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經方醫(yī)學 > 正文:董廷瑤的證治經驗
    

各家經方:董廷瑤的證治經驗

一、嬰兒吐乳癥
嬰兒吐乳癥是兒科常見病,患兒自新生后即頻頻吐乳,一日數(shù)度,喂乳后煩躁不寧,時時轉頸開腿,有即刻就吐,也有在食后半小時至1小時左右自吐, 量多呈噴射狀,吐后患兒安靜,仍可再次喂乳。有的嬰兒吐乳長達數(shù)月不愈,營養(yǎng)無法正常吸收。臨床多責之于寒熱失調、食積、喂養(yǎng)不當,用中西藥治療,但均療效不佳。董氏診治嬰兒吐乳癥有獨特見解和治法。認為吐乳頑癥,頻作不己,噴吐量多,此與“火丁”有關!盎鸲 庇址Q“蒂丁”,系指懸雍垂對面的會厭軟骨,其受濁邪火熱熏蒸,或因穢濁之氣循經而上,滋生突起如丁,咽喉不適而致反射性嘔吐,此為吐乳反復不愈之原由。飲服湯藥也隨飲隨吐,故治療關鍵在于“火丁”使之平復。董氏遂用獨特的家傳“火丁按壓法”治療,效果顯著。方法:醫(yī)者以食指清洗消毒后,在指頭上蘸以少量冰硼散,快速地按壓在患嬰舌根部的“火丁”上,迅即退出,壓后1個半小時方可進乳。隔日按壓1次,3次為1療程,未愈者也可再加1 個療程。據(jù)臨床統(tǒng)計療效達95%左右,也有僅按壓1次,長期吐乳即愈,隨訪結果遠期療效鞏固,長期頑吐者,不再復發(fā)。應用本法毋需服藥或手術,無創(chuàng)傷性,無副作用,能及時止吐以保證營養(yǎng)供給,有利于嬰兒健康發(fā)育。據(jù)針灸理論,因內臟功能失調而致沿經絡系統(tǒng)所產生的反應點也即具有良效的治療點,故按壓蒂丁作為治療點可使脾胃氣機通暢,而取平逆降濁之功。且經外奇穴“聚泉”穴位于舌面正中,針之能降逆止惡,故按壓火丁也具同效。并經動物實驗闡明了手法止吐的機理,認為按壓火丁治療嬰兒吐乳的機制是一種反射活動,這反射的最終結果是導致胃發(fā)生舒張,胃內壓降低,從而防止胃內容物的反流溢出,消除了嘔吐癥狀。這一寶貴的醫(yī)療經驗,不但在臨床上行之有效,而且也具堅實的生理學基礎。
二、小兒厭食癥
小兒厭食癥,目前臨床上較為多見。多因家長對獨生子女溺受,而喂養(yǎng)不當,漫進滋補,久之阻礙攝納,反令食欲不振。不食則強喂,越喂胃越呆,有的還要打罵,造成小兒精神緊張,營養(yǎng)紊亂,形體更弱,腠虛多汗,面色不華;患兒大多舌凈苔少,腹軟無積,大便多秘;容易感冒,時常發(fā)熱。凡此種種都因食養(yǎng)不當,營養(yǎng)過剩,脾胃失調之故,此癥既無積可消,又胃不受補。董氏以“脾胃主一身之營衛(wèi),營衛(wèi)主一身之氣血”的理論分析,此病是由脾胃不和而影響營衛(wèi)失調,需采用鼓舞營衛(wèi)的方法來振奮胃氣,于是投以桂枝湯加味治療,服藥數(shù)劑后營衛(wèi)和、胃納開,確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董氏在長期實踐觀察中,驗明桂枝湯實為一個體質改善劑、強壯劑、神經安定劑,或里虛里寒、中焦化源不足、潛在虛質的調節(jié)劑。尤在涇說:“此湯外證得之,能解肌,去邪氣,內證得之,能補虛調陰陽。”用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促醒胃氣,使之思食,董氏稱此為“倒治法”。從藥理配伍上來說,生助桂枝以和表寒,大棗白芍以調營陰;甘草合桂枝、生姜可辛甘化陽,甘草合白芍又能酸甘化陰,甘草合大棗則養(yǎng)脾胃、資汗源。藥雖僅有五味,但它們之間,這種內在復雜的聯(lián)系,形成了本方的多面性和臨床應用的廣泛性。尤以小兒稚質,隨拔隨應,藥宜清靈
三、小兒腸套疊
小兒腸套疊為臨床常見急腹癥,多見于1歲半以內的小兒。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該病的基本病理變化是腸壁肌肉痙攣和血液循環(huán)障礙,靜脈受阻,腸壁瘀血,套入部分久則壞死。急性發(fā)作時,常在X線下以空氣或鋇劑加壓灌腸,使之復位, 但不少患兒仍有多次的反復發(fā)作,甚至上午復位,下午又發(fā),也有復發(fā)十余次之多者,若用手術治療,病家常不愿接受。董氏根據(jù)病兒腹痛陣發(fā),痛而拒按,面色晦暗,舌質帶青的癥狀推理分析,將此病歸納在“絡瘀腹痛”范疇,認為腸套的形成,每因水寒氣血瘀滯于腸之絡脈,阻其傳導之機,氣滯血瘀局部痹阻不通而引起。由于局部腸壁血絡日久未通,血氣不至,故復位后常又復套入,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充氣復位常是徒勞的,不得已而手術更會影響兒體健康。方書謂:痛久在絡,絡主血,胸腹之痛,痞積之痛,肢體之痛均在絡,皆宜活血。但血之與氣,如影隨形,故治血必須顧氣。董氏提出活血利氣治療大法,方取王清任少腹逐瘀湯為主,并根據(jù)具體情況加減化裁,靈活運用。按少腹逐瘀湯內諸藥:茴香、干姜、肉桂溫經散寒、通達下焦;川芎為血中之氣藥,配合當歸、赤芍活血利氣;玄胡索、沒藥利氣散瘀、消腫定痛;生蒲黃、醋炒靈脂活血祛瘀、散結止痛。并選加川楝子、烏藥、枳殼、木香青皮、陳皮行氣止痛之品。寒勝者必用干姜、官桂。若唇舌青黯、脈見澀象者,血絡瘀血嚴重,加仁、紅花祛瘀通絡。全方功能溫經散寒、活血利氣、化瘀止痛,使腸道痹阻部分血活氣行,通則不痛。臨床治療多例患兒,經隨訪均未復發(fā).
四、小兒腸麻痹
常有小兒因腸炎泄瀉嚴重而出現(xiàn)腸麻痹,癥見全腹膨脹,叩之中空,食入即吐,飲水也吐,呼吸急促,便秘或欲便不暢、次多量少,腹痛陣作,F(xiàn)代醫(yī)學認為此因腸炎腹瀉嚴重,水電解質紊亂,導致低血鉀或“停滯性缺氧”而成腸麻痹;癥情危重,若不及時救治,迅即導致中毒性休克,危及生命。本癥在陳復正《幼幼集成》中有所記載:“虛脹者,或因吐瀉之后,……致成腹脹者,宜溫中調氣,厚樸溫中湯;若虛而兼寒者,加附、桂”。癥治似略接近。然《內經》已知本癥為逆癥。《靈樞·玉版》云:“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一逆也。……咳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于此可見,泄瀉而見腹大脹鼓,類似于腸麻痹者,在小兒尤為多見,且尤危重,須及早注意。董氏指出本癥之病機為久泄脾憊,中焦窒滯,氣機升降失職,故氣阻于下而大便不暢、次多量少,胃氣上逆而嘔吐吸促。治療當溫脾調氣,復其升降。湯劑可用附桂理中湯加木香、砂仁。但由于患兒胃不受藥,藥入即吐,必須另覓途徑,急予外敷之法為主以挽危急。董氏特研制溫臍散敷臍,能即轉矢氣,拯危為安,屢建奇功。溫臍散組成及用法:公丁香1.5g,肉桂1.5g,麝香0. 15g,上藥共研細末,用熟雞蛋去殼,對剖去黃,納藥末于半個蛋白凹處,覆敷臍上,外扎紗布。敷藥2小時后即可聞腸鳴蠕動,矢氣頻轉,然而大便通下,腹部柔軟,吐止氣平,精神安定,或再以湯藥調治。若敷藥后未得轉氣,當再敷一次。本方主用溫通香竄藥品,借麝香的滲透之力,深入腸內,旋運氣機,若得頻轉矢氣,為脾陽有復蘇之機,即是向愈之兆。用蛋白乃取其質軟而韌,不傷患兒腹膚,又能緊合臍孔,勿使藥氣外泄,徑入于里,辛香溫通,力專且宏,故能啟動腸道氣機(增強腸蠕動、緩解腸麻痹),升清降濁,拔動神機而挽危急。臨證時常備用溫臍散,以便隨時取用,則有利于搶救濟急。

-------------------
我臨床喜用紫苑百部,就是他老人家的經驗,確實有效

-------------------
學習了

-------------------
學習了,好經驗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