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包公藤、麻辣仔藤、斑魚烈 |
漢語拼音 | ding gong teng |
英文名 | Stem of Obtuseleaf Erycibe |
藥材基原 | 為雙子葉植物藥旋花科植物丁公藤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1.丁公藤 木質(zhì)藤本,長約12cm。小枝干后黃褐色,明顯有棱,不被毛。單葉互生,葉柄長0.8-1.2cm,無毛,葉片革質(zhì)橢圓形,或倒長卵形,長6.5-9cm,寬2.5-4cm,先端鈍或鈍圓,基部漸狹成楔開,兩面無;側脈4-5對,至邊緣以內(nèi)風結上舉。聚傘花序腋生和頂生腋生的花少至多數(shù),頂生的排列成總狀,花序軸和花梗被淡褐色柔毛;花萼球形,萼片5,近圓形,外面被淡褐色柔毛并有緣毛;花冠白色,5裂,裂片長圓形,全緣或淺波狀,雄蕊5,不等長,花藥先端漸尖,花絲之間有鱗片;子房圓柱形,柱頭圓錐狀,貼著子房。漿果卵狀橢圓形,長約1.4cm。種子1顆;ㄆ6-8月。 2.光葉丁公藤 植物形態(tài)與丁公藤相似,區(qū)別點是:葉片卵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先端驟然漸尖;花冠裂片邊緣嚙蝕狀;漿果球形。 |
資源分布 | 1.分布于廣東等地。 2.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生于山谷濕潤密林中或路旁灌叢中。 2.生于海拔250-1200m的山谷密林或疏林中,攀生于喬木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可采,洗凈,切成段,隔水蒸2-4h,取山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1)丁公藤 莖呈圓柱形,直徑1-3cm。高品多為斜切片或短段,直徑2-5cm,斜片厚1-.5cm,短段長3-5cm。粗莖外表面灰黃色、灰褐色或棕褐色,粗糙,并有不規(guī)則細密的縱裂紋,皮孔多數(shù),黃白色,點狀或呈疣狀突起。小枝上表面黃綠色或深黃色,具明顯的爆炸性續(xù)縱棱,皮也細點狀,類白色。粗莖切面灰黃色或淡黃色,皮部菲薄,木部寬廣,有異型維管束排列成數(shù)個環(huán)輪或形成不規(guī)則花紋,各維管束的木質(zhì)部黃白色,微突起,導管孔密集,髓小。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氣微,味淡。 (2)光葉丁公藤 莖圓柱形,直徑達5.5cm。外表面灰色,稍光滑,有明顯的縱向紋理及稀疏的龜裂紋,皮孔細點狀,黃白色;細枝外皮深褐色。切面黃白色,皮部較薄,髓射線棕色,將木質(zhì)部隔成數(shù)束,呈花瓣狀;軍裝粗的莖可見異型維管束,呈不規(guī)則紋理,木部類白色,導管呈多數(shù)小孔洞,髓明顯,2cm以上的莖,髓小或不明顯。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氣清香,味淡。 顯微鑒別 藤莖橫切面:(1)丁公藤 木栓層由5-8層切向延長的細胞組成,內(nèi)平周壁明顯增厚,外平周壁及垂周壁稍厚或不增厚。直徑2cm以上的莖,其木栓組織中石細胞成斷續(xù)環(huán)層存在。皮層薄壁組織中散有石細胞群和纖維束。外韌型維管束排成數(shù)環(huán),向外漸小,其韌皮部無纖維。木質(zhì)部導管密集,孔徑42-188μm。髓部外方有一環(huán)維管束,其木質(zhì)部在外方,并有眾多石細胞散在,壁極厚,孔溝和層紋明顯。本品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簇晶及淀粉粒。 (2)光葉丁公藤 主要區(qū)別:木栓層多數(shù)細胞石細胞狀,壁極厚,木化,排列緊密。韌皮部有大型纖維。木質(zhì)部導管較稀疏,孔徑42-378μm。髓部薄壁細胞壁稍厚,微木化,無石細胞。 粉末特征:(1)丁公藤 黃綠色。①木栓細胞多角形,壁增厚。②纖維成束或單個散在,長梭形,壁孔斜裂隙狀。③石細胞類圓形、類卵形或有分枝,壁厚,木化,層紋及孔溝明顯;髓部石細胞長柱形,兩端平截或一端斜尖。④導管網(wǎng)紋或具緣紋孔。⑤可見草酸鈣簇晶、方晶和淀粉粒。 (2)光葉丁公藤 主要區(qū)別:木栓細胞多角形,壁厚,呈石細胞狀。無髓部石細胞。 |
中藥化學成分 | 丁公藤莖含包公藤甲素( baogongteng A)即 2β-羥基-6β-乙酰氧基去申莨菪烷(2β-h(huán)vdroxv-6β-acetoxynortro-Pane),包公藤丙素(baogungteng C)即 2β,6β-二羥基去甲基莨 菪烷(2β,6β-dihydroxynortropane),包公藤乙素(baogongtengB)即東莨菪素(scopoletin),東莨菪甙(scopolin)及微量的咖啡酸(caffeic acid)及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光葉丁公藤中含包公藤乙素和東莨菪甙。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理化鑒別(1)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回流30min,濾過。濾液濃縮至5ml。取2ml,加1mol/l。鹽酸羥胺試液與1.5mol/L氫氧化鉀試液的等容混合液1ml,置水 浴加熱 1-2min。放冷后,滴加 1%三氯化鐵的鹽酸溶液 1滴, 溶液呈紫紅色。(檢查香豆素) (2)薄層色譜 ①取本品粉末1g,加丙酮5ml,冷浸24h,濾過,濾液作供試品液,另莨菪南亭、東莨菪甙為對照品。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 G-CMC薄板上,用氯仿-甲醇-甲酸(8: 5: 1.5:0.5 )展開后在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藍紫色熒光斑點。②取本品粉末5g,加乙醇25ml,冷浸12h濾過。濾渣加甲醇15ml,冷浸12h濾過。合并2次濾液,減壓低溫(60℃以下)蒸干溶劑。殘渣用0.5mol/L鹽酸10ml溶解,濾過。濾液用氯仿萃取2次,每次 10ml,棄去氯仿,酸水液用 5mol/L氨水調(diào) pH10-11,再用氯仿革取3次,每次10ml。合并氯仿液,回收氯仿至干后,用氯仿100μl溶解,作供試品液。以包公藤甲素、莨菪亭及東莨菪甙為對照品。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CMC薄板上,用氯仿-無水乙醇-氨水(9:3:0.3 )展開后,置紫外光燈下,可檢出莨菪亭和東莨菪甙。噴以1%四氯苯醌二氧六環(huán)液,在 100℃加熱 5-10min顯色。僅丁公藤供試液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顯 相同的紫色斑點。光葉丁公藤未檢出丁公藤堿Ⅱ。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洗凈切成段,隔水蒸2-4小時,曬干備用。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藥理] 1.抗炎作用 丁公藤又稱包公藤)粗提取物腹腔注射500mg/kg,能顯著抑制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腫脹。從丁公藤提取的有效成分東莨菪素腹腔注射25mg/kg,對蛋清和組胺誘發(fā)的大鼠足腫脹均呈明顯的保護作用,持續(xù)作用4h以上。用甲醛誘發(fā)大鼠足腫脹后,腹腔注射東莨菪素25mg/kg·d),連續(xù)7d,呈明顯的抗炎消腫作用。小鼠腹腔注射粗提取物1g/kg或東莨菪素50mg/kg,對二甲苯引起的腹部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 增加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給大鼠腹腔注射東莨菪素11.25- 15mg/(kg·d),連續(xù)7d,能顯著減輕棉球形成的肉芽腫干重,抑制結締組織增生 2.對免疫功能的作用 丁公藤注射液皮下注射可提高大 鼠外周血淋巴細胞酸性α-醋酸菜酯酶(ANAE)陽性的淋巴細胞 百分比,還可顯著降低白細胞移行指數(shù),提高特異性玫瑰花結形 成細胞數(shù)和中性白細胞吞噬率,表明丁公藤對細胞免疫和體液 免疫均有促進作用。 3.縮瞳作用 從丁公藤莖提取的縮瞳有效成分為包公藤 甲素,臨床用于治療青光眼,現(xiàn)已人工合成,合成品系消旋體,作 用強度則減半。另有合成的類似物6β-乙酸氧基去甲莨菪烷 (6β-acetoxynortropanee,6β-AN),其縮瞳作用更強,可作為包公藤 甲素和匹羅卡品的代用品。 (1)縮瞳 包公藤甲素苯甲酸鹽溶液滴眼最適濃度為0.026%,滴入兔眼10min后開始縮瞳,可維持9h,用藥45min可使瞳孔面積縮小 63%;等濃度的合成品則起效較慢,維持時間較短,據(jù)瞳面積為 29.9%。相等濃度6β-AN縮瞳作用較強,用藥 30min后瞳孔直徑縮小 57%,而包公藤甲素為 43%[4]。 (2)降低眼內(nèi)壓 0.025%包公藤甲素、 2%匹羅卡品和0.05%毒扁豆堿,對正常兔眼降低限內(nèi)壓無明顯差異;0.003 % 6β-AN對兔正常眼壓和水負荷高眼壓均有明顯的降壓作用,用藥lh后水負荷高眼壓降到正常水平。 4.對心血管作用 通過大鼠在位和離體心臟觀察,包公藤甲素能顯著減慢心率,增加心肌收縮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提示有改善心功能作用[6-8]。給清醒家兔肌內(nèi)注射6β一AN溶液0.0237mg/kg,5-10min開始心率減慢,20-25min心率最慢,減慢心率 54%,2h后恢復正常;麻醉家兔靜脈注射 6β-AN 3μg/kg以上時,心率和血壓抑制可超過60%以上,且其減慢心率和降壓作用呈劑量依賴性。在控制劑量下,有可能用于緩解竇性。已動過速。 5.對中樞神經(jīng)作用 采用慢性埋藏電極記錄家兔的腦波方法,靜脈注射6β-AN 12μg/kg,或毒扁豆堿 0.2ing/kg,均能在20-30min對抗東莨菪堿誘發(fā)的高幅漫波。小鼠腹腔注射包公藤甲素引起的中樞M膽堿震顫作用,與中樞M膽堿激動劑氧化震顫素和震顫素作用相似,強度介于二者之間。包公藤甲素與震顫素合用產(chǎn)生協(xié)同作用,與東莨菪堿合用呈括抗作用,提示包公藤甲素及其合成品可能成為復制帕金森氏癥動物模型的工具藥和中藥麻醉催醒劑[6,11]。小鼠迷宮、跳臺試驗表明,腹腔注射6β-AN 0.08-0.12. 12mg/kg,具有促進學習記憶功能。 6.作用機制研究 包公藤甲素兔肌內(nèi)注射0.1lng/kg無明顯的抗膽堿酯酶作用和肌顫現(xiàn)象;65-AN肌內(nèi)注射0.237mg/kg有較弱的抑酶作用,致死量的6β-AN未見 N受體興奮的肌顫現(xiàn)象。采用累積劑量一效應曲線法,對離體組織(兔虹膜、豚鼠回腸縱長肌和大鼠空腸)M膽堿受體動力學研究證明,對M膽堿受體的親和力和內(nèi)在活性的順序是6β-AN>包公藤甲素>匹羅卡品。三藥對不同劑量阿托品均呈競爭性拮抗特點,三藥的抬抗參數(shù)在10-8 -10-9mol/l,說明這些藥物是特異性M膽堿受體激動劑卜[4,6,10,12]。通過放射配體[3H]QNB競 爭抑制結合試驗,從IC50 ;與Hill系數(shù)分析說明包公藤甲素和匹羅卡品作用在 M受體上。在4種靶膜受體上,6β-AN抑制[3H」QNB的Pki(受體親和強度)次序是心臟>皮層海馬區(qū)>腸縱長肌>虹膜,提示6β-AN對心臟膜受體親合力最大,是M2受 體選擇性化合物。7.其他作用 東莨菪素對妊娠大鼠離體子宮及組胺引起的豚鼠回腸收縮均呈抑制作用;levis認為抑制體外妊娠大鼠子宮自發(fā)性收縮,在于對前列腺合成酶的抑制和拮抗前列腺素。8.毒性 東莨菪素小鼠靜脈注射一次最大耐受量100mg/kg,觀察72h,未見任何毒性反應。包公藤甲素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 為8.85土 1.2mg/kg; 63-AN的 LD50 為 6.22mg/kg。中毒癥狀表現(xiàn)為副交感神經(jīng)亢進,大劑量組動物有類似氧化震顫素的中樞件震顫。阿托品和東莨菪堿為特異性解毒劑。家兔靜脈注射大劑量(30μg/kg)6β-AN,可見心律失常,如竇性心動過緩、房顫、室性早搏、二聯(lián)律、室顫乃至停搏,動物在5min內(nèi)死亡。0.003%- 0.004 5%濃度的6β-AN給家兔滴眼,每日2次,連續(xù)4個月,未見眼部及全身表現(xiàn)有仔何異常改變。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溫;有毒 |
歸經(jīng) | 肺;肝經(jīng) |
功效 | 祛風除濕;消腫止痛 |
功效分類 | 解表藥;祛風藥;止痛藥 |
主治 | 風濕痹痛;半身不遂;跌打腫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6g;或浸酒。外用:適量,浸酒外擦。 |
用藥禁忌 | 本品有毒,孕婦忌服。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治療風濕骨痛及神經(jīng)痛。丁公藤制成注射液,每支2ml,含原生藥5g。每次2-4ml,每天l-2次,肌注。治療急慢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坐骨神經(jīng)痛、腰肌勞損、肥大性腰椎炎及外傷性關節(jié)炎計88例,癥狀明顯改善,止痛作用良好看39例,癥狀好轉(zhuǎn)者39例,無效者10例。未發(fā)現(xiàn)副作用。注射后常有輕微出汗,此屬正,F(xiàn)象,如汗出不止,可飲糖開水1杯,孕婦忌用。 |
各家論述 |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解表發(fā)汗,驅(qū)風濕,除痹痛,消腫止痛。治風濕痹痛,半身不遂,跌打腫痛。 |
考證 | 出自《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如服丁公藤中毒后產(chǎn)生出汗不止、四肢麻痹癥狀,可用甘草、蜜糖內(nèi)服解毒和溫水洗身。同屬植物光滑丁公藤ErycibelaevigataWall.根及莖亦入藥,作用與本品相似。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是 |
藥材拉丁名 | 1.Caulis Erycibes Obtusifoliae 2.Caulis Erycibes Schmidti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1.Erycibe obtusifolia Benty. 2.Erycibe schmidtii Craib |
科屬分類 | 旋花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