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Hu jiao
|
苗藥名 | |
苗藥拼音 | |
別名 | 炮瓦日,那勒沙木
|
考證 | 本品載于《認藥白晶鑒》!墩J藥白晶鑒》稱:“(炮瓦日、那勒沙木)葉莖色綠,枝細,果實圓形,有大小及黑白之分也!薄稛o誤蒙藥鑒》載:“具綠色,細枝的木本植物之果實。果實極辛,具皺紋,色黑者為佳;味淡,無皺紋,口閉合形,灰黃色者為次之。色黑而具皺紋者為炮瓦日,色白而無皺紋者為那勒沙木也!鄙鲜鲋参镄螒B(tài)及藥材形狀,與胡椒的特點相符,故認定歷代蒙醫(yī)文獻所載的炮瓦日即蒙醫(yī)所沒用的胡珠(胡椒)。
|
中藥材基原 | 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實。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胡椒 Piper nigrum L.
常綠藤本。莖長達5m,多節(jié),節(jié)處略膨大,幼枝略帶肉質(zhì)。葉互生,葉柄長1.5~3cm,上面有淺槽;葉革質(zhì),闊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8~16cm,寬4~7cm,先端尖,基部近圓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蒼綠色;基出脈5~7條,在下面隆起;▎涡,雌雄異株或為雜性,成穗狀花序,側(cè)生莖節(jié)上;總花梗與葉柄等長,花穗長約10cm;每花有一后狀或林狀苞片,陷入花軸內(nèi),通常具側(cè)生的小苞片;無花被,雄蕊2,花絲短,花藥2室;雌蕊子房圓形,1室,無花柱,柱頭3~5枚,有毛。漿果球形,直徑4~5mm,稠密排列,果穗圓柱狀,幼時綠色,熟時紅黃色。種子小;ㄆ4~10月,果期10月至次年4月。
生于蔭蔽的樹林中。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地區(qū),我國華南及西南地區(qū)有引種。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當果穗基部的果實開始變紅時,剪下果穗,曬干或烘干后,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實,通稱“黑胡椒”。如全部果實均已變紅時采收,用水浸漬數(shù)日,擦去外果皮,曬干,則表面呈發(fā)白色,通稱“白胡椒”。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1)黑胡椒 果實近球形,直徑3.5~6mm。表面棕黑色至黑褐色,具隆起的網(wǎng)狀皺紋,頂端有細小的柱頭殘基,基部有自果軸脫落的疤痕。質(zhì)硬。剝?nèi)ス饪梢姴練顑?nèi)果皮,灰白色或淡黃白色;質(zhì)堅硬;縱切面最外為極薄的內(nèi)果皮及棕色種皮,而大部分為種子的外胚乳,淡黃棕色或黃白色,質(zhì)硬,帶粉性,中央有空隙,靠近頂端有細小的胚及內(nèi)胚乳。氣芳香,有刺激性,味辛辣。
以粒大、飽滿、色黑、皮皺、氣味強烈者為佳。
(2)白胡椒 果實,圓球形或略呈長圓球形,直徑3~5mm,頂端稍扁,有微凹陷的小圓臍,基部有小凸起,最外為內(nèi)果皮,表面發(fā)白色或淡黃色,平滑,以擴大鏡觀察呈凹凸不平狀,頂端與基部間有不顯著的淺色線紋10~14條。
以個大粒圓、堅實、色白、色味強者為佳。
顯微鑒別 黑胡椒橫切面:外果皮由1列表皮及2~3列下皮層細胞組成,表皮細胞含暗棕色物,下皮層為薄壁細胞組成,其間夾有較多黃色石細胞群,石細胞類圓形及長圓形,直徑15~40μm,壁厚10~20μm,胞腔、孔溝明顯,有的含棕色物。中果皮薄壁組織中有大形油細胞分布,并有細小維管束散在。內(nèi)果皮為1列黃色石細胞,徑向40~50μm,切向20~35μm,內(nèi)壁特厚。種皮為2~3列壓縮狀長形細胞,棕色至暗棕色,內(nèi)為1列透明細胞。外胚乳最外2~3列細胞,含細小糊粉粒,向內(nèi)較大的薄壁細胞含淀粉粒,并有黃棕色或黃綠色油細胞。
理化鑒別 (1)樣品粉末或切片遇濃硫酸顯紅色,后變?yōu)榧t棕色。(檢查胡椒堿)
(2)薄層色譜 取樣品粉末2g,加石油醚10m1,密塞振搖,冷浸過夜,濾過并濃縮蒸干,殘渣用lml石油醚溶解,作供試品溶液,另取胡椒醛作對照品。取兩種溶液點于同一硅膠G板上,以石油醚-乙醚(8:2)為展開劑展開,展距12cm,2,4二硝基苯肼試液顯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示相同的橘紅色斑點。
品質(zhì)標志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規(guī)定:本品含胡椒堿(C17H19O3)不得少于3.0%。
|
化學成分 | 果實含多種酰胺類化合物:胡椒堿(Piper-ine),次胡椒酰胺(piperylin),胡椒油堿(piperolein)A、B、C。另從胡椒油樹脂中分離得二氫胡椒堿(Piperanine)。果實含揮發(fā)油,白胡椒約含0.8%,黑胡椒含1.2%~2.6%,油中主要成分為胡椒醛(piperonal),二氫香葦醇(dihydrocarveol),氧化丁香烯(aryophyllene oxide),隱品酮(dryptone),順式-對(艸孟)烯酸(cisp-2-menthen-l-ol),順式-對(艸孟)-2,8-二烯酸(cis-p-2,8-mentha-dien-1-ol)及反式-松香葦醇(trans-pinocarrol)等[1,2]。
|
藥理作用 | 1.鎮(zhèn)靜、抗驚厥 胡椒堿能延長戊巴比妥對大鼠的睡眠時間[1];能明顯對抗戊四氮驚厥和電驚厥,對大鼠“聽源性驚厥”有明顯對抗作用[2]。 2.對膽汁分泌的影響 大鼠灌服胡椒,可使膽汁濃度升高,如每日喂飼胡椒,可見膽汁流量增多而濃度下降[3]。 3.抗炎作用 胡椒堿對角叉菜膠所致大鼠足跖腫脹、棉球肉芽腫及巴豆油肉芽腫均有抑制作用,表明胡椒堿對急性早期炎癥和慢性肉芽腫形成均有明顯作用。其機制部分是由于刺激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軸所致[4]。 4.毒性 給動物長期喂胡椒提取物,5個月后半數(shù)以上動物發(fā)生肝臟腫瘤,并發(fā)現(xiàn)在脾、腎、脂肪體及卵巢有肝細胞癌的轉(zhuǎn)移[5]。 |
性味 | 味極辛,性熱。效輕、燥、糙、銳、浮。
《無誤蒙藥鑒》:“味極辛。”
|
功效 | 調(diào)理胃火,消食,祛巴達干寒。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臨床研究 |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中藥志(第三冊).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4.498
(2)Kiuchi Fumiyuka,et a1.Chem Pharm Bul1,1988,36(7):2452
藥理
(1)Mujumdar A M,et a1.Ind J ExP Bio1,1990,28(5):486
(2)北京醫(yī)學院藥理教研組.北京醫(yī)學院學報,1974,(4):217
(3)Ganesh B B et a1.Nalarung,1987,31(9):913
(4) Mu
|
苗藥名出處 |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