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趙洪鈞:我為什么和怎樣寫《內經時代》
    

黃帝內經:趙洪鈞:我為什么和怎樣寫《內經時代》

趙洪鈞:我為什么和怎樣寫《內經時代》


    看見這本小冊子,讀者先想到的應該是:“內經時代”四個字是什么意思?多數人會認為:大概是考證《內經》的成書年代吧?

    筆者不妨先告訴讀者:本書的主要內容和目的倒不是考證《內經》,至少和以往的“考證”大不同。真能明白《內經時代》,須待看過它的主要內容之后,但無妨先作簡單說明。

    《內經時代》是把《內經》放回產生它的時代去,將和它有關的政治思想背景及各種同時代的學術進行比較研究。當然,對這一切都力求作到用現代認識進行評價。其目的對《內經》來說有兩方面。

    第一是幫助人們更快、更好地讀懂《內經》,使初學者迅速掌握《內經》體系的基本精神。但是,它不同于有關入門書。已經系統學過《內經》的人,翻開本書就會看到一些別開生面的內容!秲冉洝穼<腋軓闹邪l(fā)現一些研究《內經》的新方法、新資料、新觀點?傊鼘σ磺泻汀秲冉洝反蚪坏赖娜硕加杏锰。

    第二是更科學地、恰如其分地評價《內經》。這與第一個目的是相輔相成的。因為,若作者對研究對象沒有科學的認識,則無論他寫多少文字,終究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要達到上述兩個目的是很困難的。比如,對怎樣才算讀懂了《內經》,就有幾種有分歧的看法。有人說,通讀幾遍《內經》白文,就算懂了。有人則認為,必須多看幾家注解或最好自己再作一次集注。有人以為,能從頭至尾把《內經》講“通”,水平才算可以。還有人則以能否細講“七篇大論”為試金石。近年來的風尚,又把“控制論”、“系統論”、“信息論”、“時間生物學”等新學說拿來圍繞《內經》大做文章,以為這樣才能領會《內經》的真諦。我曾經按照上述各種主張學過《內經》,覺得沒有一種令人滿意。最后,只好走自己的路。所以,這本小冊子是我的學習心得,是把我的認識過程理一理寫給大家看。

    我感到,就《內經》讀《內經》、就中醫(yī)讀《內經》或就醫(yī)學讀《內經》是讀不懂《內經》的。即或再帶點兒現代哲學和現代科學頭腦,也不能左右逢源,了無障礙。

    如此說來,這是要否定前人的一切研究成果嗎?是說別人都不懂《內經》嗎?是說用“控制論”等新學說解釋《內經》的作法均不可行嗎?當然不是。不過,我至少可以指出,雖有上述研究,至今對《內經》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并未說清楚。后學者讀了有關著述后,心里還是覺得不踏實。很多地方是勉強說得通。有的地方盡力附會也說不通。其中不少問題本來不必等到現在才能研究得比較徹底。毛病就出在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上。

    比如五行學說的研究吧。從王冰注《內經》、張景岳編《類經》,直到最近的教科書、最新的大部頭《內經》注本,對五行與四季、五方、五味等相配的道理,都從常識出發(fā)解釋,沒有超出《尚書正義》的水平。這種解法只在五行配五味方面大體說得過去。即“木生子實,其味多酸”、“火性炎上,焚物則焦,焦是苦氣”、“金之在火,別有腥氣,非苦非酸,其味近辛”、“甘味生于百谷,谷是土之所生,故甘為土之味”、“水性本甘,久浸其地,變而鹵,鹵味乃咸”。(《尚書正義》卷十二)可是,許多學問家仍覺此說牽強。

    郭沫若先生說:“潤下作咸是從海水得來的觀念,炎上作苦是物焦則變苦,曲直作酸是由木果得來,稼穡作甘是由酒釀得來。從革作辛想不出它的胚胎。本來辛味照現代生理學說來不是獨立的味覺,它是痛感和溫感合成的。假使側重痛感來說,金屬能給人以辛味,也說得過去!保ㄞD引自張子高等編《中國化學史篇》科學出版社1964年版61頁)

    蔣伯潛先生說:“我國言五行者往往以與五味、五色、五方、五官、五臟等相配。至今中醫(yī)尚以此診病處方焉。說者乃謂水可制鹽,故曰作咸;鸾刮犊啵试蛔骺。果實未熟時皆酸,故曰作酸。然則金之作辛,土之作甘,又將如何解之?”(《十三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254頁)

    五行配五味最好解,亦有牽強處。五行為什么與五方、五季那樣配,至今沒人說清楚。北方水、南方火、東方木、西方金、中央土,靠常識說不通。四季為配五行改為五季尤難為常人接受。我們何以能讓現在的青年從信數理化,一下子接受這種學說呢?

    有人說:“我國地處北溫帶,從地理上看,東西南北中五個不同方位,氣候條件有很大差異。經過長期觀察,古人認識到,春季多東風,其風柔和溫煦,萬木榮發(fā),大地蒼青!锛驹餂觯黠L掃落葉,猶如金戈揮舞,一派蕭殺。田里莊稼收割,大地脫下綠裝,給人以白空之感!保▌㈤L林《內經的哲學和中醫(yī)學的方法》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93頁)

    簡言之,木配以東、春、青,就是從春天多東風,其風柔和溫煦,萬木榮發(fā),大地蒼青來的。金配以西、秋、白,就是從西風掃落葉,如金戈揮舞,給人以白空之感來的。這說得通嗎?春天果然多東風,秋天果然多西風嗎?現代氣象資料不能證實這一點。難道真的古時也其風正,今世也其風不正嗎!況且風不論東西又都要去配木的。這樣解只能使現代學生懷疑五行說。現行《中醫(yī)學基礎》教材中,連這種解釋也沒有。一個五行歸類表,加上幾句《內經》等書中的話,就算交待了五行說的淵源。這樣,學生接受的五行理論必然不牢靠。它經不起有心人稍稍一推敲。

    上面所說還基本上是《內經》之外的五行理論。五行與醫(yī)學結緣,最關鍵的一步是五行配五臟。其配法更難靠常識理解。假如學生又知道古代文獻中還有與《內經》不同的配法,就更要懷疑了。

    五行學說研究的不徹底處,先舉上面幾點,約已足以說明問題了。至于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與五運六氣的關系,則真正能用現代認識說清其本來意義、發(fā)展過程者則還沒有一家成說。想知道拙見的,請看第四至八節(jié)。這是本書想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

    近代以前,很少有人用唯物辯證思想解釋陰陽學說,故常被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利用。近代醫(yī)界也只有楊則民自覺地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予以解釋。請參看舊作《近代中西醫(yī)論爭史》第五章,第四節(jié)。解放后,大量的文章和專著都這樣講了。近年尤其活躍。但并非研究深透了。試問:既然“一陰一陽之謂道!保ā吨芤住は缔o上》)“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保ā端5》)何以《內經》說理又多用三陰三陽呢?至今并無有深度的文章說清這一問題。陰陽說也大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再如運氣學說,很多人視為深奧。其實,接受《內經》原說很容易。只是進一步問:五行與六氣為什么只少一個“火”?太過、不及、平氣等術語來自何處?原始意義是什么?從來無人講明白。好講運氣者至今仍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一種書講“七篇大論”竟寫了近百萬字。翻翻內容還是老一套。宜乎能讀下去的人很少。有些人用時間生物學來證明運氣學說的科學性,文章雖多,見解均淺。今日已極少有人用《內經》推運指導臨床實踐。連最受重視的病機十九條也大多被沖破。若不能深入運氣說腹地,結果必然是泛泛曲護,反而在古人基礎上后退。

    以上舉了較重要的三方面問題。意在指出《內經》研究方面至今還有不少重大理論問題沒有搞清楚,因而不可能使人讀懂《內經》,也不可能更科學地、恰如其分地評價《內經》。這就是我為什么要寫《內經時代》! 

二  

    我將怎樣寫《內經時代》呢?看到上述拙見之后,很多人會以為本書要搞繁瑣考證,大翻故紙了。要拋棄前人的一切成就,標新立異了。要撇開最新理論,以古論古了。暫不正面講答案。先談幾點我對《內經》研究的一般指導思想的看法,并再次說明了《內經時代》是什么意思。

    第一,要承認研究《內經》確實是比較難的。因為它:①成書年代久遠;②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③卷帙浩大,頭緒紛繁。對付它不能淺嘗輒止。表述研究成果可盡量簡明,研究過程中需下許多苦功——占有足夠的資料。

    第二,占有的資料多,不一定能保證得出正確而又使人信服的結論。還要有正確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要善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對科技史的一般規(guī)律要有足夠的認識。這絕非老生常談。話說來容易,行諸實際很難。以《內經》成書時代而言,古人考證很多。如果是圣人創(chuàng)造醫(yī)學論者,就會死抱住成書于黃帝的觀點不放。這種觀點連明末的《內經》大專家張景岳、馬蒔等人都不能免。

    按:張介賓《類經》自序云:

    “內經者,三墳之一。蓋自軒轅帝,同岐伯、鬼臾區(qū)等六臣,互相討論,發(fā)明至理,以遺教后世,其文義高古淵微,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蟲魚,音律象數之兆端,臟腑經絡之曲折,靡不縷指而臚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開生民之壽域,其為德也,與天地同,與日月并,豈直規(guī)規(guī)治疾方術已哉?按晉皇甫士安甲乙經序曰:黃帝內經十八卷,今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即內經也。而或者謂素問、針經、明堂三書,非黃帝書,似出于戰(zhàn)國。夫戰(zhàn)國之文能是乎?宋臣高保衡等敘,業(yè)已辟之,此其臆度無稽,固不足深辨。”(1965人衛(wèi)1版)

    馬蒔《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fā)微》序云:

    “素問者,黃帝與六臣平素問答之書。至春秋時,秦越人發(fā)為難經,誤難三焦營衛(wèi)關格,晦經之始。晉皇甫謐次甲乙經,多出靈樞,義未闡明!保ǖげㄔ贰吨袊t(yī)籍考》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3年第2版33頁)


    近代還有很多人這樣說。較聰明的古人如朱熹、程顥等方提出《素問》成于戰(zhàn)國。

    按:找出朱熹、程顥關于《素問》的話。

    學識更淵博的人,拿《內經》和《史記》、《漢書》、《淮南子》等略作比較,大體定為秦漢之作。但是,近代之前從未有人作過嚴密的考證,多憑一般印象立論。其原因又不僅是唯心史觀作怪。這里僅先提一句,即古人考證《內經》反以醫(yī)界之外的人較深入?芍艜r醫(yī)家多為衣食奔走,學術每較淺薄,具備孫思邈要求的“大醫(yī)”條件的人實在很少。

    第三,《內經》研究中的唯物主義,除拋棄圣人論等唯心史觀外,還應強調兩點。

    1.醫(yī)學在任何時候都不是孤立的學科。它基本屬于自然科學門類,與各時代的社會科學亦有關系。特別是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哲學和政治思想必然在醫(yī)學著作中留下印跡。一般情況下是社會統治思想左右醫(yī)界,而不是相反!秲冉洝飞婕霸S多哲學問題,古代的自然科學理論與自然哲學原很難分!秲冉洉r代》將特別注重這一點,否則會得出自相矛盾的荒謬結論。

    2.生命科學往往落后其它學科一步。我們不能設想在農業(yè)出現之前,人類能認識很多生藥;石器時代會有金針;天文歷法比較精確并為較多的人了解之前,醫(yī)書當中會涉及有關知識并用以說明醫(yī)理。醫(yī)學雖然是最古老的學科之一,也只能在某些純經驗積累方面有時超過其它學科。近現代科技史常識也足以說明這一點。我們不可能想象,氧氣發(fā)現之前,會有較科學的呼吸生理;微生物發(fā)現之前會有微生物病因學。顯微鏡、X光、進化論、相對論、激光以及當前在知識界普及的三論,都不是首先由醫(yī)家發(fā)明、發(fā)現的。例子很多,不勝列舉。為說明醫(yī)學必須植根于其它自然科學學科,再引恩格斯一段話:

    “在自然科學的歷史發(fā)展中,最先發(fā)展起來的是關于簡單的位置移動的理論,即天體的和地上物體的力學,隨后是關于分子運動的理論,即物理學,緊跟著它,幾乎和它同時而且有些地方還先于它發(fā)展起來的,是關于原子運動的科學,即化學。只有在這些關于統治著非生物界的運動形式的不同的知識部門達到高度的發(fā)展以后,才能有效地闡明各種顯示生命過程的運動進程!保ā蹲匀晦q證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53頁)

    《內經時代》忠實于恩格斯的論斷,把《內經》放到產生它的那個時代中去研究,看那時的有關學科為醫(yī)學提供了什么條件。這主要是為了研究《內經》,反過來也可以供研究那個時代參考。

    把《內經》時代的各主要學科(包括社會科學)拿到一起來研究,方能揭示《內經》中許多難解之迷,給《內經》以恰當的評價。

    本書的含義大致如此。因讀者著重點不同,可以看它作考證、解釋《內經》的著作,也可視為醫(yī)學史著作,趕趕時髦又可算是多學科研究《內經》。

    第四,這樣說來不是還要大量翻故紙嗎?不錯。研究古代科學不管用什么新方法,持什么觀點,都必不可少地要占有原始資料。自楊上善編《太素》以來(更早可從皇甫謐整理《甲乙經》算起),歷代研究《內經》者,都多少曾這樣做。在我看來,歷來《內經》學家們查考資料的工作還是做得太少了。解放后的研究也不太令人樂觀。故觀點雖新,功夫卻少,搞來搞去,大多跳不出舊圈子。加之崇古思想至今陰魂不散,有創(chuàng)見的著述實在不多。多數人離不開考證和集注的老路,一般文章往往華而不實。這不是說解放后沒有成就,也不是說古人全無見地,只是距希望太遠了。

    舉注家解“七損八益”的例子來說吧。千余年中陳陳相因,竟沒有一個中國人發(fā)現這典型的房中術語,倒是日本人發(fā)現了這一點。這就是做學問不扎實的結果。

    按:“七損八益”見于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而且僅此一見。原文如下:

    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jié)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這段話的其它語句都很好解,關鍵是什么是“七損”?什么是“八益”?

    因為可以運用,顯然是一種技術或技巧。

    王冰的注釋,說這是關于男女房事的,接觸到問題的實質,但不準確。

    馬王堆醫(yī)書出土之后,人們才知道這原來是標準的房中術語。意思是有七種性交動作或反應對男子有害,八種對男子有益。見于出土帛書“天下至道談”。原文是:

  什么叫“七損”呢?《天下至道談》說得很清楚:“一曰閉,二曰泄,三曰竭,四曰勿,五曰煩,六曰絕,七曰費。”即一損是指性交時陰莖疼痛,精道不通,甚至無精可瀉,這叫內閉。二損指性交時大汗淋漓不止,這叫陽氣外泄。三損是說性生活不加節(jié)制,交接無度,徒使精液虛耗,稱為“竭”或“衰腠”。四損是說交合時陽痿不舉,故曰“勿”。五損指交按時呼吸梗促,氣喘噓噓,心中懊惱,神昏意亂,這就叫煩。六損是說在女方根本沒有性沖動或性要求時,男方性情急躁,不善于等待,甚至態(tài)度粗暴,強行交合,這樣的性生活自然極不協調,將會給女方帶來很大痛苦,不僅損害其身心健康,還會影響胎孕的優(yōu)劣,給下一代造成危害,因而叫“絕”,意即陷入絕境。七損是指交接時急速圖快,濫施瀉泄,徒然耗散精氣而已,所以叫做“費”。

  那么,什么叫做八益呢?原來“八益”指的是寓氣功導引于兩性交媾活動中!短煜轮恋勒劇酚謱懙溃骸耙辉恢螝,二曰致沫,三曰知時,四曰蓄氣,五曰和沫,六曰積氣,七曰持贏,八曰定頃!奔匆灰媸侵感越恢皯染殮夤б瑢膺\行,使周身氣血流暢,故曰“治氣”。二益是說舌下含津液,不時吞服,可滋補身體;又指致其陰液,亦為交合之所不可少者,這些都叫做“治沫”。三益是說要善于掌握交合的時機,這就叫做“知時”。四益即蓄養(yǎng)精氣,做到強忍精液不瀉。五益是指上吞唾液,不含陽液,雙方在交合中非常協調。六益是說交合適可而止,不可精疲力竭,以便積蓄精氣。七益是說交合之時留有余地,保持精氣充盈,做到不傷元氣,叫“持贏”,即持盈。八益是說兩性交合時,男方不要戀歡不止,稱為“定頃”,即防止傾倒之意。

    日本學者森立之早在1831年從《醫(yī)心方》悟出,“七損八益”是房中術術語。

  盡管如此,《內經時代》仍力求繼承一切前人的成就,在此基礎上前進。

有人會問:古人對古代文獻不是讀得更多嗎!為什么那時不能全面解釋《內經》之謎呢?對此有兩點需說明。其一,大多數古人,特別是醫(yī)家并不比我們手頭的文獻多。以筆者的環(huán)境而論,條件很差,卻可以于一兩年內看到數百種最需要的文獻。其二,古人往往身在此山中,不問真面目。陰陽、五行、象數之說,讀書人從啟蒙開始就習以為常,深究其理者很少,懷疑其出處,究其源流者更少。況且,有幾個人肯冒懷疑經典的風險呢。自然,出類拔萃的人也有。如批判運氣說的沈括、張潔古,懷疑五行說的尤在涇、徐靈胎等人即是。不過他們沒有現代哲學、現代科學和現代研究方法這三大新式武器。近代醫(yī)界對陰陽、五行、運氣等持批判和維護態(tài)度的人都很多,真正搔到癢處的人卻少見。

    按:沈括關于運氣學說的見解如下:

    “醫(yī)家有五運六氣之術,大則候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則人之眾疾,亦隨氣運盛衰。今人不知所用,而膠于定法,故其術多不驗。假令厥陰用事,其氣多風,民病濕泄,豈普天之下皆多風,普天之民皆病濕泄邪?至于一邑之間,而旸雨有不同者,此氣運安在?……隨其所變,疾厲應之,皆視當時當處之候,雖數里之間,但氣候不同,而所應全異,豈可膠于一定?”(沈括 夢溪筆談 吉林攝影出版社2003年第1版35頁)

    顯然,沈括不認為推運結果適用于普天之下。不但不能適用于普天之下,在一個縣的范圍內,也常常不適用。總之,此術“多不驗”。

    第五,原始資料到底到查多少?這直接關系《內經時代》的時限。為敘述方便,先提出我的看法。以下各節(jié)還會有具體論述。

    淺見以為,《內經》成書的基本條件到西漢初才具備,靈素骨干內容成型不會早于兩漢,一些篇章可粗定成文于東漢!捌咂笳摗背霈F更晚。本書也要對它們略作探討,但重點不在漢后。這樣,兩漢及以前的文獻均在查考之列。重點是戰(zhàn)國秦漢的文獻,即那時的經、史、子、集都要看過。按新體系重新翻檢編排《內經》的工作還不在內。這是相當頭痛的工作。像我這樣沒有讀經功夫的人,再硬著頭皮去讀經(還有史、子、集)真是苦不堪言。但不親自過目就容易上當,心里就不踏實。這不是反對借助拐杖。近現代研究《內經》時代經、史、子、集的各種專著也要盡量多看。先從這些書讀起,可免走許多彎路,但不能只靠第二手資料立論。因為,《內經》時代的許多文獻也和《內經》一樣——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專家看法頗有分歧,而且,他們多從本專業(yè)出發(fā)進行研究,不是為研究《內經》服務?萍际、醫(yī)學史、重要《內經》注本及近年一切有關《內經》的論文、專著均應較為熟悉?傊ぷ髁亢艽。

    由上述五點可知,本書幾乎涉及《內經》時代文化領域的各方面! 

三  

    一般說來,今日的《內經》研究多屬于文化史范圍。狹義些說應屬于科技史范圍。研究文化史,從來都是用眼前的觀點檢驗過去。因此,認識總在不斷深化。本書不可能一勞永逸地把有關《內經》的問題都搞得很清楚?茖W發(fā)展隨時可能啟發(fā)人們回頭看《內經》。如用“控制論”等解釋《內經》,日本人五十年代初就這樣做了。那時國內還很少有人接受,甚至以為怪論。不料,過了二十多年,“控制論”等竟成了行時的口頭禪。所以,盡管有關《內經》的這類研究深度不夠,總是說明新觀點、新理論、新方法在揭示文化史時更有說服力,并往往能發(fā)現以前沒有認識到的東西。換句話說,研究文化史總不能離開科學發(fā)展的新成就。前面已經提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內經》研究的指導意義尤其重大。

為使讀者了解《內經時代》的研究方法,下面把近代以來有關《內經》時代的各種文化史研究做一極簡略的介紹。

    《內經時代》的文獻基本上限于漢至西周。它與史前研究聯系很少,與甲骨學、金文學關系也不大。但應知道,以上三方面,特別是前二者是近代以來中國史學極有成就的領域。專業(yè)醫(yī)史工作者和《內經》學者有必要對上述研究作一概略了解,從中至少可以知道點科學的文化史研究及其發(fā)展趨勢。假如連有關常識也沒有,就會思想僵化。

    《內經》時代的文化史研究,現在可分為社會科學史、科學技術史兩方面。開頭都與古代學術發(fā)展相銜接,其中最重要的是“經學”。清代樸學重考據,很近于史學。清末的重要政治改革運動——維新變法,就是打著研究古經的旗號造輿論的。進入民國,“六經皆史”的觀點為更多的人接受,加之讀經不再是文化教育的重點,經就更加變成史料。“五四”前后,新文化運動努力打倒孔家店,二千年來,作為中國意識形態(tài)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及其經學,被全面批判。此后,讀經更不為經世致用,而成為搜集文化史資料的一個方面。舊有意義上的史學文獻,也陸續(xù)被持不同觀點的人,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研究。具有近代氣息的單科文化史也只有這時才開始出現。

    由于中國全面接受近代文化較晚,某些最早的?莆幕返故侨毡救嘶蛭鞣饺讼茸隽艘恍┕ぷ鳌?萍际返难芯恳仓荒馨l(fā)端于這一時期。其中,值得慶幸的是,中國醫(yī)學史專著出現是較早的,并且是中國專家先寫出來的,即1919年陳邦賢寫的《中國醫(yī)學史》。

    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史研究基本上是受外來思想影響。先是表現為經學回光返照數年。隨之,輸入了社會達爾文主義。再后,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是資產階級史學觀在中國的變種——實證主義與考據學相結合。最后,至二十年代末,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開始被一些學者接受。科技史的研究必然也受這些流派的影響。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資料——特別是《內經》時代的內容,主要也從經、史、子三類文獻當中去尋找。不管是哪一領域的研究,就《內經》時代而言,大家研究的文獻基本一致,唯著眼處各有側重。

    醫(yī)界青年對上面這一段話,可能有些摸不清頭腦。我意在交待近代史學背景,然后再說近代史學研究中與《內經》有關的部分。下面略介紹近代史學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三家,看史學觀點、研究方法,對史學家有多么明顯的影響。

    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曾經掀起大波瀾。究其思想則是受日本維新影響,想到中國必須改良封建制度以免危亡。理論從哪里來?當時還不可能跳出經學圈子。但他在新思想激發(fā)下使經學躍進一步。康氏繼承了清代今文學派的成就,加上自己的一番工作,斷言《周禮》、《左傳》等地位很高的經是漢代人偽造的。周公制禮既不可靠,當時的制度也不妨改一改。從史學經世角度看他的著作,意義在此?凳现螌W不免有門戶之見,考證也難免不嚴密之處。但此后《周禮》、《左傳》等經的地位被動搖卻是事實。

    胡適的名字便是進化論的產物,其早期著作直接用進化論命名。不過,他更喜歡講“實證主義”。他的奠基作《中國哲學史大綱》很不受他的美國先生的重視,在中國出版后卻風行一時!拔逅摹边\動前后影響頗大。在他的書中不可能找到唯物史觀。他大講一通主義之后,卻讓別人“多研究些問題,少講些主義”。實際上,他的書全是杜威主義與考據方法結合的產物。他把古代哲學理了理,但不能揭示其真面目。

    郭沫若的《古代社會研究》開創(chuàng)了馬列主義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先河。該書主要立足于恩格斯的《家庭、社會與國家的起源》和摩爾根的《古代社會》。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一拿來研究中國古代史,古代史便從迷霧中顯出真面目。中國何時是原始社會,何時是奴隸制,何時由奴隸制向封建社會轉變,歷史的辯證發(fā)展、古代思想的哲學流派等等重大問題便很快基本解決了。一切舊史體系均經不起它的檢驗,于是漸漸敗退。

    按:關于近代史學流派

    歷史就是用現代的文化、思想和政治眼光看過去。史學家尤其注意政治。于是,近代史學流派必然和近代文化、思想、政治密切相關。對此,本書的讀者不一定熟悉,這里作一下極簡略的說明。這樣簡略的說明不可能引用多少原作。但筆者相信不會有大誤。懷疑拙見或確有興趣的讀者,請參看下面提到的著名人物的有關著作。

    近代文化名人、思想家、歷史學家中最早登上政治舞臺的是康有為。歷史的古為今用,在他身上體現得最明顯。當然,也可以認為這是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影響——《大學》認為學者的最高境界是治國、平天下。

    1888年他就上書光緒皇帝,主張變法。他的著作中,影響最大的是《新學偽經考》。所謂“新學”指為王莽新朝服務的“經學”;所謂“偽經”指王莽的國師劉歆爭立的《尚書》、《周禮》、《左傳》、《毛詩》等?傊藭鴶嘌浴肮盼慕洝笔莿㈧Ц缸觽卧斓。這對讀經和科舉取士還是主要文化制度的當時的知識界震動極大,因為這些經還是那時標準的經。于是,《新學偽經考》于1894、1898、1900年三次被清廷降旨毀版。

    康氏治經為了達到三個目的:第一步先動搖“古文經”;第二步宣傳“今文經”也不過是孔子“托古改制”之作;第三步是結論現行制度應該改革——維新。

    若問為什么康氏會產生這樣的看法,其中自然有經學史上的“今古文”派別因素——今文經沒有《周禮》、《左傳》、《毛詩》,《尚書》也和古文不同。不過,當時中國面臨的民族危亡和日本的明治維新,應該是刺激他得出“偽經”結論的時代原因。

    康氏原籍廣東南海,較早了解日本維新,又于1879年游香港,后游學上海,頗知世界大勢和西方思想學術等。即1888年之前,他早就認為中國應該效法日本維新。

    1895年“公車上書”之前,光緒皇帝的師父翁同龢曾經訪問過康氏,知道了他的變法要點,卻并不贊同。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慘敗。知識界要求變法極其強烈,朝廷不得不考慮政治改革——變法。翁同龢就到處宣傳康有為的主張。

    于是發(fā)生了所謂“公車上書”——朝廷提供專用交通工具以方便為政治改革而上書的人。

    1895年,康氏組織了著名的18省會試舉人聯名上書,要求清廷改革。不久有《孔子改制考》進一步為變法造輿論。他的思想主要是一句話:中國“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

    康有為曾經三次公車上書,而且是最有名的上書的人。加之翁同龢極力推崇康有為,于是他成為戊戌變法的主持人。

    變法失敗后,康氏退出了政治舞臺,除了年齡因素之外,大概主要出于忠君思想的封建觀念。即他還是以光緒皇帝的遺臣自居。文化方面提倡孔教。

    另兩位著名的變法人物——梁啟超、譚嗣同,本來和康有為沒有關系。他們認識康氏而且成為康氏的弟子,主要因為《新學偽經考》。

    譚嗣同殉難于變法,梁啟超則流亡日本。但梁氏放棄了忠君思想,不但參與了護國運動(蔡鍔即是梁氏的弟子),后來還曾在北洋政府任職。不過,他的主要精力用在學術方面。特別是積極介紹西方政治、哲學和思想史等。對傳統文化,也作了大量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很多人認為,在引進西方知識方面,梁氏的貢獻為近代第一。

    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張,顯然是受西方教育影響。他是那時對西方文化、思想、科學技術、政治和經濟制度了解最多也最切實的人?傊,他的革命思想不是從傳統文化中來的。

    馬克思主義的引進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不是中國傳統思想發(fā)展的必然。但是,馬克思主義者登上政治舞臺之后,也要解釋中國歷史。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郭沫若。他不但有經學研究基礎,對古文字學、特別是上個世紀初中國史學的一個新領域——甲骨學,也頗有造詣。故近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史學,主要是郭氏支撐著。

    關于疑古學派

    廣義而言,近代以來的各個史學流派都是疑古的。不過,狹義的“疑古學派”主要指由顧頡剛發(fā)起的《古史辨》學派。除顧氏外,其中的主要人物有胡適之、錢玄同、童書業(yè)、呂思勉等。戊戌變法的第二號人物梁啟超也偶爾參與,而且實際上開古史辨學派之先。

    章太炎是俞樾的弟子,和疑古學派的另一著名人物崔適同出一門。不過,后來崔適成為康有為的信徒,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章氏則主要是民族革命家,沒有直接通過經學造輿論。他的革命思想更多來源于明末清初浙西學派的反清思想,經學方面傾向于古文。雖然長于小學,但不愿意接受甲骨學。

    章氏的主要政治活動是在1900年前后。最著名的事件是為鄒容的《革命軍》作序公開反對滿清而被撲入獄。1900年之前,也曾經贊同改良主張,不久與之決裂。出獄后赴日,參加同盟會。民國初年,他不和北洋政府合作,學術上和政治思想上,很快落后。晚年定居上海,和中醫(yī)界關系密切。

    早期的古史辨派雖然看法不一致,但沒有嚴重的政治分歧。當南方國共合作時,他們雖然在北京,但政治上都傾向于南方。大約1924年,魯迅、顧頡剛等先從北京到廈門,又從廈門到廣州,于是不但國共合作,傾向于北伐的著名學者和思想家也聚集到廣州。

    政治分歧始于國共分裂。最明顯的是魯迅和顧頡剛之爭,他們爭的不是歷史觀點,而是對當時革命的看法。魯迅的主要精力沒有放在歷史上,主要是就時弊寫雜文。

    國民黨掌權后,以胡適為首的學派,自然成為主流學派?梢院瓦@個主流學派抗衡的就是郭沫若了。他于國共分裂后流亡日本,主要史學研究都是在日本做的。范文瀾等人,也偶爾可見于《古史辨》,但是公開講唯物史觀的人則很少。

    近代史學的派別可以從郭沫若對胡適和《古史編》的評價看出來。他說:

    顧頡剛所編著《古史辨》第一冊,……我發(fā)現了好些自以為新穎的見解,卻早已在此書中有別人道破了。例如:“錢玄同說:我以為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時代的東西!ぁ约词莾尚陨称诘挠浱枴S多卦辭爻辭,正如現在的《讖詩》一般”。

    這些見解與鄙見不期而同,但都是先我而發(fā)的。

    便是胡適對于古史也有些比較新穎的見解。如他以商民族為石器時代,當向甲骨文字里去尋史料;以周秦楚為銅器時代,當求之于金文與詩。但他在術語使用上有很大的錯誤……

    胡君的見解比起一般舊人來是有些皮毛上的科學觀點。我前說他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對于中國古代實際情形幾曾摸著了一些邊際’就《古史辨》看來,他于古代的邊際確實是摸著了一點!欘R剛的‘層累的造成的古史說’的確是個卓識。從前因為嗜好不同,并多少夾有感情作用,凡在《努力》報上所發(fā)表的文章,差不多都不曾讀過。他所提出的夏禹問題,在前曾哄傳一時。我當耳食之余,還曾加以譏笑。到現在自己研究一番過來,覺得他的視見是有先見之明,在現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論辯自是并未能成為定論,不過在舊史料中,凡作偽之點大體是被他道破了。”(呂思勉、童書業(yè)編《古史辨七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1版,361—367頁。)

    對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郭沫若的看法如下:“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在中國的新學界上也支配了幾年。但那對于中國古代實際情形幾曾摸著了一些邊際?社會的來源既未認清,思想的發(fā)生自無從談起。所以,我們對于他所‘整理’過的一些過程,全部都有從新‘批判’的必要!谥袊奈幕飞,實際做了一些整理功夫的要算是以滿清遺臣自視的羅振玉,特別是前兩年跳水死了的王國維。”(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1929,序言)

  解放后,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對“古史辨派”的文獻辨?zhèn)纬煽兘o以明確的肯定。

  他說:“研究中國古代,大家所最感受著棘手的是僅有的一些資料都是真?zhèn)坞y分,時代混沌,不能作為真正的科學的研究素材。

  關于文獻上的辨?zhèn)喂ぷ,自前清的乾嘉學派一直到最近的古史辨派,做得雖然相當透徹,但也不能說已經做到了毫無問題的止境。而時代性的研究更差不多是到近十五年來才開始的。”(郭沫若《十批判書》。保梗罚赌耆嗣癯霭嫔,1-2頁)

    如上所說,就《內經》時代而言,史家所據的文獻完全一樣。資料均從那時的文獻中來,各派的總結論卻大大不同?梢姡穼W觀點對文化史研究有決定性的意義。研究方法方面,考證、分析、對比、歸納、演繹等具體方法,各家大略相同。但馬列主義派別之外的思想方法均不重視辯證思維和整體把握。往往會因小失大,因局部失全體,看見一方面,忽視另一方面,立論時即不免有大漏洞。

    然而,也決不能說不用占有足夠的資料,拿來馬列主義便一通百通。也不是說舊史學流派的工作都不屑一顧。欲批判學術上的對立面,至少先要占有同對方一樣多的資料以便知己知彼。否則,只能動其枝節(jié),不能動其根基。全面讀一下郭沫若、范文瀾等前輩的著作,便知道他們下過多少功夫,如何批判地繼承了。



    唯物史觀指導文化史研究,在我國是最后起的,近代不占主導地位。解放后,迅速居于統治地位。大家匆匆向這條路上走,學界幾乎沒有對立面。這應是一件好事,也有不利的一面。不少人滿足于簡單套用唯物史觀解釋一些史實和理論,批判地繼承則不足。加上一些其它政治原因,在郭沫若、范文瀾等老一輩學問基礎厚實廣博的大師之后,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很多方面的研究深度不夠。近年情況漸漸改善。

    醫(yī)史研究則問題更多一些。一是醫(yī)史界和社會科學史界聯系松散,一般史學家極少研究醫(yī)史,醫(yī)史家也不大接觸社會科學史。通俗些說是兩家分工太清。更有甚者,醫(yī)史界和其它科技史界也分得太清。結果是互相了解、滲透都不太多。這種情況對醫(yī)史研究尤其不利。如前所說,醫(yī)學是植根于各時代的多學科綜合知識。研究數學、天文、化學、地理學史等,基本上不了解醫(yī)學史影響可能不太大。醫(yī)史學者對其它科技史沒有起碼的了解,則會受很大的限制。特別是研究《內經》這種成書時代久遠,內容復雜的理論性著作時,受限制就更嚴重。

    其實,自二十年代開始,醫(yī)史研究、醫(yī)學爭鳴就和古史研究、史學爭鳴聯系不夠了。比如,《內經》中的陰陽五行學說在近代醫(yī)界是爭論最熱烈的問題。可惜參加爭鳴的大部分醫(yī)家和醫(yī)史學家沒有充分借鑒同時代史學界的研究成果。下面略舉近代著名學者對陰陽五行學說的看法,供參考。

    近代學者最先拿陰陽五行說開刀的龔自珍。他多次攻擊漢代經學大師劉向以五行災異附會《春秋》等經典。

    他說:“劉向有大功,有大罪。功在七略,罪在五行傳!薄叭缬么呵餅漠愓f《尚書》者,宜作《洪范》庶徵傳,不得曰五行傳!薄案Q于道之大原,識于吉兇之端,明王事之貴因,一呼一吸,因事納諫,比物假事,史之任諱惡者,予于最為下也。宜為陰陽家祖!保彾ò踩惥帲澜鐣1937年版,286-287頁)總意思是說陰陽家極淺薄,漢儒用陰陽五行解經是歪曲。

    梁啟超說:“陰陽五行說為二千年迷信之大本營,直至今日在社會上猶有莫大勢力!彷吷狸P系之醫(yī)藥,皆此種觀念之產物。……學術界之恥辱,莫此為甚矣!”(《飲冰室合集》1941年版 第13冊  陰陽五行說之來歷)

    章太炎說:“五行之論亦于哲學何與?此乃漢代緯候之談,可以為愚,不可以為哲也。”(見醫(yī)界春秋匯選 第一集)“隋唐兩宋惟巢元方多說五行,他師或時有涉及者,要之借為掩飾,不以典要視之。金元以下……棄六朝唐宋切實之術而以五行玄虛之說為本。尤在涇心知其非,借客難以攻之,猶不能不曲為排掩護。徐靈胎深底陰陽五行為欺人,顧己亦不能無濡染。夫以二子之精博,于彼眾口雷同,終無奈何,欲言進化難矣!保ㄒ娡跻蝗省≈袊t(yī)藥問題 章太炎序)

    嚴復說:“中國九流之學,如堪輿、如醫(yī)藥、如星卜,若從其緒而觀之,莫不順序。第若窮其最初之所據,若五行干支之所分配,若九星吉兇之各有主,則雖極思有不能言其所以然者矣。無他,其例之立根于臆造而非實測之所會通故也。”(原富)又說:“金勝木耶?以巨木撞擊一粒錫,孰勝之邪?”(欒調甫 梁任公五行說之商榷 東方雜志 1924年 5期 97頁)

    顧頡剛說:“這種五德、五行相勝、相生的把戲,對于上古史固然是假,對于漢代的史還是真的。漢代社會是一個以陰陽五行為中心思想的社會,這種把戲就是那個社會的真實產物!保欘R剛編 古史辨 五冊上 262頁)

    郭沫若說:“所謂水、火、金、木、土,這是自然界的五大原素,大約宇宙中萬事萬物就是由這五大原素所深化出來的!@些分化的理論雖然很武斷、很幼稚,但它的著眼是在說明:宇宙中萬事萬物由分析與化合的作用演進而成。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五行和印度、希臘的四大說(水、火、風、土)相似,是科學方法的起源,我們不能因為它本身的幼稚與后人附會便一概抹殺!保ü簟≈袊糯鐣芯俊】茖W出版社 1960年版 72頁)

    范文瀾說:“直到現在,任何中國人把頭腦解剖一下,量的多少固沒有定,‘五行毒’這個東西卻無疑地總可以找出來。頡剛說 ‘五行是中國人的思想律,是中國人對于宇宙系統的信仰,二千年來它有極強固的勢力。’這幾句話的確是至理名言!保ㄒ婎欘R剛編 古史辨 五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640頁)

    要言之,近代著名學者當中,只有郭沫若先生對五行說的批判是略有保留的,對此說在科學史上的意義評價仍不超過古希臘印度的四大說。1924年之后,疑古學派曾就此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陰陽五行思想被批得幾乎無立足之地。

    數十年前,陰陽五行學說對中國人思想影響之大,現代青年已體會不深。因而可能對近代學者為什么大批陰陽五行有些不解。先舉幾個至今還為眾人熟悉的文學方面的例子,以便知其大概。

    按:為加深印象再舉例說明古人如何重視五行以便理解近代人何以對此說深惡痛絕。據筆者所知,對五行評價最高的古人是宋代人蕭吉。他說:“夫五行者,蓋造化之根源,人倫之資始,萬品秉其變易,百靈因其感通。本乎陰陽,散乎精象,周竟天地,布極幽明。子午卯酉為經緯,八風六律為綱紀。故天有五度,地有五材以資用,人有五常以表德,萬有森羅以五為度!繉ら唹炈鳎懈F經典,自犧農以來迄于周漢,莫不以五行為政治之本!保ǎ鬯危菔捈段逍写罅x·序》 商務印書館 叢書集成本。保梗常鼓臧)

    在蕭吉看來,不但造化的根源是五行,中國有史以來的政治也以五行為本。顯然,一切事物或學問中,沒有比五行更重要的了。

    《西游記》是婦孺皆知的神話小說。若問:其中心人物何以必湊夠五個(白馬不可少)?很多人未必知作者用意。其實是從比附五行而來。倘以此說附會,請看其中章回題目。

    第八十六回 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滅妖邪

    第八十九回 黃獅精設釘鈀宴 金木土計鬧頭山

    其中八卦配五行亦常見。眾怪作法,欲興風必從巽地吸氣,要玩火需從離方用功。青年讀者未必知其所以然。

    又,倒數第二回:九九數完魔滅盡 三三行滿道歸根。三、九、八十一,這幾個數在《內經》時代均有奧義。這又不僅是五行說了。不知其說所本,也難懂《內經》。當然,《西游記》的文學價值不在此。

    “古道、西風、瘦馬”是一句很妙的詞。人人知是形容冷落凄涼。不過,若值春暖花開,雨過天晴,即有西風也無礙“春風得意馬輕肥”。問題是風不在東西,意思指春秋。故春聯多用“東風浩蕩”。

    榮國府的女主人說:“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边@一句家常話,也是五行說的流風。同書中有一段史湘云和丫頭談陰陽,大觀園的使女也熱衷此道。

    假如是學過中醫(yī)的,應該很熟悉三個方名——六一散、左金丸、戊己丸。我看能很爽快地說出三者含義的人不一定多。有些人能答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名六一。若再問何以“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能引經據典說出一、二、三的人便少。再能用現代認識予以解釋者,恐怕更少。

    按:六一散出自劉河間《宣明方論》。原名益元散,一名天水散。后人通稱六一散,既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又說明滑石、甘草用量比例。主暑濕。又《傷寒直格》(思想頗類劉河間)有益元散,為六一散加辰砂。

    左金丸出自朱丹溪《丹溪心法》。藥用黃連、吳茱萸,比例為六比一,共為細末,水丸或蒸餅為丸。左金者,制肝氣也。今人或解為瀉肝火,不確。

    戊己丸出自《和劑局方》。藥用黃連、吳茱萸、白芍各等分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戊己者,化土也,乃制木扶土之義。主治肝胃不和。

    以上三方,都與象數和/或五行有關。

    關于象數之學,見第十三節(jié)所附:象數略論。

    以下略作介紹。不過,需說明,這里需要的只是象數之學中的數的部分,故下面不介紹與象有關的內容。

    象數之說起自先秦,大盛自漢人解《易》,由于五行學說也大盛于漢代,于是象數迅速和五行發(fā)生關系。

    今可知《易傳》中的象數之說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系辭傳上》

    單就《易傳》理解,這段話不過是說從一到十奇偶各五個數是相合的。引進陰陽思想,也不過把天地、奇偶代以陰陽。

    可是《尚書·洪范》中有:“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這個順序既不是相克順序,也不是相生順序。但無論如何,五行有了一個排列順序。先秦人也沒有五行出現先后之說,但是還是有人把一至十這是個自然數的序數意義和五行排列勉強牽和在一起。

    《尚書大傳·五行傳》據此做文章說:“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保ā渡袝髠鳌の逍袀鳌)

    于是五行生成有了順序,而且和天地聯系在一起。只是,這個五行生成數和后來定型的說法還不一樣,定型的說法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即一、二、三、四、五為生數,六、七、八、九、十為成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

    今可知,此種說法最早見于??!

    張介賓《類經圖翼》“五行生成數解”(1965年,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第1版,7~8頁)說:“五行之理,原初自然,天地生成,莫不有數,圣人察河圖洛書而推定之。其序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夫五行各具形質,而水火最為輕清,乃為造化之初。故天以一奇生水,地以二偶生火。若以物理論之,亦必水火為先,以小驗大,以今驗古,可知之矣。如草木未實,胎卵未生,莫不先由于水,而后成形,是水為萬物之先,故水數一;颜祝胤株庩,既有天一之陽水,必有地二之陰火,故火次之,其數則二。”

    總之,古人確實認為,五行生成與數有關。水、火為最先生成的東西。當然此說的經驗依據和推理方法,都是我們不能接受的。

    其答案均需求之《內經》時代。類似中醫(yī)術語還多。如果說它們不過是虛名虛套,懂得它們不一定當上名醫(yī),不管它們照樣治好病,此類話不應出自中醫(yī)之口。倘若《內經》專家碰到這些地方也支吾,則《內經》之學岌岌可危了。這已不僅“乏人”、“乏術”,而是“乏學”了。學說不乏,技術自興,技術能興,何憂乏人!《內經時代》欲追根溯源,求歧黃之理。用意如是,尚冀時賢不以為“大可不必”。茍蒙高明賜教,群賢切磋,又不僅作者一人之幸。

    最后有必要再次強調,前人的一切有關研究成果都是借鑒、繼承的。實際情況是學習得很不夠。加之堅持本書的篇幅不超過《內經》原文。故采用了盡量明快的論述方式和盡量通俗簡潔的語言。下文會提出一些前人的看法而不詳細引用原文并注明出處。這絕非有意掠人之美以自飾,也不是怕觸犯權威引起麻煩。即便自以為前人未論及處,也可能早有人先我而發(fā)了。這本小冊子從各方面看都稱不起嚴謹的科學論著。如果其中真有些能站得住腳的新東西,也只是由于我借助了許多拐杖,踏過許多高人的肩膀。文中涉及非中醫(yī)學術史的部分,往往要先作些常識介紹。這樣作,一是方便對有關領域不很熟悉的讀者,二是筆者在這些領域也僅知道些常識!秲冉洝泛歪t(yī)學史方面的基本知識,也不能保證沒有嚴重錯誤。熱切期望來自各方面的批評。細節(jié)上的疏漏肯定更多,并請指正。假如較重要的新論點能有一半經得起批評,即本書的目的達到二分之一,就很知足了。筆者的一貫信條是,寧可寫出錯誤較多、新見解也不少的東西而受到批評,也不寫沒有新東西,因而沒人批評的文字。沒有批評反響的著述,我很疑心是沒人讀過,或沒人認真讀過。那種下場對和社會科學有關的學術著述來說是可悲的。


-----------沒有下載分享?!
----------- 本帖最后由 路上 于 2011/5/7 10:28 編輯 gydjdsj.org.cn/wszg/

乍看此文還以為是考古的,看了下他的其他文章方知其是搞現代理論研究的高人
  這是2006年12月19日在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報告稿                         
                                          怎 樣 學 好 中 醫(yī)?
                                                                   趙洪鈞講稿
  
老師們!同學們!朋友們!女士們!先生們!
有這樣一個機會,就怎樣學好中醫(yī),和諸位交流,我深感榮幸。首先,感謝文獻研究所的盛情邀請,以及諸位在百忙中光臨。
我一向不喜歡隱瞞自己的見解,今天有這樣很難得的機會和場合,更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很可能不少同好不贊成我的看法,但是,聽聽不同意見總是可供參考。我也歡迎,持任何不同看法的同行和朋友就此賜教或交流。
一、我的簡明看法和初步答疑
1、我對如何學好中醫(yī)的簡明看法
我對如何繼承和發(fā)揚中醫(yī)的總看法,在座的諸位大都已經知道。關于怎樣學好中醫(yī),自然和我的總看法一致。所以,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可以用一句話表達如下:
只有中西醫(yī)結合地學習,才能學好中醫(yī)!
稍微詳細一點說,就是:先生應該中西醫(yī)結合地教,學生要中西醫(yī)結合地學,最好盡快編寫出中西醫(yī)結合的教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中醫(yī)。對學生來說,就是學好了中醫(yī)。
2、初步答疑
大家必然會問:這里是中醫(yī)藥大學,我們學的專業(yè)是中醫(yī)。為什么只有中西醫(yī)結合地學習,才能學好中醫(yī)呢?那樣學出來的不是中西結合醫(yī)嗎?中醫(yī)藥大學不是應該改名中西醫(yī)結合醫(yī)藥大學嗎?中醫(yī)專業(yè)和中西醫(yī)結合專業(yè)之間,不是沒有區(qū)別了嗎?
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問題。我多次說過:
中醫(yī)界應該迅速擺脫一個明顯的悖論:承認發(fā)揚中醫(yī)必須借助現代科學,卻回避中西醫(yī)結合;中醫(yī)教育是中西醫(yī)兼授的,卻認為西醫(yī)課不利于學中醫(yī),于是教學過程中互不相謀;中醫(yī)醫(yī)院無不中西醫(yī)兼用,卻不提倡隨時有機地取長補短;中醫(yī)科研引進了幾乎全部西醫(yī)科研理論和手段,也不主張自覺地融會貫通。換言之,只有承認現行中醫(yī)教育實質上就是中西醫(yī)結合教育,目前的中醫(yī)醫(yī)院就是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現有中醫(yī)科研機構實際上是中西結合科研機構,才能不自相矛盾,討論一切問題才能名正言順。
長期不能正視這一點,就是長期自我限制。
這樣看問題,不等于目前的中醫(yī)教學、科研和醫(yī)療單位,不必、不能或不應該再掛中醫(yī)牌子。繼承并發(fā)揚中醫(yī),怎么能不掛中醫(yī)牌子呢!況且,無論是作為理論體系的中醫(yī),還是作為社會實踐的中醫(yī),都以這些單位和其中的人為載體。沒有這些載體,就只有書本上的中醫(yī)了。
我認為,只有這樣看問題,中醫(yī)的路才能越走越寬。中醫(yī)行業(yè)和隊伍才能越來越壯大,中醫(yī)機構才能越來越多。也只有這樣,繼承和發(fā)揚才能保持活力。
對個人來說也是這樣。學生們應該中西醫(yī)結合地學。先生們應該中西醫(yī)結合地教。醫(yī)生們更要中西醫(yī)結合地治病。掌握的西醫(yī)手段越多,越能發(fā)揮中醫(yī)之長。否則,中醫(yī)的理論和技術就會日趨萎縮,中醫(yī)陣地越來越小。
我看不出,現行中醫(yī)專業(yè)和中西醫(yī)結合專業(yè)之間有什么大區(qū)別。
中醫(yī)藥大學應該培養(yǎng)出,中西醫(yī)兼通而且善于結合的醫(yī)生,不但是現代社會對中醫(yī)教育的要求,而且是中醫(yī)教育繼承和發(fā)揚中醫(yī)的必經之路。
有的朋友可能還是不同意上述見解,那么,看看中醫(yī)教育走過的路和各方面的評價如何。
自從進入中醫(yī)界,我總是聽到道中人對現狀不滿,其中對中醫(yī)教育的不滿大概最強烈。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普遍抱怨中醫(yī)乏人、乏術。為什么乏術,先不講。乏人是說老一輩中醫(yī)大量過世,新一代中醫(yī)培養(yǎng)得太少,于是中醫(yī)隊伍比解放初小了許多。三支力量的方針提出之后,普遍恢復或重建了中等和高等中醫(yī)院校。然而,這個方針執(zhí)行20年之后,至少有一位名老斷言,那20年里,中醫(yī)院校沒有培養(yǎng)出中醫(yī)。即這位名老或某些名老們完全否定了國家中醫(yī)決策部門的工作,更完全否定了那20年的中醫(yī)教育。這位名老被很多人視為中醫(yī)的形象和代言人,我卻不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因為那等于說,20年中沒有一個人在中醫(yī)院校里學好中醫(yī)。不過,中醫(yī)教育很不能令人滿意,大體屬實。只是我看,這種不滿意的現狀,至少有一半是這種名老們的責任,因為正是他們左右著中醫(yī)教育的決策,卻不愿意自責和反省。
怎樣評判中醫(yī)教育的效果或成績呢?
中醫(yī)院校的畢業(yè)生,最有發(fā)言權。
如果他們大都感到受歡迎——就業(yè)無困難,在校期間學的專業(yè)知識都很有用,業(yè)務上很快就得心應手,個體開業(yè)很快就能打開局面,工資收入也不錯,那么,中醫(yī)教育就是成功的。
據我所知,情況不是這樣。
中醫(yī)院校的畢業(yè)生和在校生,很多人對自己的選擇不滿意。他們感到困惑、悲觀、失望,甚或憤慨。實際上,中醫(yī)界普遍感到困惑。悲觀失望的人也不少。經常到中醫(yī)網站上看看的朋友,不難發(fā)現這一點。
這種現狀說明,中醫(yī)教育必須深刻反思,而后改弦易轍,走出困境。
這些年召開過許多次,全國性的中醫(yī)發(fā)展戰(zhàn)略討論會。會上重點討論的也是中醫(yī)教育。最近爭論的焦點,大概是中醫(yī)院校的經典課是否砍掉。
我認為,有關討論都沒有切中要害。
要害是:中醫(yī)教育如何正確認識并處理好中西醫(yī)關系。
據我所知,近代以來的中醫(yī)學校教育,無不中西醫(yī)兼授。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處理中西醫(yī)關系,至今沒有正確認識。近20多年來,反而在近代認識水平上倒退。
過去曾經爭論過,中醫(yī)院校的中西醫(yī)課時比例是三七開、二八開還是四六開。這樣爭論的人,都是把中西醫(yī)看作兩張皮,而且是互不相容的兩張皮。
我看,如果認為,設西醫(yī)課不利于學中醫(yī),那么,一九開也不要。干脆砍去全部西醫(yī)課,就搞純中醫(yī)教育。再這樣搞20年,看看結果如何。不過,我相信,在座的朋友多數不贊成那樣的中醫(yī)教育,盡管少數人試一試我也支持。
如果西醫(yī)課不能砍去,那么,就不必斤斤計較三七開、二八開還是四六開等等。最明智的做法是,讓西醫(yī)為中醫(yī)服務,盡快編寫出中西醫(yī)結合教材。
盡管不是所有的專業(yè)課,都可以編出全面結合的教材,這種指導思想卻應該貫徹始終。
于是,先生不難中西結合地教,學生不難中西結合地學。這樣教出來的學生,不但中西醫(yī)兼通,而且中西醫(yī)匯通。病人愿意找這樣的醫(yī)生看病,醫(yī)院愿意雇用這樣的大夫。讓他們自己開業(yè),業(yè)務上也會左右逢源。如果他們想發(fā)揚中醫(yī)——做基礎或臨床研究——在校期間也打下了比較全面的基礎。
我看應該這樣教中醫(yī)、學中醫(yī),也只有這樣才能學好中醫(yī)。
二、為什么必須中西醫(yī)結合地學中醫(yī)?
為什么必須中西醫(yī)結合地學中醫(yī)呢?
上面已經部分回答了這個問題。下面再進一步說明。
1、重溫毛主席的看法
首先,重溫一下毛澤東主席的看法:他說:
“應該學外國的近代的東西,學了以后來研究中國的東西。如果先學了西醫(yī),先學了解剖學、藥物學等等,再來研究中醫(yī)、中藥,是可以快一點把中國的東西搞好的!歪t(yī)學來說,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學來研究中國的傳統醫(yī)學的規(guī)律,發(fā)展中國的新醫(yī)學!
這是當年提倡“西學中”的基本思路或依據。
注意!毛主席做上述講話時(1956年),新中國還沒有建立或剛剛建立國家辦的中醫(yī)學院。“西學中”是受當時條件限制做出的選擇,F在,不能再把發(fā)揚中醫(yī)的主要責任推到“西學中”那里去。
為什么要西學中呢?
顯然是為了發(fā)揚中醫(yī)。即發(fā)掘提高中醫(yī)寶庫,快一點把中國的東西搞好。
單靠純中醫(yī)不能發(fā)揚中醫(yī)嗎?
不能說完全不能,不過,我認為,毛主席的看法還是更可取。即“如果先學了西醫(yī),先學了解剖學、藥物學等等,再來研究中醫(yī)、中藥,是可以快一點把中國的東西搞好的!
也許有的朋友堅決不承認這一點。不妨舉一個和本大學密切相關,而且我在網上發(fā)過的例子。
《中藥大辭典》是原南京中醫(yī)學院在“文革”中編寫的,1977年出版時,港臺和海外的有關人士,看到她有些吃驚——動亂中居然有這樣的成果!拿《中藥大辭典》和《本草綱目》相比,其中包括的經驗知識量和理論把握水平,都可以說有天壤之別。李時珍再世,至少需要脫產學習5年,才能讀懂《中藥大辭典》。至于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組織編寫的《中華本草》,更是不可與《本草綱目》同日而語。
《中藥大辭典》等難道不是中西醫(yī)結合的成果嗎?當代中醫(yī)不需要掌握其中的基本知識嗎?純中醫(yī)能發(fā)揚出這樣的成果嗎?
諸位還可能問:可否提倡“中學西”呢?那樣不是也能“以西方的近代科學來研究中國的傳統醫(yī)學的規(guī)律,發(fā)展中國的新醫(yī)學”嗎?
從邏輯上講,當然可以。當年也提過。至今還有當年的“中學西”健在。只是,當時以“西學中”為主。原因很簡單:那時沒有受過系統高等教育的青年中醫(yī),讓老中醫(yī)(其實秦伯未、任應秋、董建華等人那時也不老)學西醫(yī),不容易被接受,也學不好。
目前,高等中醫(yī)院校的在校生和畢業(yè)生,都在不斷地 “中學西”。所以,目前的中醫(yī)界、特別是中醫(yī)教育應該盡快把當年“西學中”的歷史使命接過來——“以西方的近代科學來研究中國的傳統醫(yī)學的規(guī)律,發(fā)展中國的新醫(yī)學”,也就是自覺地、中西醫(yī)結合地辦中醫(yī)教育。中西醫(yī)結合主要是中醫(yī)份內的事。
2、重溫近代名家的看法
認識問題,不能割斷歷史。討論如何繼承和發(fā)揚中醫(yī),有必要重溫近代名家的看法。
舊作《近代中西醫(yī)論爭史》中說過:近代最有成就中醫(yī)名家,無不主張中西醫(yī)匯通!敖嗅t(yī)發(fā)展之路即中西醫(yī)匯通之路”!敖嗅t(yī)教材不斷改進,力求和近代中醫(yī)教育宗旨一致,主流是溝通中西!
張錫純先生的名著《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書名就是“會通中西”的。他“年過三旬始見西人醫(yī)書,頗喜其講解新異,多出中醫(yī)之外! “1897年,他年近四旬,竟開始刻苦自學代數和幾何,后又及物理、化學、生物學等,為全面參考西醫(yī)建立了較厚實的基礎!
100多年前的張先生,學習西方科學和西醫(yī),并努力會通是何等自覺、積極、熱情,又是何等的困難。所以,我實在不明白,某些當代人,為什么主張,中醫(yī)教育或學中醫(yī)的人,涉及和掌握的西醫(yī)和當代自然科學知識越少越好!也實在不明白,為什么有的人,看到“中西醫(yī)結合”——中西醫(yī)匯通的延續(xù)——就火冒三丈——實則恐懼。如果說,不學西醫(yī)和西方科學,不搞中西醫(yī)結合,才是對中醫(yī)有感情,才是熱愛中醫(yī)和中國傳統文化,才能保持中醫(yī)純潔。那么我要問:且不說學外語,使用微機和手機,當代人從小學學習的1、2、3、4、5,到中學學習的數理化,沒有一樣是中國傳統中就有的。學這些東西,不是也意味著不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嗎!反對學西醫(yī)的和西方科學的衛(wèi)道士,莫非不知道1、2、3、4、5,也不使用微機和手機嗎!他們知道,網上(包括互聯網和移動電話通訊網)的每一個漢字和口語,必須依托或者結合多少現代科技嗎!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大概很高,所以,這里的學子不但受過很好的中等教育,智商也很高。這個文化基礎為他們學習西醫(yī)鋪平了道路。如果這里排斥西醫(yī),那么,他們已有的知識大都沒有用處。中醫(yī)院校何必招收這樣的學生呢?如果,他們一進入中醫(yī)院校,立即遇到知識斷層——要學的東西和已有的知識毫無關系,不但是巨大的人力浪費,絕大多數人也會立即感到困惑。如果,這樣的青年,在中醫(yī)藥大學里呆幾年,變得非常保守——以捍衛(wèi)中醫(yī)的純潔自居,不愿意接受任何非中醫(yī)的知識和理論——就是令人痛心的教育悲劇。我感到極其遺憾的是,這樣的青年不是很少。
中醫(yī)先賢和這些人的看法完全不一樣。
近代中醫(yī)第一理論家惲鐵樵說:
“中醫(yī)而有演進價值,必能吸收西醫(yī)之長,與之合化……居今日而言醫(yī)學改革,茍非與西洋醫(yī)學相周旋,更無第二途徑!
從這一看法推論如何辦中醫(yī)教育,就是:中醫(yī)教育要想發(fā)展、進步,必須做到吸取西醫(yī)的長處,和它相結合!裉煊懻撝嗅t(yī)教育改革,除非處理好和西醫(yī)的關系,根本沒有第二條道路。
這兩位近代名家,都辦過中醫(yī)教育,他們會認為設西醫(yī)課不利于學中醫(yī)嗎!他們不會在教學過程中致力于中西醫(yī)匯通嗎!
我曾經在網上發(fā)過楊則民先賢論脈診的帖子。因為文字太長,這里不具體介紹。近日將再次貼在沙龍上。請有興趣的朋友看看,西醫(yī)知識對他闡發(fā)中醫(yī)脈診有何等重要的意義。
三、冷靜地看待中醫(yī)的地位和作用
討論如何學好中醫(yī),還必須冷靜地看待中醫(yī)的地位和作用。
學習自然科學,也需要某種程度的興趣和感情。學習或研究中醫(yī),對興趣和感情的要求可能更多一些。不過,科學的本質是理性,研習者的感情成分超過一定程度,就會形成頑固的思維定勢。這樣的人,永遠不可能自由地、理智地、清醒地、冷靜地認識問題。不是陷入自大狂,就是在玄冥之中不能自拔。
總之,我們應該冷靜地看待中醫(yī)的地位和作用。
簡言之,必須承認,即便在中國大陸,中醫(yī)在國民衛(wèi)生保健體系中,也已經是補充或替代醫(yī)學。在中國大陸之外的地方,更是這樣。
大體說來,中醫(yī)在世界各國和地區(qū)的地位有以下四種情況。
①合法、受保護、被提倡而且可以同時使用西醫(yī)手段
這種情況只見于中國大陸,港臺的中醫(yī)都沒有這樣的地位。那里沒有公立的中醫(yī)教育、科研和醫(yī)療機構。行政機關和公立事業(yè)單位不雇用中醫(yī)。中醫(yī)不得稱醫(yī)師,沒有出具出生、死亡、受傷害、傳染病等證明的權力。使用西醫(yī)手段是違法的。
②默許、不受保護,但可以以此為業(yè)
包括港臺在內,目前有中醫(yī)的國家和地區(qū),大體都是這樣。
③獲得西醫(yī)執(zhí)業(yè)資格之后深造中醫(yī),而后可以同時使用中西醫(yī)手段行醫(yī)。類似中國的中西醫(yī)結合醫(yī)生,和中國的中醫(yī)也差不多。
這種情況,目前僅見于日本。今后的港臺和韓國等有可能如此。
④不合法、一旦發(fā)現立即被禁止
部分歐洲大陸國家,美國的某些州,部分阿拉伯國家等如此。
可見,中醫(yī)在中國大陸的地位最高。特別是允許和規(guī)定中醫(yī)同時學習西醫(yī),因而可以使用一切西醫(yī)手段。
大家可能不很清楚,盡管控制不很嚴格,近代中國當局不允許中醫(yī)使用西藥和西醫(yī)器械。所以,我認為,即便不考慮西醫(yī)知識對繼承和發(fā)揚中醫(yī)的重要性,中國大陸的政策對中醫(yī)也很有利。如果中醫(yī)自己決定不學西醫(yī),那么,從法律角度看,中醫(yī)就無權使用任何西醫(yī)手段。假設如此,大家可以想一想,目前的中醫(yī)教學、醫(yī)療和科研單位會立即變成什么樣子。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的學子們,愿意畢業(yè)后被禁止使用西藥和西醫(yī)器械嗎?
四、中西醫(yī)結合溯源與回歸
前面已經提到:近代最有成就中醫(yī)名家,無不主張中西醫(yī)匯通!敖嗅t(yī)發(fā)展之路即中西醫(yī)匯通之路”!敖嗅t(yī)教材不斷改進,力求和近代中醫(yī)教育宗旨一致,主流是溝通中西!
如果不是完全不懂歷史,按說,當代中醫(yī)發(fā)展之路,毫無疑問地應該回歸中西醫(yī)結合之路。當代中醫(yī)教育也毫無疑問地要回歸中西醫(yī)結合教育。當代中醫(yī)學子要學好中醫(yī),也應該而且必須中西醫(yī)結合地學習。
但是,一些人莫名其妙地對“中西醫(yī)結合”五個字很敏感或很反感?磥,歷史太容易被忘卻了。
比如,有人曾經這樣說:中西醫(yī)結合是結合一點兒,中醫(yī)就被消滅一點兒,完全結合就是中醫(yī)完全被消滅。于是,絕對不能搞結合。
其實,即便按照這種邏輯,也毫不可怕。
試看,近代中醫(yī)名家如下說:
“我們大量吸收自然科學的成果,來補充和研究中醫(yī)學,同時也應研究中醫(yī)之長。無論治學方法和臨床成績都應該拿去補充西醫(yī)之短,開闊現代醫(yī)學的心胸,提高現代醫(yī)學的境界。這種工作十分重要。我們如果做得好,不怕世界學者不注意。從此漸進,不難成為世界上一種新型完美的醫(yī)學。”(梁乃津語)
又說:
“竊謂中醫(yī)將來的演進蛻變,必出之與現代科學同化之一途。但我人唯一愿望即在同化以后,以現代特效藥的原因治療外,更充分發(fā)揮國產藥物及獨特方劑作用,加強整體反應以提高抵抗疾病,保衛(wèi)體力、改善民族體格的中國特有的醫(yī)療,而成為中華民族建設性的、獨立自主的,不若現在西醫(yī)只裨販舶來的‘完全的中國醫(yī)學’!保ㄈ~橘泉語)
又說:
“不論中西醫(yī)師共同攜起手來,誠意共同合作,積極推進中醫(yī)科學化運動,以求進展而自存,應與時代洪流一齊邁進,而入現代科學之境域,與世界醫(yī)藥匯成一流,建立一個適應時代,合乎理想之新中國醫(yī)學!”(楊醫(yī)亞語)
諸位認為,近代名家害怕中醫(yī)“與現代科學同化”,“與世界醫(yī)藥匯成一流”嗎?“新型的完美醫(yī)學”,不是分不清中西醫(yī)了嗎!
總之,害怕中西醫(yī)結合,是一種小家子氣的不良心態(tài)。他們遠遠沒有近代醫(yī)家那樣的遠見和胸懷。
須知,中醫(yī)的社會功能從來都是保護人民健康。她不是宗教,不是政治,不是文物,不是純哲學,也不是修煉秘方,更不是某些人保護既得利益的借口或護身符,而屬于科學技術?茖W技術從來不是孤立的,中醫(yī)的奠基和發(fā)展就是隨時汲取古代其他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理論的結果——包括隨時汲取來自域外的知識。中醫(yī)要想成體系地作為社會實踐的形態(tài)存在,必須以它的社會功能被公眾接受為前提。如果不能解決保健問題,公眾不會為了她的純潔和傳統,寧死不求助于西醫(yī)。
可能還是有的人不知道,新中國為什么提倡中西醫(yī)結合,為什說中西醫(yī)結合是中西醫(yī)匯通的延續(xù)。特別是,三支力量的方針提出之后,表面上她和中醫(yī)成為兩家人,有必要再就此多說幾句。
中西醫(yī)匯通的含義就是:中西醫(yī)融會貫通,合為一體。上引近代名家的話足以證明此義。
中西醫(yī)結合是怎么回事呢?
她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更不是哪一個人突發(fā)異想提出來的。自從1850年代,西醫(yī)比較系統地傳入中國,就有人開始努力在中西醫(yī)之間謀匯通,后來,逐漸形成近代中醫(yī)的代表學派———匯通學派。近代中西醫(yī)匯通,就是現代中西醫(yī)結合的先聲。顯而易見,只要中西醫(yī)并存,互相交流并取長補短,就必不可免。提倡并促進結合,符合我國的國情,符合醫(yī)學科學發(fā)展的需要,更符合公眾的利益,所以,這一持續(xù)150年的醫(yī)學科學和醫(yī)療技術的融匯貫通探究,必然還會延續(xù)下去。
匯通的內涵與結合完全一致。匯通醫(yī)家的目的就是要“融匯貫通,合為一體”。他們相信,“合為一體”的醫(yī)學不同于西醫(yī),也不同于中醫(yī),而是兼?zhèn)鋬杉抑L。中西醫(yī)結合的初衷也大體如此。
在現代世界史上,再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提出傳統醫(yī)學要和現代醫(yī)學相結合,并且,為此在長時期內,耗費了極其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說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發(fā)展西醫(yī)而不是為了發(fā)揚中醫(yī),是不可理解的。因為,如果不顧及中醫(yī)發(fā)展,只需提趕超西醫(yī)先進水平即可。
新中國的中醫(yī)政策有兩個要點:一是保護中醫(yī);二是中西醫(yī)結合。這一政策大體定型于1958年,實際上都是毛澤東主席提出來的。
毛主席提倡“西學中”是為了發(fā)揚中醫(yī)。培養(yǎng)中西結合的高級醫(yī)生,也是為了發(fā)掘、提高中醫(yī)。主席的有關見解,集中表達了近代以來中醫(yī)界的普遍要求。
我想,關于中西醫(yī)結合是否中西醫(yī)匯通的延續(xù)。它是否為了發(fā)揚中醫(yī),說得相當清楚了。更詳細的拙見,請看舊作《近代中西醫(yī)論爭史》和最近可能問世的《中西醫(yī)結合二十講》。
最后,再次表達我對如何學好中醫(yī)的簡明見解:
只有中西醫(yī)結合地學習,才能學好中醫(yī)!
稍微詳細一點說,就是:先生應該中西醫(yī)結合地教,學生要中西醫(yī)結合地學,最好盡快編寫出中西醫(yī)結合的教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中醫(yī)。對學生來說,就是學好了中醫(yī)。
我堅信,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的先生和同學們,必然會自覺地、中西醫(yī)結合地教中醫(yī)、學中醫(yī)。中醫(yī)的前途寄希望于青年學者,寄希望于目前和未來的中醫(yī)學子們。如果這一通俗講演,獲得多數青年朋友的共識,則洪鈞幸甚!中醫(yī)教育幸甚!中醫(yī)學術和中醫(yī)事業(yè)幸甚!需要中醫(yī)保健的中國和世界人民幸甚!
再次感謝諸位前來聽講,并希望聽到諸位的批評和指正。
  謝謝!
以下網友評
.2007-01-18 09:58:55 學友
趙先生之論,頗似時髦的“轉基因”,因為這樣既高產又抗病。

  西醫(yī)未來的狀態(tài)如何,也非吾等可說。但西醫(yī)之長乃在于急救、手術、體檢和防疫,除此之外,多不外乎經常吃藥、長期服藥、終身用藥。

  中醫(yī)求取的是陰陽平衡、怯邪扶正、氣血和暢,經絡通暢,故藥乃在于助,而非以藥為本。所以中西醫(yī)結合,多少有些門不當戶不對。如今中醫(yī)的“力量”多為“結合”后的產物,但在“中——西——結”的三大模式里,唯“結”兩頭不到岸,真教人如何的愛它了,呵呵……


  這有網友一言,歷陳今中醫(yī)之弊,亦可見中醫(yī)發(fā)展之途也。

  “方求平穩(wěn),藥欲清淡。大醫(yī)不齒也。今病屬飲家,治經匝月,藥皆苓術陳夏之屬,病無進退,而不敢略添半分峻利之品,此則傷寒家也!名家也!大家也!余又思之,茲非某之過也,風氣使然,醫(yī)者或欲用些許重劑,不可得也。余嘗欲用生附子,藥家曰:生附子有毒,從來沒有。然則醫(yī)家即便欲用峻劑,病家何處尋得。不惟峻利之品,若膠飴,此則平和之極耳,余遍叩京城藥房,亦不可得。

  嗚乎,中醫(yī)之衰至于是!猶大言繼承中醫(yī),發(fā)展中醫(yī),甚則實驗科學化,理論系統化,此謂目能見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力能挾泰山以超北海,不能為長者折枝!

  余愿事中醫(yī)者,能從眼前做起,一方一藥做起,再談發(fā)展,再談科學。”



2007-01-19 08:41:02 雷神 中醫(yī)西醫(yī)可以并存,可以互補,不宜結合。
2007-02-10 17:45:31 沉吟客 網友杏林隱士的回復===


中醫(yī)可以借鑒現代科學的某些東西,但是這與中西醫(yī)結合是兩個概念。中西醫(yī)結合是一個政治口號,并非學術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近代中醫(yī)的沒落蕭條,就是近代中西醫(yī)結合口號下西化中醫(yī)的結果。人沒有了骨頭,其生命力的存在可想而知。一種學術如果拋棄自身的學術特點,不加消化地吸收另外一種學術的東西,其生命力也可想而知。中醫(yī)目前的困境已經警醒很多中醫(yī)界有識之士,也應該可以說明中西醫(yī)結合這一研究方法上的錯誤了。
3、要談有哪些經典中醫(yī)著作較好體現了中醫(yī)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這個問題就很簡單了。明白了上述中醫(yī)的幾個特點,那么內經、傷寒、金匱、神農本草也就理所當然體現中醫(yī)的特點和規(guī)律。內經體現天人合一、取類比象、整體觀念,體現了古人對中醫(yī)之道的探索;傷寒金匱體現了辨證論治;神農本草體現了天人合一、取類比象、辨證論治的特點。這也是四大經典為什么歷經千年而不衰廢的原因。
2007-02-11 13:40:16 邢斌 (讀書 臨證 思考) 單純靠中醫(yī),自然也可以發(fā)展,但很慢很慢。
在西醫(yī)突飛猛進的時代,不發(fā)展就會被蠶食。
2007-02-13 09:12:41 學友
關于西醫(yī)的迅猛發(fā)展,其實并不象輿論所說的那樣,許多的慢性疾病于西醫(yī)而言,也許就連其發(fā)病本質的理論也不能自圓其說,所以,“不治”二字,西醫(yī)用得最多。

  下面的引言來自《人體使用手冊》一書前言的一段話,說明了西醫(yī)如今的困惑,所以,中醫(yī)人不必依傍西醫(yī),不必過度自卑,其實依傍了,也產生不了大醫(yī)的。

三個現代醫(yī)學的現象


  l、自從1960年代,沙賓疫苗克服了小兒麻痹癥之后,近四十年來沒有再聽到那個疾病又被克服的好消息。

 。病⒊送鈧约膊『蛡魅静∫酝獾母鞣N慢性病,多數只能控制不能痊愈。

 。场⒍嗄陙聿粩嘤行箩t(yī)學科技進展的發(fā)表,每一屆的諾貝爾醫(yī)學獎也從未缺席,但是所有最新醫(yī)學科技的進展,永遠都預告著明天或有一天人類有機會解決某一個疾病,從來沒有今天已經解決了那一個疾病的消息。幾十年來那么多不能治的慢性病,一個也沒解決。

  這三個現象讓我們覺得現代醫(yī)學似乎原地打轉了幾十年,對慢性病一籌莫展,它的問題必定不是有沒有找到新藥這么簡單,很可能是它的基本思考邏輯或在起步點的思考方向上出了問題。 ”


2010-11-22 16:55:09 kingto (逃出你的肖申克) 這和腦子清爽不清爽無關,學西醫(yī)的人,不學中醫(yī),不是一樣治?你見過哪個西醫(yī)院校給所有學生都開中醫(yī)課?還覺得學了中醫(yī)能促進西醫(yī)學習和臨床的水平?

非要認為學點西醫(yī)能促進中醫(yī)臨床水平的人,腦子才不清爽。

就是骨子里就透著一股被“現代科技”迷暈震壞的自卑感。

中醫(yī)和西醫(yī)根本就是兩條完全不同的思路,從根子上就完全不同,根本沒法結合,要真結合有用,我們國家搞了幾十年中西醫(yī)結合了,得到個什么結果?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393884/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