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奔豚 四章
    

金匱懸解:奔豚 四章

奔豚之證,水寒土濕,而風木郁發(fā)者也。木生于水而長于土,水寒則不生,土濕則不長,生長不遂,則木郁而風動。動而不已,則土崩堤壞,而木邪奔騰,直沖于胸膈,心腹劇痛,鼻口火發(fā),危困欲死,不可名狀。病勢之惡,未有若此之甚者也。而氣機將作,則悸動先生,悸動者,風…

奔豚之證,水寒土濕,而風木郁發(fā)者也。木生于水而長于土,水寒則不生,土濕則不長,生長不遂,則木郁而風動。動而不已,則土崩堤壞,而木邪奔騰,直沖于胸膈,心腹劇痛,鼻口火發(fā),危困欲死,不可名狀。病勢之惡,未有若此之甚者也。而氣機將作,則悸動先生,悸動者,風木之振搖也。蓋驚悸、奔豚,俱緣亡陽,驚悸即奔豚之前矛,奔豚即驚悸之后勁,同聲一氣之邪,非有二也。其中吐衄之條,往往相兼而見,不吐衄而瘀腐,即為吐膿之證耳。

大凡虛勞內傷之家,必有驚悸、奔豚之病。奔豚或有時作止,而驚悸則無刻不然,其時常驚www.med126.com悸而奔豚不作者,己土未敗,而風木不能遽發(fā)也。然悸動未息,則奔豚雖不發(fā)作,而發(fā)作之根,未嘗不在。當其少腹硬塊,歲月增長,即不必發(fā)作,而禍根已伏,不可不察也。

奔豚一

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fā)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難經》:腎之積,名曰奔豚,發(fā)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傷寒·霍亂理中丸加減: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傷寒》:臍下悸者,必發(fā)奔豚),其實根原于腎而病發(fā)于肝,非純?yōu)槟I家之邪也。

病從少腹而起,上于胸膈而沖于咽喉,喘呼閉塞,七竅火生。木氣奔騰,勢如驚豚,若脅,若腹,若心,若頭,諸處皆痛,發(fā)作欲死,兇惡非常。及其氣衰而還,諸證乃止。其原皆從驚恐得之。

蓋五臟之志,腎主恐而肝主驚,驚則氣亂,恐則氣下。驚恐之時,肝腎之氣,亂其生發(fā)之常,而為淪落之勢。生氣殞墮,陷于重淵,日月積累,漸成硬塊!峨y經》以為腎積,究竟是木陷于水,而成積聚也。其結于少腹,堅硬不移者,奔豚之本,其沖于咽喉,奔突不安者,奔豚之標。其標不無燥熱,而其本則全是濕寒。以少陽甲木下行而溫癸水,水暖木榮,則膽壯而不生驚恐,甲木拔根,相火升泄,膽肝皆寒,則驚恐作焉。人之倉卒驚恐,而振栗戰(zhàn)搖者,水凘而膽寒也。

奔豚二

奔豚,氣上沖www.med126.com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奔豚之發(fā),木勝而土敗也。木邪奔發(fā),氣上沖胸,脾土被賊,是以腹痛。肝膽同氣,木氣上沖,膽木不得下行,經氣郁迫,故往來寒熱。以少陽之經,居半表半里之間,表陽里陰,迭為勝負,則見寒熱之往來。厥陰,風木之氣,風動血耗,木郁熱發(fā)。奔豚湯,甘草補土而緩中,生、半夏,降胸膈之沖逆,黃芩、生葛,清膽胃之郁熱,芎、歸、芍藥,疏木而潤風燥,李根白皮清肝而下奔氣也。

◎奔豚湯四十四

奔豚湯

甘草二兩 半夏四兩 生姜四兩 芍藥二兩 當歸二兩 芎穹二兩 黃芩二兩 生葛五兩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奔豚三

發(fā)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此段見《傷寒·太陽》。傷寒,燒針發(fā)汗,汗后陽虛脾陷,木氣不舒,一被外寒,閉其針孔,風木郁動,必發(fā)奔豚,若氣從少腹上沖心胸,便是奔豚發(fā)矣。宜灸其核上各一壯,以散外寒,即以桂枝加桂湯,疏風木而降奔沖也。

◎桂枝加桂湯四十五 方見《傷寒·太陽》

桂枝加桂湯

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生姜三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奔豚四

發(fā)汗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汗亡血中溫氣,木郁風動,搖蕩不寧,則生振悸,輕則枝葉振惕而悸在心下,重則根本撼搖而悸在臍間。若臍下悸生,則奔豚欲作矣。苓桂甘棗湯,茯苓、桂枝,瀉癸水而疏乙木,甘草、大棗,補脾精而滋肝血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四十六 方見《傷寒·太陽》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勺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遂取用之。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