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半身不遂,手足欠利,語言費力,呵欠,噴嚏,面木,口眼歪斜寬弛,頭目眩暈,痰火熾盛,筋骨時痛,或頭痛,心悸。
川芎(一錢二分) 當歸 生地黃(姜汁水炒) 熟地黃 牛膝(酒洗) 橘紅(鹽水洗) 黃芩(酒炒) 酸棗仁(炒,各八分) 紅花(酒洗) 甘草(炙,各四分) 羌活 防風 柳桂(各六分)南星(制) 半夏(制) 白芍藥(酒炒) 白茯苓 天麻(各一錢) 白術(一錢五分) 黃柏(酒炒,三分)
上水煎,入淡竹瀝、姜汁二、三茶匙,侵晨服。
四物湯加紅花、牛膝,共六錢二分,補血涼血活血。
二陳湯加南星、白術、黃芩,治濕痰、風痰、火痰。再加竹瀝、姜汁,以行肌表經(jīng)絡之痰,共五錢九分。羌活、防風、天麻、柳桂,皆行經(jīng)絡肌表,辛溫開發(fā)之劑,引送血藥,流散邪滯。柳桂橫行手臂,牛膝、黃柏行腰腿。
白術為君,佐以茯苓、甘草、白芍藥、橘紅、半夏,又以固脾胃之氣血,以營運諸藥輸送各經(jīng)。
酸棗仁佐川芎、當歸、羌活,入肝治筋骨酸疼濕痹;又佐地黃、當歸,入心治心虛振悸。
四物湯得羌活、防風、柳桂、南星、半夏為佐使,則經(jīng)絡肌表筋骨之血,皆補其虛而活其滯矣。
南星、半夏二味雖燥,共止二錢,羌活、防風、柳桂雖辛溫,三味止一錢四分,通共三錢四分,溫燥之藥加于血藥六錢二分之內(nèi),況又有黃芩、黃柏、甘草苦寒甘寒藥共一錢五分,多寡懸絕,焉得燥吾之血耶?此正君臣佐使、分兩多少之法。
痰之為物,遍身上下無處不到。故古人用二陳湯通治之,隨其所在而用藥引導之。今用天麻、南星、竹瀝、姜汁導之入手足經(jīng),加以白術、黃芩降其膈上之火痰。
冬寒月,減黃芩二、三分,或加炮川烏二分。若用川烏,減桂,只用一、二分。風病減去,可去川烏、桂,減南星、羌活。若素有火,黃芩不必減。
羌活風家要藥,若寒涼月,重有感冒,可加至一錢。有汗而惡風,此真感風癥也,可加桂枝六、七分,病減則減去之。川烏、桂枝、羌活、防風、南星等藥,皆行經(jīng)絡、開發(fā)腠理之劑,故治風家必用之。風能燥,故必用滋血潤燥藥。邪既客于經(jīng)絡肌表之中,則津液不得流通,凝滯而為痰飲,故必用治痰。風也,血也,痰也,三者相因,但各有輕重先后之不同;蛳纫蛑酗L,則治風為重;或先因血虛、血熱,則治血為重;或先因痰,則治痰為重。
愚按五臟之病,相乘伏匿,隱顯莫測,參以徐用誠先生五臟治要,尤善。詳見一卷或問仲景處方藥品條內(nèi)。
張仲景小續(xù)命湯,是論風也;劉、張、丹溪諸說,是論血與痰火也。要在隨癥推移消息之耳!
愚按前癥多因飲食失節(jié)、起居失宜,虧損元氣,腠理不致,外邪所侵,或勞傷元氣,怒動肝火,皆屬內(nèi)因所致也,前藥亦當審而用之。
太宜人,年七十五,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伸屈,口干,目赤,頭眩,痰涌,胸膈不利,小便赤澀而短少,夜間痰熱殊甚,遍身作癢如蟲行。此肝經(jīng)氣燥而風動也。用六味地黃丸料加山梔、柴胡治之而愈。
一男子,時瘡愈后,遍身作痛,服愈風丹,半身不遂,痰涎上涌,夜間痛甚。余作風客yin氣,治以地黃丸而愈。
一老婦,兩臂不遂,語言謇澀,服祛風之藥,筋攣骨痛。此因風藥虧損肝血,用八珍湯補氣血,用地黃丸補腎水,乃佐以愈風丹而愈。
一婦人,因怒吐痰,胸滿作痛,服二陳、四物、芩、連、枳殼之類,不應,更加祛風之劑,半身不遂,筋攣痿軟,日晡益甚,內(nèi)熱,口干,形氣殊倦,此足三陰虧損之癥也。余用逍遙散、補中益氣、六味地黃調(diào)治。喜其謹疾,年余諸癥悉愈,形體康健。
倒倉后脾虛痰盛,宜先理中治痰,且將風藥、血藥減去,俟中氣復,然后通用。
白術 白芍藥(各一錢半) 陳皮(八分) 白茯苓 人參 半夏(姜制) 栝蔞仁(各一錢)甘草(炙) 黃芩(酒gydjdsj.org.cn/rencai/炒) 枳實(麩炒,各五分) 香附米(鹽水炒) 桔梗 麥門冬 麥芽(炒,各七分) 黃連(姜炒,四分)
上水煎,入竹瀝三匙、姜汁三匙服。
若寒月覺胃中冷,易泄,加炒干姜一、二分。
愚按前云倒倉后脾虛痰盛矣,然而方內(nèi)芩、連、栝蔞、枳實之類,苦寒泄氣克滯之劑,雖兼六君子之調(diào)補,恐所益不償所損,雖加干姜一、二分,亦恐未能濟其寒也。蓋痰之為病,有因熱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飲食積滯而得者,有因腎水虧損津液敗濁而似痰者,有因腎水不足陰火上炎而生痰者,有因脾肺氣虛不能攝涎而似痰者,不能枚舉,當各推所因而治之。然倒倉之后而痰反盛,必因中氣復傷所致,故治痰用峻厲之劑而痰愈甚者,乃脾氣愈傷,津液不能運化而然耳!前癥當補脾胃調(diào)中氣,則津液各歸其gydjdsj.org.cn/zhuyuan/所,而為元氣矣。
倒倉后大便燥結,頭暈、眼花未除,加當歸身尾、桃仁(去皮尖)各一錢,川芎五分,山藥一錢。
愚按前方若因酒面炙爆致痰膠固,脾氣無虧者,宜用之,若因腎氣虧損,津液不足者,宜用六味丸;因脾氣虛弱者,宜用六君子湯;因中氣虛者,宜用補中益氣湯;因腎氣虧損,水泛上而為痰者,宜用六味丸;曰脾腎虛寒,小水不調(diào),肚腹膨脹者,宜用金匱腎氣丸。
儒者王錄之,素痰甚,導吐之后,大便燥結、頭暈、眼花等癥,尺脈浮大,按之則澀。此腎氣虛而兼血虛也。四物送六味丸,四劑,諸癥悉退,仍用前丸月余而康。
僉憲高如齋,素唾痰,服下痰藥痰去甚多,大便秘結,小便頻數(shù),頭暈眼花,尺脈浮大,按之如無。
余謂腎家不能納氣歸源,前藥復耗金水而甚。用加減八味丸料煎服而愈。
儒者楊文魁,素唾痰,諸藥不應,服牛黃清心丸吐痰甚多,或頭暈,或熱從脅起。左脈洪大有力,右脈浮大而無力。余曰∶此足三陰虧損,虛火不能歸源。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及加減八味丸,補其化源而愈。
秋官張碧崖,面赤作渴,痰盛,頭暈。此腎虛水泛為痰。用地黃丸而愈。
儀制賀朝卿,吞酸,胸滿,痰盛,作瀉,飲食少思,用清氣化痰等藥,前癥益甚,兩膝漸腫,寒熱往來。余謂脾胃虛,濕熱下注。用補中益氣,倍參、術,加茯苓、半夏、炮姜而愈。
余甥范允迪,咳嗽痰盛,胸腹不利,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脈浮大,按之微弱,服二陳、枳殼等藥愈盛。余曰∶脾、肺、腎虛也。用補中益氣、六味丸而愈。
一婦人,吐痰,發(fā)熱,遍身作痛,小便頻數(shù),陰中作癢,日晡熱甚。余曰∶此肝脾血虛氣滯而兼濕熱也。用加味逍遙散加車前子而愈。
一婦人,懷抱不舒,腹脹,少寐,飲食素少,痰涎上涌,月經(jīng)頻來。余曰∶脾統(tǒng)血而主涎,此郁悶傷脾,不能攝血制涎歸源。用補中益氣、濟生歸脾二湯而愈。
專治痰,加味二陳湯;胃氣復后,間服理痰。
橘紅(八分) 半夏(姜汁炒) 白茯苓 白術(各一錢二分) 甘草(炙) 連翹 黃芩(炒)前胡(各五分) 香附米(鹽水炒,七分) 栝蔞仁(杵) 桔梗(各一錢) 大麥芽(炒,一錢)
上水煎,入生姜汁三匙,竹瀝兩蜆殼,半饑溫服。蓋治痰藥亦以脾胃為主。
愚按前方若因脾土太過,營氣壅滯,宜用之。若因脾土不足,營氣虛痞者,宜補中氣為主;若因肝木乘脾土者,宜補脾土為主;若脾土虛寒者,宜補命門火為主。
侍御譚希曾,喘咳吐痰,或手足時冷。此中氣虛寒。用補中益氣、炮姜而愈。
職坊盧抑齋,飲食素少,忽痰壅氣喘,頭搖目札。揚手擲足,難以候脈,視其面色黃中見青。此肝木乘脾土,如小兒慢驚之癥。先用六君、柴胡、升麻而安,更以補中益氣加半夏而痊。
考功楊樸庵,嘔吐痰涎,胸腹膨脹,飲食少思。左關脈弦長,按之無力;右關脈弦長,按之微弱。此木克土。用六君子加柴胡、山梔、木香而愈。
一儒者,體肥,仲夏患痰喘。用二陳、芩、連、桔梗,痰喘益甚;加桑皮、杏仁、栝蔞,盜汗,氣促加貝母、枳殼,不時發(fā)熱,飲食漸減。脈大而無力。余以為脾肺虛寒。用八味地黃丸以補土母,用補中益氣湯以接中氣而愈。
一婦人,早間吐痰甚多,夜間喘急、不寐。夫早間多痰,乃脾虛飲食所化;夜間喘急,乃肺虛陰火上沖。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而愈。
加味化痰丸 治痰滿胸膈,咽喉不利。
半夏(湯泡七次姜汁水拌滲透) 橘紅(鹽水洗,各三兩) 桔梗 海蛤粉(另研) 栝蔞仁(另研,各一兩) 香附米(淡鹽水炒) 枳殼(麩炒) 連翹 枯黃芩(炒,各五錢) 貝母(去心炒,各一兩) 訶子皮 枯礬(各二錢五分)
上為末,煉蜜、姜汁為丸如黍米大。淡姜湯下四、五十丸。不可過服,恐傷上焦元氣。
愚按前癥若因郁傷脾氣,脾血虛損,用歸脾湯加炒梔、柴胡治之,若因怒動肝火,脾土受克,用六君子加炒梔、柴胡平之;若因飲食傷脾,營氣虛弱,用六君子湯調(diào)之;若因勞傷元氣,用補中益氣湯主之。
東垣先生云∶胃為五臟之根本,胃氣益虛,脾無所稟,五臟皆虛,諸癥蜂起矣。
二守陳子忠,飲食少思,吐痰,口干,常服二陳、枳實、黃連之類,脾胃受傷,乃問于余。余述東垣先生曰脾胃之癥,實則枳實、黃連瀉之,虛則白術、陳皮補之。彼遂以二味等分為丸常服。由是多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饑。
徽州汪商,常服二陳、枳實、黃連、青皮、濃樸,胸腹快利,后患腹脹請治,脈已脫。余曰∶至暮必歿。已而果然。故《內(nèi)經(jīng)》千言萬語,只在人有胃氣則生,又曰四時皆以胃氣為本。凡脈促、代、屋漏之類,或暴脫,余急用參、附等藥,多有復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