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寒喉癰(圖缺)
伏寒喉癰,因積寒在內(nèi),外感時(shí)邪而發(fā)。其色紅腫紫色,脈浮不數(shù)。六味湯加∶羌活 葛根 河車 山甲赤芍 歸尾(各www.med126.com二錢) 角刺 蘇葉 木通(各一錢) 細(xì)辛(三分) 兩日后加山梔(一錢) 去羌、葛二味,余藥照前,四五日可愈。
腫爛喉癰(圖缺)
此癥脾家積熱而生,紅腫潰爛,兩寸關(guān)脈洪大者是也。針少商、商陽、關(guān)沖、少?zèng)_(兩手四穴),血多為妙。
先服八仙散(放于舌上津化咽下),再用六味湯加∶鹽水炒玄參(二錢)鹽水炒黃柏(一錢) 酒炒黃芩(錢半) 生大黃(三錢) 山梔 木通(各一錢) 河車(二錢),如一服后瀉過,可去大黃。三日后,用十八味神藥,柏枝汁咽漱即愈。
淡白喉癰(圖缺)
此癥因脾肺受寒,其色不紅,若用寒涼之劑,七日之內(nèi)必成膿潰,有膿即用針挑破患處。初起腫,針少商、商陽(兩手四穴),出其紫血,六味湯加∶蘇葉 赤芍 歸尾(各錢半),一服后,明日再加∶山甲 角刺 河車(各二錢)乃愈。六脈弦緊,身發(fā)寒熱者是也。
大紅喉癰(圖缺)
此因肺脾積熱,其色鮮紅,腫脹關(guān)內(nèi),六脈洪大,身發(fā)寒熱,急針少商、商陽,或針患上腫處出惡血。用六味湯加∶山梔 木通(各一錢) 浮石 生大黃(各三錢) 歸尾 角刺 山甲河車(各二錢) 黃芩 花粉 赤芍(各錢半)。用河水將加藥十一味先煎二、三十沸后,下六味湯同煎數(shù)滾即起,二帖可愈。
聲啞喉癰(圖缺)
此癥因著寒太重,肺臟閉塞,以致聲啞,湯水難入,或有爛斑。肺脈沉澀,脾胃脈洪大,背寒身熱。用六味湯加∶羌活(二錢) 葛根 蘇葉(各一錢)一服漱之,二日后聲音不啞,去前三味,換加∶花粉(一錢) 乳香(五分) 葛根黃芩(酒炒) 歸尾 赤芍 山甲 角刺(各二錢) 再服八仙散、玉樞丹,二帖全愈。
單喉癰(圖缺)
單喉癰,或左或右。身熱背寒,脾肺之癥也。有紅點(diǎn)者,風(fēng)火;無紅點(diǎn)者,風(fēng)寒。脈象如前。六味湯加∶蘇葉 羌活(各二錢) 漱一服,明日再加∶赤芍 歸尾 豆根山梔(各錢半),服一帖即愈。
外癥喉癰(圖缺)
此癥生于含下,天突穴之上,內(nèi)外皆腫,飲食有礙,初起無痰涎,內(nèi)不見形跡,此風(fēng)毒喉癰也。六味湯加∶黃 角刺山甲 歸尾 赤芍 河車(各二錢) 紅花 葛根(各一錢)乳香(五分),連進(jìn)三服,以消為止。如已成出膿,必成漏管。用十全大補(bǔ)湯收功。
兜腮喉癰(圖缺)
此癰生于腮下,其名懸癰,因郁積寒氣而發(fā)。外用宮炙之法二壯。用六味湯加山甲 歸尾 角刺 川芎 白芷(各一錢) 升麻(三分) 紅花 乳香(各五眾),以消為度。有膿即針之,成漏者多用參、 內(nèi)托,或可收功。遇癥不可輕忽。
舌上癰(圖缺)
舌上癰,生于舌中心,如梅子大,不能言語。此癥因熱入心胞絡(luò)而發(fā),左寸脈宜洪大而數(shù),不宜細(xì)緩,形癥紅腫者可治,黑者不治。用六味湯加∶川連(二錢) 連翹(五錢) 河車(五錢) 生大黃(四錢) 地丁(三錢)。吹金不換,重加瓜硝搽之,或加牛黃(三二分)更妙,以愈為度。
舌下癰(圖缺)
此乃脾腎積熱,故發(fā)癥于舌下。然舌下金津、玉液二穴通于腎經(jīng),腎水枯竭生于此穴。胗其左尺洪數(shù)者是也。用六味湯加∶生地(二錢) 河車(二錢) 葛根(一錢) 丹皮(一錢) 花粉(一錢) 玄參(三錢)。二服后用十八味神藥收功,吹藥如前。
上 癰(圖缺)
上 癰,高如梅核掛下,不能飲食。此癥因胃家炙 之毒,積久而發(fā),用宜解毒;之劑。草河車(三錢) 石膏(五錢) 地www.med126.com丁 生地(各二錢) 歸尾 赤芍 山甲 角刺(各錢半) 丹皮花粉 葛根(各一錢),服四五帖或十帖。兼用玉樞丹,每日服五分。吹紫雪、金不換。此癥非小,二、三月收功者亦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