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舊聞·家族故事名人傳奇 第四十期(總第155期)
歷史的樞紐
治病于所到之處,救人于所活之時
生活在解放路一帶、上了年紀的老廣州大概還記得,解放初期,這里的甄家醫(yī)館,名聲顯赫,口碑很好,醫(yī)館主人叫甄夢初。如今,作為廣州第一批名老中醫(yī),甄夢初的名字并不為大多人所熟悉了,就算知道的,也只略知一二。其實,要講述甄夢初的行醫(yī)之路,還需從其父親甄顯松這一代說起。
甄顯松,開平新昌人。年輕時做過醫(yī)藥生意,也曾經漂洋過海,到美國做醫(yī)藥生意。根據甄家后人講述,甄顯松對醫(yī)學并不內行,是甄夢初的母親李瑞琴,從娘家把醫(yī)術帶到了甄家。
可以說,到了甄夢初這一代,甄家才算走上了專業(yè)從醫(yī)之路。用甄家后人的話來說,李瑞琴也只是業(yè)余醫(yī)生,大多時候,看病只是盡一個鄉(xiāng)親的熱心,家里并沒有開診所。甄夢初從小在家里得到母親的言傳身教,師承非常好。
盡管母親只是外科骨科的手治療法,但對他的影響至深。加上自己后來讀書勤奮,接受了學校正規(guī)醫(yī)學教育,在醫(yī)學界中,很快就小有名氣。甄夢初在廣東中醫(yī)專門學校還沒畢業(yè),就得到校長陳任枚的賞識,在廣東中醫(yī)院出任主治醫(yī)生。畢業(yè)后,小小年紀就已經在香港、澳門一帶開有醫(yī)館。
有人說,甄夢初是在經濟上得到妻子的支持,才能到處開設醫(yī)館。要知道,甄夢初之妻張貴善,出生大家族,是滿清旗人之后。其父人稱張百萬,為解放前廣州富商,當時西門口一帶都是其張家的店面。
話雖如此,但從動蕩年月的漫長的日子里,可以看出,倘若甄夢初沒有一顆赤誠之心,幾十年的從醫(yī)之路是難以堅持下來的。日本入侵廣州時,他轉移到韶關,后來又到仁化一帶,盡管長年輾轉漂泊,生活不穩(wěn)定,仍不忘開設醫(yī)館,救死扶傷。
抗日戰(zhàn)爭勝利,有一段時間,甄夢初的生活是在香港度過的。從香港回來,甄家醫(yī)館才在廣州重新開張。直到1956年,國家經濟改制,廣東中醫(yī)院更名為中醫(yī)實驗醫(yī)院,他被聘進去工作,歷盡二十多年的私人診所生涯才就此結束。
關于甄夢初,族譜對其記載是:一生從醫(yī),德高望重。確實,與現在的部分醫(yī)生相比,甄夢初不貪財,不貪權,是真正的醫(yī)生。八十多歲了,他還堅持看門診,如此忠心于醫(yī)療事業(yè),實屬少見。1989年,在醫(yī)院的門診室,甄夢初病倒,被診斷為
肺癌。八個月后,與世長辭。
富,不過三代。醫(yī)術的傳承,卻可以世代傳承,掰掰手指一算,到了孫女婿張忠德這一代,甄家可謂是四代行醫(yī)。令人贊嘆的是,作為中醫(yī)世家,甄家不單醫(yī)術傳接了下來,醫(yī)德也傳承下來。
后代的從醫(yī)熱情和行醫(yī)原則跟甄夢初幾乎沒有區(qū)別,比如他們都習慣處處為病人經濟能力著想,給病人用最便宜、療效最顯著的藥。在記者拜訪甄家后人的前一天,兒子甄駕夷看門診的時候也突然病倒住院,情景跟當年甄夢初在門診室病倒多少有些相似。
“74歲了,岳父一個星期還看三天門診。”孫女婿張忠德對記者說。慶幸的是,與父親甄夢初的一病不起不同,七十多歲高齡的甄駕夷只是勞累過度,并無大礙。當他講述甄家往事的時候,仍然神態(tài)怡然,笑容滿面。他時不時用筆,在紙上對記者寫出生僻的中醫(yī)名詞,仿fo一個孩子,談起自己心愛的玩具,眼睛布滿快樂和無邪的光芒!
族譜詞典
甄顯松,甄夢初之父。曾到美國開藥鋪,也曾兼任中文報紙編輯。娶李瑞琴為妻,育有兩子一女。
甄夢初(1909-1990),甄顯松長子。娶張貴善為妻,育甄抗夷和甄駕夷兩子。廣東第一批名老中醫(yī)。
甄小杏,甄夢初之妹,家中排行第二,其夫為潘森潤。
甄兆熙,1932年左右出生,甄夢初之弟,家中排行第三。解放前出國,在美國繼承父親甄顯松的產業(yè)。上世紀70年代已經去世。
甄駕夷:1934年出生,甄夢初長子。從小就跟從在父親甄夢初身邊,在醫(yī)學上也得到傳承。任職于廣東省中醫(yī)院,現已退休,不過還不時出門診。育有五女。
甄抗夷:甄夢初次子,1938年出生,1985年死于胃病。曾供職于國家地圖出版署、省地圖出版社。
后世講述
講述人:甄夢初長子,甄駕夷,74歲,廣東省中醫(yī)院醫(yī)生,已退休,但一星期仍看門診三天
“祖母把醫(yī)術帶到甄家”
祖父甄顯松是開平三埠新昌人。在那里,幾十條村都姓甄。祖父年輕的時候跟堂兄弟一起開藥鋪了,上世紀20年代,他到美國去,也搞點醫(yī)藥生意,但不是主業(yè)。
甄家的醫(yī)術是祖母李瑞琴從娘家那邊帶過來的。祖母不懂看內科病,她最拿手的是手法治跌打、
骨折等外傷。雖然沒有開專門的診所,但鄉(xiāng)下親人朋友們都來家里讓她看病。因為那時候,鄉(xiāng)下醫(yī)館開得很少,勞動受傷的人卻很多。
在醫(yī)學上,可以說,祖母是業(yè)余的,不是專業(yè)的,她只是為鄉(xiāng)親服務。到屋子后面的農田找點生草藥,很方便,也基本上不用怎么花錢。很多人以為祖父跟祖母認識是由于醫(yī)藥關系,其實他們是通過媒人介紹,相親認識的。
到了父親這一代,甄家才開始專業(yè)行醫(yī)。父親年紀小的時候,在家里經常看祖母為病人接骨、消腫,耳濡目染,從小就深受影響。但是他跟祖母不一樣,主要不是治外傷,只是行醫(yī)以后,人們找到他治療骨傷,他照樣幫忙,采用的也是祖母手摸、眼看的手法!
“父親所到之處都開醫(yī)館”
父親是廣東中醫(yī)專門學校(廣東中醫(yī)藥大學的前身)頭幾屆的學生。上世紀三十年代,父親在那里念書,還沒畢業(yè),就已經是廣東中醫(yī)院(廣東省中醫(yī)院的前身)的主治醫(yī)生了。那時候醫(yī)院跟學校都是私立的。學校的校長是陳任枚,他很賞識父親,他跟他的后代經常找父親和我看病。
如今珠村姓潘的老一輩都認識我父親和我,因為父親還沒畢業(yè),除了在醫(yī)院掛職,還在珠村開了個藥店,經常到那里去出診。畢業(yè)后,父親還在香港、澳門各開了一個醫(yī)館,他定時去門診。
三歲開始,我就跟在父親身邊了,他到哪我就跟到哪。父親在他所到之處,都開有醫(yī)館。
日本鬼子打進廣州的時候,父親轉移去韶關。他在位于民權路的朋友家開了一間臨時診所,一邊給病人看病,一邊籌備自己的醫(yī)館!
“看病不問政治”
當時,韶關作為廣東的臨時省會,很多人北上。每天藥店里的病號也特別多,除了在自己的醫(yī)館給病人看病,父親還是活躍分子,熱衷社會活動。每天下午3點鐘過后,他就要到廣東省方便醫(yī)院(慈善醫(yī)院)去坐門診,那里有很多難民、窮苦百姓在等他。父親年紀輕輕,已經聲名遠揚,他在方便醫(yī)院擔當醫(yī)務科科長,還被委任為韶關抗日醫(yī)療救扶隊的隊長。
在韶關開醫(yī)館,病人來看病,有錢就給,沒錢的除了不收錢,還送藥。國民黨的高官也有找他看病,比如當時主政的很多軍政要人李漢魂、余漢謀等。另外,國民黨押來的很多政治犯,他們手戴手銬,腳綁鐵鐐,父親也盡醫(yī)生的責任為他們看病。他看病從不問政治面貌。
日本人入侵韶關后,父親只有帶我們繼續(xù)北上,轉移去仁化縣!
“把錢分給伙計,自己身無分文”
每次逃鬼子,他經常是先把我托付給朋友,他墊后。去仁化的路途很長,水路和陸路交叉著走,過程很不順利,除了要躲避鬼子,父親還負責養(yǎng)活十八口人(包括堂親、伙計等)。后來把錢花光了,實在沒辦法,就把帶在身上能賣的都賣掉,包括珍藏多年的珍貴藥材,然后把得到的錢分給伙計,讓他們各自逃亡,自己卻身無分文。
在仁化安置下來后,父親繼續(xù)開醫(yī)館。但家里非常貧困,我們經常要上山砍柴。日本人投降,我們回韶關住了一段時間才回廣州,這意味著父親也要舍棄他在動蕩年代一手經營起來的醫(yī)館。
“"鐵破湯"醫(yī)好許多
肺結核病人”
從韶關回廣州不久,他就去了香港謀求生計,后來又回廣州重開醫(yī)館。
每次我放學都會到父親的診所,看他給病人看病,我邊看邊學,不懂就問,這段時間,我學到了很多醫(yī)學上的東西,有時候遇到一些典型的病例,父親也會叫我稍加留意。
記得那時候最駭人聽聞的病是肺結核。很多病人得了此病似乎只有等死的份。父親配制的“鐵破湯”以中草藥為主,非常便宜,而且療效顯著,挽救了很多窮苦人的生命。
十多年轉眼過去了。1956年,全國實行公私合營,廣東中醫(yī)院改名為中醫(yī)實驗醫(yī)院,并聘請父親出任主治醫(yī)生。這是父親第二次任職于這間醫(yī)院,從此,他也結束了幾十年的私人醫(yī)館生涯。
后代訪談
甄仲然:甄夢初孫女,F供職于廣東省中醫(yī)院。
張忠德:甄駕夷女婿,跟甄夢初學醫(yī)兩年,F為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教授,碩導,廣東省中醫(yī)院二沙分院主任醫(yī)師和急診科主任。
不同病種,他用不同的湯頭
記者:你工作之前聽說過甄夢初先生嗎?
張忠德:他社會地位雖然很高,但沒架子,對護士病人都很好,我剛畢業(yè)時,就知道他在醫(yī)學界的名氣,總希望能被介紹去跟他學習。甄老師生活簡樸,也很樂意帶實習生,曾經手把手教我們把脈、開藥。我跟隨過他兩年,直到他去世。
記者:在醫(yī)術上,甄夢初老先生最擅長的是哪個門類?
張忠德:他對付不同的病種,用不同的湯頭。比如痹癥是大病種,他用“穿海湯”就救治了很多人。另外,婦科、
更年期綜合征、男性不育,女性不孕,
糖尿病等,都是他拿手的,而且有幾十年的臨床經驗!
常拒絕學術雜志邀稿
記者:聽說,你是甄夢初老先生最疼愛的孫女,他的事情你知道得最多?
甄仲然:我是爺爺最疼愛的孫女。從小我跟外婆住,6歲回家后,我只喜歡跟著爺爺一起睡,他最疼的就是我了。晚年生病住院也一直是我伺候,有時離開一會兒他都會不習慣。
記者:可查閱到的甄夢初老先生的資料并不多,學術資料上的記載也很少。
張忠德:是的。能查到的關于他的資料確實不多,網上搜索是這樣,圖書館同樣如此。這跟甄老師的為人處世的方式有關。他比較低調,國內外很多學術雜志來向他邀稿,他經常拒絕,用他的話來說,他不要虛名,更免得惹上些麻煩。
珠江橋下,砸碎了很多古董
記者:解放后,他曾經為此惹上麻煩嗎?
甄仲然:為這個事惹上麻煩倒沒有。不過奶奶(張貴善)出身大家族,陪
嫁過來有很多的古董、古書,這在當時對一個家庭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記者:出事了嗎?
甄仲然:有一段小插曲!拔母铩背跗,爺爺被抓去關了一個禮拜,家里住滿紅衛(wèi)兵,他們日夜抄家,后來找不到證據,才把爺爺放了。
記者:找不到證據?你家事先已準備好?
甄仲然:是的。預料到時局不對,家里早就做好了準備,家里人已經把少部分書籍運回鄉(xiāng)下。那時候,我們家住在解放路,爺爺連夜請了幾個工人,把古董運到珠江邊砸爛,然后沉入珠江。聽他說,丟棄古董的位置就正好在如今的珠江橋底下。剩下的古書則大部分燒掉。另外,祖?zhèn)髋葜频乃幰膊桓伊粝聛,在這期間全部丟掉。
81歲,他還堅持看門診
記者:甄夢初老先生后來還受到打擊嗎?
張忠德:后來倒也沒有受很大打擊。當時,他已經是省軍屬的私人保健醫(yī)生,很多高官。都找他看病,比如省長劉田夫,大家會給他面子,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確實找不到證據。這段時間,甄老師生活過得倒還不錯。
記者:聽說到了晚年,他還堅持看門診。
張忠德:對。當時81歲了,他還堅持看門診。在病倒的當天上午,他還在給病人看病。病倒后,到醫(yī)院檢查,我們才知道他得了肺癌。8個月以后,他就去世了!
舊址尋訪
醫(yī)館幾經遷拆
抗戰(zhàn)勝利后,甄夢初起初前往香港謀生,回廣州后,甄家醫(yī)館在廣州重新開張。最初醫(yī)館的地址是在越華路,后來搬至惠福西路322號,不久后醫(yī)館就被拆遷,改為新華通風設備廠。
甄夢初沒有放棄私人診所的事業(yè)理想,繼續(xù)把醫(yī)館遷至解放中路6號,直至1956年。由于城市改建,位于舊解放中路6號的甄家醫(yī)館,如今已經被拆掉,所在位置已經被整修為路面,即現在的解放中路與大德路的交界處。不管遷移到哪個地方甄家醫(yī)館“內兒婦,正骨”的招牌卻始終存在那些受到他們幫助的患者心中!
家族逸事
“無間道”妹夫
甄夢初之妹是甄小杏,其夫潘森潤是革命烈士。在和甄家交往的幾十年,沒人知曉潘森潤是共產黨員。后來他在解放湛江的時候陣亡,朱光、葉劍英等幾個領導帶著他的遺物(皮箱子、手表等)來家里,大家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原來潘森潤偽裝進了當時國民黨陳一林的部隊,暗中卻負責給共產黨搞軍運,策劃起義。
喝早茶惹政治禍害
甄夢初除了喜歡抽煙,還酷愛喝茶,幾十年如一日。他每天都會很早起床喝茶。因為喝早茶,他在政治上惹了禍。甄夢初之前很喜歡跟幾個朋友在大同路喝早茶,“文革”的時候,組織稱他們?yōu)椤芭岫喾凭銟凡俊,懷疑他們聚集在一起搞反革命。后來為了表明清白,他就一個人去喝早茶,或是帶上自己的家人。
民間跌打醫(yī)生醫(yī)學界名中醫(yī)
在民間,甄夢初是出了名的跌打醫(yī)生。事實上,甄夢初在中醫(yī)上最擅長的是婦兒科雜癥,這也是他在中醫(yī)學界取得很大成就的領域。幫人醫(yī)治跌打、骨折只是他的業(yè)余習慣,采用的是母親從娘家?guī)淼氖址ㄖ委,來者從不拒絕,正因如此,他的正骨醫(yī)術在民間也聲名遠播!
家族大視野
窮人的胃口與富人的格調
1961年,三年的大饑荒剛剛度過,政治空氣稍稍轉暖。暮春三月,雜花生樹,睹物思人,已經入蜀十二載的吳宓決定出門作南北之游,去看望一下多年不見的老朋友陳寅恪。輾轉聯絡了半年之久,8月18日,吳宓向學校膳食科借了30斤全國糧票,經過一番周密的準備后,8月23日清晨,吳宓在重慶朝天門碼頭登上“荊門”號輪船,出發(fā)了。
抵陳宅后,陳寅恪與老友詳述自己十二年來身居中大,始終不入民主黨派,不參加政治學習,不談馬列,不改造思想,不作頌詩,不作白話文,不寫簡化字,縱有攻詆者,莫能撼動。吳宓對老友多年來能夠安居自守,樂其所樂,不降志、不辱身之舉動深為感佩,稱其“堪誠為人所難及”。晚上返回招待所后,陳夫人唐筼命人送來燉雞一碗,加紅薯與鹵雞蛋一枚!霸陉愓,上下午亦進
牛乳、
咖啡及果
醬面包、餅干等。晚,倦甚,8:30p.m.即寢。終夜大雨,風猛雨急,宓感孤寂,又憂水災,有‘極天檐瀑沸腸肝’(李思純一九二三年詩句)之情景!(吳宓1961年8月31日日記)
對幾日來在陳宅所進之食物,吳宓記載甚詳。在當時之社會經濟條件下,能有如此之招待,足見陳氏夫婦是竭盡所有,對老友款待有加。而在那個年頭,能“進牛乳、咖啡及果醬面包、餅干等”,也實在不簡單。今年暑期返鄉(xiāng),本家二叔曾向我講起他在那個饑荒年代的“食譜”,基本以植物根莖為主,諸如樹皮、樹葉、野菜、麥苗、糖渣、
棉籽殼、地瓜葉……缺糧最嚴重的時候,二叔基本上是整天抱著樹干啃樹皮過活。因體力不足,超出身高的樹皮他基本上都放棄了。那年,二叔才八歲。問那兩年村里可有餓死人?二叔說大概死了三分之一左右。死的凈是些富農,或以前生活條件好的,因為他們吃不下樹皮,消化不了麥苗,而他未被餓死,全仗著自己家里窮,胃口好。
窮人有窮人的胃口,富人有富人的格調。吾國的貴族們向來講究吃,孔夫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論語·鄉(xiāng)黨》)立規(guī)矩可謂無所不用其極。記得章詒和先生回憶張伯駒吃西餐的一個情景。那也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張伯駒帶著他年輕貌美的夫人潘素,“師徒三人,從細窄細窄的煙袋斜街穿出,沿鼓樓大街向南走去”。只見張伯駒“雙手背在身后,目不
斜視,大步疾走的樣子,似乎眼中早已有了就餐的目標”。他們“走過地安門南大街,又走過景山東街”,最后來到“歐美同學會西餐廳”。那侍者分明認得張氏夫婦,“在吩咐幾句之后,涼菜、湯菜、熱菜、面包、黃油、果醬依次端上”。嘖嘖,這食譜,這格調。
說到“格調”,章先生在《最后的貴族》里也有一記載:某次,康有為的女公子康同璧老人向來客介紹一樹白花時說:“這是御賜太平花,是當年皇上(光緒)賞賜給先父的。所以,每年的花開時節(jié),我都要叫儀鳳準備茶點,在這里賞花。來聚會的,自然也都是老人啦!”在座者何許人也?其中有張之洞、張勛、林則徐的后人,以及愛新覺羅家族的后代…… 朵漁
本版撰文:本報記者 陳堅盈實習生 莊旭娜 本版攝影(除署名外):本報記者 陳堅盈 鄒衛(wèi)
來源:南方網
-----------上文中提到的治好許多肺結核病人“"鐵破湯"” 一方,應該就是以嶺南這邊的草藥“
鐵包金”和“
穿破石”兩味為主的方子!
看了上文,才知道這首嶺南名方是由甄夢初老創(chuàng)制的。并且是用來治療當時的絕癥肺結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