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小兒咳喘證治
    

醫(yī)師交流:小兒咳喘證治

小兒咳喘證治

   
    小兒咳喘包括氣管炎、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支氣管哮喘等病,其病因病機大都為風邪外束,痰火內郁,肺失肅降,氣機上逆所致。這都是指急性咳喘發(fā)作而言。至于象痰飲為患,且氣不斂以及腎不納氣之慢性咳喘,較為少見,故這里僅介紹一般常見咳喘。針對小兒幼稚之體,易虛易實,變化多端的特點,業(yè)師強調必須切切注意辨證求因,從因論治。

  一、咳喘初期,貴在疏風宣肺。
  咳嗽和喘逆,從概念上講本屬兩個病證,為何這里提出咳喘一證呢?因為小兒臟腑嬌嫩,體屬純陽,感受時邪每易化熱,一旦發(fā)病往往咳喘并作,氣促痰鳴,故通常稱之小兒咳喘。這里所說的小兒咳喘初期,不只是指風邪束肺的外感咳喘,同時也包括素有哮喘感寒后的急性發(fā)作。肺為華蓋,主司清肅,因感風邪,肺氣郁閉,清肅失司,氣機上逆,或痰阻氣逆,而為咳喘。應當指出的是,就其發(fā)病季節(jié)來看,咳喘病證多發(fā)生在冬末春初,風邪外束,感受風寒者多,即便伴有熱象,也多屬寒包火之兆。因此,在治療上切莫為“炎癥”所惑,一味妄投寒涼清熱之味,以使肺閉不宣,氣機阻遏,咳喘纏綿不已。應遵循“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訓,貴在疏風宣肺。清·陳復正《幼幼集成》指出:“凡咳喘初起,切不可誤用寒涼及滋陰之藥,閉其肺竅為害不小,俱以表散為先”。業(yè)師在治療小兒咳喘時尤強調這一點,并曾提及他剛剛出師之際,遇及此類患兒,多投以寒涼清熱之味,每每收效甚微,乃至越治越重。告誡后者,中西醫(yī)雙重診斷很有必要,但不能為“炎癥”所惑而忽略中醫(yī)的辨證論治。業(yè)師遇及此類患兒,初起多宗《溫病條辨》杏蘇散化裁,以疏風宣肺而奏效。處方為:杏仁9g、蘇葉、半夏、茯苓前胡、桔梗各6g、甘草3g、生二片、大棗二枚。臨床常去方中大棗,恐其有甘緩中滿之弊。畏寒肢冷表實重者,可加芥穗、豆豉以宏疏風解表之力;喘重者,可加炙麻黃、炒蘇子,一升一降,相得益彰;唇干咽紅,肺胃伏熱者,可加象貝母桑皮、射干以清熱利咽。嚴冬之際,小兒咳喘初起表實重者,予以“三拗湯”、“華蓋散”;春令木旺之時投以辛涼輕劑桑菊飲;正氣偏虛,予以人參敗毒散?傊,皆可根據其季節(jié)的不同、體質的差異而投予不同方劑,但萬變不離其宗,疏風宣肺這一治則不能變。

  二、里熱壅盛,須予清肺平喘。
  這里所講的里熱,大致有兩個含意,一是風邪外束,肺竅閉塞,由于因循失治,風邪由表入里化熱;一是素有腸胃伏熱,熏蒸于肺,熱自內生。兩者互為因果,相互為病,遂見身熱神煩、呼吸氣促、痰鳴咳喘、鼻翼煽動、唇干苔垢。其病機為邪熱壅肺與伏熱互結,顯示一派里熱壅盛之癥。中醫(yī)稱之風溫肺熱,近乎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支氣管炎、肺炎之列。遇及此類病兒,業(yè)師常以麻杏石甘湯化裁,此方源于《傷寒論》63、167條,分別為汗后下后,邪熱壅肺咳喘而設。盡管此方由辛溫與寒涼藥物相互配伍,但主要為辛涼疏化、宣泄郁熱的作用,為清宣肺熱、止咳平喘的主要方劑。常用于風溫初起,發(fā)熱咳喘之證。無汗者可用,有汗者也可用。有汗宜用炙麻黃,取其宣肺平喘;無汗宜用生麻黃,取其發(fā)汗宣肺。若表里俱實,身熱無汗、咳喘氣促者,加薄荷、豆豉、炒山梔、川黃芩魚腥草等,仿《傷寒論》三黃石膏湯之意,以清熱解表;咳喘痰盛者,加蘇子、萊菔子,宗三子養(yǎng)親湯意,以降氣豁痰,消食定喘;或加川連、半夏、瓜蔞,宗小陷胸湯意,以開胸滌痰;咳嗽明顯者,加苦梗、前胡、白前、川貝以肅肺寧嗽止咳;咳喘伴有浮腫者,可加葶藶大棗瀉肺湯以滌痰利水,下氣平喘;痰中帶血者,可加鮮茅根、鮮蘆根節(jié)炭以活肺瘀涼血止血;木火刑金,咳喘纏綿不已者,可加黛蛤散以抑木平肝,軟堅化痰。這里應提出的是,遇及嬰幼兒患者,正虛邪實,應配予血肉有情之品如羚羊粉沖服,一般日量為0.3~0.5g,日一次,可連服3~5天,每每取得應手之效。至于方中麻黃用量,3~5歲至少用到5g,三歲以下也不少于3g,與生石膏比例為1:5。

  小兒咳喘,幾經治療纏綿不愈者,多有兩種情況:一是由于小兒體弱反復易感,一是由于脾虛濕困,痰飲為患。小兒體弱反復易感,大都為先天不足,后天失調,肺脾氣虛,衛(wèi)外不固,陰陽失去平衡所致,其臨床特點是,每月至少感冒2~3次,但體溫不高,納呆,神疲,每每咳喘遷延不已。業(yè)師認為此類咳喘,若用辛涼輕劑桑菊飲或以清熱平喘的麻杏石甘湯等,最終效果不著或見效一時,宜以《小兒藥證直訣》人參敗毒散化裁以扶正祛邪,寧嗽定喘。通常用方為:太子參(熱象偏重者可用沙參)、茯苓、桔梗各9g,柴胡、前胡、羌活、獨活川芎、赤芍川樸各6g,川貝母、杏仁、半夏、陳皮、炙百部、甘草各5g,意在肺氣虛不宜固,脾氣虛不宜補,以疏解清化,調暢氣機,從而達到變理陰陽、調和肺脾的功能。

  脾虛濕困,痰飲咳喘,近乎現(xiàn)代醫(yī)學的支氣管哮喘或哮喘性氣管炎,是兒科臨床治療中比較棘手的疾患,尤其是哮喘性支氣管炎,臨床更難奏效。業(yè)師強調治療此類疾病,要遵循“病痰飲者,以溫藥和之”之古訓,過于苦寒清熱之味應慎用。臨床習以《張氏醫(yī)通》的麻黃定喘湯化裁以溫化痰飲,寧嗽定喘。常用方為:炙麻黃6g,杏仁6g,厚樸銀杏、麥冬、半夏各9g,陳皮、蘇子、旋復花、甘草各5g。若痰黃粘稠量多,可加魚腥草、瓜蔞仁;痰鳴氣促不得平臥,可加葶藶子、地龍;高熱煩渴者,可加生石膏、知母;痰熱傷津,口干思飲者,可加沙參、花粉。待喘息平穩(wěn)以后,應著眼于脾胃的調理,如香砂六君子湯、益功散之類,經常服用,使其四季脾旺不受邪。

小兒咳喘證治

   
    小兒咳喘包括氣管炎、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支氣管哮喘等病,其病因病機大都為風邪外束,痰火內郁,肺失肅降,氣機上逆所致。這都是指急性咳喘發(fā)作而言。至于象痰飲為患,且氣不斂以及腎不納氣之慢性咳喘,較為少見,故這里僅介紹一般常見咳喘。針對小兒幼稚之體,易虛易實,變化多端的特點,業(yè)師強調必須切切注意辨證求因,從因論治。

  一、咳喘初期,貴在疏風宣肺。
  咳嗽和喘逆,從概念上講本屬兩個病證,為何這里提出咳喘一證呢?因為小兒臟腑嬌嫩,體屬純陽,感受時邪每易化熱,一旦發(fā)病往往咳喘并作,氣促痰鳴,故通常稱之小兒咳喘。這里所說的小兒咳喘初期,不只是指風邪束肺的外感咳喘,同時也包括素有哮喘感寒后的急性發(fā)作。肺為華蓋,主司清肅,因感風邪,肺氣郁閉,清肅失司,氣機上逆,或痰阻氣逆,而為咳喘。應當指出的是,就其發(fā)病季節(jié)來看,咳喘病證多發(fā)生在冬末春初,風邪外束,感受風寒者多,即便伴有熱象,也多屬寒包火之兆。因此,在治療上切莫為“炎癥”所惑,一味妄投寒涼清熱之味,以使肺閉不宣,氣機阻遏,咳喘纏綿不已。應遵循“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訓,貴在疏風宣肺。清·陳復正《幼幼集成》指出:“凡咳喘初起,切不可誤用寒涼及滋陰之藥,閉其肺竅為害不小,俱以表散為先”。業(yè)師在治療小兒咳喘時尤強調這一點,并曾提及他剛剛出師之際,遇及此類患兒,多投以寒涼清熱之味,每每收效甚微,乃至越治越重。告誡后者,中西醫(yī)雙重診斷很有必要,但不能為“炎癥”所惑而忽略中醫(yī)的辨證論治。業(yè)師遇及此類患兒,初起多宗《溫病條辨》杏蘇散化裁,以疏風宣肺而奏效。處方為:杏仁9g、蘇葉、半夏、茯苓、前胡、桔梗各6g、甘草3g、生姜二片、大棗二枚。臨床常去方中大棗,恐其有甘緩中滿之弊。畏寒肢冷表實重者,可加芥穗、豆豉以宏疏風解表之力;喘重者,可加炙麻黃、炒蘇子,一升一降,相得益彰;唇干咽紅,肺胃伏熱者,可加象貝母、桑皮、射干以清熱利咽。嚴冬之際,小兒咳喘初起表實重者,予以“三拗湯”、“華蓋散”;春令木旺之時投以辛涼輕劑桑菊飲;正氣偏虛,予以人參敗毒散?傊,皆可根據其季節(jié)的不同、體質的差異而投予不同方劑,但萬變不離其宗,疏風宣肺這一治則不能變。

  二、里熱壅盛,須予清肺平喘。
  這里所講的里熱,大致有兩個含意,一是風邪外束,肺竅閉塞,由于因循失治,風邪由表入里化熱;一是素有腸胃伏熱,熏蒸于肺,熱自內生。兩者互為因果,相互為病,遂見身熱神煩、呼吸氣促、痰鳴咳喘、鼻翼煽動、唇干苔垢。其病機為邪熱壅肺與伏熱互結,顯示一派里熱壅盛之癥。中醫(yī)稱之風溫肺熱,近乎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支氣管炎、肺炎之列。遇及此類病兒,業(yè)師常以麻杏石甘湯化裁,此方源于《傷寒論》63、167條,分別為汗后下后,邪熱壅肺咳喘而設。盡管此方由辛溫與寒涼藥物相互配伍,但主要為辛涼疏化、宣泄郁熱的作用,為清宣肺熱、止咳平喘的主要方劑。常用于風溫初起,發(fā)熱咳喘之證。無汗者可用,有汗者也可用。有汗宜用炙麻黃,取其宣肺平喘;無汗宜用生麻黃,取其發(fā)汗宣肺。若表里俱實,身熱無汗、咳喘氣促者,加薄荷、豆豉、炒山梔、川黃芩、魚腥草等,仿《傷寒論》三黃石膏湯之意,以清熱解表;咳喘痰盛者,加蘇子、萊菔子,宗三子養(yǎng)親湯意,以降氣豁痰,消食定喘;或加川連、半夏、瓜蔞,宗小陷胸湯意,以開胸滌痰;咳嗽明顯者,加苦梗、前胡、白前、川貝以肅肺寧嗽止咳;咳喘伴有浮腫者,可加葶藶大棗瀉肺湯以滌痰利水,下氣平喘;痰中帶血者,可加鮮茅根、鮮蘆根、藕節(jié)炭以活肺瘀涼血止血;木火刑金,咳喘纏綿不已者,可加黛蛤散以抑木平肝,軟堅化痰。這里應提出的是,遇及嬰幼兒患者,正虛邪實,應配予血肉有情之品如羚羊粉沖服,一般日量為0.3~0.5g,日一次,可連服3~5天,每每取得應手之效。至于方中麻黃用量,3~5歲至少用到5g,三歲以下也不少于3g,與生石膏比例為1:5。

  小兒咳喘,幾經治療纏綿不愈者,多有兩種情況:一是由于小兒體弱反復易感,一是由于脾虛濕困,痰飲為患。小兒體弱反復易感,大都為先天不足,后天失調,肺脾氣虛,衛(wèi)外不固,陰陽失去平衡所致,其臨床特點是,每月至少感冒2~3次,但體溫不高,納呆,神疲,每每咳喘遷延不已。業(yè)師認為此類咳喘,若用辛涼輕劑桑菊飲或以清熱平喘的麻杏石甘湯等,最終效果不著或見效一時,宜以《小兒藥證直訣》人參敗毒散化裁以扶正祛邪,寧嗽定喘。通常用方為:太子參(熱象偏重者可用沙參)、茯苓、桔梗各9g,柴胡、前胡、羌活、獨活、川芎、赤芍、川樸各6g,川貝母、杏仁、半夏、陳皮、炙百部、甘草各5g,意在肺氣虛不宜固,脾氣虛不宜補,以疏解清化,調暢氣機,從而達到變理陰陽、調和肺脾的功能。

  脾虛濕困,痰飲咳喘,近乎現(xiàn)代醫(yī)學的支氣管哮喘或哮喘性氣管炎,是兒科臨床治療中比較棘手的疾患,尤其是哮喘性支氣管炎,臨床更難奏效。業(yè)師強調治療此類疾病,要遵循“病痰飲者,以溫藥和之”之古訓,過于苦寒清熱之味應慎用。臨床習以《張氏醫(yī)通》的麻黃定喘湯化裁以溫化痰飲,寧嗽定喘。常用方為:炙麻黃6g,杏仁6g,厚樸、銀杏、麥冬、半夏各9g,陳皮、蘇子、旋復花、甘草各5g。若痰黃粘稠量多,可加魚腥草、瓜蔞仁;痰鳴氣促不得平臥,可加葶藶子、地龍;高熱煩渴者,可加生石膏、知母;痰熱傷津,口干思飲者,可加沙參、花粉。待喘息平穩(wěn)以后,應著眼于脾胃的調理,如香砂六君子湯、益功散之類,經常服用,使其四季脾旺不受邪。


-----------轉帖http://erke.tjutcm.edu。cn/bencandy.php?fid=12&id=198
-----------業(yè)師常以麻杏石甘湯化裁,
-----------很詳細,不錯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