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也論痞
    

傷寒雜病:也論痞

作者:門蟲客

摘要:縱觀近二十年以來諸多學者對痞證的病位、病因、病機、證型、治法和方藥,以及微觀化研究等方面的論述,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當今中醫(yī)界對痞證的認識無論從廣度,還是從深度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關鍵詞:痞證
   
   
痞一詞源于內經(jīng)《素問·至真要大論》之“太陽之復,厥氣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滿!倍钤缣岢銎ψC的則是東漢的張仲景,其形容之為“但滿而不痛者,則為痞”縱觀近20年有關痞證方面的論文中醫(yī)界對痞證的研究在含義,病位、證型分類與征候特征、治法方藥方面都有一定的發(fā)展,見綜述如下:

一、有關痞的含義

仲景有關痞的含義為“但滿而不痛”,現(xiàn)今諸多學者形成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患者自覺心下痞悶不舒,按之柔軟”,但有的學者(12)認為痞的含義有二,除上述含義外,還包括指因各種病因導致中焦升降失調,氣機壅塞的一種證候。而對于痞證“按之柔軟”這一說法,也有一部分學者表示不同意見。有的學者(22)(7)(17)(20)認為“按之或柔或硬,或有抵抗感”。對仲景所述“滿而不痛”大部分學者持此看法,但也有學者(7)(8)(10)(22)認為痞證也可兼有疼痛之感。   

通過上述比較可知臨床上只要抓住患者自覺痞塞不通即可,不必拘泥于疼痛與否,柔軟與否。

二、有關痞證的病位   

仲景提出痞證的部位在“心下”。現(xiàn)今學者普遍一致的看法是心下即指胃之上脘。而金氏(12)指出痞證也與肝膽腸密切相關。   

三、有關痞證的病因病機   

仲景指出痞癥的形成乃因 :“病發(fā)于陰 ,而反下之 ,因作痞” ,“脈浮而緊 ,而復下之 ,緊反入里 ,則作痞”。說明本無實邪而反下或本屬太陽表證卻誤下 ,均可導致里虛邪陷而成痞。

李氏(6)認為“飲食不節(jié)、嗜酒肥甘、情志內傷、起居不時 ,均可導致脾胃功能受損 ,升降失司 ,氣機疏泄失職 ,壅塞中焦 ,郁久化熱 ,從而導致虛實夾雜 ,寒熱互結心下而成痞證! 王氏(3)則認為“飲食不慎 ,勞倦所傷 ,脾氣素虛復感外邪 ,或脾胃虛弱 ,寒熱錯雜 ,或痰食水飲造成。如肝脾不調、氣機升降失常、濕熱、痰熱、濕困脾陽、脾胃虛弱等在一定條件下 ,皆可致痞! 魏氏(2)認為“痞的病因多為誤下后邪熱內陷 ,或胃氣素虛邪熱乘之 ,以致脾胃升降失司 ,氣機不暢而成! 何氏(24)認為“痞證病變的實質是邪客于胃,至其通降功能失司,氣機阻滯,實則脾胃同病,水谷運化失司。” 謝氏(21)認為“其發(fā)病機理均在于正虛中焦失和 ,邪氣內陷郁結 ,升降失調 ,寒熱錯雜 ! 吳氏(20)認為“皆是中氣虛弱、邪熱內陷、陰寒內生、脾胃不和、清濁逆亂而寒熱互結痞塞于中! 張氏(15)認為“痞證雖然病機各異 ,但總與痰、濕、食、氣滯相關。概而論之 ,其病性不外虛、實兩端。虛責之于本”“實責之于標 ,以痰、濕、食、滯壅塞不通為主要表現(xiàn) ! 黃氏(8)認為“中氣虛則斡旋無力,氣失運轉,清氣不升,濁陰不降,水谷精微不能上輸下達,氣機壅塞而成虛痞!

綜合上述觀點,可看出痞病之初,因氣滯、食積、濕、痰、瘀、毒、熱等實邪相干于胃,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升降失常,清濁壅滯中焦,氣機不暢,受納、運化呆滯,漸至損陰滯,戕陽氣,陰不足則胃不濡,陽氣升則脾失運,此時易形成寒熱錯雜之證,若邪氣久羈,倘耗正氣,形成虛痞,致痞滿而不愈,血脈淤滯及各種兼證迭生,同時,痞滿日久,可使精氣不澤、陽氣不煦,病情加重。

四、有關痞證證型(或分類)及其證候特點

傷寒論》里有關痞證的原文雖然沒有對痞證的具體分型,但對各種痞證的各種論述已經(jīng)比較詳細,為后世分型奠定了基礎。 氏(13)根據(jù) 1989年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研究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在南昌的學術會議精神 ,并結合近 20年的各家報道。將其癥狀進行辨證分型 ,綜合如下 :①邪熱內陷型 :心下痞滿 ,按之柔軟 ,心煩 ,口渴咽干 ,喜冷飲 ,伴身熱汗出 ,甚或吐衄 ,小便短赤 ,大便干結 ,舌紅而干 ,脈滑數(shù)。②肝郁氣滯型 :脘腹痞滿 ,脅下痞革更 ,伴嘔惡噯氣 ,口苦反酸 ,心煩易怒 ,善嘆息 ,大便不爽 ,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 ,舌苔薄白 ,脈弦。③痰濕內阻型 :胸膈痞滿 ,脘腹脹悶 ,頭眩心悸 ,身重肢倦 ,咳嗽痰多 ,惡心嘔吐 ,不思飲食 ,口淡不渴 ,舌胖大 ,邊有齒痕 ,苔白厚膩 ,脈滑。④飲食停滯型 :心下痞革更 ,按之尤甚 ,噯腐吞酸 ,甚或嘔吐 ,不思進食 ,大便不調 ,脈滑。⑤寒熱互結型 :心下痞滿 ,惡心嘔吐 ,腸鳴下利 ,噯氣食臭 ,完谷不化 ,神疲乏力 ,舌紅 ,苔滑膩或黃 ,脈濡或弦滑。⑥脾胃虛弱型 :脘腹痞悶 ,時緩時急 ,食少納呆 ,肢倦乏力 ,四肢不溫 ,少氣懶言 ,或身熱自汗 ,大便溏薄 ,舌淡苔薄白 ,脈沉弱或虛大無力。⑦胃陰虧虛型 :胃痛隱隱 ,脘脹微微 ,灼熱不適 ,嘈雜似饑 ,口干納呆 ,大便干燥 ,舌紅少津或有裂紋 ,脈細數(shù)或弦細。

王氏(3)則通過以方測證的方法對仲景所述之原文進行分析歸納,得出以下證型:1、熱痞,2、熱痞兼表陽虛,3、少陽兼里實而致痞證,4、水濕停聚而致心下痞證,5、懸飲而致痞證,6、痰涎阻于胸膈的證,7、脾胃虛弱 ,寒熱錯雜致痞,8、胃虛水飲食滯致痞,9、脾胃虛弱 ,痞痢俱甚,10、太陽病誤下而成太陰虛寒兼表的痞證,11、 痰濁內阻 ,胃虛氣逆所致痞證。
而李氏(6)則根據(jù)其臨床經(jīng)驗,將痞證分為以下幾類:①熱痞 :心下痞 ,按之濡 ,關上浮 ,胸中煩熱 ,口渴 ,苔黃欠潤。②熱痞兼表陽虛 :心下痞 ,按之濡 ,關上浮 ,心煩口渴 ,惡寒汗出。③嘔利痞 :心下痞滿不痛 ,或嘔吐、呃逆 ,腸鳴下利 ,苔黃而濁膩。④水飲食滯痞 :心下痞硬 ,干噯食臭 ,雷鳴下利 ,苔白兼黃。⑤胃虛痞 :心下痞硬而滿 ,雷鳴下利 ,干嘔 ,心煩不安 ,苔白。⑥痰痞 :心下痞塞疼痛 ,口泛濁氣、濁味 ,嘔逆 ,大便瀉下粘液痰濁等 ,舌質淡苔白。⑦氣痞 :心下痞滿 ,胸脅疼痛 ,與情緒波動有關 ,喜怒 ,善太息 ,脈弦。
以上學者分別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痞證的證型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在臨床上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五、現(xiàn)代醫(yī)學有關痞證的微觀研究  
 
姜氏(12)(13)認為痞證的微觀辨證有以下幾型:、俸C :粘膜色澤淡紅或蒼白 ,充血區(qū)域呈斑片樣 ,粘膜反光減弱 ,粘膜下血管紋呈灰藍色 ;②熱證 :粘膜呈鮮紅或絳色 ,充血區(qū)域彌漫 ,血管紋紫紅色 ,呈網(wǎng)狀顯露 ,甚或粘膜有點狀或片狀糜爛、出血點 ,粘膜脆性增加 ,表面干燥、粗糙 ,呈狀或結節(jié)樣增生 ,粘液黃稠污穢 ;③瘀血證 :粘膜為暗紅色 ,血管紋暗紅 ,可見瘀點或瘀斑 ,粘液灰白或褐色。另外 ,從粘液形態(tài)角度看 ,陰液虧損者 ,見粘液分泌量少 ,粘膜呈裂樣改變 ;痰濁內阻者 ,見粘液分泌量多而稀薄 ;肝胃不和者 ,見粘液呈黃綠色而混濁。

六、有關痞證的治法和方藥

《傷寒論》中本身就有治療痞證的五張方子就是后世所稱的“瀉心五方”,F(xiàn)今學者也有諸多闡發(fā)。 張氏(17)認為:痞證的治療 ,除了應遵循“治病必求于本”和“因勢利導”的原則以外 ,約而言之 ,不外乎辛開、苦降與甘補的范圍。純屬于熱的 ,只需用苦寒 ;壅滯甚的 ,宜佐辛開 ;胃氣虛的必用甘補 ,陽虛的兼用扶陽,夾表的兼用和表。痞證的處方用藥 ,除了病機偏上用瓜蒂散與蓄水氣滯用五苓散外 ,凡是治療胃氣壅滯成痞的許多方劑 ,大多從理中湯和大黃黃連瀉心湯兩方化裁而來。熱實痞證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兼陽虛的伍以附子。虛寒痞證用理中湯 ,夾表邪的加桂枝 ,虛寒痞證而氣逆較甚的 ,即于理中湯去溫運升陽的干姜、白術 ,加辛開和胃的半夏、生姜 ,甘溫益胃的大棗 ,更加旋覆花代赭石以增強降逆的功用。胃氣虛熱與寒濕相結的 ,合用三黃與理中湯 ,變?yōu)?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pharm/2009/20090113033103_81025.shtml" target="_blank">半夏瀉心湯 ,因氣逆兼傷食嘔噫食臭的加生姜 ,因氣虛甚下利的重用甘草。熱雖壅聚于里 ,而病勢尚偏于外的 ,三黃中去黃連守而不走 ,加生姜、大棗和中 ,半夏、枳實、白芍開泄 ,再加柴胡升陽達邪 ,變?yōu)榉智灞砝锏?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pharm/2009/20090113033212_81139.shtml" target="_blank">大柴胡湯。

姜氏(12)(13)則提出治痞六法及其方藥:1、辛開苦降法,代表方為半夏瀉心湯。2、健脾益氣法,代表方為參苓白術散。3、疏肝理氣法,代表方為小柴胡湯。4、消導和中法,代表方為保和丸。5、活血化瘀法,代表方為核承氣湯 。6、益胃養(yǎng)陰法,代表方為芍藥甘草湯。而且姜氏也針對他所提出的痞證的不同證型開出了不同的方藥:①邪熱內陷型 :治以瀉熱消痞 ,和胃開結 ;方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化裁。②肝郁氣滯型 :治以疏肝解郁 ,理氣消痞 ;方用柴胡疏肝散化裁。③痰濕內阻型 :治以除濕化痰 ,理氣消痞 ;方用黃芩利膈丸化裁。④飲食停滯型 :治以消食健脾 ,和胃消痞 ;方用枳實消痞丸化裁。⑤寒熱互結型 :治以辛開苦降 ,和胃消痞 ;方用半夏瀉心湯化裁。⑥脾胃虛弱型 :治以補氣健脾 ,升清降濁 ;方用補中益氣湯化裁。⑦胃陰虧虛型 :治以益胃養(yǎng)陰 ,和中消痞 ;方用麥門冬湯化裁。

而王氏(3)對其證型所提出的方藥則都為仲景的經(jīng)方:1、熱痞,主方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以瀉熱消痞。2、熱痞兼表陽虛,主方用附子瀉心湯,瀉熱消痞,扶陽固表。3、少陽兼里實而致痞證,主方用大柴胡湯。4、水濕停聚而致心下痞證,主方用五苓散,以化氣行水。5、懸飲而致痞證,主方用十棗湯,峻逐水飲。6、痰涎阻于胸膈的證,主方用瓜蒂散,涌吐痰濕。7、脾胃虛弱 ,寒熱錯雜致痞,主方用半夏瀉心湯,以和中降逆消痞。
8、胃虛水飲食滯致痞,主方用生姜瀉心湯,和胃降逆消痞,宣散水氣。9、脾胃虛弱 ,痞痢俱甚,主方用甘草瀉心湯,和胃補中,消痞止利。10、太陽病誤下而成太陰虛寒兼表的痞證,主方用桂枝人參湯,以溫中解表。
11、痰濁內阻 ,胃虛氣逆所致痞證,主方用旋覆代赭石湯,補虛降逆,消痰滌飲。

李氏(6)則是應用半夏瀉心湯加減通治其述七型痞證,臨床可緊扣半夏瀉心湯之寒熱并調 ,升降并用之用藥特點 ,結合不同痞證之病機屬性 ,靈活變通。如痞塞氣滯重者加枳殼、厚樸、木香 ;肝氣郁結 ,胸脅疼痛者加柴胡、白芍、郁金以柔肝理氣止痛 ;濕盛不運 ,舌苔厚膩 ,口中粘膩者加藿香、佩蘭沉香曲、甘松以芳香化濕 ,醒脾和胃 ;嘔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 ,或以生姜易干姜以和胃降逆止嘔 ;食滯、干噯食臭者加神曲、內金山楂以消食和胃 ;胃脘隱痛者加蜈蚣、元胡以通絡止痛 ;痰結重者 ,重用半夏 ,加瓜蔞以除痰消痞散結 ;寒多者加桂枝、良姜 ,并酌情調整干姜與黃連之用量溫中散寒。泄下重者加葛根、升麻、柴胡以升提止瀉 ;反酸、胃中有燒灼感加海螵蛸、煅瓦欏以制酸止痛。

另外,黃氏(8)對虛痞的治療則有另一番體會,他認為:治法上強調不可見痞而選用辛散通利,也不可因虛而守補壅填,而只能以扶中為主,微作辛通,虛痞用藥量宜輕,包括補中之品,使中氣逐漸振興,才能氣轉痞消。

王氏(26)對于水飲所致痞證則主張“病為陽虛寒凝飲結,證見胃脘堅硬,按之有物如盤狀,治用麻黃,旨在宣達陽氣,解散陰凝水飲之結!
而張氏(15)則善用木香流氣飲加味治痞證。且張氏與姜氏(12)都認為痞證的治療與精神飲食的調養(yǎng)都有很達關系。

七.結語
正所謂根深者葉茂,淵源者流長,只有不斷繼承總結前人的成果,后人才會有提高和發(fā)展?v觀近二十年以來諸多學者對痞證的病位、病因、病機、證型、治法和方藥,以及微觀化研究等方面的論述,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當今中醫(yī)界對痞證的認識無論從廣度,還是從深度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張京  烏樸合劑治療胃痞55例療效觀察  新中醫(yī)2003.06.05; 35(6): 30-31   
2   魏小萌 《傷寒論》之痞證當有疼痛辨  河南中醫(yī)2003.01.10; 23(1): 9   
3   王德華; 李幼勛 《傷寒論》痞證病因病機及其證治評析  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  2003.02.05; 17(1): 26-27   
4   戴永生  臨證病案3則  遼寧中醫(yī)雜志  2003.01.18; 30(1): 69-70   
5   李桂賢; 賈煜  中醫(yī)對胃動力障礙的研究現(xiàn)狀  廣西中醫(yī)藥  2002.08.20; 25(4): 5-7   
6   李粉萍; 惠振亮  痞證的分類及治療探討  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  2002.07.25; 25(4): 3   
7   余永林; 胡錫元  淺析《傷寒論》五瀉心湯的鑒別應用  湖北中醫(yī)雜志  2002.06.10; 24(6): 39   
8   黃初東  淺談虛痞的治療  新中醫(yī)  2002.06.05; 34(6): 64   
9   楊世忠; 王輝; 樊冬梅; 盧靜  半夏瀉心湯應用舉隅  吉林中醫(yī)藥  2002.03.20; 22(2): 52-53   
10  周克振  臨床應用杏仁的體會  四川中醫(yī)  2002.01.15; 20(1): 24-25   
11  羊燕群; 耿耘  半夏瀉心湯治痞用補氣藥而不用行氣藥小析  江西中醫(yī)藥  2001.08.15; 32(4): 51   
12  姜彤偉; 金東明  中醫(yī)治痞6法與方藥  長春中醫(yī)學院學報  2001.09.10; 17(3): 13-14   
13  姜彤偉; 金東明  論痞  長春中醫(yī)學院學報  2001.06.10; 17(2): 4-5   
14  張喜奎; 王旭麗  陳亦人教授醫(yī)話(連載)  國醫(yī)論壇  2001.05.20; 16(3): 21-22   
15  王亞麗  張學文教授治療痞證的經(jīng)驗與思路  河北中醫(yī)  2001.03.28; 23(3): 174-175   
16  李會文; 李慧靜  半夏瀉心湯臨床運用舉隅  河南中醫(yī)  2000.09.20; 20(5): 8   
17  陳鑒清  傷寒治痞方藥探微  江蘇中醫(yī)  2000.05.05; 21(5): 35-36   
18  張本夫  談《傷寒論》痞證的辨證施治  山東中醫(yī)雜志  1999.09.05; 18(9): 388-390   
19  黃仲陽  《尚友堂醫(yī)案》證治特色探析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1997.09.10; (9): 38-39   
20  吳發(fā)義  《傷寒論》辛開苦降法初探  中醫(yī)函授通訊  1997.08.10; 16(4): 1-2   
21  謝輔弼  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痞證44例一得  甘肅中醫(yī)  1997.08.25; 10(4): 16   
22  梁開發(fā)  虛痞誤治辨析1例  山西中醫(yī)  1997.08.15; 13(4): 27   
23  劉娟; 王永吉  枳術丸的加減及應用  山西中醫(yī)  1997.08.15; 13(4): 47-48   
24  何新慧  《傷寒論》若干病證今釋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1997.03.10; (3): 12-14   
25  封泰來; 汪蔭華  翟冷仙驗方選析  河南中醫(yī)  1997.03.20; 17(2): 97-98   
26  王付  學習仲景用麻黃治胃脘水飲心得  浙江中醫(yī)雜志  1997.04.16; 32(4): 179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7/12/26 11:58 編輯 gydjdsj.org.cn/yishi/]
-----------好帖 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痞”的產(chǎn)生和癥狀類型以及治療方藥,可貴的是把現(xiàn)代的檢查進行聯(lián)系,雖不能完全照搬,但是使其操作性,降低了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