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半天吊、榕根須、吊風(fēng)根、榕樹須、榕樹倒拋根、榕樹吊須、烏松、 老公須、倒吊松根 |
漢語拼音 | rong x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浦参镩艠涞臍馍。 |
動植物形態(tài) | 常綠大喬木,高15-25m,胸徑50-70cm。全株有乳汁。老枝上有氣牛根(榕須),下垂,深褐色。單葉互生;葉柄長7-12mm;托 葉披針形,長約8mm;葉片草質(zhì)而稍帶肉質(zhì),橢圓形、卵狀橢圓形 或倒卵形,長3.5一8scm,寬3-4cm,先端鈍尖,基部楔形,上面 深綠色,光亮,下面淺綠色,全線或淺波狀;基出脈3 條,側(cè)脈纖細(xì),3-10對。隱頭花序(榕果)單生或成對腋生或著 生于已落枝葉腋,扁球形,直徑5-10mm,成熟時黃色或微紅 色,基部苞片闊卵形,宿存,無總花梗;雄花、癭花和雌花生于同 一花序托內(nèi),花間有少數(shù)剛毛,雄花散生內(nèi)壁,花被片3,近匙 形,雄蕊1,花藥與花絲等長;瘦花無梗或具短梗,花被片3,廣匙 形,花柱側(cè)生,短;雌花無;蚓叨坦,花被片與癭花相似,但較 小,花柱側(cè)生,短于子房,柱頭棒形。瘦果小,卵形;、果期44-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 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400-800m的林綠或曠野,野生或植為行道樹。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割下氣生根,扎成小把,鮮用或 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干燥氣生根呈木質(zhì)細(xì)條狀,長1m左右,基部較粗,直徑4 -8mm,末端漸細(xì),多分枝,有時簇生6-7條支根。表面紅褐色,外皮 多縱裂,有時剝落,皮孔灰白色,呈圓點狀或橢圓狀。質(zhì)韌,皮部不易折斷,斷面木部棕色。氣微,味苦、澀。 以條細(xì)、紅褐色者為佳。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含酚類、氨基酸、有機(jī)酸、糖類[1]。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平 |
歸經(jīng) | 肺;脾;腎經(jīng) |
功效 | 散風(fēng)熱;祛風(fēng)濕;活血止痛 |
功效分類 | 清熱藥;活血藥 |
主治 | 流感;百日咳;麻疹不透;扁桃體炎;結(jié)膜炎;風(fēng)濕骨痛;痧氣腹痛;久。晃竿;白帶;濕疹;陰癢;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碎酒炒敷或煎水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關(guān)節(jié)風(fēng)濕痛以及腳筋緊張,屈伸不利: 榕樹倒拋根合童便煎洗患處。 (《泉州本草》)②治關(guān)節(jié)風(fēng)濕痛: 榕樹氣根二至四兩。酒水煎服;蛴脷飧鍦椿继。(《福建中草藥》)③治跌打損傷: 榕樹氣根二兩。或加樟樹二重皮三至五錢。水煎沖酒服。 (《福建中草藥》)④治血淋: 榕樹倒拋根鮮者一兩半(干者八錢)。合冰糖燉服,每日一次,續(xù)服四、五次。(《泉州本草》)⑤治小便不通: 榕樹吊須一把,沙糖、米酒各適量。水煎服。 (《嶺南草藥志》)⑥治疝氣,子宮脫垂: 榕樹干氣根一兩,瘦豬肉適量。水燉服。(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⑦固齒,止牙痛: 榕根須,摘斷,入竹管內(nèi),將鹽塞滿,以泥封固;火鍛存性為末,擦牙;搖動者亦堅。竹管不用。(《綱目拾遺》)⑧治牙痛、能消腫止痛殺蟲: 榕須、皂角。煎水含之,冷則吐,吐則再含。 (《嶺南采藥錄》)⑨治喉蛾: 榕樹須六兩。黑醋一湯碗,煎好,候溫含漱。(《嶺南草藥志》)⑩治濕疹,陰癢: 榕樹氣根適量。煎水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11.治神經(jīng)性皮炎: 鮮榕樹須,搗爛外敷。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生草藥性備要》:浸酒飲,治傷散瘀。 2.《嶺南雜記》:制藥可以固齒。 3.《嶺南采藥錄》:煎水熏洗痔瘡;浸酒治跌打,能散瘀;煎作茶飲,可驗麻風(fēng)真假,真者覺其味甘。 4.《陸川本草》:接骨,消腫,止痛。治跌打損傷,斷筋折骨。 5.《廣西中藥志》:祛風(fēng)濕,活血,止痛,清熱,解毒,利尿。治風(fēng)濕骨痛。 6.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表,發(fā)汗透疹。治流感,感冒,扁桃體炎,眼結(jié)膜炎,瘧疾,百日咳,麻疹不透。 7.《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fā)病處方選》:解熱去痧,消炎止咳。治癍痧大熱,傷寒夾色.鼻衄。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綱目拾遺》:按《泉州府志》:榕有二種,一種矮而盤桓,其須著地,復(fù)生為樹。一種名赤榕,上聳廣大。二種蔭最寬廣,入藥用有須者。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Aerio Fici Microcarp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Ficus。Microcarpa L.[F.Retusa auct.Non L.」 . |
科屬分類 | ?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