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水馬、馬頭魚、龍落子魚 |
漢語拼音 | hai ma |
英文名 | Sea Horse |
藥材基原 | 為海龍科動物線紋海馬、三斑海馬、刺海馬、大海馬、冠海馬、小海馬等多種海馬除去內(nèi)臟的全體。 |
動植物形態(tài) | 1.線紋海馬,體側(cè)扁,一般體長30-33cm,軀干部七棱形,腹部稍凸出,尾部四棱形,尾端漸細,卷曲。頭部似馬形,與軀干部垂直,頭冠矮小,頂端具5個短小棘,略向后方彎曲?羯、頭側(cè)及頰下各棘較均較粗,亦稍向后方彎曲。體長為頭長4.5-6.2倍,頭長為吻長2-2.1倍,為眼徑5.5-8倍。吻細長,管狀,吻長稍大于眼后頭長。眼較大,側(cè)位而高,眼間隔小于眼徑,微隆起。鼻孔很小,每側(cè)2個,相距甚近,緊位于眼的前方?谛。拔,無牙。鰓蓋凸出,無放射狀嵴紋,鰓孔小,位于頭側(cè)背方。肛門位于軀干第11節(jié)的腹側(cè)下方。體無鱗,全為骨環(huán)所包,體部骨環(huán)11,尾部39-40,體上各環(huán)棱棘短鈍呈瘤狀,惟頸部背方中央嵴紋較銳,具2突起狀棘和2頰下棘。胸鰭基部下前方各具1短鈍棘。背鰭18-19,較發(fā)達,位于軀干最后2環(huán)和尾部最前2環(huán)的背方。臀鰭4短小。胸鰭18,短寬,略呈扇形。無腹鰭及尾鰭。各鰭無棘,鰭條不分支。體淡黃色或暗灰色,體側(cè)具細小的白色斑點或斑紋。 2.三斑海馬,體側(cè)扁,一般體長10-18cm,軀干七棱形,腹部凸出,腹下棱較銳,尾部四棱形,尾端漸細,卷曲。頭冠生小,頂端具5個短小棘,體長為頭長5.3-6.5倍,頭長為吻長2.2-2.5倍,為眼徑5.3-5.9倍。吻細長,管狀,吻長稍大于眼后頭長,管狀,吻長稍大于眼后頭長。眼小而圓,眼上棘較發(fā)達,細尖,向后彎曲?谛,前位,鰓蓋突出,鰓孔小。頸部背方具一隆起嵴。頰部下方具一細尖彎貢的頰下棘。體無鱗,由骨環(huán)所包,體環(huán)11;尾環(huán)40-41。背鰭20-21,位于軀干最后2環(huán)及尾部最前2環(huán)的背方。臀鰭4,短小。胸鰭17-18,扇形。無腹鰭及尾鰭。體黑褐色。眼上有放射狀褐色斑紋。體側(cè)背方第1、4、7節(jié)小棘基部各具一黑色圓斑,故名。 3.刺海馬,體側(cè)扁,體長20-24cm。體棘、頭棘尖銳而特別發(fā)達;頭冠不高,具4-5個銳小棘。體長為頭長5.1-5.8倍;頭長為吻長2.1-2.3倍,為眼徑7.3-7.8倍,吻細長,管狀,吻長大于或等于眼后頭長。眼小,側(cè)位,較高。體部骨環(huán)11,尾部35-36背鰭18,臀鰭4,短小,胸鰭18,短寬。體淡黃褐色,背鰭近尖端具1縱列斑點,臀鰭、胸鰭淡色,體上小棘尖端淡黑褐色。 4.大海馬,體側(cè)扁,較高,體長20-24cm。頭上小棘發(fā)達,體上棱棘短鈍粗強,腹部凸出;頭冠較低,頂端具5個短鈍粗棘。體長為體高5.5-5.8倍;頭長為吻長2.2-2.3倍,為眼徑8.5-9.4倍。吻細長,管狀,吻長等于眼后頭長。鰓蓋突出,具放射狀嵴紋。頭側(cè)及眶上、頰下各棘均較粗強。體部骨環(huán)11;尾部35-36。背鰭17,臀鰭4,胸鰭16。體淡褐色,頭部及體側(cè)有細小暗色斑點,且散布細小的銀白色斑點。背鰭有黑色縱列斑紋。臀鰭、胸鰭淡色。 5.冠海馬,體側(cè)扁,較小,背部隆起,體長為體高7.5倍,為頭長5倍。頭長為吻長2.1倍,為眼徑5倍。頭冠特別高大,約等于吻長,頭冠頂端有4個突起。眼中等大,眼間隔中央凹,兩側(cè)各有一眶上突起。體部骨環(huán)10,尾部41。體環(huán)第1、4、10和尾環(huán)第4、10、15各節(jié)上的突起較長。背鰭13-14,臀鰭4,胸鰭14。體淡褐色,具暗色斑紋,有時亦呈黑褐色。背鰭亦具暗色縱帶。 6.小海馬,體側(cè)扁,較小,體長7.6-10cm,頭冠低小,上有5個短小鈍棘。體長為頭長4.5-7.8倍,頭長為吻長2.4-3.4倍,為眼徑4.1-6.4倍。吻管短于眼后頭長。鰓蓋凸出,無放射狀嵴紋。頭側(cè)及眶上各棘均特別發(fā)達。體部骨環(huán)11,尾部37-38。以背側(cè)棱棘為量發(fā)達,其次為腹側(cè)棱棘,其他則短鈍或不明顯。腹部很突出不具棱棘。背鰭16-17,位于射干最后3環(huán)和尾部第1環(huán)的背方,臀鰭4,胸鰭12-13。體灰褐色,頭上、吻部、頰部及體側(cè)具不規(guī)則斑紋。腹緣黑褐色。 |
資源分布 | 1.我國分布于東海和南海。 2.我國分布于東海及南海。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已進行人工養(yǎng)殖。 3.生態(tài)、分布同線紋海馬。 5.我國渤海有分布,較少。 6.我國沿海均有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棲息于近海藻類繁茂處,渡海時,頭部向上,用背鰭和胸鰭的扇動,作直立游泳。常以尾端纏附于海藻莖枝上,以小型浮游甲殼動物為食。 2.棲息于近海內(nèi)灣水質(zhì)澄清、海藻繁茂的低潮區(qū),以尾部卷纏在海藻上,體色常隨環(huán)境而變化。喜食活餌,以口吸食端足類、橈足類、糠蝦、毛蝦、磷蝦、螢蝦等浮游甲殼動物。本種產(chǎn)仔多,生長最快噗人工養(yǎng)殖的優(yōu)良品種。 3.生態(tài)、分布同線紋海馬。 6.棲息于沿海及內(nèi)灣的中低潮線一帶海藻叢中雖個體小,生長慢,便適溫性大,成熟期早,飼養(yǎng)3-8個月即達性成熟,夏秋季為繁殖期,每胎產(chǎn)仔數(shù)10-400尾左右。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活 習性,海馬為近海生活的魚類,尤喜生活于水藻、小甲殼動物較多,風浪不大的海域。海馬生活的最適溫度為19-32℃,最適海水的相對密度為1.005-1.027。 養(yǎng)殖技術(shù),雄魚尾部腹面有育兒囊,并負有照管卵和仔魚的任務。雌魚性成熟后,在產(chǎn)卵期泄殖腔微微擴大,形成生殖乳頭(肛突)。海馬除1-2月外,皆能繁殖。性成熟的海馬發(fā)性一般多在上午表現(xiàn)為雌魚追逐雄魚,在此期間體表由黑色變?yōu)辄S白色。雄魚表現(xiàn)為被動,雌魚追逐到一定時間,雄魚充兒囊就張開,其內(nèi)排出透明的精液,充兒囊與雌魚肛突相接,雌魚排卵于大雄魚的充兒囊中。受精卵歷經(jīng)20余日,仔魚從育兒囊中排出,剛出生的海馬仔即能獨立生活。1次產(chǎn)海馬苗200-1000只。 飼養(yǎng)管理海馬多選擇分池飼養(yǎng)的方法。(1)飼養(yǎng)池的種類①沉淀池:池長50m,寬30m,其作用是沉淀海水中的泥沙。海水必須在該池中沉淀24h,方可放到養(yǎng)殖池內(nèi)。 ②養(yǎng)殖池:位于沉淀池一側(cè),較沉淀池略低,池長30m,寬25m,深2.5m,供養(yǎng)成體海馬。③海馬苗繁殖缸:一般以缸直徑70cm,高80cm為宜,缸身埋于地下。專供海馬繁殖和飼養(yǎng)海馬苗,易于常投食和管理,便于觀察海馬荔的生活情況。 (2)放養(yǎng),放養(yǎng)前,養(yǎng)殖池先進行洗刷消毒,以殺死敵害生物卵和魚的寄生蟲。然后向養(yǎng)殖池放沉淀過的海水,深度為1-1.5m,并測量池內(nèi)水溫、比重,再放一定數(shù)量的竹片,作為海馬靜止時的附著物。放養(yǎng)時選擇體健發(fā)育良好,體長2-4cm的海馬苗放入池內(nèi)。每畝約放養(yǎng)6000-10000只。放養(yǎng)后,池子的水門要關(guān)牢,防止池內(nèi)水流失,一般3-5天換水1次,并嚴防外來敵害生物的侵入。全長5-6cm的海馬,可以攝食0.5-1.0cm的小蝦類,成魚期每日投餌2次,每日投餌量依海馬成長逐漸增加,一般相當海馬體重的6%-10%。 病害防治,海馬最常風的疾病是胃腸炎、車輪蟲病、脹膘病、氣泡病。胃腸炎是海馬災難性病害,死亡率高?捎每股胤乐。對車輪蟲病用8×10(-6)硫酸酮和10×10(-6)高錳酸鉀混合溶液浸浴15min ,效果顯著。對脹膘病要保持水抽清潔,氧氣充足,水溫穩(wěn)定,避免強光。氣泡病防治,應注意避免強光直射,可針刺破氣泡放出氣體,或用2.4%的生石灰水浸浴10min或以1%-2%漂白粉進行治療。 |
采收和儲藏 | 四季捕捉。捕后除去內(nèi)臟,洗凈,曬干;或除去外部灰、黑色膜和內(nèi)臟后,將尾盤起,曬干,選擇大小相似者,用紅線纏扎成對。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1)線紋海馬,體呈扁長形而彎曲,長約30cm,黃白色。頭略似馬頭,有冠狀突起,前方有一管狀長吻,口小,兩眼深陷。軀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漸細而卷曲,體上有瓦楞形的節(jié)紋并具短棘。體輕,骨質(zhì)堅硬。氣微腥,味微咸。 (2)三斑海馬,體節(jié)背部第1、4、7節(jié)的短棘基部各有一黑褐色斑點。 (3)刺海馬體長10-20cm。其頭部及體上環(huán)節(jié)間具尖而細的棘,其尖端呈黑褐色。 (4)大海馬,體長20-30cm,黑褐色。頭部及體側(cè)有細小暗色或銀白色斑點。 (5)冠海馬,體較小。頭冠大約等于吻長,頭冠頂端有4個突起。 (6)小海馬,體形較小,7-10cm。棕褐色節(jié)紋及短棘均較細小。 顯微鑒別(1)線紋海馬,粉末白色或黃白色。①橫紋肌纖維較多,近無色、淡黃色或棕色,多碎斷;側(cè)面觀直徑45-144μm,有細密橫紋,明暗相間,橫紋平直或微波狀;橫斷面易見,呈類長方形、類矩圓形、菱形或長卵形,表面平滑,可見細點狀或裂隙狀孔隙。②膠原纖維散離,直徑13-27μm,相互纏繞成團,隱約可見縱向細紋理。膠原纖維團常與含灰色顆粒狀物的組織碎片相連結(jié)。③皮膚碎片近無色或淡黃色,表面觀細胞界取不清楚,隱約可見不規(guī)則微波狀縱橫紋理,布有棕色顆粒狀色素物,散在或聚集成星芒狀。④骨碎片無色或淡灰色,呈不規(guī)則形碎塊,骨陷窩呈長條形、裂縫狀或類長圓形,排列不規(guī)則,邊緣骨小管較稀疏。 (3)刺海馬,粉末灰黃色。①橫紋肌纖維較多,近無色或淡黃色,成塊或碎斷,有細密橫紋,陰暗相間,橫紋微波狀,橫斷面類距圓形,表面平滑。②膠原纖維散離或成團束,隱約可見縱向紋理,常與含灰色顆粒狀特的組織碎片相連接。③表皮碎片近無色或淡黃色,表面觀細胞界線明顯,多角形,棕色顆粒狀色素物密集,多聚集為星芒狀。④骨質(zhì)碎片無色或淡灰色,不規(guī)碎片狀,骨陷窩呈長條狀、裂縫狀,排列不規(guī)則,邊緣見風使舵小管稀疏。 (4)大海馬,粉末棕色或黃棕色。①橫紋肌纖維較多,近無色或淡黃色,多碎斷,成束,橫紋不明顯,橫斷面類矩圓形,表面平滑,可見細點太裂縫狀孔隙。②膠原纖維多散離或2-3成束,可纏繞成團,可見縱向細紋理,常與含灰色顆粒狀物的組織碎片相連接。③皮膚碎片不少見,近無色或淡黃色。表面觀細胞界線不明顯,可見不規(guī)則紋理,棕紅色顆粒狀色素物質(zhì)稀疏,聚集成星芒狀。④骨質(zhì)碎片無色或淡灰色,不規(guī)則碎片狀,骨陷窩中小型長條狀、裂縫狀,排列不規(guī)則,邊緣內(nèi)小管稀疏。 (5)小海馬,粉末深棕色或棕色。①橫紋肌纖維較多,近無色,多碎斷,有明暗相間的橫紋,橫紋平直,橫為面類圓形,表面平滑。②膠原纖維成束或散離,隱約可見縱向紋理,常與含灰色顆粒狀物的組織碎片相連接。③皮膚碎片近無色或淡黃色,表面觀細胞界線不明顯,隱約可見不規(guī)則微波狀縱橫紋理,布有棕色顆粒狀色素物,散在或成團。④骨質(zhì)碎片無色或淡灰色,呈不規(guī)則塊狀,骨隱窩呈長條狀、裂縫狀或類長圓形,排列不規(guī)則,邊緣內(nèi)小管稀疏。 |
中藥化學成分 | 1.三斑海馬含有谷氨酸(glutamic 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甘氨酸(glycine),脯氨酸(proline),丙氨酸(alanine),亮氨酸(leucine)等17種氨基酸;鈣(Ca),磷(P),鈉(Na),鉀(K),鎂(Mg),鐵(Fe),鍶(Sr),硅(Si)等19種無機元素。另外還含有硬脂酸(stearic acid),膽甾醇(cholesterol)。此外還推測含有膽甾二醇(cholesterdiol)。 2.刺海馬含有蛋白質(zhì)(protein),脂肪(fat),多種氨基酸。皮膚黃色素為-γ-胡蘿卜素(γ-carotene),紅色素為蝦青素(astaxanthin),剌蛄素(astacene),黑色為黑色素(melanin)。另含乙酰膽堿酯酶,膽堿酯酶,蛋白酶。 3.大海馬中含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丙氨酸,某氨酸,脯氨酸,谷氨酸等20多種氨基酸,尚含有藥用價值較高的;撬(tourine)。另外還含有大量的鈣、鎂、鉀、鈉、鐵,較多的鋅、錳、銅和少量的鉻、鈷、硒等無機元素。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海馬:用水刷凈,切塊或打碎。酒炙海馬:凈海馬用黃酒濕潤,微火烘烤至酥松而呈黃色即成。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1.性激素樣作用: 線紋海馬的乙醇提取物,可延長正常雌小鼠的動情期,對去勢鼠則可出現(xiàn)動情期,并使子宮及卵巢(正常小鼠)重量增加。海馬(品種未注明)提取液表現(xiàn)雄性激素樣作用,其效力較蛇床子、淫羊藿弱,但比蛤蚧強。 2.延緩衰老作用: 海馬能延長小鼠(NiH雄性小鼠)缺氧和存活時間,延長小鼠的游泳時間,顯示了較好的抗應激力,增強體質(zhì)和對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增強動物的記憶力。海馬對MAO-B(單胺氧化酶B)活性、過氧化脂質(zhì)均有顯著影響。海馬配人參的制劑經(jīng)藥理實驗表明,小鼠游泳持續(xù)時間明顯延長,并能對抗氫化考的松引起小鼠胸腺萎縮的不良影響,表現(xiàn)出此制劑的補益作用。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咸;性溫 |
歸經(jīng) | 肝;腎經(jīng) |
功效 | 補腎壯陽;散結(jié)消腫 |
功效分類 | 補益藥 |
主治 | 腎虛陽痿;宮冷不孕遺尿;虛喘;癥瘕積聚;跌打損傷;癰瘡腫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研末,1-1.5g。外用:適量,研末摻或調(diào)敷。 |
用藥禁忌 | 孕婦及陰虛陽亢者禁服。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遠年虛實積聚瘕塊:木香一兩,海馬子一對(雌者黃色,雄者青色),大黃(炒、銼)、青橘皮(湯浸,去白,焙)、白牽中(炒)各二兩,巴豆四十九粒。上六味,以童子小便浸青橘皮欽,裹巴豆,以線系定,入小便內(nèi)再浸七日,取出,教炒黃,去巴豆,只使青稿皮并余藥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三、五沸,去滓,臨睡溫服。(《圣濟總錄》木香湯)②治發(fā)背諸惡瘡,兼治療瘡:海馬一雙(炙),穿山甲(黃土炒)、水銀、朱砂各二錢,雄黃三錢,輕粉一錢,腦子、麝香各少許。上除水銀外,各研為末和合,入水銀再研至無屋。針破瘡口,點藥入內(nèi),一日一點。(《急救仙方》海馬拔毒散)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綱目》:海馬,雌雄成對,其性溫暖,故難產(chǎn)及陽虛多用之,如蛤階、郎君子之功也。 2.《本草新編》:海馬,亦蝦屬也,入腎經(jīng)命門,專善興陽,功不亞于海狗,更善墮胎,故能催生也。海馬功用不亞膃肭臍,乃尚服腕臍不尚海馬,此世人之大惑也。誰知海馬不論雌雄,皆能勃興陽道,若賜腕臍,必須用雄者始效,貴價而買,仍是贗物,何若用海馬之適用哉。 3.《本草拾遺》:主婦人難產(chǎn)。 4.《本草圖經(jīng)》:婦人將產(chǎn),燒末被服。《異魚圖》云,主難產(chǎn)及血氣痛。 5.《品匯精要》:調(diào)氣和血。 6.《綱目》:暖水藏,壯陽道,消瘕塊,治疔瘡腫毒。 7.《本經(jīng)逢原》:陽虛多用之,可代蛤階。 8.《海南介語》:主夜遺。 9.《藥材學》:溫通任脈,用于喘息及久喘。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是 |
藥材拉丁名 | Hippocampu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1.Hippocampus kelloggi Jordau et Snyder 2.Hippocampus trimaculatus Leach 3.Hippocampus histrix Kaup 4.Hippocampus kuda Bleeker 5.Hippocampus coron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6.Hippocampus japonicus Kaup |
科屬分類 | 海龍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