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渴
    

證治準繩·幼科:渴

潔古論渴有三種一者,實熱積于心脾,煩躁大渴引飲,宜白虎湯。謂不因吐瀉大病,忽然而作。二者,因久病,或取轉(zhuǎn)過度,致脾虛引飲,宜白術散。三者,因患濕熱病,熱結膀胱,小便不利,大渴引飲,有表里證者,宜五苓散主之!栋賳枴吩啤眯捍郊t如丹,即發(fā)渴,紅甚焦黑,…

潔古論渴有三種一者,實熱積于心脾,煩躁大渴引飲,宜白虎湯。謂不因吐瀉大病,忽然而作。二者,因久病,或取轉(zhuǎn)過度,致脾虛引飲,宜白術散。三者,因患濕熱病,熱結膀胱,小便不利,大渴引飲,有表里證者,宜五苓散主之。《百問》云∶小兒唇紅如丹,即發(fā)渴,紅甚焦黑,則危篤,若三焦虛煩作渴者,用三黃湯。傷寒后唇口焦者,用白虎湯、竹葉湯。瀉痢作渴者,www.med126.com四苓散之類。常治暑積心脾煩渴引飲者,用白虎湯。下利脾虛作渴,用七味白術散。熱結膀胱小便秘,渴者,用五苓散。上焦虛熱者,用四君子湯。膏粱積熱者,用清胃散。脾胃積熱者,用瀉黃散。中氣虛熱者,用異功散。腎水虛熱者,用六味丸。其余疳證發(fā)熱,各詳本證。

胎稟所致者,當各審其因,若誤用寒涼降火,脾胃復傷,則腹脹而為敗證矣。

實熱

gydjdsj.org.cn/job/白虎湯(發(fā)熱)

三黃湯

黃芩 黃連 黃柏(各等分)

上,水煎服。

《圣惠》黃連散 治小兒心肺積熱,渴不止,咽喉干痛。

黃連(去須) 射干升麻茯苓 麥門冬(去心,焙) 玄參 甘草(炙微赤,銼) 桑根白皮黃芩(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青竹葉七片,煎五分,去渣,入蜜半合,更煎一兩沸,放溫,時時與兒呷之。

麥門冬散 治小兒心肺熱壅,口渴不止。

麥門冬(去心) 梔子犀角(屑) 知母 甘草(炙) 黃芩(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煎五分,不計時候服,亦可量兒大小、分減服。

《圣惠》銀飲子 治小兒熱渴不止。

銀(五兩) 石膏 寒水石 蠶蛹繭(各二兩)

上件藥,以水三升,入銀石三味、煎至一升,去銀石,次下蛹繭,煎至七合,去渣,每服半合,不計時候,溫溫服之,量兒大小加減。

栝蔞根散 治小兒熱渴不止,煩悶。

栝蔞根(三分) 黃芩 知母(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小麥、粟米一百粒,煎至五分,去渣,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又方栝蔞根(三分) 黃芩(半兩) 小麥(半合)

上件,以水三盞,煎取一盞,去渣,不計時服,量兒大小加減。

又方生葛汁 竹瀝(各二合)

上件汁相和令勻,不拘時,服半合,量兒大小加減。

〔茅先生〕胡黃連 治小兒諸渴,及疳渴,解諸般熱。

胡黃連 麥門冬 干葛 玄參 甘草(炙) 枇杷葉(炙,去毛)

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七分一盞。生一片,同煎五分,后放蜜三五滴同煎,至四分、溫服。

虛熱

《圣惠》蘆根 治小兒壯熱不止。

蘆根 黃 人參 甘草(炙) 麥門冬 知母(各半兩)

上件,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粟米一百粒,煎至五分,去渣,不計時候溫服,量兒之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麥門冬湯 治小兒夏天服藥大下后,胃中虛熱,渴欲飲水。

麥門冬 甘草 龍骨(各四分) 枳實 黃芩 茯苓 人參(各三分)

上,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為三服。服此湯后渴不瘥,取水芹煮濃汁飲之,間湯服之,甚者、恣意與之服。

蘆根飲子 治小兒壯熱,渴兼吐不止。

生蘆根(切,五合) 淡竹青皮 人參(各八分) 桔梗(五分) 知母(十分) 粟米(三合)

上,以水五升,煮之一升半,量兒大小,與之服。

栝蔞湯 治小兒熱渴,或吐下后虛熱渴。

栝蔞(五分) 黃芩(三分) 知母 蘆根(各二分) 生米(二合) 麥門冬(三合)

上切,以水五升,煮二升,如飲漿水度服之。

脾虛

錢氏白術散

人參(切去頭) 白術 木香 白茯苓(去皮) 甘草(銼,炒) 藿香葉(各一兩) 干葛(二兩,銼)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如飲水者,多煎與之,無時。

海藏云,治發(fā)渴四君子加干葛、枇杷葉(先以棗湯煮過,炙干用)各等分,入木瓜少許,同煎服,亦治虛渴法也。

濕熱

五苓散(方見驚)

《小方脈論》小兒渴病,吃水太多,腹脹泄瀉。此病得之心藏熱,心與小腸合,小腸亦受熱,小腸既熱,其氣上行奔胃口,致孩子吃水,其水待奔小腸,被小腸氣熱滲泄,不及轉(zhuǎn)入大腸,如治之,先下淋藥,后下涼心藏藥,然后止渴,乃效。

按∶此亦五苓散證也。

《小方脈論》治渴先下淋藥方郁金 滑石(各一兩) 旱蓮子(半兩)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煎蔥湯調(diào)下。急進三服涼心藥。

《小方脈論》欲止渴,次涼心藏藥方烏賊魚骨浮石(各一兩) 蒲黃(炒,半兩)

上末。每半錢,用枇杷葉煎湯下。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