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福建中醫(yī)藥2002,33(1):12-13 |
劑型 | |
藥物組成 | 莪術(shù)10g,銀花9g,黃連4.5g,徐長卿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丹參10g,蒲公英15g,黃芪30g,黨參10g,桂枝10g,王不留行10g,炮山甲15g。 |
加減 | |
功效 | 補氣溫中,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
主治 | 萎縮性胃炎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福州市第二醫(yī)院吳和木等,觀察了除萎平異湯與辨證分型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分為兩組。本組用除萎平異湯,對照組辨證分型治療,脾胃虛寒型用黃芪12g,桂枝6g,白芍10g,甘草3g,生姜2片,吳茱萸2g,紫蘇梗10g,砂仁3g;肝胃氣滯型用白芍10g,柴胡10g,甘草3g,川芎10g,香附10g,枳殼10g,郁金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半夏10g,香附g,生姜2片,大棗7枚;胃陰不足型用黨參10g,北沙參10g,玉竹10g,麥冬10g,天花粉10g,知母10g,烏梅4.5g,甘草3g,石斛10g;胃絡瘀血型用黃芪15g,白芍15g,甘草4.5g,蒲黃9g,五靈脂9g,丹參15g,砂仁6g;脾胃濕熱型用厚樸10g,黃連5g,石菖蒲10g,半夏12g,香附10g,生姜2片,甘草3g,大棗7枚。用法:均日1劑水煎服,3個月為1療程。療效標準:參照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2輯。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胃鏡復查粘膜急性炎癥基本消失,慢性炎癥好轉(zhuǎn),腺體萎縮、腸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恢復或減輕2個級度以上。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胃鏡檢查病變有所減輕,急、慢性炎癥減輕1個級度以上,腺體萎縮、腸化和異型增生改善1個級度。無效:達不到有效標準。惡化:病理情況加重,腸化、不典型增生加重,腺體萎縮加劇。結(jié)果:本組100例,顯效30例,有效60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90%;對照組60例,顯效20例,有效30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83%。兩組療效無顯著差異(P>0.05)。胃鏡活檢病理療效兩組均有效,但本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幽門螺旋菌轉(zhuǎn)陰本組優(yōu)于對照組。本方可使異型增生細胞和腸化生細胞的異常分化逆轉(zhuǎn),療效較滿意。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