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藥性總義
    

本草從新:藥性總義

凡酸屬木、入肝.苦屬火、入心.甘屬土、入脾.辛屬金、入肺.咸屬水、入腎.此五味之義也.凡青屬木、入肝.赤屬火、入心.黃屬土、入脾.白屬金、入肺.黑屬水、入腎.此五色之義也.凡酸者.能澀、能收.苦者.能瀉、能燥、能堅.甘者.能補、能和、能緩.辛者.能散…

凡酸屬木、入肝.苦屬火、入心.甘屬土、入脾.辛屬金、入肺.咸屬水、入腎.此五味之義也.

凡青屬木、入肝.赤屬火、入心.黃屬土、入脾.白屬金、入肺.黑屬水、入腎.此五色之義也.

凡酸者.能澀、能收.苦者.能瀉、能燥、能堅.甘者.能補、能和、能緩.辛者.能散、能潤、能橫行.咸者.能下、能 (音軟)堅.淡者.能利竅、能滲泄.此五味之用也.

凡寒熱溫涼.氣也.酸苦甘辛咸淡.味也,氣為陽,味為陰.(氣無形而升、故為陽、味有質而降、故為陰.)氣濃者.為純陽.薄為陽中之陰.味濃者.為純陰.薄為陰中之陽.氣薄則發(fā)泄.濃則發(fā)熱.(陽氣上行、故氣薄者、能泄于表、濃者、能發(fā)熱.)味濃則泄.薄則通.(陰味下行、故味濃者、能泄于下、薄者、能通利.)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 同)、泄為陰.(辛散、甘緩、故發(fā)肌表、酸收、苦泄、故為吐瀉.)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輕清升浮為陽.重濁沉降為陰.清陽出上竅.(本乎天者親上、上竅七、謂耳目口鼻.)濁陰出下竅.(本乎地者親下、下竅二、謂前后二陰.)清陽發(fā)腠理.(腠理肌表也、陽升散于皮膚、故清陽發(fā)之.)濁陰走五臟.(陰受氣于五藏、故濁陰走之.)清陽實四肢.(四肢為諸陽之本、故清陽實之.)濁陰歸六腑.(六腑傳化水谷、故濁陰歸之.)此陰陽之義也.

凡輕虛者浮而升.重實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氣薄者降而收.(象秋)、氣濃者浮而長.(象夏)、味濃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氣濃味薄者浮而升.味濃氣薄者沉而降.氣味俱濃者能浮能沉.氣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疅釤o沉.此升降浮沉之義也.(李時珍曰∶升者引之以咸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巔頂、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凡根之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則上升、半身以下則下降、雖一藥而根梢各別、用之或差、服亦罔效.)

凡質之輕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腎.中空者發(fā)表.內實者攻里.為枝者達四肢.為皮者達皮膚.為心為干者.內行臟腑.枯燥者入氣分.潤澤者入血分.此上下內外.各以其類相從也.

凡色青、味酸、氣臊.(臊為木氣所化.)性屬木者.皆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經.(肝與膽相表里、膽為甲木、肝為乙木.)色赤、味苦、氣焦.(焦為火氣所化.)性屬火者.皆入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經.(心與小腸相表里、小腸為丙火、心為丁火.)色黃、味甘、氣香.(香為土氣所化.)性屬土者.皆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脾與胃相表里、胃為戊土、脾為己土.)色白、味辛、氣腥.(腥為金氣所化.)性屬金者.皆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經.(肺與大腸相表里、大腸為庚金、肺為辛金.)色黑、味咸、氣腐.(腐為水氣所化).性屬水者.皆入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腎與膀胱相表里、膀胱為壬水、腎為癸水、凡一臟配一腑、腑皆屬陽、故為甲、丙、戊、庚、壬、臟皆屬陰、故為乙、丁、己、辛、癸也.)十二經中.惟手厥陰心包絡.手少陽三焦經.無所主.其經通于足厥陰、少陽.厥陰主血.

諸藥入厥陰血分者.并入心包絡.少陽主氣.諸藥入膽經氣分者.并入三焦.命門相火.散行于膽、三焦、心包絡.故入命門者.并入三焦.此諸藥入諸經之部分也.人之五臟.應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經曰.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又曰.子能令母實.如腎為肝母.心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腎與心.肝為心母.脾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與脾.心為脾母.肺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與肺.脾為肺母.腎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與腎.肺為腎母.肝為腎子.故入腎者.并入肺與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應之義也.

凡藥各有形性氣質.其入諸經.有因形相類者.(如連翹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睪丸而入腎之類.)有因性相從者.(如潤者走血分、燥者入氣分、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之類.)有因氣相求者.(如氣香入脾、氣焦入心之類.)有因質相同者.(如頭入頭、干入身、枝入肢、皮行皮、又如紅花蘇木、汁似血而入血之類.)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有相須者.同類而不可離也.(如黃柏知母、破故紙、胡之類.)為使者.我之佐使也.

惡者.奪我之能也.畏者.受彼之制也.反者.兩不可合也.殺者.制彼之毒也.此異同之義也.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為將軍之官、其志怒、其氣急、急則自傷、反為所苦、故宜食甘以緩之、則急者可平、柔能制剛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木不宜郁、故欲以辛散之、順其性者為補、逆其性者為瀉、肝喜散而惡收、故辛為補而酸為瀉.)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藏神、其志喜、喜則氣緩、而心虛神散、故宜食酸以收之.)心欲 .急食咸以 之,用咸補之,以甘瀉之.(心火太過、則為躁越、故急宜食咸以 之、蓋咸從水化、能相濟也、心欲 、故以咸 為補、心苦緩、故以甘緩為瀉.)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以運化水谷、制水為事、濕勝則反傷脾土、故宜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補之.(脾貴充和溫濃、其性欲緩、故宜食甘以緩之、脾喜甘而惡苦、故苦為瀉、而甘為補也.)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主氣、行治節(jié)之令、氣病則上逆于肺、故急宜食苦以降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以辛瀉之.(肺應秋氣、主收斂、故宜食酸以收之、肺氣宜聚不宜散、故酸收為補、辛散為瀉.)腎苦燥.急津液.通氣也.(腎為水臟、藏精者也、陰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潤之、蓋辛從金化、水之母也、其能開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氣也、水中有真氣、惟辛能達之、氣至水亦至、故可以潤腎之燥.)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以咸瀉之.(腎主閉藏、氣貴周密、故腎欲堅、宜食苦以堅之也、苦能堅、故為補、咸能 堅、故為瀉.)此五臟補瀉之義也.

酸傷筋.(酸走筋、過則傷筋而拘攣.)辛勝酸.(辛為金味、故勝木之酸、)苦傷氣.(苦從火化、故傷肺氣、火克金也、又如陽氣性升、苦味性降、氣為苦遏、則不能舒伸、故苦傷氣、)咸勝苦.(咸為水味、故勝火之苦、按氣為苦傷、而用咸勝之、此自五行相制之理、若以辛助金而以甘泄苦、亦是捷法、蓋氣味以辛甘為陽、酸苦咸為陰、陰勝者制之以陽、陽勝者制之以陰而其中宜否、則在乎用之權變爾.)甘傷肉.酸勝甘.(酸為木味、故勝土之(辛能散氣、故傷皮毛.)苦勝辛.(苦為火味、故勝金之辛.)咸傷血.(咸從水化、故傷心血、水勝火也、食咸則渴、傷血可知.)甘勝咸.(甘為土味、故勝水之咸.)此五行相克之義也.

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五味論曰∶多食之、令人洞心、洞心、透心若空也.)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血得咸、則凝結而不流、五味論曰∶多食之、令人渴.)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苦性沉降、陰也、骨屬腎、亦陰也、骨得苦則沉陰欲盛、骨重難舉矣、五味論曰∶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甘能緩中、善生脹滿、五味論曰∶多食之、令人心, 心、心悶也.)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酸能收縮、筋得酸則縮、五味論曰∶多食之、令人癃,癃、小便不利也.)此五病之所禁也.

多食咸.則脈凝泣(澀同)而變色.(水能克火、故病在心之脈與色也、五味篇曰∶心病禁咸.)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火能克金、故病在肺之皮毛也、五味篇曰∶肺病禁苦.)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金能克木、故病在肝之筋爪也、五味篇曰∶肝病禁辛.)多食酸.則肉胝(音支) (音縐)而唇揭.(胝、皮濃也;手足胼胝之謂、木能克土、故病在脾之肉與唇也;五味篇曰∶脾病禁酸.)多食甘.則骨痛而發(fā)落.(土能克水,故病在腎之骨與發(fā)也.五味篇曰∶腎病禁甘.)此五味之所傷也.

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風為木氣、金能勝之、故治以辛涼.過于辛、恐反傷其氣、故佐以苦甘、苦勝辛、甘益氣也、木性急、故以甘緩之、風邪勝、故以辛散之.)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熱為火氣、水能勝之、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甘勝咸、所以防咸之www.med126.com過也、苦能泄、所以去熱之實也.熱盛于經而不斂者、以酸收之、熱郁于內而不解者、以苦發(fā)之.)濕淫于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為土氣、燥能除之、故治以苦熱、酸從木化、制土者也、故佐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從火化也、以淡泄之者、淡能利竅也.)火淫于內.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相火、畏火也、故宜治以咸冷、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用以為佐、酸收苦發(fā)、義與上文熱淫同治.)燥淫于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為金氣、火能勝之、治以苦溫、苦從火化也、佐以甘辛、木受金傷、以甘緩之、金之正味、則邪實于內、故當以苦下之.)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寒為水氣、土能制水、熱能勝寒、故治以甘熱、甘從土化、熱從火化也、佐以苦辛等義、如藏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也.)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也.凡藥須俟制焙畢.然后秤用.不得生秤.濕潤藥皆先增分兩.燥乃秤之.

凡酒制升提.制溫散.入鹽走腎而軟堅.用醋注肝而收斂.童便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去燥性而和中.乳潤枯生血.蜜甘緩益元.陳壁土藉土氣以補中州.面煨曲制.抑酷性、勿傷上膈.黑豆甘草湯漬.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豬脂涂燒.咸滲骨.容易脆斷.去穣者免脹.去心者除煩.此制治各有所宜也.(本草所謂黑豆烏豆、皆黑大豆也、蘇頌曰∶緊小者為雄、入藥尤佳、宗 曰∶小者力更佳、皆謂黑大豆中之較小者、非世俗所稱馬料豆也、世俗所謂馬料豆、即 豆也、 豆性溫熱、味澀劣、乃豆中最下之品、以其野生、價最賤、北方甚多、故喂馬用之、蓋凡豆皆可作馬料、而莫有如此豆之價廉也、今藥肆中煮何首烏、不用黑大豆而用 豆、甚謬、并有將煮過首烏之 豆、偽充淡豆豉、尤屬可笑.市醫(yī)每有以豆皮加入煎劑www.med126.com者、不知黑大豆之皮有可用、 豆之皮無可用也、因時珍混注 豆即小黑豆、以致后人多誤.)

用藥有宜陳久者.(收藏高燥處、又必時常開看、不令霉蛀.)有宜精新者.如南星半夏、麻黃大黃、木賊、棕櫚、芫花槐花、荊芥枳實、枳殼、橘皮、香欒、佛手、山茱萸吳茱萸、燕窩、蛤蚧、沙糖、壁土、秋石、金汁、鍛石、米、麥、酒、、醋、茶、姜、芥、艾、墨、蒸餅、諸曲、諸膠之類.皆以陳久者為佳.或取其烈性減.或取其火氣脫也.(微火、令小沸、不得過七日、若日數(shù)多、火氣太重、雖陳之至久、火氣終不能脫、服之不惟無益、反致助火傷陰也.煎膏子亦宜微火、并不可久煎.陰虛有火之人、一應藥餌食物、最忌煎炒、修合丸子、宜將藥切絕薄片子、蒸爛熟、搗為丸、若用火制焙、不但不能治病、反致發(fā)火傷陰、舊疾必更作也.)余則俱宜精新.若陳腐而欠鮮明.則氣味不全.服之必無效.唐耿 詩云.朽藥誤新方.正謂是矣.此藥品有新陳之不同.用之貴各得其宜也.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經論書籍: 《經絡全書》 《四圣心源》 《內經評文》 《靈樞懸解》 《素問懸解》 更多>>
    傷寒金匱: 《傷寒說意》 《傷寒心法要訣》 《傷寒懸解》 《傷寒尋源》 《傷寒醫(yī)訣串解》 更多>>
    診治書籍: 《脈訣刊誤》 《脈訣乳! 《脈理求真》 《脈確》 《脈象統(tǒng)類》 更多>>
    本草書籍: 《本草崇原》 《本草從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經》 《本草綱目》 更多>>
    方言書籍: 《洪氏集驗方》 《華佗神方》 《回生集》 《本草分經》 《急救便方》 更多>>
    內科書籍: 《中國醫(yī)籍考》 《中風論》 《重訂靈蘭要覽》 《重訂廣溫熱論》 《止園醫(yī)話》 更多>>
    婦科書籍: 《產寶》 《產鑒》 《婦科秘方》 《婦科秘書》 《婦科問答》 更多>>
    兒科書籍: 《保嬰撮要》 《保幼新編》 《慈幼便覽》 《慈幼新書》 《達生編》 更多>>
    外科書籍: 《金瘡秘傳禁方》 《救傷秘旨》 《立齋外科發(fā)揮》 《傷科補要》 《傷科大成》 更多>>
    五官書籍: 《白喉全生集》 《白喉條辨》 《包氏喉證家寶》 《喉科秘訣》 《喉科指掌》 更多>>
    針灸書籍: 《針經指南》 《針灸大全》 《針灸甲乙經》 《針灸聚英》 《針灸神書》 更多>>
    醫(yī)論書籍: 《思考中醫(yī)》 《四圣懸樞》 《塘醫(yī)話》 《推求師意》 《外經微言》 更多>>
    醫(yī)案書籍: 《馬培之醫(yī)案》 《奇癥匯》 《三家醫(yī)案合刻》 《邵蘭蓀醫(yī)案》 《孫文垣醫(yī)案》 更多>>
    綜合書籍: 《急救廣生集》 《景岳全書》 《明醫(yī)雜著》 《明醫(yī)指掌》 《儒門事親》 更多>>
    養(yǎng)生書籍: 《食療方》 《壽世傳真》 《壽世青編》 《心醫(yī)集》 《服食導餌》 更多>>
    其它書籍: 《本草問答》 《瘋門全書》 《厘正按摩要術》 《醫(yī)暇卮言》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 更多>>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