),我們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但我們沒有隨著它去運動,沒有去進行運作。這種狀態(tài)就叫做真靜,就是一氣混茫。
這種一氣混茫的狀態(tài)呢,是萬物自現,是fo法所說的“圓”。圓明,一派圓明的狀態(tài)。這時候呢,萬物自現,各自的形象百千萬種,但是你的心沒有動,沒有去應和它,這叫做陰陽未判。你去應和它,一動,這就是你有所取象,你有所取象的話,你這取象就有盈就有縮。有盈有縮之間就判出陰陽。盈縮之間呢,黃元御先生就判出清濁,其實這個不必要。一盈一縮之間就有向背,有向背就判出陰陽了。有向背,也就是誰在判別向背呢,是由一個中的坐標點,它來判斷是向還是背?是正還是負?是陰還是陽?這一點就是天地人之間的中氣。
這是我們觀察事物的本位,所以我們中國歷來天文觀象的時候都有自己的本位。不是地心說,也不是日心說,也不是無窮宇宙之間的識辯,當下就是天心,當下觀察事物,然后呢,再在天象之中找一點不動的,這就是所謂的天心。在這點,首先假如自己不動。
“樞軸運轉,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边@個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說,五行啊,五行金木水火土講的是四象,四種現象。行者,行也。行就是運行的意思。五行是五種運行狀態(tài)。
什么叫火?火曰炎上,就是這種炎上開散的狀態(tài)。木氣呢?就是這種升發(fā)條達狀態(tài)。水呢?水就叫做閉藏。記得上學的時候,什么叫腎氣?沒有腎氣。就是閉藏之氣就叫做腎氣。同樣收斂之氣就是金氣。所以就沒有腎氣。五行呢,就代表五氣,五種運行狀態(tài)。這五氣呢,就是一氣。大家知道為什么嗎?它是元氣運行的不同狀態(tài),分判出來五氣。其實這五氣就是一氣。我為什么在論壇之中我以前提到過陰極就是陽呢?陰極就是陽,為什么?陰氣陽氣都是形容元氣運行的狀態(tài)。就象我們經常說的春夏氣機生達,秋冬氣機斂降。春夏陽氣生達,秋冬陰氣斂藏。春夏陽氣生達,秋冬陽氣斂藏,你說這秋冬你也可以說是陰氣斂藏也可以說陽氣斂藏。其實這里面不只過是一個陽氣。有時候陰氣陽氣指得是升降的狀態(tài),有時候陰氣陽氣指的是本體的元氣。
所以大家在看內經和傷寒的時候,對這點有分別。如果沒有分別的話,就會產生混亂以至于自己困惑以后。很多歷代醫(yī)家自己困惑以后又用來約束別人。也不知道自己之間的關系,然后對經文亂講。這個都是屢見不鮮的。所以說陰陽五行這種氣實則是一氣,就是我們講的化生的角度。好的中醫(yī)談中醫(yī),不談辨證,談什么?談氣化。這一氣是怎么變化的。辨證都是小兒科的事,辨證容易出現很大的誤區(qū)。
很多辨證的東西,你一辯出來就僵化掉了。你自己,可能就是說,始作俑者。你這個談的人知道,你的徒弟或外行人或后學者聽,好象拿著辨證分析,按圖索驥。這樣來搞,其實不能打成一片,不能圓融,形成很多僵化。所以你說,從明清以后,景岳的書出來了,然后《脈因證治》出來以后,醫(yī)學就越趨下流了,越來越僵化掉了。可能大家就是說,五臟辨證,六經辨證,三焦辨證,整個都是僵化掉了。所以說,我們今天回過頭來看《四圣心源》呢,就是把所有的名象全部貫穿起來,然后知道氣化的真正原因。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边@個就是講的是氣化的關鍵。大家這一點要好好地讀。你至于領會到以后,當然啦,內經里說:“學醫(yī)之道,虛靜為寶”。學醫(yī)有道,虛靜為寶。這個寶呢?就是韜光養(yǎng)晦,在虛靜的狀態(tài)之中來體會陰陽的變化,來體會病人的病情。變化之妙,成乎一心。怎么成乎一心?你沒有這個虛靜的狀態(tài),你去臨證。即使你的醫(yī)學達到一定的程度,你如果今天的狀態(tài)非常差,很多變化,很多病人的狀態(tài)都給你漏了。但是有一點例外了,你臨證非常豐富了。很多已經成系統(tǒng)了。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出現常規(guī)性的錯誤。但是疾病在復雜的情況下,沒有這個虛靜的狀態(tài)的話,不會有神來之筆,也不會跟疾病一下子相應合。這就是道德經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币簿褪沁@個意思。
易經上曾經說過:“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敝v到這段話的時候,我可以給大家講下一個古代經常講的小故事。有兩則故事。過去古人來闡述“寂然不動”。我們看病的時候,寂然不動,不但與病人相互感應,與天地萬物都可以感應。明朝有朱順水這個名人。當時呢,朱順水渡海去日本講學。當時呢,遇見大風浪。那個時候的船只差些,所以呢,大家都驚慌萬分呀,覺得兇多吉少。這個時候呢,朱順水用一個黃紙寫了四個字“沉靜天地”。寫完了以后,燒掉扔在海里。然后隨即風平浪靜。
這是什么?他這種莊重之氣一下子與天地相互感應,外在的動象一下子就被鎮(zhèn)住了。就是說,小則看病,大則與天地相感應。還有宋代有一名大禪師。當時在當地是久旱,國家是久旱,沒有雨水。都三年了。他當時就是祈雨。祈雨的時候做了一壇法就下雨了。當時問怎么去祈雨的?他回答就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彼赃@里面都有很多奧秘。
在論語里面說:“至誠可以通神”。至誠,誠是什么?我們的心態(tài)不誠呀。為什么?真正誠直的人,他心態(tài)是如一的,定力非常高。真正達到至至誠這種狀態(tài)。至誠之道可以先知,可以通神。所以呢,我們學中醫(yī)要學的好呢,要有至誠的心,對待事物,對待人,大家盡量少一點心眼,盡量把自己弄的簡單化些。這樣的話,你自己在學醫(yī)的過程中,就可以少給自己設一些障礙。然后感應事物的時候,就可以感應很親切。這就是“至誠之道可以通神”對中醫(yī)的詮釋。
在辨證的過程之中,用最簡單的,就象內經里說的:“獨守陰陽,無與眾謀”。什么意思?也是這個意思,持簡御繁。智者察同,愚者察異。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會察萬事萬物的交匯點,共通點。而不是察事物的差別與變化不同而分門別類,這是西方文化。中國文化講究乾坤之道以御萬物,而不是講究追求萬物,然后去征服世界,然后去探索世界。這個不是。智者察同,同在哪?同在內,就是說萬物還是有差別的,你這個心不要有差別。你觀察萬物不要戴有色眼鏡,是以一視同仁,一樣的心態(tài)去觀察萬物。這個時候你找到了同一點,你就會發(fā)現事物的真象,你就會容易把事物溝通起來。如果你的心態(tài)看每件事都不一樣的話,那就會自設障礙,所知障。因為自己對事物有了解以后,對自己無形之中產生障礙。反而不如,嬰兒般地對事物觀察更加細微。
下面講五行生克。五行啊,五種狀態(tài),它直接互相牽制。這牽制呢,就是克;ハ嘧兓薪泳褪巧|S元御先生講的就是以氣,而不以質。因為我們中醫(yī)講的是一個氣化的過程。因為我們中醫(yī)先講氣化,再講形質。這是兩點不同的。跟西醫(yī)講形質不一樣。因為為什么?形質跟氣化之間還是有溝通的。就象冰化為水,水化為氣,逐漸有個變化的過程。形質吧,它也參與相生相克,但是由于形質的相克受到流動變化的影響,形質的相克就比較局限。這不如氣化感應的非?。你說形質有沒有相克?絕對有,怎么沒有呢?
金氣收斂,真正形成金氣,是肅殺之氣。它已經內含了,但是它這個氣是成型了以后,斂聚了一塊,不能動。它受外在的感應就比較差。凡是成型的東西,它都是質。它已經是收斂成型的。這一點我以后會講。中醫(yī)先講氣化再講形質,形質之后就得談精的問題。在天地之位,北寒而南熱,東溫而西涼。這一看就知道,我們中國的祖先呢,是基于我們現在這塊土地而創(chuàng)造了這個醫(yī)學,直接創(chuàng)造了先后天八卦來運用。都是立于我們這塊土地,只要我們中國人還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還有太陽,還有月亮,中醫(yī)就不會消亡,中醫(yī)就會是適應發(fā)展。除非天地發(fā)生變化,大陸架整個發(fā)生變化。這個“北寒而南熱,東溫而西涼”也發(fā)生變化。因為你換了地圖,所以中醫(yī)是移形換位,換過位以后自然知道變化。
下面講的是六氣的化生。六氣之中,寒熱溫涼四氣。寒熱溫涼各隸屬于木火金水。所以呢,四氣的變化產生于中土,就形成了二氣。這就是燥濕。燥呢,是什么?是木火之氣燥。木火之氣升達,金水之氣清。木火之氣欲升達而不得升達,這產生什么?產生濕。金水之氣欲斂降而不得斂降,則會形成燥。所以呢,濕雖然為陰邪,但是多易化熱。所以你看很多病人一有濕馬上化熱,因為濕氣它是木火之氣不得升達,濕氣容易化熱。
而燥氣呢,燥為金水之氣欲斂而不斂。燥氣,濕多協(xié)熱,燥多協(xié)寒。很多病人出現燥氣的話,因為為什么?燥氣的這個狀態(tài),金水不得斂藏。元陽之氣很容易耗傷。濕氣的狀態(tài),木火之氣不得升發(fā),元陽之氣容易閉郁。這是兩者。所以呢,很多臨床醫(yī)家鑒于這點,化濕多兼清熱。而見于燥邪呢,多用溫法,不能過于寒涼,在臨證上用火神派用的很多。濕雖然為陰邪,但一定注意要疏達,要用辛涼之品。如果不然的話,你光用溫中燥濕之品,濕邪愈加彌漫。這時候可能產生熱深厥也深的情況,這也有。
在臨床上,很多病人,明明是寒濕之證,用完
附子理中丸以后,痞滿益盛。中焦脾胃脹滿,出現這種情況,在于很多火神派醫(yī)生用法不是少見了。我以前經常有這種失誤,也經常看到別人有這種失誤。所以在治療濕熱情況下,一定要注意透達。在治療燥邪的情況下,一定要注意溫化,溫固元陽。
再一點講的是相克。相生之路,這個都好理解。相克之路。五行之中有生化,有制化。生化呢,精化氣,氣化神。制化之道,就是多用于斂藏之道。生化呢,多于化氣;制化呢,有歸精。有生化,有制化,精氣才能化生,才能夠真正達到歸經的目的。在我們臨床之中呢,就是六氣生化,木生火,火生金,金生土。這是一個氣化的過程。精化氣,氣化神,這個時候呢,如何達到氣歸精,精歸化這種角度呢。這在內經也強調,我們后天飲食產生的這種水谷精氣。這種精氣呢,周游經絡之中,斂藏于臟腑之中,再歸于腎中,然后歸于奇經八脈。
這個精氣是如何歸化的?這個精氣歸化是制化生的,怎么制化呢?在于我們后天,水火立位,君火當政,相火溫化全身的氣化。這個時候呢,君火一定旺。君火怎么旺呢?君火,蒼天者。內經上寫著:“蒼天者,清凈則志意治!笔裁词乔鍍簦可n天就是講的君火,就是我們的君主。君主一定要清凈,什么清凈?是我們五志的相火一定要下潛,君火之令才能下達,君火一定要克住相火,相火才不會上逆,然后運化周身以后,精氣才能夠斂。
左路,臟腑,大家可以用生達去理順一下;右路,是制化,無論是膽胃之氣要下降,還是金火之氣要練化,都是從克化的角度來進行收藏的。這里面牽扯到道家練功的道理。但是總體的原則,不外乎是練己,就是說,達到一種清凈凝定的狀態(tài),氣機自然就會生化,然后是歸于制化。
在臨床之中,火神派多喜歡用生化的角度,對于制化的角度,理解的少一些。在臨床之中,有寒涼派,很多寒涼派,逢人就用苦寒清熱一派?嗪隙▊栄剑瑪£枤,對于氣化來說是不利的。相反,氣化過多了以后,元氣會耗散,精氣得不到補充。而制化呢,使周身相火之氣得到斂藏,這使元氣容易歸根。所以說呢,氣化和歸精這是治療上的兩個角度。如果過多氣化的話呢,你看很多病人為什么會講,吃一段時間中藥,身體會軟?就是這個道理。
因為我們臨床用的草木之品,木氣都屬于升發(fā),都屬于條達的,它都是助氣化的。但是呢,很多醫(yī)生呢,在運用草木金石的時候,他不取其氣,寒涼派有很多人,把藥煎煮的時間很長,就是水開了以后煎煮四五十分鐘以上。這個時候呢,苦寒藥就會發(fā)生變化。它寒氣就會散了,苦味就留下來了?嗄軋躁幯,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觀察了很多苦寒派的大夫用藥,很多虛損的病人,然后是怕冷。經過這樣用苦寒藥治療后,慢慢地感覺身上能暖起來,而且感覺有精神。這和它潛在的能達到歸精的道理是暗合的。
他們是不是這樣意識到的呢?不一定。但多少年他們用這路用順了,有它的道理。對這點理論上運用和闡述,有一定借鑒價值的書,大家可以看看
朱丹溪先生的《格致余論》。相生相克,這個生化和克化,黃元御先生講的還不是很詳細。金性收斂,溫之以火,則金不過收;水性降潤,滲之以土,則水不過潤,皆氣化自然之妙也。這是黃元御先生這樣理解,他理解就是五行之間的互相制衡,氣化的制衡不離元氣,有時候五行失治以后,金氣過斂或者是火氣過發(fā)的時候,都不離一點,就是中焦的土氣不足了。這有時候這點非常非常重要。
黃元御先生講的臟腑生成,大家可以看一看。臟腑生成就是五行的生化,沒有什么特別的。就是把五行呢,然后根據天干陰陽化為十天干,分判了一下臟腑。因為這以后黃元御先生在講六氣解的時候,他變化到了。因為為什么呢?六氣的變化呢,六氣為陽,六氣本來就屬于天的變化。所以呢,用天干來表達六氣之間的變化。
講厥陰風木之氣,少陽相火之氣,在這之中就是五行跟六氣的交織吧。氣血原本,肝藏血,肺藏氣,氣源于衛(wèi),血源于脾,他這個講的我覺得是營衛(wèi)本源,而不能概括整個氣血本源。肝藏血,肝主要是藏營,營氣生動。肺藏氣,就是肺藏到衛(wèi)。他對于氣血的解釋,有一點比較好的就是,凡在于臟腑則為氣,凡在于經絡則為衛(wèi);凡在于臟腑則為血,凡在于經絡則為營。他這點講的非常有見識。因為人呢,外而經絡,內而臟腑。外而經絡,講的是氣化;內而臟腑呢,臟腑是藏神的,藏精的。你就得講精血,將精血歸化,外而六氣,就講氣化。所以一般的病,先講氣化;久病重病,然后如何復原,你就得講歸精。所以說兩種治法。由于治大病重證或者是危急之證,先講氣化。這個久病慢性病,如何康復,如何復原,如何達到老而益壯?這種呢,就要講如何歸精。
“蓋脾土左旋,生發(fā)之令暢,故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轉,收斂之政行,故清涼而化辛金。午半陰生,陰生則降,三陰右降,則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氣清涼,而性收斂,子半陽生,陽生則升,三陽左升,則為肝木,肝木即腎水之溫升也。“大家看吧,三陰右降,則為肺金;三陽左升,則為肝木。意思是什么呢?陽氣要升達,必然經過厥陰這條路。雖然本在中土之升斡旋,但是肝木是非常關鍵的。
這個肝木一抑制的話,就會產生什么?第一點,太陽之氣不化了;這樣,陽明之氣不化了。這三點呢,在下呢,第一點,膀胱經,膀胱經會有濕熱,這是因為厥陰經不能升達。第二陽明經,陽明經大腸,大腸會有濕熱。第三,少陽經,少陽經膽腑。所以呢,要治療這三陽病,比如說,慢性結腸炎,腸道濕熱;慢性泌尿系的感染,膀胱經的東西;還有膽囊曾經出現問題,皆在厥陰經不能升達。 現在臨床上很多人一見膀胱經,一見大腸經,一見膽腑,一見這些熱呢,就是要清。當然你清了會減輕癥狀啊。“先其所因,伏其所主”, 伏其所主,你做到了啊,就是濕熱,這三經的濕熱。木氣上不去了,這脾氣的濕氣也上不去了,濕氣肯定下流了。這個時候呢,一定要升達厥陰經的陽氣。
厥陰經的陽氣升達不上去,這個病根本不能除根,治不好,只能說暫時有所改善。相反一方面,午半陰生,陰生則降,三陰右降,則為肺金。很多病人產生上焦的
失眠,
心悸以及這種種的變化。下為三陽,這個三陽就是從腑的角度;上為三陰,厥陰
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你從這幾個角度來看的話,這肺氣要斂降的話是非常關鍵的。
首先呢,三陰之氣斂降。心火有余,心肺之氣不降的話,先得降胃,陽明胃氣一降,上焦之氣跟著降。所以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一些失眠病人用
酸棗仁湯,里面有
知母,知母就是清降上焦肺氣,清降肺胃之氣。關于這個問題,大家有什么要問的。
關于這個治療失眠嘛,肺心之氣要斂降,這是必然的。胃不和則臥不安,首先胃氣要降,胃氣跟著降,三陰之氣就降。入夜才能陽入于陰。在臨床上,有人就用
一味藥,用
百合來治療失眠。百合為什么能治療失眠呢?有些人上焦心肺燥熱不得潛降,百合呢,可以清降肺經,夜臥則合。百合這味藥呢,它有它的特性。白天呢,張著;晚上呢,百合就會收起來。這是百合特有的特性。百合在治療失眠中,辨證隨機運用的話,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也可以說,百合是味引經藥。至于說
夜交藤啊,酸棗仁啊,這些藥,有時候你看看。如果是心肝精血不足的話,你用酸棗仁,用多點可以。如果心肝有邪熱的話,你過多用酸棗仁一點也沒用。
精神化生!案窝獪厣灰,溫化為熱,則生心火,肺氣清降,降而不已,清化為寒,則生腎水!边@些東西呢,看起來很簡單。覺得呢,一看很好理解,這個一目了然。但是呀,我勸大家把這些東西一遍一遍地讀,一遍一遍地念。什么時候你一念到這句話的時候,你就感覺非常順。你都不會體會它是什么意思,就感覺是這么一回事。念這篇文章的時候,心態(tài)特別靜。這就行了,就像是自己說的一樣。這理所當然,需要達到這種狀態(tài)。
“水之寒者,五臟之悉凝也,陰極則陽生,故純陰之中,又含陽氣,火之熱者,六腑之盡發(fā)也,陽極則陰生,故純陽之中,又胎陰氣。陰中有陽,則水溫而精盈,陽中有陰,則氣清而神旺。神發(fā)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毕旅孢@個精神化生。還是以前面五行里面的木火金水,木火金水,分屬于四方,分是精神魂魄的變化。這個換了一下名詞。精神魂魄呢,講的是五臟。凡是很多病,影響到五志的時候,它這個病一定是源于內傷,它這個病比較深。影響到六經氣化來說,很大一部病人就是說,來源于比較表淺,跟外在的風寒暑濕燥火有關系。
天行六氣,人亦有六氣。天之氣,有盛有衰,人之六氣亦隨之而感應。就象每一年五運六氣有司天在泉,太過不及。今年寒水之氣太盛,太過的話,我們人體寒水之氣也跟著太過。所謂的寒水之氣太過,是什么?是我們今年的元氣收斂的程度多一些,升發(fā)的少一些。就像一個人一樣,今年不精神,過于蜷縮起來。過一年呢,如果是相火司天比較盛,就會產生一些火熱的現象,這個人呢,平時就會比較躁動一些。所以呢,根據人的元氣狀態(tài),也就會以散漫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發(fā)有余而收不足。
就像我們平常一樣不會生病,天有和氣,它有太過不及的話,我們人體也有感應,不司其政。但是有虛邪賊風呢,突然來一股寒氣,寒氣過盛的話,一下把人體的元
氣閉藏住了。所以就會產生了傷寒,傷寒就是說,寒氣以至外在的寒水之經呢,感應以后陽氣不能升達了。所以這時候傷在表一層,這叫做傷寒。因為太陽居于一身之表,總統(tǒng)營衛(wèi),一身毫毛腠理,三焦膀胱毫毛之腠理皆應乎于太陽之經。所以說,外感病,六經病,以傷寒命名,以傷寒為統(tǒng)。傷寒論,這三個字很有深意在里面。為什么不叫
傷風,為什么不叫傷熱?
“陰氣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陰氣全降,則魄變而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贝蠹易屑氉x,這話仔細讀,多讀幾遍。這前面臟腑生成,氣血原本,精神化生以及五行生克,形體結聚這些,全是黃元御先生在破執(zhí),什么叫破執(zhí)?所以名詞才能貫穿起來,叫你理解,不外乎中氣之變化,不外乎一氣之變遷,只是不同的現象。當然領會到什么叫萬化隨心,什么叫醫(yī)者意也。黃元御這種方法象以前我們過去禪宗學習方法有點類似之處。
“肝藏筋,其榮爪,心主脈,其榮色,脾主肉,其榮唇,肺主皮,其榮毛,腎主骨,其榮髪。凡人之身,骨以立其體干,筋以束其關節(jié),脈以通其營衛(wèi),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膚!边@就是黃元御說出來的五行在人體身體內各有所司,各有所變現!捌っ,肺金之所生也,肺氣盛則皮毛致密而潤澤。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氣盛則肌肉豐滿而充實。脈絡者,心火之所生,心氣盛則脈絡疏通而條達。”心火怎么盛呢?脾土是怎么盛呢?這牽涉到養(yǎng)生藏精的問題,我們呢,經常說到中醫(yī)氣化呀,只能助其調節(jié),而真正歸精的部分,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三分治病,七分調養(yǎng)。所以我們作為大夫呢,一定要對我們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導引道家的這種修煉之術有一定的涉獵,這樣才能做為一個好大夫。
“肝木之所生也,肝氣盛則筋膜滋榮而和暢。髓骨者,腎水之所生也,腎氣盛而髓骨堅凝而輕利。五氣皆備,形成而體具矣!彼匝,現在很多人,很多病都是不可治的。為什么?一方面,你給他治,他一方面,七情憂慮,你剛剛給他調好一些。他又對外在不能制以的條件,投入到這種環(huán)境之中。到最后呢,你調好一次,反而速其死期,因為你中藥是不斷氣化,精氣不斷被消耗。所以到最后,不治嘛,他沒有資本,他得老老實實地歇著。
五官開竅。“肝開竅于目,心竅于舌,脾竅于口,肺竅于鼻,腎竅于耳。五臟之精氣,開竅于頭,是謂五官!标P于這個七竅的虛實呀,清濁。這點五官七竅都屬于五臟精氣之上承,五臟精氣足了以后,是什么?臟者,藏精氣而起亟焉。精氣一上承的話,則會營養(yǎng)五竅。精氣不足的話,七竅就會失靈。精氣不足的話,還有一點是三陰。三陰精氣不足以上承的話,就會出現目昏花,耳失聰等現象。就是我們平時說的
耳鳴,鼻塞,眼昏花之類種種情況。更多的癥狀是由于三陽經氣不降,少陽膽經,陽明胃經,這兩經陽明二陽,這二陽之氣不得潛降,導致的相火不得潛降,濁氣上擾,上干清臟導致的五官窒塞。這個時候呢,我們要把握斡旋中土非常關鍵。
七竅這里面要注意的,因為耳鳴是最難治的。因為什么?腎開竅于耳。平常人呀,要能達到清心寡欲不容易。不能達到清心寡欲,五欲制勝,而耳朵不僅是腎開竅于耳,而且肝竅通于耳。平常人七情以肝氣內郁為先,以相火為主。所以呢,耳鳴的現象在很多情況下是非常普遍的。如果單純是肝膽經的問題,這個好治。但是病人內在的七情郁結你要幫他調整。你如果不幫他調整好他的狀態(tài)的話,你去要求他必須處于什么狀態(tài),你必須給我注意,你強制他,這樣才有效果。
如果不然,他這邊吃了藥,那邊去上班,去進行名利場的爭斗,自己處于人關系之中爭斗。這個要治好的話,估計得要仙丹了。我在臨床上很多疑難病的治愈的話,其實都歸結于病人很好的配合。病人對大夫非常信任,大夫要求他平時做的各種養(yǎng)生,他都做的非常到位,甚至有的沒教到的,他都十分地注意。這是治療一些疑難慢性病的關鍵。不是說象神,釋迦摩,耶穌一樣,摸一下就好了。那也不行,感應不到。
就是說,我們給病人看病,我們去感應病人這個病,病人也要感應大夫的心態(tài)。他有一種要改變現在狀態(tài)的心態(tài),病人既然身體病了,心靈也病了。他要是如果沒有一個對現在狀態(tài)悔改的心思話,你不要去給他治。很多病人到醫(yī)院里來了,就想著這大夫就應該怎么樣。好像就為他服務,他們就沒有擺正病人的本位,病人本來病了,你不應該病。既然病了,你有不該做的事情你做了,不該犯的錯你犯了。這個時候先懺悔,然后再治病。這就好治。
如果病人以驕漫的心態(tài)來看病,當大夫對于這種病人,首先你要搞清他這種狀態(tài)很難治好。在很難治好的基礎上,很多關系你要說到了。要不然的話,這種病人,開始驕漫,最后治療達不到效果的話,就會出現醫(yī)患之間的問題。一般的
感冒就是六氣之間出現的例子,簡單就是外感。這個好治。我們說的是關于內傷雜病,內傷七情,這種病人要治療的話,跟病人說清關系。過去我們古書上很多醫(yī)案講的,這病人剛復自用,對藥物是一個大的障礙。以前陳修園先生也說過,吃藥的過程之中,心君一定要正,心君正的話,諸藥藥氣得使。邊吃藥的時候,心態(tài)要非常正,藥氣得使。如果他吃完藥,心里就三心二意,他內氣首先就不正,藥氣進去了以后就很可能對他造成更大的擾亂。藥氣不得使,因為藥氣也是外來呀,你心火不當君位,君火不名的話,相火不位,本身就氣機錯亂。
五氣分主!案螌倌,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边@個都需要反復背,背到特別熟的地步,要去領會,需要一遍遍去領會。我建議,看書就不要背,一遍一遍地去領會!澳I屬水,其液唾,其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聲呻。蓋肝主五色,五臟之色,皆肝氣之所入也。心主五臭,五臟之臭,皆心氣之所入也。脾主五味,五臟之味,皆脾氣之所入也!边@個五氣所主,要好好看。臨床上,很多疑難雜證,都可以通過五氣分主這段進行一目了然的判斷!胺沃魑迓暎迮K之聲,皆肺氣之所入也,入腎為呻,入肝為呼,入心為言,入脾為歌。腎主五液,五臟之液,皆腎氣之所入也,入肝為淚,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這個講的是人的聲色臭味液分主于五行,主五行變化之所入。
下面講五味根源。在五味根源也一樣。這五味根源呢,有體有用。這味呢,本來屬于陰,臟腑之陰呢,所以它與五臟的用,相互克制,相互收藏起來。五味根源開始講的就是說,脾主五味,五臟之味,皆脾氣之所入。五味根源就是說,中土之氣,入于五臟而化氣。
五情緣起講的是五情。五情分屬于五臟。然后呢,七情根據五臟情志分化出來的。這個七情根源,憂思沉淪屬于肺氣欲降不得降,肺氣上擾。金木要斂藏,所以胸悶,抑郁。真正是發(fā)狂,癲狂狀態(tài),所以臨床之中有狂躁癥,
抑郁癥,有各種
強迫癥,各種精神病,皆源于此篇。從五情緣起,可以治療。在臨床上治療抑郁癥,都是用升達左路肝木的藥,但是重癥啊就一味升達,斡旋中土,用天魂湯加減。一般輕度的抑郁癥,都是因為肝木不得升達,造成膽胃相火之氣上逆,這個時候胸悶氣短,其實都不重。重的話,肝木之氣直接沉陷于下了。今天就講到這里,大家有什么問題可以提出來,下星期再講。
問題一:如何理解“在治療濕熱的時候要注意透達,在治療燥邪的時候要注意溫固”?
我覺得意思就是說,濕氣本來就容易閉郁,容易化熱,這治療濕熱的時候,要注意用涼藥辛涼,辛涼疏達。因為溫藥更加會助長濕氣的彌散,熱氣疏散不開的話會導致暫時性的癥狀加重。所以要注意這種清涼透達。在治療燥邪的時候要注意溫固元陽,因為燥最易傷陽,所以說呢,在治療在治療燥邪的時候要注意溫固元陽。
人參,
甘草,
黃芪,這些藥適當要用用。這些藥雖然都屬于溫燥之品,溫固元陽的。也就是說,燥邪比較彌散,你要把它溫固在中土里面。所以炮
姜甘草湯。
可遇說,三陰得降則為肺金,三陽得升則為肝木。這個三陰三陽呀,沒有特指。黃元御先生講天人解的時候,是站在一個非常籠統(tǒng)的角度上說的,三陽左升呢,講的是陰氣起亟升而化為陽,其實講的是三陰。
問題二:六氣解里面,六經的排列先是一之氣是厥陰風木,二之氣是少陰君火,和難經上講的陰陽之氣消長的各個階段的變化所講的不同呢?難經第七難講,冬至以后第一個六十天,是少陽之氣逐漸旺盛時期;第二個六十天,是陽明之氣逐漸旺盛時期;第三個六十天,是太陽之氣逐漸旺盛時期。和這個六氣解是不同的,請老師回答。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首先呢,黃元御講的六經是根據人體的變化氣機升降的角度來講,講的是木火升達,然后是首先厥陰經,講到厥陰風木,少陰,然后這樣轉下去,從這個先天五行的角度來的。這個順序你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因為在于我們天地之間的六氣,你看《
黃帝內經》會看到,就是說,天行六氣,它有主氣和客氣的變化秩序。
四圣心源和傷寒論的關系比較大,有仲景的排列順序:太陽,陽明,少陽。這個講的是什么?是疾病發(fā)展的秩序。三陽,二陽,一陽;三陰,二陰,一陰。就像你投一粒石子在水中的話,水波會散開,這有峰有谷逐漸散開。如果你在水中固定一個位置的話,逆氣凝聚在一點的話,迎合著波峰波谷的話,就是相反。所以呢,《黃帝內經》講的是天行客氣的秩序,正好是傷寒論中秩序的倒過來。
人體的氣機六氣客氣升化的秩序呢,正好是得病秩序的逆向。傷寒論里的“日”,有實意,有虛意。大家仔細讀,慢慢會體會到。既是實指,也是虛指。實指是有這方面的案例,虛指是傷寒二三日,這個有含義。這個傷寒二三日,雖然還在太陽,陽明少陽經,就應該出現這個。因為氣機是波動呀,就跟我們的氣機是生化啊,一日有一日的輪回,一時有一時的變化,一天之中,營衛(wèi)交合五十度。所以說,二三日,舉個通俗的例子,就像我們六十花甲。六十年是一個花甲,六十天也是一個甲子。六十天,我們用干支也是一個輪回,所以我們中國紀年紀日的變化標志呢,可以從日來看,也可以從年來看。這個日元和年份呢,都是非常關鍵的。它都是變化的周期,有大周期,有小周期。好了,今天就講到這里了。
五行互含,六氣互含嗎?
當然互含啊,敵中有我,我中有敵呢,六氣千變萬化,實則一也。
-----------本帖由網友汀上白沙整理完成初稿,辛苦了!
-----------辛苦了!謝謝!
-----------要慢慢體會才能學得真經呀.
-----------謝謝!
-----------讀此文后甚有啟發(fā),非常感謝!
-----------謝謝
-----------謝謝,學習了。
-----------收下禮物!感謝樓主!好好感悟一番吧——
-----------謝謝,一定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