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thelorrhagia(TCM) |
拚音 | RUNIU(ZHONGYI) |
別名 |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中醫(yī)病證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
中醫(yī)釋名 | 以乳竅溢出血性液體,乳暈部觸及可活動的質軟、不痛腫塊為主要表現的乳房病類疾病。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乳衄是因肝脾兩傷,肝經火郁,脾失統血所致。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1.多見于中老年婦女。 2.乳頭經常有血性分泌物溢出,乳房發(fā)現腫塊,無痛。 3.可在乳暈部摸到圓形或條索狀腫塊,活動,質軟,不與皮膚粘連,擠壓乳頭時有血性分泌物溢出。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乳頭分泌物涂片作細胞學檢查有助診斷。乳腺導管造影可見腫塊在乳腺導管內。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1.乳癌:腫塊多在乳房外上象限,質硬,表面凹凸不平,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不易推動。日久表面皮膚凹陷或呈橘皮樣變,甚至腫塊潰爛,滲流膿血污穢,疼痛日增,個別患者乳頭溢血性液體,必要時行組織活檢加以鑒別。 2.乳癖:乳房腫塊大小、形狀不一,疼痛,月經前加重,月經后減輕,按壓乳房腫塊附近偶有乳頭溢出血性液體。 3.粉刺性乳癰:多有先天性乳頭凹陷畸形,乳頭中常有粉渣樣物質或棕黃色液體排出,病情發(fā)展可在乳暈部摸到形態(tài)不一的腫塊,腫塊向某一象限呈放射狀延伸。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
中醫(yī)治療 | 辨證論治: 1.肝郁化火證:乳頭溢出血性液體,乳內腫塊質軟,推之活動,性情急躁,心煩易怒,口苦咽干,舌邊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數。清肝泄熱。丹梔逍遙散加龍膽草、仙鶴草、地榆炭等。 2.心脾兩虛證:乳頭溢液,色淡紅或鮮紅,量較多,乳暈部可捫及小腫塊,輕度壓痛,面色少華,四肢倦怠,少寐,神疲,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補益心脾。歸脾湯加地榆炭、藕節(jié)炭、煅牡蠣等。 3.痰氣互結證:乳房結塊,脹痛不適,擠出液體后脹痛頓減,片刻后腫塊如初,情志抑郁,胸脅脹悶,舌體或見瘀斑,脈沉細。疏肝理氣、化痰散結。柴胡疏肝散加橘紅。夏枯草、法夏、牡蠣等。 |
中藥 |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外治及其他治療: 1.膏藥療法:陽和解凝膏外貼乳房腫塊部位。 2.敷貼療法:腫塊出現紅腫熱痛者,宜用如意金黃散調凡士林敷。 3.手術療法:保守療法無效,或年齡較大者,可行腫塊切除或單純乳房切除術。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 乳衄之名出《瘍醫(yī)大全·乳衄》:"婦女乳中并不堅腫,結核,惟乳竅常流鮮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