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肌纖維的結構
心肌纖維的基本單位是“肌節(jié)”(sarcomere),從電子顯微鏡下可以看出,它是由“厚纖維”層和“薄纖維”層交錯組成的(圖2-1)。厚纖維是由肌凝蛋白(myosin)構成,如圖2-2所示,第一肌凝蛋白分子是由兩條鏈交織構成的,鏈體部分稱為輕鏈,而其頭部(重鏈)則由兩個“網球拍”狀的亞體組成,它和鏈體大體上垂直。薄纖維層則是由肌動蛋白(actin)構成,它和肌凝蛋白相平行。
肌凝蛋白的端部固定在M帶上,不論心肌是處于休止狀態(tài),或者是收縮狀態(tài),它的位置不變。而肌動蛋白則可以滑動,肌纖維在休止狀態(tài)時,它遠離開M帶而滑動;當收縮時則向M帶滑動,使肌節(jié)縮短。
圖2-1 心肌纖維結構模式圖
二、心肌纖維的收縮
在心肌纖維處于休止狀態(tài)(即舒張狀態(tài))時,肌凝蛋白的頭部和肌動蛋白是分離的(圖2-3)。當心肌電激動開始后Ca2+由心肌細胞外大量進入心肌細胞,而且肌漿網內也釋放出Ca2+,在Ca2+的作用下,肌凝蛋白的頭部和肌動蛋白結合在一起,形成若干“過橋”,如同劃艇上的水手們將木漿伸入水中,啟動劃行。據認為,Ca2+是通過與親肌凝蛋白復合體(troponin complex)相結合,起到使肌凝蛋白的頭部搭在肌動蛋白上而形成過橋的。
圖2-2 肌凝蛋白分子結構模式圖
過橋形成后,與肌凝蛋白結合的ATP水解釋放出能量,產生張力,并使肌動蛋白滑動。其作用式如下:
肌動蛋白+肌凝蛋白-ATP→肌動肌凝蛋白+ADP+P1P1為釋放出來的能量(圖2-4)。
圖2-3 心肌纖維收縮機理示意圖
圖2-4 肌收縮運動中的能量轉換
三、心室的收縮功能
早在1914年,Starling證實如果心室的灌注壓力增加,則心臟的排血量也增加,稱之為Starling心臟定律(圖2-5)。Starling的實驗是記錄下腔靜脈的壓力,在正常的心臟它和右房的壓力相等,也和右心室的舒張末期壓力相仿。后來的實驗用導管記錄左心室的壓力,也完全證實當初Starling實驗的正確性。如圖2-5所示,當心室舒張壓逐漸增高(它反映心室舒張末期容積的增加和心肌纖維的被動延長),心室排血量也逐漸增加,當排血量達到高峰后,進一步的心室舒張壓增高反而促使心排血量下降。
圖2-5 心室排出量與心室灌注壓的關系
Starling定律反映了心臟的一個重要的代償功能,即增加心室的舒張末期容量可以增加心臟的每搏排血量。如在運動時,全身的循環(huán)加快,每分鐘(或每搏)的回心血量增加,使心室的舒張末期容積及壓力增加,心排血量相對增多,以適應運動的需要。
但Starling的實驗只注意到心排血量的一個方面,未注意到心室腔內壓力的改變。1961年Sarnoff等指出,心室收宿不單是排出血量并且產生壓力。實驗證明心室舒張壓力的增加(心室舒張末期容量的加大)使心室的最大收縮壓增高。如圖2-6所示,心室收縮壓力和舒張容積的關系也和Starling曲線相仿,隨著容積的加大而增長,直到高峰后,心室舒張容積進一步的增加,反而使收縮壓力降低。
心腔內收縮期壓力的產生及其大小是衡量心室功能重要的指標之一,因為心室的作工是由以下的公式計算的:
每搏作工=心室腔內壓力×每搏排血量
通常我們稱心臟的功能,即指心臟的作工能力的大小,圖2-7示心室每搏的作工和心室舒張末期壓力的關系。心室腔內壓力的大小對心肌耗氧量的重要性更為突出,心室肌收縮產生壓力所耗的氧比起排血所需氧要大得多。
圖2-6 心室收縮力與舒張壓積的關系
圖2-7 左室每搏作工與心室舒張末壓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