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hemiplegia after apoplexy(TCM) |
拚音 | FENGFEI(ZHONGYI) |
別名 | 喑痱,西醫(yī):失語癥,中風后遺癥。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中醫(yī)病證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
中醫(yī)釋名 | 以中風后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用為主要表現的痿病類疾病。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風痱指多為中風之后,風痰內擾,瘀阻經絡,或腎虛精虧所致。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1.多見于50歲以上患者。具有缺血中風或出血中風等病史。 2.經過中風急性期的救治,神志清醒后,遺留有語言謇澀不利,口眼歪斜和半身不遂,或雙手笨拙,動作失靈,站立不穩(wěn),步履不正,軀體晃動,手足振顫,思維遲鈍,健忘,可有偏盲、復視,智力減退,或神志恍惚,或昏糊等癥狀。 3.病理反射可呈陽性。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1.口僻:雖有口眼喎斜,面部麻木等癥狀,但無中風病史,亦無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癥狀。 2.肌痿:無中風病史,亦無口眼喎斜、語言不利等癥狀。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
中醫(yī)治療 | (一)辨證論治: 1.風痰阻絡證:半身不遂或口眼喎斜,頭痛眩暈,胸脘痞悶,咳吐痰涎或喉中痰嗚,語言謇澀,苔白膩,脈弦滑。祛風化痰。神仙解語丹加減。 2.氣虛血瘀證: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語言謇澀,肢軟無力,面色萎黃,舌淡有瘀點,脈細澀。益氣行瘀。補陽還五湯加減。 3.腎精(氣)虧虛證:音喑失語,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心悸,氣短,或肢體軟弱,半身不遂,舌淡,脈弱。補腎益精。地黃飲子去肉桂、附子,加木蝴蝶等。 4.肝腎虧虛證:語言謇澀,肢體癱瘓,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肉削膚燥,舌淡,脈細弱。補益精血,虎潛丸加減。 |
中藥 |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1.風痱病人活動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多長期臥病床榻,應注意護理,加強營養(yǎng),加強肢體功能鍛煉。防治褥瘡。 2.積極防治引起中風的原發(fā)病,防止缺血中風或出血中風的再次發(fā)生。 3.針灸療法: (1)體針療法:失語可針刺啞門、上廉泉、臀風等穴。偏癱可針刺夾脊、肩三針、曲池、內關、合谷、腕骨、陽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侖、太沖等穴。: (2)耳針療法:取皮質下、腦點、心、肝、腎、神門及癱瘓相應部位,3~5穴/次,中等刺激,15~20分鐘/次。 (3)頭針療法:取對側運動區(qū)為主。 (4)穴位注射療法:用當歸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等,按病狀取穴,進行穴位注射。 4.配合按摩、氣功、肢體功能鍛煉等綜合治療。 5.可用大活絡丸、燈箋花草素片等口服,亦可用水蛭粉,2~3g/次,2次/日,口服。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 風痱病名見《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風痱之狀,身體無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亂,一臂不隨者,風痱也。”《素問·脈解》有暗痱之名:“內奪而厥,則為暗痱,此腎虛也! 《圣濟總錄》曰:“喑痱之狀,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