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傷寒論》。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
功效 | 和解少陽,兼化痰飲。
|
主治 | 傷寒4-5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胸脅滿微結(ji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及牡瘧、勞瘧、瘧久不愈者,F(xiàn)用于肝炎、竇性心動過速、冠心病心動過緩、月經(jīng)不調(diào)、乳腺囊性增生。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以水1斗2升,煮取6升,去滓,再煎取3升,溫服1升,日3次。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
用藥禁忌 | |
臨床應用 | ①郁冒《成績錄》:一農(nóng)夫,年三十余,去年起,郁冒時發(fā),有時稍吐血,盜汗,往來寒熱,微渴而臍旁動悸,予本方治之而愈。②肝炎《劉渡舟醫(yī)案》:劉某某,男,54歲;几窝锥姑涀鳛a,不欲飲食,脅痛及背。服藥無數(shù),效果不顯。某君請余為治。脈弦而緩,舌淡苔白,此乃肝病及脾,脾陽先衰之象。為疏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12g,黃芩4.5g,炙甘草9g,干姜9g,花粉12g,牡蠣12g。凡4服而腹脹與瀉俱止,飲食較前為多,精神亦有好轉(zhuǎn)。后以肝脾共調(diào),佐以健脾利濕之品,肝功化驗日趨正常而愈。③竇性心動過速《北京中醫(yī)》(1988;3:19):康某,男,20歲。半年來胸悶心悸不止,形瘦顴紅,左乳下其動應衣,每入夜則身冷寒戰(zhàn),至后半夜身熱汗出而解,晝?nèi)諢o寒熱,脘痞納呆,口干唇燥,舌質(zhì)紅,舌體略胖,苦薄白,脈弦細疾數(shù)。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心率110次/分。予柴胡桂枝干姜湯加龍骨30g,五味子10g。服藥3劑后心悸大減,寒熱止,納增,脈轉(zhuǎn)和緩(90次/分)。上方劑量減半,再予3劑而愈。④冠心病心動過緩《北京中醫(yī)》(1988;3:19):趙某,女,6O歲。3年前確診為冠心病,現(xiàn)心中空虛怔仲,稍動作即心中(忄詹)(忄詹)大動,不能下地行走,已1月有余,曾服消心痛、活心丹等中西藥不效。心電圖:心率50次/分,ST段Ⅲ、Ⅴ5下移0.05。伴頭昏身熱,微惡寒,時自汗出,口干苦不欲飲,納食尚好,神情郁悶,大便時溏時結(jié)。體豐,舌略紅略胖,苔薄白微黃,脈遲緩。投柴胡桂姜湯加五味子6g,3劑,水煎服。藥盡諸癥均減,已下地活動,脈和緩(60-70次/分)。上方去五味子,加川貝10g,炒麥芽15g,繼服3劑,追訪至今未再發(fā)。⑤月經(jīng)不調(diào)《古方便覽》:一婦人,平素月經(jīng)不調(diào),其氣上沖,兩脅急縮,腰痛不可忍,經(jīng)行之時,臍下疼痛,下如豆汁,一日或半日即止,已十余年。診之,胸脅苦滿,臍上動悸甚,予本方,服之數(shù)月,前證得愈。③乳腺囊性增生癥《新醫(yī)藥學雜志》(1979;1:33):王某,女,39歲。左乳房外上方有一腫塊,如核桃大,腫塊近處,有黃豆大數(shù)粒小腫塊,右乳房中上方稍偏外側(cè),有一腫塊如大棗狀,觸之有痛感,質(zhì)堅硬,推之可移,邊界不清,而兩腋下淋巴結(jié)不腫大,診斷為乳癖(乳腺囊性增生癥),給以本方,服20劑后,兩側(cè)乳房腫塊全消,自覺癥狀消失而痊愈。3年后隨訪,未見復發(fā)。
|
藥理作用 | ①對內(nèi)分泌腺的影響《藥學雜志》(1980;6:602、607):實驗研究證實,本方及單味柴胡可使腎上腺與胸腺等臟器發(fā)生重量變化,特別是柴胡的有效成分柴胡皂甙可使腎上腺肥大,造成胸腺萎縮,柴胡皂甙d的作用最顯著。②保肝作用《藥學雜志》(1984;7:798):實驗性肝損害證實,當腹腔注射D-半乳糖胺后,分別給與本方和小柴胡湯等柴胡方劑,能抑制血清轉(zhuǎn)氨酶(GPT、GOT)上升(抑制率60%)。③抗癲癇作用《生藥學雜志》(1978;4:273):本方加芍藥的溶液對軟體動物(蝸牛)的神經(jīng)節(jié)細胞有抑制作用,實驗表明有抗戊四氮(PTZ)作用,方中芍藥、生姜、桂枝有與本方加芍藥相同的抗PTZ作用。對小鼠聽源性驚厥呈有意義的抑制,證實了在臨床上抗癲癇的療效。
|
各家論述 | ①《傷寒明理論》:《內(nèi)經(jīng)》曰:熱淫于內(nèi),以苦發(fā)之。柴胡、黃芩之苦,以解傳里之邪;辛甘發(fā)散為陽,桂枝、甘草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咸以軟之,牡蠣之咸,以消胸脅之滿;辛以潤之,干姜之辛,以固陽虛之汗;津液不足而為渴,苦以堅之,栝樓之苦以生津液。②《古方選注》:以桂枝行太陽未罷之邪,重用柴胡、黃芩轉(zhuǎn)少陽之樞,佐以干姜、甘草,開陽明之結(jié),使以花粉,佐牡蠣深入少陰,引液上升,救三陽之熱。不必治厥陰,而三陽結(jié)邪,一一皆從本經(jīng)而解矣。用柴胡和少陽之陽,即用黃芩和里;用桂枝和太陽之陽,即用牡蠣和里;用干姜和陽明之陽,即用天花粉和里;使以甘草,調(diào)和陰陽,其分兩陽分獨重柴胡者,以正瘧不離手少陽也;陰藥獨重于花粉者,陰虧之瘧,以救液為急務也。③《金鑒》:少陽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劑而主之,即小柴胡湯之變法也。去人參者,因其正氣不虛;減半夏者,以其不嘔,恐助燥也。加栝樓根,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陽之表;加牡蠣,以軟少陽之結(jié)。干姜佐桂枝,以散往來之寒;黃芩佐柴胡,以除往來之熱,且可制干姜不益心煩也。諸藥寒溫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初服微煩,藥力未及;復服汗出即愈者,可知此證非汗出不解也。④《寒溫條辨》:柴胡除少陽之寒熱,桂枝解太陽之余邪,花粉徹陽明之渴熱,干姜去胸脅之煩滿,甘草調(diào)汗下之誤傷,此少陽陽明兩解之治法也。⑤《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用柴胡為君,發(fā)其郁伏之陽;佐以桂枝、干姜,散其肌表之痹;栝樓根、牡蠣為臣,除留熱、消瘀血;佐以黃芩助柴胡,治半表半里;甘草以和諸藥、調(diào)陰陽也。得汗則痹邪散,血熱行而病愈耳。⑤《中國醫(yī)學大辭典》:柴胡、桂枝、黃芩,并轉(zhuǎn)少陽之樞,而達太陽之氣;牡蠣則啟厥陰之氣,以解胸脅之結(jié);栝樓根引水液上升,而止煩渴;汗下后,中氣必虛,故用甘草理中。
|
備注 | 柴胡桂姜湯(《金匱》卷上附方引《外臺》)、姜桂湯(《全生指迷方》卷二)、桂姜湯(《三因》卷六)、姜桂飲子(《普濟方》卷一九七)、柴胡姜桂湯(《玉機微義》卷九)、柴胡桂枝湯(《傷寒全生集》卷三)、柴桂干姜湯(《醫(yī)原》卷下)。本方方名,《外臺》引作“小柴胡湯”、“小柴胡桂姜湯”。
|
網(wǎng) 名: | (必填項) |
評論內(nèi)容: | |
經(jīng)論書籍: | 《經(jīng)絡全書》 | 《四圣心源》 | 《內(nèi)經(jīng)評文》 | 《靈樞懸解》 | 《素問懸解》 | 更多>> |
傷寒金匱: | 《傷寒說意》 | 《傷寒心法要訣》 | 《傷寒懸解》 | 《傷寒尋源》 | 《傷寒醫(yī)訣串解》 | 更多>> |
診治書籍: | 《脈訣刊誤》 | 《脈訣乳! | 《脈理求真》 | 《脈確》 | 《脈象統(tǒng)類》 | 更多>> |
本草書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從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經(jīng)》 | 《本草綱目》 | 更多>> |
方言書籍: | 《洪氏集驗方》 | 《華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經(jīng)》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內(nèi)科書籍: | 《中國醫(yī)籍考》 | 《中風論》 | 《重訂靈蘭要覽》 | 《重訂廣溫熱論》 | 《止園醫(yī)話》 | 更多>> |
婦科書籍: | 《產(chǎn)寶》 | 《產(chǎn)鑒》 | 《婦科秘方》 | 《婦科秘書》 | 《婦科問答》 | 更多>> |
兒科書籍: | 《保嬰撮要》 | 《保幼新編》 | 《慈幼便覽》 | 《慈幼新書》 | 《達生編》 | 更多>> |
外科書籍: | 《金瘡秘傳禁方》 | 《救傷秘旨》 | 《立齋外科發(fā)揮》 | 《傷科補要》 | 《傷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書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條辨》 | 《包氏喉證家寶》 | 《喉科秘訣》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針灸書籍: | 《針經(jīng)指南》 | 《針灸大全》 | 《針灸甲乙經(jīng)》 | 《針灸聚英》 | 《針灸神書》 | 更多>> |
醫(yī)論書籍: | 《思考中醫(yī)》 | 《四圣懸樞》 | 《塘醫(yī)話》 | 《推求師意》 | 《外經(jīng)微言》 | 更多>> |
醫(yī)案書籍: | 《馬培之醫(yī)案》 | 《奇癥匯》 | 《三家醫(yī)案合刻》 | 《邵蘭蓀醫(yī)案》 | 《孫文垣醫(yī)案》 | 更多>> |
綜合書籍: | 《急救廣生集》 | 《景岳全書》 | 《明醫(yī)雜著》 | 《明醫(yī)指掌》 | 《儒門事親》 | 更多>> |
養(yǎng)生書籍: | 《食療方》 | 《壽世傳真》 | 《壽世青編》 | 《心醫(yī)集》 | 《服食導餌》 | 更多>> |
其它書籍: | 《本草問答》 | 《瘋門全書》 | 《厘正按摩要術》 | 《醫(yī)暇卮言》 |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