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hereditary morphological abnormity of leucocytes |
拚音 | YICHUANXINGBAIXIBAOXINGTAIYICHANG |
別名 |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遺傳性疾病,血液和造血系統(tǒng)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遺傳性白細胞形態(tài)異常包括白細胞核和細胞漿的異常,可伴或不伴有白細胞功能的缺陷。臨床上少見。都在小兒時期發(fā)病。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
病理 | 1、遺傳性粒細胞核分葉過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正常末梢血中細胞核分葉超過4葉者<10%,平均為3葉。本病中平均為4葉,4葉以上的細胞可>10%。細胞大小正常。嗜酸粒細胞分葉過多時,核分葉平均在3葉以上(正常平均為2葉)。粒細胞功能正常,患兒無癥狀。 2、遺傳性巨大中性粒細胞癥: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正常人末梢血的中性粒細胞直徑約為13μm。直徑大于17μm者僅占總數(shù)的0.005%以下,本癥可高達1.6%。常伴有核分葉過多。 3、陪爾格爾異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其特征為白細胞核的形態(tài)異常,核的分葉減少,在中性粒細胞中最明顯,也可見于嗜酸、嗜堿粒細胞及巨核細胞,淋巴及單核細胞中核染質(zhì)可結成粗塊。雜合子中性粒細胞核成啞鈴狀、花生狀或眼鏡框狀。純合子中性粒細胞核呈圓形或橢圓形,胞漿發(fā)育正常。粒細胞的功能及生存時間正常,對健康無影響。 4、遺傳性核附屬小體異常:可見于先天性睪丸發(fā)育不全癥中,帶有雙數(shù)鼓槌突核的中性粒細胞增多;先天性卵巢發(fā)育不全癥中,中性粒細胞帶有的鼓槌突變小;D組三體綜合征中,中性粒細胞核帶有纖維狀的附屬結構的細胞增多。 5、粘多糖病性血細胞異常:為粘多糖體病中由于分解粘多糖體的酶缺乏,粘多糖積聚于血細胞的溶酶體內(nèi),形成包涵物。在中粒、嗜酸、嗜堿粒細胞胞漿中出現(xiàn)較多較大的顆粒,用亞甲藍-伊紅染色呈暗紫色,稱為Alder,Reilly小體。有類似顆粒的淋已細胞稱Gasser細胞,有類似顆粒的單核細胞和組織細胞稱Buhot細胞。部分粘多糖代謝異常的患者中有一系或多系細胞之異常。Alder-Reilly小體須與中毒性顆粒相鑒別。 6、粒細胞異常藍斑形成:為一種少見的遺傳性常染色體顯性畸形,在中性、嗜酸和嗜堿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的胞漿內(nèi)有2—5/αm直徑的斑塊。亞甲藍-伊紅染色呈藍色,外形清楚。 7、膜結構缺陷性血細胞異常:本癥既有血細胞的形態(tài)異常,又有功能缺陷(見”遺傳性白細胞功能異!睏l)。 8、家族性白細胞空泡形成:其特點為各種白細胞胞漿中出現(xiàn)空泡。多數(shù)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中有多個大空泡;嗜酸和嗜堿粒細胞以及淋巴細胞空泡較少且較小,空泡含脂質(zhì)成分,可被嗜脂染色呈色。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1、遺傳性粒細胞核分葉過多:粒細胞功能正常,患兒無癥狀。需與巨幼細胞貧血時的中性粒細胞核分葉過多相鑒別。 2、陪爾格爾異常:粒細胞的功能及生存時間正常,對健康無影響。須與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化療后及藥物過敏時的獲得性pelger,Huet畸形相鑒別。 3、粘多糖病性血細胞異常:本病患者有共同的特點,表現(xiàn)為面容丑陋、智力障礙和骨骼畸形。 4、粒細胞異常藍斑形成:本病大多無臨床癥狀,少數(shù)有血小板減少,有顆粒減少巨形血小板的出血傾向。 5、家族性自細胞空泡形成:臨床上一般無癥狀,少數(shù)伴有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及魚鱗癬的報告。白細胞的畸形須與嚴重感染、中毒性肝炎和糖尿病酮中毒時的脂肪空泡相鑒別。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
中醫(yī)治療 | |
中藥 |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