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析《內經》論咳
    

黃帝內經:析《內經》論咳

作者:黃煊


關鍵詞:《內經》 咳 病因病機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內經》有關“咳”的論述, 探討其發(fā)病學觀點以及對咳嗽病證在病因病機、辨證鑒別和轉歸諸方面的認識。
  
 
    咳,是肺系主癥之一,《黃帝內經》中以《素問•咳論》論述最詳,對后世影響最深。另在《素問•生氣通天論》等39篇中見“咳”字近百,涉及內容廣泛。其中包括“咳喘”或“喘咳”連用,意為咳嗽氣急或咳嗽頻繁;“咳逆”或“咳嗽上氣”連用,意為劇咳氣逆;“咳唾”連用,即咳兼咯痰之意。此外尚有“嗽”字7見,其義同“咳”,多見于《素問•本病論》等諸篇。若予全面分析,更利于理解經中深蘊。
 
    咳為肺之變動
 
    《素問•宣明五氣》所謂“五氣所病……肺為咳”,是言咳嗽因于肺之氣機升降出入失常,其氣上逆而作?仁欠渭舶Y狀之一,如《靈樞•經脈》曰:“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內經》所言肺病范疇,涵蓋了多種現(xiàn)代解剖意義上的肺臟疾病,體現(xiàn)當時對肺臟解剖的認識水平。如《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和《素問•刺禁論》中均有針刺傷肺的記載,今謂之“醫(yī)源性氣胸”。其曰:“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
 
    再如《素問•評熱病論》載“勞風”一病,“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唾出如涕,惡風而振寒……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迸c今“肺膿瘍”甚似。
 
    又如《靈樞•刺節(jié)真邪》適合“振!贝谭ǖ陌Y狀與過敏性哮喘相似。其狀“陽氣大逆,上滿于胸中,憤瞋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其咳上氣窮詘胸痛者……取之廉泉”。目前臨床針灸治療咳嗽哮喘,也常取穴廉泉,效果明顯。
 
    《素問•刺熱篇》曰:“肺熱病者,先淅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边@是對肺部感染性疾病較為完整的癥狀描述。
 
    盡管如此,《內經》詮釋咳嗽與肺臟病變的關系,更多的是基于五行學說和經絡學說。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變動為咳……!
 
    咳因邪傷于肺
 
    綜觀《素問》、《靈樞》,其論咳條文尤以外感咳嗽居多,反映了當時流行病學特點。在以五運六氣學說闡釋四季氣候變化與疾病關系的《素問》七篇大論中,見咳之癥35處,占《內經》全篇三分之一多。如《氣交變大論》曰:“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甚則喘咳逆氣,肩背痛……咳逆甚而血溢。”《五常政大論》曰:“堅成之紀是為收引……其病咳……邪傷肺也!睔v數(shù)四時六yin諸邪均可襲肺致咳,且六yin之中尤以風寒之邪更易犯肺!端貑•玉機真藏論》曰:“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于人……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發(fā)咳上氣!
 
    《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曰:“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于秋氣。”從目前的臨床資料分析,因咳嗽而就診的病人中,以上呼吸道急性感染、急性氣管支氣管炎和肺部急性感染為主,占70%以上。這與肺臟的解剖結構密切相關,盡管一年四季均有發(fā)病,但咳嗽病癥在秋冬季節(jié)發(fā)病率更高,而合“乘秋則肺先受邪”之意。由此再分析《咳論》,其所謂“五臟咳”,以五臟名作分類,實屬外感咳嗽范疇,后世或謂之“新咳”。其分類依據(jù)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運用五行學說,結合病邪特性,將咳的兼癥與相關臟腑功能及經絡循行部位相聯(lián)系,以利于臨床鑒別。如:“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者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迸c《素問•繆刺論》“邪客于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咳者溫衣飲食”意義相同。因感風寒,故當溫衣飲食。再如“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迸c《靈樞•五邪》所言“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意義相近,為外感熱病初期常見癥狀。而“心咳”之狀,則與感受風熱之邪有關。除六yin外,《內經》尚有水飲犯肺致咳,可能與今之心力衰竭相類。如《素問•評熱病論》曰:“真氣上逆,故口苦舌干,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
 
    所以《素問•調經論》概曰:“氣有余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贝怂^不足者,正氣也;有余者,邪氣也。
 
    咳以肺胃為重
 
    《內經》認為:外邪傷肺為咳嗽主因,而就臟腑病機而言,則突出肺和胃的重要性。正如《咳論》所謂“此皆聚于胃,關于肺”!峨s病廣要》亦云:“岐伯雖言五臟六腑皆令人咳,其所重全在肺胃!
 
    《咳論》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币罁(jù)經絡理論,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還循胃口,上膈屬肺,一旦胃受寒,可通過經絡聯(lián)系,影響到肺而致咳。宋代醫(yī)家楊仁齋曾云:“肺為嬌臟,外主一身之皮毛,內為五臟之華蓋,形寒飲冷,最易得寒……所以內外交侵,動則邪氣窒塞矣。”
 
    肺為水之上源,肺氣肅降失職,津液敷布障礙,水飲停聚為痰,痰阻氣道,則肺氣愈逆,咳愈甚;又胃為水谷之海,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故久咳肺氣上逆,子病及母,脾失運化,胃氣上逆,則痰濁內生,上阻于肺,而見“三焦咳狀,咳而腹?jié)M,不欲食飲”。正如劉完素所云:“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唯濕病痰飲入胃留之而不行,止入于肺則為咳嗽。”由此,經言“聚于胃”者,痰飲積聚在胃也;“關于肺”者,痰飲閉阻在肺也。此即成為健脾化痰法治療慢性咳嗽的理論依據(jù)。
 
    筆者曾治一楊姓患者,男,46歲。反復咳痰十余載,加重2月;來診時,咳嗽陣作,喉癢,日咯痰百余口,質粘色白易咯出,甚則隨氣而浮,痰聲漉漉,胸悶納呆,口干飲不多。苔白膩根微淡黃,舌暗紅邊有齒印,脈細弦滑。素有胃竇炎史,善噯氣泛酸。證屬:脾失健運,肺失所養(yǎng),痰飲壅盛,閉阻氣道,宣肅失令。治宜擬健脾理氣,化痰止咳。方擬:香砂六君合澤漆湯加減;藥用:黨參15g,白術15g,茯苓15g,甘草9g,陳皮9g,木香6g,砂仁3g,制半夏9g,澤漆30g,紫苑15g,白前10g,黃芩15g,生3片,黃連3g,吳萸1 g,海螵蛸30g,7劑。二診:咳嗽減半,痰減三成,胃納稍增,胸悶仍作,苔膩漸化,脈象同前。前法合度,再守原方續(xù)進。10劑后,咳嗽偶作,痰量減至日咯痰20余口,胸悶亦減。久咳痰盛者,治肺不忘健脾,化痰兼顧胃氣,實為培土生金,以寓制水之意。
 
    咳辨新久虛實
 
    《內經》論咳之傳變轉歸,根植于臟腑經絡理論?扔赏飧芯佣,肺邪不解,自肺而傳于諸臟,他經亦病!端貑•標本病傳論》曰:“肺病喘咳,三日而脅支滿痛!币蚍涡安唤,延日影響肝膽之絡,故見咳嗽兼“脅支滿痛”諸癥,此言咳嗽的近期變化。至于遠期變化,《咳論》曰:“五臟之久咳乃移于六腑……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
 
    如前所述,《內經》所謂“五臟咳”多由外感所致,屬后世“新咳”范疇;通過表里關系,積久發(fā)展為“六腑咳”,則屬后世 “久咳”范疇,是以咳兼遺矢、失氣、遺溺等癥,作六腑之名歸類,多見于外感咳嗽,未經正治或不及,或老年、體弱而積久遷延者,非言咳因六腑病變而致。表明一方面病邪由表入里,另方面正氣漸弱,病情加重。這是《內經》論述咳嗽病機的特點,有別于中醫(yī)理論中,病位由臟入腑一般表示病邪由里出表、病勢由重轉輕的病機變化。
 
    三焦者,主氣化、通調水道,為氣機升降出入之所。久咳傷肺,肺氣虛弱,宣肅無權,津失布敷,痰濁停聚,以致三焦氣化不利,故見咳嗽痰多、納呆腹?jié)M、頭面浮腫、氣喘等癥!叭箍取庇伞熬每炔灰选倍鴣,而非三焦病變兼有咳嗽之癥。其病勢更重,病程更長,對機體全身的影響更深,正氣亦更虛,甚至出現(xiàn)“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 (目巟)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靈樞•經脈》),符合現(xiàn)代醫(yī)學,從“急支”到“慢阻肺”,直至“肺心病”、“呼吸衰竭”的臨床演變過程。
 
    所以《雜病廣要》曰:“咳之為病有新久虛實之殊,新咳者肺有實邪……久咳者屬虛屬郁!薄秲冉洝氛摽人耘K腑之辨,不僅是發(fā)病時間的新久,更有病邪的輕重及正氣虛實之別。
 
    體  會
 
    通過分析《內經》有關論述,可見《內經》論咳,重在外感和內傷飲食,既強調風寒襲肺致咳的普遍性,又闡明了四時六yin之邪的多樣性。筆者認為:經文所謂“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側重于病因學概念。所謂“秋傷于濕,冬生咳嗽”,是言秋冬季節(jié)咳家易作。然而,四時之氣、六yin之邪侵襲于體,雖癥狀表現(xiàn)各異,但均可傷及肺臟而致咳,非獨寒邪令人咳。而后世醫(yī)家根據(jù)臟腑間生理、病理聯(lián)系提出“咳不止于肺而亦不離于肺”,則側重于病位概念,兩者意義不盡相同。《內經》作者臨證經驗豐富,對疾病的觀察和認識,較為直觀樸素。以《咳論》為例,非經長期觀察和總結,對于“臟咳”、“腑咳”、“三焦咳”及至浮腫的演變過程,難作如此精辟概括,與今以“慢支”為代表的慢性肺部疾病演變過程甚合。
 
    由于《內經》成書年代久遠,且著作者眾,于今讀來,難免文字奧澀。但若掌握其基本理論和思維方式,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知識,避免以點概全、片面理解之弊,則使《內經》思想益彰,更利于臨床實踐。
 
    參考文獻
 
    1  南京中醫(yī)學院.黃帝內經素問譯釋(第三版)[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6.
 
    2  南京中醫(yī)學院.黃帝內經靈樞譯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3  吳國英.《內經》論咳初探[J].廣西中醫(yī)藥,1993, 16(4):30~31.
 
    4  蔣建云,等.《內經》咳嗽病因病機探討[J].四川中醫(yī),2002,20(12):13~14.
-----------很有深度,奧澀難明,仔細揣摩,而不得皮毛,能簡述一下嗎?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