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明·《景岳全書》。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當歸、茯苓、半夏、熟地黃、陳皮、炙甘草。 |
加減 | 如大便不實而多濕者,去當歸,加山藥;如痰盛氣滯,胸脅不快者,加白芥子2.1-2.8g;如陰寒盛而嗽不愈者,加細辛l.5-2.1g;如兼表邪寒熱者,加柴胡3-6g。 |
功效 | 滋養(yǎng)肺腎,祛濕化痰。 |
主治 | 肺腎陰虛,水泛成痰。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咳嗽,美尼爾氏病,口腔潰瘍等癥。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分2-3次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1.小兒咳嗽:用本方:黨參、茯苓、熟地各10-15g,法半夏、當歸各6-10g,陳皮、甘草各4-6g,生姜2-3片。每日1劑,水煎2次,分2-3次服,療程為7日。治療小兒痰濕型久咳36例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2-12歲;病程在3周以上。結(jié)果:服藥7日咳嗽消失,評為治愈者26例;服藥7日咳嗽減少,評為好轉(zhuǎn)者7例,服藥7日癥狀無改善,評為無效者3例;總有效率為91.7%。 2.咳喘:用本方加味:陳皮12g,半夏15g,茯苓15g,甘草10g,當歸10g,熟地12g,葶藶子10-15g,厚樸12g,貝母15g。欠咳喘甚者加細辛6-8g,麻黃10g,杏仁12g;表虛者加黃芪20g,白術(shù)12g,防風10g;兼黃痰者加黃連6g,瓜蔞皮12g.桑白皮12g。每日1劑.癥狀緩解后2日服1劑。治療咳喘。 又用本方治療咳喘36例中,男15例,女21例;年齡l-61歲以上;病程半月至50年。以咳嗽日久,伴喘促,痰白量多,苔膩脈滑為主癥。結(jié)果:經(jīng)治療臨床癥狀皆消失,舌脈正常。服藥見效時間6-15日。 |
藥理作用 | 主要有增強造血功能。提高免疫,抗炎,抗菌,鎮(zhèn)咳,祛痰等作用。 1.增強造血功能:當歸能顯著促進血紅蛋白及RBC的生成。 2.提高免疫:當歸。茯苓均能提高免疫功能。 3.抗炎:當歸、地黃、陳皮和甘草均有抗炎作用。 4. 抗菌:茯苓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5. 鎮(zhèn)咳、祛痰:半夏、甘草有鎮(zhèn)咳作用;甘草和陳皮所含揮發(fā)油均有祛痰作用。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