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經(jīng)方醫(yī)學 > 正文:陳遜齋最早初步闡明了經(jīng)方六綱病位病機
    

各家經(jīng)方:陳遜齋最早初步闡明了經(jīng)方六綱病位病機

  經(jīng)考證,民國時期醫(yī)家惲鐵樵和陳遜齋先生認為,太陽主一身之表,陽明主一身之里,少陽在半表半里。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太陽為表,少陰也為表;少陽與厥陰為表里,少陽為半表里,厥陰也為半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陽明為里,太陰也為里。  惲氏還認為:六經(jīng)者,就人體所著之癥狀,為之界說者也。是故病然后有六經(jīng)可言,不病直無其物。(《傷寒論輯義》按) 陳遜齋說:太陽少陰皆為表,太陽之表為發(fā)熱惡寒,少陰之表為無熱惡寒。陽明太陰皆為里,陽明之里為胃實,太陰之里為自利。少陽厥陰皆為半表半里,少陽之半表半里為寒熱往來,厥陰之半表半里為厥熱進退。(《重訂通俗傷寒論六經(jīng)病理》) ——一語中的。
  從以上內容上分析,陳遜齋,把六綱基本病機和關系,已經(jīng)闡釋很深了!
  陳遜齋說:傷寒六經(jīng)者 ———— 陰、陽、寒、熱、虛、實、表、里之代名詞也。  太陽、陽明、少陽、皆為陽病。太陰、 少陰、厥陰、皆為陰病。太陽、陽明、少陽、皆為熱病。太陰、少陰、厥陰、皆為寒病。  
太陽、陽明、少陽、皆為實病。太陰、少陰、厥陰、皆為虛病。陰陽寒熱虛實之中,又有在表在里,與在半表半里之不同。
太陽為表,少陰亦為表,太陽之表為熱為實,少陰之表為寒為虛,陽明為里,太陰亦為里,陽明之里,為熱為實,太陰之里,為寒為虛。 少陽為半表半里,厥陰亦為半表半里。少陽之半表半里,為熱為實。厥陰之半表半里,為寒為虛。 太陽少陰,皆為表。太陽之表,為發(fā)熱惡寒。少陰之表,為無熱惡寒。陽明太陰皆為里,陽明之里為胃實。太陰之里,為自利。少陽厥陰皆為半表半里。少陽之半表半里,為寒熱往來。厥陰之半表半里,為厥熱進退。 太陽少陰皆為表。太陽之表可汗,少陰之表不可汗。陽明太陰皆為里,陽明之里可下,太陰之里不可下。少陽厥陰皆為半表半里,少陽之半表半里可清解,厥陰之半表半里,不可清解。 得病之初,身體之正氣,起而反抗,發(fā)熱惡寒,即正邪交爭之表示也。頭痛、項強、體痛,即正邪交爭時所發(fā)生之充血作用也。此時因皮膚開合,汗腺通塞之故。又發(fā)生有汗為中風,無汗為傷寒之兩大癥候。傷寒為散溫機能衰弱,故以麻黃湯發(fā)其表。中風為散溫機能亢進,故以桂枝湯解其肌。凡此傷寒中風,可由發(fā)汗解肌而愈者,皆稱為表病。又稱為太陽病。 正氣抵抗邪氣,在太陽病期內,無法戰(zhàn)勝,因而妨礙三焦水道之流行,由此而引起寒熱往來、胸脅滿嘔、口苦咽干各癥,概稱為少陽病!秲冉(jīng)》謂三焦為決瀆之官,生理學則不稱三焦,而稱淋巴,其理由相同。三焦在臟腑之外, 皮膚之內,故謂之半表半里。小柴胡一方,為本病之主劑。  正邪交爭愈久,水分愈加蒸散,內部粘膜,愈加干燥,及在太陽少陽期內,發(fā)汗利尿過多,則腸胃間之水津,乃愈涸竭,由是發(fā)生煩渴譫語,不大便,但惡熱不惡寒之陽明里實癥。輕則用白虎湯,重則用承氣湯。  若腸胃之抵抗力不足,失去消化水谷之能力,則為太陰病。水谷不化,則水分過剩,因而上吐下利。此與陽明病正成反比。陽明熱而太陰寒,陽明實而太陰虛也。理中湯溫中去濕,故為太陰病之專劑。  若造溫機能衰減,體溫為之降低者,則為少陰病。中醫(yī)謂為陽虛。因心臟衰弱,故少陰病之脈必微細也。因神經(jīng)不振,故少陰病之癥但欲寐也。因體溫不能分布,故少陰病之四肢必厥逆也。此與太陽病正成反比。太陽必發(fā)熱而惡寒,少陰必惡寒而不發(fā)熱。四逆湯強心生溫,實為少陰病之主劑。若夫厥陰病者,實抵抗力消長進退之重要關頭也。其病狀為厥熱互為來復,熱多于厥,則抵抗力有恢復之希望。故主病退。厥多于熱,則抵抗力愈趨愈下,故主病進。若但厥無熱,則抵抗力完全失敗,病主不治。 此與少陽病正成反比。少陽之寒熱往來,不過三焦不和,血管伸縮之作用,可以和解了事。厥陰之厥熱來復, 則出生入死,關系重大。厥陰之主劑,亦不離四逆輩。蓋非生溫無以退厥也。  總觀六經(jīng)之變化,三陽病惟恐其熱,三陰病惟恐其寒。三陽病惟恐其實,三陰病惟恐其虛。三陽病則抵抗力均未衰弱,故三陽病無死癥。三陰病則抵抗力均感不足,故三陰病多死癥。一部傷寒論。蓋如是而已。
  注:此篇為一九三五年陳遜齋先生在前中央國醫(yī)館附設訓練班的演講詞。  看來,仲景先師后,真正初步明了經(jīng)方三陰三陽真諦的,當屬陳遜齋!不愧為陳修園先生之后人!歷史上仲景先師以后真正初步闡明經(jīng)方六綱病位病機的,是陳遜齋,而不是胡希恕先生!(二者沒有可比性)更非日本皇漢醫(yī)學所能知!

-------------------
   民國二十五年之秋,有美僑李夢如之子,居江寧鎮(zhèn)。曾二次患喉痰,一次患塘瀉,均由余治愈。此次患寒熱病,歷十餘日不退,邀余診治。切脈未竟,已下利二次,頭痛,腹痛,骨節(jié)痛,喉頭盡白而腐,吐膿樣性痰,夾紅,六脈浮中兩按皆無,重按亦微緩不能辨其至數(shù),口渴需水,小便少,兩腳少陰脈似有似無。診畢,無法立方,且不明病理,連擬排濃湯,黃連阿膠湯,苦酒湯,皆不怯意,復擬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終覺未妥。又改擬小柴胡湯加減,以求穩(wěn)妥。書方既竟,正欲開車,適大雨滂沱,久而不止,據(jù)電話報告,各站橋梁已斷,汽車不能通過,因下榻于李宅附近天主教堂中。電燈閃爍,寢不成寐。爰就原病再三思索,恍然有悟。乃詢李父:病人曾出汗幾次?曰:始終無汗。曾服下劑否?曰:服之。因初病不欲延醫(yī),自服瀉鹽三四次,自覺胸中舒暢,不意脈象忽然變險,水瀉頻仍。余曰:得之矣!此麻黃升麻湯證也。病人脾弱易動,素有喉病,是下虛上熱體質。新患太陽傷寒,發(fā)熱惡寒,頭痛,體痛,無汗,表未解而誤下,且一下再下,表邪不退而外熱內陷,觸動喉炎舊疾,故咽間白腐,膿血交并。脾弱濕重之軀,復因大瀉而成水瀉,水走大腸,故小便不利,上焦熱甚故口渴,表邪未退,故寒熱頭痛各癥仍在。熱閉于內,故四肢厥冷,大下之后,氣血奔集在里,故陽脈沉弱,水液趨於下部,故陰脈亦間歇。本方組織,有桂枝湯加麻黃所以解表發(fā)汗,有苓術乾薑化水飲,利小便所以止利。用當歸助其行血通脈,與當歸四逆湯之用當歸殆同一理。用黃芩,知母,石膏,所以消炎清熱,兼生津液,用升麻所以解咽喉之毒,用葳蕤所以去膿血,用天冬所以利咽膜。今日大雨,前方未能購服,明日便可照服此方。李父終疑脈有敗癥,恐不勝麻桂之溫,欲加麗參。余曰:脈搏沉弱是陽鬱,非陽虛。加參轉慮消炎解毒各藥之肘,不如不用,經(jīng)方以不加減為貴也!后果服之愈。
后數(shù)日,父子踵門道謝,饋食品人事數(shù)十金,知病已痊癒矣。余用此方,只此一次。中央日報公佈醫(yī)案后,京市醫(yī)生無不人手一冊,傳為佳話。
  寥笙注:本案為傷寒誤下致變,邪傳厥陰,上熱下竭,陰陽錯雜,表里混淆之證。陳氏此案,為1944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客渝時所治。當時陳氏曾對余述及此案治療經(jīng)過,謂傷寒病真難辨,真難醫(yī),而《傷寒論》尤其難讀。又如柯韻伯直謂麻黃升麻湯雜亂無章,疑非仲景方。徐靈胎于傷寒約編厥陰病中,亦不錄此條,僅在傷寒類方麻黃升麻湯條下注曰:“此乃傷寒壞癥,寒熱互見,上下兩傷,故藥亦隨癥施治,病癥之雜,藥味之多,古方所僅見。觀此,可悟古人用藥之法!币酂o所發(fā)明。陳氏在未治此案前,亦不知麻黃升麻湯究竟是真是假,有無此病,亦持懷疑態(tài)度,經(jīng)此番治驗,確信《傷寒論》為臨證實踐的總結,故特為余述及之。當時余于此癥,亦無實踐經(jīng)驗,聽后茅塞頓開,至今記憶猶新。此種病例不多見,以前注家多不解此條臨床實際意義,遑論治療。治此病者,前有張石頑,后有陳遜齋,兩案可先后媲美,故并輯之,于以見《傷寒論》為臨床實踐的實錄,非一般空談醫(yī)理之書可比,凡究心中醫(yī)學者,應深入鉆研之,則獲益非淺。(熊老以其深厚的傷寒論學養(yǎng)及自己的臨床研究心得,對古名醫(yī)經(jīng)方驗案詳加注釋,會通案中脈因證治,闡明其辨證之要,立法之據(jù),選方之意,用藥之理。注文立論確切,重點突出,文筆簡潔,通俗易懂,入木三分,真知灼見,每示人以規(guī)矩準繩,實為吾輩治學之楷模也。)
  
   附:張石頑醫(yī)案:治一婦人。年二十余,臘月中旬,患咳嗽,挨過半月,病熱少減。正月五日,復咳倍前,自汗體倦,咽喉干痛。至元宵,忽微惡寒發(fā)熱,明日轉為腹痛自利。手足逆冷,咽痛異常。又三日則咳吐膿血。張診其脈,輕取微數(shù),尋之則仍不數(shù),寸口似動而軟,尺部略重則無,審其脈證,寒熱難分,頗似仲景厥陰篇中麻黃升麻湯癥。蓋始本冬溫,所傷原不為重,故咳至半月漸減,乃勉力支持歲事,過于勞役,傷其脾肺之氣,故復咳甚于前。至元宵夜忽增寒發(fā)熱,來日遂自利厥逆者,當是病中體虛,復感寒邪之故。熱邪既傷于內,寒邪復加于外,寒閉熱郁,不得外散,勢必內奪而為自利,致邪傳少陰厥陰,而為咽喉不利,吐膿血也。雖傷寒大下后,與傷熱后自利不同,而寒熱錯雜則一,遂與麻黃升麻湯。一劑,肢體微汗,手足溫暖自利即止。明日診之,脈向和。嗣后與異功生脈散合服,數(shù)劑而安。
麻黃6克、升麻3克、當歸3克、知母3克、黃芩3克、玉竹3克、
白芍1.5克、天冬1.5克、桂枝1.5克、茯苓1.5克、甘草1克、
生石膏3克、白術1.5克、干1.5克。
寥笙注:本案為寒閉熱郁,上熱下寒,陰陽錯綜證。《仿寒論》說:“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被颊唠m非傷寒誤下所致,而寒閉熱郁,內奔而為自利,致邪傳厥陰,則可一例觀。張氏審證求因,至為精詳,對此陰陽錯綜,表里混淆,寒熱難分之癥,心靈眼亮,徑渭分明,仲景謂為難治之疾,亦能一劑即中,不愧一代名家。方用麻黃、石膏、甘草以疏表,發(fā)越郁陽;桂枝、白芍以調和營衛(wèi);升麻性味辛寒,功能升陽,清熱解毒,天冬、知母、黃答以清上熱;白術、干姜、茯苓以補脾利水,溫下寒;玉竹性味甘平,以滋陰;當歸以養(yǎng)血,且以防發(fā)越之弊也。

-------------------
喜多村直寬(1804-1876)《傷寒論疏義》

《皇漢醫(yī)學》1930年在我國翻譯出版,發(fā)行量很大,此書于十年中印至八版。 當時醫(yī)界還大量翻譯出版日本漢方各種著作。

惲鐵樵《傷寒論講義》撰于1933年。此書以丹波元簡《傷寒論輯義》為藍本,輯其中25家之注,另采日本學者喜多村直寬《傷寒論疏義》、中西惟忠《傷寒論辨證》及片倉元周《傷寒啟微》等注解。

-------------------
為什么惲鐵樵、陳遜齋、黃竹齋等基本都在30年代提出類似觀點?原因我想還是很明顯的。

無須諱言,那時的中醫(yī)界先鋒人物,沒有不關注日本漢方學術的。甚至可以說是如饑似渴的學習。近代被打醒的中國主要就是向外學習,學日本、學蘇聯(lián)、學美歐。

-------------------
中國近代最早的生藥學奠基者也多是日本留學生。講近代的中醫(yī)學術發(fā)展變化,回避不了日本的影響。除非為面子問題說瞎話。

-------------------
有啟發(fā)。謝謝。

-------------------
湯一笑:為什么惲鐵樵、陳遜齋、黃竹齋等基本都在30年代提出類似觀點?原因我想還是很明顯的。
無須諱言,那時的中醫(yī)界先鋒人物,沒有不關注日本漢方學術的。甚至可以說是如饑似渴的學習。近代被 ..?(2013-10-06 12:37)?700)this.width=700;" >

湯老師所言甚是!

-------------------
湯一笑:中國近代最早的生藥學奠基者也多是日本留學生。講近代的中醫(yī)學術發(fā)展變化,回避不了日本的影響。除非為面子問題說瞎話。?(2013-10-06 13:22)?700)this.width=700;" >

確實如湯先生所言,當年蒲輔周先生用一個月時間手抄《皇漢醫(yī)學》一遍,劉紹武先生自承看了《皇漢醫(yī)學》醫(yī)術大進,胡希恕先生的《傷寒約言錄》處處可見《皇漢醫(yī)學》的影子。

-------------------
我發(fā)現(xiàn)經(jīng)方界對于三陰經(jīng)的開闔樞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不知道各位怎么看!請高人指點!

-------------------
天醫(yī)星:我發(fā)現(xiàn)經(jīng)方界對于三陰經(jīng)的開闔樞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不知道各位怎么看!請高人指點!?(2013-10-12 11:03)?700)this.width=700;" >

黃帝內經(jīng)早就說了的東西,是日本鬼子搞亂了
日本人精通內經(jīng)的是很少的

-------------------
優(yōu)秀文章! 收藏學習!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