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三十三歲 壬戌四月二十二日 證似溫?zé)幔南聝擅{俱脹,舌白,渴不多飲,嘔惡噯氣,則非溫?zé)岫鴱?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gydjdsj.org.cn/tcm/2009/20090113023953_78093.shtml" target="_blank">濕溫例矣。用生姜瀉心湯之苦辛通降法。
生姜(一兩) 干姜(五錢) 茯苓(六錢) 生薏仁(五錢) 半夏(八錢) 黃芩(三錢,炒)黃連(三錢) 生香附(五錢)
水八碗,煮三茶杯,分三次服。約二時服一次。二煎用水三杯,煎一茶杯,明早服。
二十三日 心下陰霾已退,濕已轉(zhuǎn)陽,應(yīng)清氣分之濕熱。
連翹(五錢) 杏泥仁(三錢) 銀花(五錢) 藿梗(三錢) 蘆根(五寸) 滑石(五錢) 熟石膏(五錢) 黃芩炭(三錢) 郁金(三錢) 黃連(二錢)
水八碗,煎三碗,分三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二十四日 斑疹已現(xiàn),氣血兩燔,用玉女煎合犀角地黃湯法。
生石膏(兩半) 牛蒡子(六錢) 知母(四錢) 元參(八錢) 銀花(一兩) 薄荷(三錢)連翹(一兩) 細生地(六錢) 犀角(三錢) 桔梗(四錢) 黃芩(四錢,炒) 人中黃(一錢)
二十五日 面赤,舌黃大渴,脈沉肢厥,十日不大便,轉(zhuǎn)矢氣,譫語,下證也。小承氣湯。
水八碗,煮三碗,先服一碗,約三時得大便,止后服;不便再服第二碗。
又大便后,宜護津液,議增液法。
麥冬(一兩,連心) 連翹(三錢) 細生地(一兩) 銀花(三錢) 元參(三錢) 甘草(二錢,炒)
煮三杯,分三次服。能寐不必服。
二十六日 陷下之余邪不清,仍思涼飲,舌黃微,以調(diào)胃承氣湯小和之。
二十七日 昨日雖大解而不爽,脈猶沉而有力,身熱不退而微厥,渴甚面赤,猶宜微和之,但恐犯數(shù)下之戒,議增液承氣,合玉女煎法。
生石膏(八錢) 知母(四錢) 黃芩(三錢) 生大黃(三錢,另煎,分為三份,每次沖一分服)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若大便稀而不結(jié)不黑,后服勿沖大黃。
二十八日 大便雖不甚爽,今日脈浮不可下,渴思涼飲,氣分熱也;口中味甘,脾熱甚也。議用氣血兩燔例之玉女煎,加苦藥以清脾癉。
生石膏(三兩) 黃連(三錢) 元參(六錢) 麥冬(一兩) 細生地(一兩) 知母(三錢)黃芩(六錢)
煮四碗,分四次服。得涼汗,止后服,不渴,止后服。
二十九日 大用辛涼,微合苦寒,斑疹續(xù)出如許,身熱退其大半,不得再用辛涼重劑,議甘寒合化陰氣加辛涼,以清斑疹。
連翹(三錢) 元參(四錢) 細生地(五錢) 銀花gydjdsj.org.cn/zhicheng/(三錢) 黃芩(三錢) 花粉(三錢) 黃連(二錢) 薄荷(一錢) 麥冬(五錢) 犀角(三錢)
煮三碗,三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大熱雖減,余焰尚存,口甘弄舌,面光赤色未除,猶宜甘寒苦寒合法。
連翹(三錢) 細生地(六錢) gydjdsj.org.cn黃芩(三錢) 丹皮(三錢) 元參(四錢) 黃連(二錢) 麥冬(五錢) 銀花(三錢)
水八碗,煮三碗,分三次服。
初二日 于前方內(nèi)加∶
犀角(二錢) 知母(錢半)
初三日 邪少虛多,宜用復(fù)脈去桂、棗,以其人本系酒客,再去甘草之重甘,加二甲、丹皮、黃芩。
此甘潤化液,復(fù)微苦化陰,又苦甘咸寒法。
初四日 尚有余邪未盡,以甘苦合化入陰搜邪法。
元參(二兩) 黃芩(二錢) 麥冬(八錢) 知母(二錢) 細生地(六錢) 生鱉甲(八錢)銀花(三錢) 丹皮(五錢) 連翹(三錢) 青蒿(一錢)
頭煎三茶碗,二煎一茶碗,分四次服。
□
陳 二十二歲 乙丑四月十七日 面赤目赤,舌苔滿布如積粉,至重之溫病也。最忌發(fā)表,且用辛涼。
荊芥穗(五錢) 薄荷(四錢) 生甘草(三錢) 桔梗(六錢) 連翹(八錢) 銀花(八錢)藿香葉(五錢) 牛蒡子(五錢) 杏仁(五錢)
共為粗末,分八包,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去渣服。
□
某 初九日 面赤目赤,舌苔滿布,至重之溫?zé)岵,脈反緩而弦,外熱反不盛,口反不渴,肢微厥,所謂陽證陰脈,乃本身陽氣,不能十分充滿,不肯化解耳。茲與化邪法。
荊芥穗(二錢) 郁金(二錢) 藿梗(二錢) 豆豉(錢半) 銀花(二錢) 連翹心(錢半)青蒿(一錢) 桔梗(錢半) 薄荷(八分) 杏仁泥(二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一日 溫病未有不渴而燥者,今舌苔布滿而不渴,雖黃而滑,脈緩甚,熱不壯,蓋挾濕之故也。議照濕溫例,治用苦辛寒法。
生蒼術(shù)(三錢) 廣皮(二錢) 郁金(三錢) 黃連(一錢) 蔻仁(一錢) 連翹(三錢) 銀花(二錢) 藿香(二錢) 天花粉(三錢) 黃芩(一錢,炒)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各兩杯,兩帖而安。
□
陳 三十三歲 初八日 六脈弦細而勁,陰寒脈也;咳嗽稀痰,陰濕咳也;舌苔刮白而滑,陰舌苔也;嘔吐泄瀉,陰濕證也。雖發(fā)熱汗出而解,乃濕中兼風(fēng),病名濕溫,天下有如是之陰虛證乎?
茯苓(四錢) 澤瀉(四錢) 桂枝(三錢) 于術(shù)(三錢) 炒白芍(二錢) 生苡仁(五錢)半夏(五錢) 廣皮炭(二錢) 生姜汁(三匙沖)
初十日 痰飲兼風(fēng),誤治成壞證。前用溫平逐濕除風(fēng),諸惡證俱成,惟寒少熱多,熱后汗出未除,現(xiàn)下面赤口渴,暮夜譫語,有風(fēng)化熱之象,但六脈尚弦,未盡轉(zhuǎn)陽也。再咳嗽則胸脅小腹俱微痛,又有金克木之象。
桂枝(三錢) 茯苓(四錢) 杏仁(三錢) 青蒿(三錢) 炙甘草(三錢) 半夏(二錢) 炒白芍(二錢) 生姜(三片) 豬苓(五錢) 石膏(六錢) 大棗(二個)
十四日 脈弦數(shù),午后潮熱,前有白苔,復(fù)變黃苔,嘔惡口渴,頗有濕瘧之象;但咳嗽便溏,又有濕溫之形。伏邪內(nèi)陷,所致最難清理。
桂枝(四錢) 茯苓皮(五錢) 生石膏(八錢) 青蒿(二錢) 知母(三錢) 杏仁泥(三錢)炙甘草(二錢) 苡仁(五錢) 滑石(六錢)
□
某 初十日 六脈俱弦而細,左手沉取數(shù)而有力,面色淡黃,目白睛黃。自春分午后身熱,至今不愈。曾經(jīng)大瀉后,身軟不渴,現(xiàn)下雖不泄瀉,大便久未成條,午前小便清,午后小便赤濁。與濕中生熱之苦辛寒法。
茵陳(四錢) 杏仁(三錢) 滑石(六錢) 茯苓皮(五錢) 通草(錢半) 黃連(一錢) 苡仁(四錢) 蠶砂(三錢) 黃芩(二錢) 海金砂(四錢) 蒼術(shù)炭(三錢)
十三日 前方內(nèi)去蒼術(shù),加石膏,增芩連。
□
文 三十八歲 丁卯七月初二日 濕溫,舌苔白滑濃濁,脈象模糊,弦細而且沉濡。用通三焦法,先寒熱,繼微熱,后不熱,更方三十余帖,大抵不出滲濕之苦辛淡法。四十五日以后方解,解后以兩和脾胃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