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見《素問》卷一第三《生氣通天論》。
黃帝問于岐伯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也,
古,謂上古、中古者也。謂陰陽而攝其生,則通天之義。上古、中古人君攝生,莫不法于天地,故生同天地,長(zhǎng)生久視。通天地者,生之本也。不言通地者,天為尊也。
本于陰陽。
本于天地陰陽之氣。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nèi),其氣九州島島島島、九竅、五臟、十二節(jié),皆通于天氣。
在于天地四方上下之間,所生之物,即九州島島島島等也。九州島島島島,即是身外物也。九竅等物,身內(nèi)物也。十二節(jié)者,謂人四肢各有三大節(jié)也。謂九州等內(nèi)外物,皆通天氣也。
平按:《素問》“于”作“乎”。
其生在其氣三,
謂天地間九州等物,其生皆在陰陽及和三氣。
平按:《素問》“在”作“五”,別本亦作“五”。
謂數(shù)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之本。
陰陽分為四時(shí)和氣,人之縱志不順?biāo)臅r(shí)和氣攝生,為風(fēng)寒雨濕邪氣傷也。此順三氣養(yǎng)生,壽之本也。
平按:《素問》“數(shù)”上無“謂”字;“壽”下有“命”字;“本”下有“也”字。
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
蒼,天色也。氣,謂四時(shí)和氣者也。天地之和氣,清而不濁,靜而不亂,能令人志意皆清靜也。
平按:《素問》“靜”作“凈”。
夫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shí)之序也。
人能順清靜和氣,則臟氣守其內(nèi),腑氣固其外,則雖有八正虛風(fēng)賊邪,不能傷也,斯因四序之和自調(diào)攝也。
平按:《素問》“順”上無“夫”字。
故圣人搏精神,或服天氣,通神明。
搏,附也,或有也。圣人令精神相附不失,有服清靜之氣,通神令清,通性令明,故得壽弊①天地而不道夭。
平按:《素問》“搏”作“傳”;“服天”上無“或”字;“通”上有“而”字。
①“弊”,通“蔽”。
氣失之,則內(nèi)閉九竅,外壅肌肉,衛(wèi)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陰氣失和,則內(nèi)閉九竅,令便不通,外壅肌肉,使腠理壅塞也。陽氣失和,則腠理開解,衛(wèi)氣發(fā)泄也。此之失者,皆是自失將攝,故令和氣銷削也。
平按:《素問》“失”上無“氣”字!靶l(wèi)”原鈔作“沖”,據(jù)本注應(yīng)作“衛(wèi)”,《素問》亦作“衛(wèi)”。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行,獨(dú)壽不章,故天運(yùn)當(dāng)以日光明,是故陽因上而衛(wèi)外者也。
人之陽氣,若天與日,不得相無也。如天不得無日,日失其行,則天不明也。故天之運(yùn)動(dòng),要藉日行,天得光明也。人與陽氣不得相無,若無三陽行于頭上,則人身不得章延壽命也。故身之生運(yùn),必待陽脈行身已上,故壽命章也。是以陽上于頭,衛(wèi)于外也。平
按:《素問》“行獨(dú)”二字作“所則折”三字;“上而”二字作“而上”二字。
因于寒,志欲如連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連,數(shù)也。樞,動(dòng)也。和氣行身,因傷寒氣,則志欲不定,數(shù)動(dòng)不住,故起居如驚,神魂飛揚(yáng)也。
平按:《素問》“寒”下無“志”字;“連樞”作“運(yùn)樞”,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連樞。”
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如散。
喝,漢②曷反,呵也,謂喘呵出氣聲也。汗者,陰氣也,故汗出即熱去。今熱,汗出而煩擾也。若靜而不擾,則內(nèi)熱狂言。如此者,雖汗猶熱。汗如沐浴,汗不作珠,故曰如散也。
平按:《素問》“如散”作“而散”。
②“漢”,蕭本誤作“漠”。今據(jù)仁和寺本改。
因于濕,首如裹攘,大筋濡短,小筋施長(zhǎng),施長(zhǎng)者為痿。
如,而也。攘,除也。人有病熱,用水濕頭而以物裹人,望除其熱,是則大筋得寒濕縮,小筋得熱緩長(zhǎng)。施,緩也,絕爾反。筋之緩疭,四肢不收,故為痿也。
平按:《素問》“裹”下有“濕熱不”三字;“濡”作“□”;“施”作“□”;“小筋施長(zhǎng)”下有“□短為拘”四字;“為痿”上無“者”字。
因陽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而竭。
因邪氣客于分肉之間,衛(wèi)氣壅遏不行,遂聚為腫。四時(shí)之氣,各自維守,今四氣相代,則衛(wèi)之陽氣竭壅不行,故為腫也。
平按:“因陽氣為腫”《素問》作“因于氣為腫”;“而竭”作“乃竭”。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前厥,
辟,稗尺反。夏日陽氣盛時(shí),入房過多,則陽虛起,精絕辟積,生前厥之病也。辟積,辟疊停廢之謂也。前厥,即前仆也。
平按:“前厥”《素問》作“煎厥”。
精絕則腎腑足太陽脈衰,足太陽脈起目?jī)?nèi)眥,故太陽衰者即目盲也。精絕腎虛,則腎官不能聽也。
潰潰乎若壞都,滑滑不止。
潰,胡對(duì)反。潰潰、滑滑,皆亂也。陽氣煩勞,則精神血?dú)鈦y,若國(guó)都亡壞,不可止也。一曰滑不正則。都,大也。言非直精神血?dú)鉂y,四肢十二大骨痿疭不正也。
平按:“滑滑不止”《素問》作“汩汩乎不可止”。注“滑不正則”應(yīng)作“都骨不正”。按:原鈔“滑滑不止”右偏,有“滑滑不止,都骨不正”八小字。
陽氣大怒,則形氣而絕,血宛于上,使前厥,有傷于筋縱,
陰并于陽,盛怒則衛(wèi)氣壅絕,血之宛陳,上并于頭,使人有仆,故曰前厥。并傷于筋,故痿疭也。
平按:“陽氣”下《素問》有“者”字;“而絕”作“絕而”;“宛”作“菀”;“使前厥”作“使人薄厥”。
其若不容,而出汗偏阻,使人偏枯。
阻,壞也,慈呂反。容,緩也。陽氣盛者必傷筋痿緩,其若不緩,則冷汗偏出壞身。偏枯,不隨之病也,或偏枯疼者也。
平按:“而出汗偏阻”《素問》作“汗出偏沮”。
汗出見濕,乃生痤疽。
若汗遍身,見濕于風(fēng),即邪風(fēng)客于肌肉,壅遏營(yíng)衛(wèi),傷肉以生痤疽也。痤,癰之類,然小也,俗謂之癤子。久雍陷骨者,為痤疽也。
平按:《素問》“疽”作“疿”。
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膏粱血食之人,汗出見風(fēng),其變?yōu)椴。c布衣不同,多足生大釘腫。膏粱身虛,見濕受病,如持虛器受物,言易得也。
平按:《素問》“膏”作“高”;“釘”作“丁”,新校正云:“按丁生之處,不常于足,蓋謂膏粱之變,饒生大丁,非偏著足也!庇帧端貑枴贰俺痔摗毕掠小皠诤巩(dāng)風(fēng),寒薄為皶,郁乃痤”十一字。
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
衛(wèi)之精氣,晝行六腑,夜行五臟,令五神清明,行四肢及身,令筋柔弱也。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腠理有邪,開令邪出,則開為得也。腠理無邪,閉令不開,即闔為得也。今腠理開邪入,即便閉之,故不得也。寒邪入已,客于腰脊,以尻代踵,故曰大僂。僂,曲也,力矩反。
陷脈為瘺,流連肉腠。
寒邪久客不散,寒熱陷脈以為膿血,流連在肉腠之間,故為瘺。
平按:“流”《素問》作“留”。
輸氣化薄,傳為善畏,乃為驚駭。
輸者,各系于臟,氣化薄則精虛不守,故善畏而好驚也。
平按:《素問》“輸”作“俞”;“乃”作“及”。
營(yíng)氣不順,逆于肉理,乃生癕腫。
脈肉營(yíng)氣,為邪氣傷,不得循脈陰陽相注,故逆于肉理,敗肉即生癰也。
平按:《素問》“順”作“從”;“癕”作“癰”。注“脈肉”,“肉”字別本作“內(nèi)”。
魄汗不盡,形弱而氣爍,穴輸已閉,發(fā)為風(fēng)瘧,故風(fēng)者,百病之始也。
魄,肺之神也。肺主皮毛腠理,人之汗者,皆是肺之魄神所營(yíng),因名魄汗。夏傷于暑,汗出不止,形之虛弱,氣之衰損,yin邪藏于腠理,腠理已閉,至秋得寒,內(nèi)外相感,遂成風(fēng)瘧而氣爍,故邪風(fēng)者百病始。爍,式藥反,yin邪氣□。
平按:《素問》“不盡”作“未盡”。
清靜則肉腠閉距,雖有大風(fēng)苛毒,弗之能客,此因時(shí)之序也。
不為躁動(dòng),毛腠閉距,八風(fēng)不能傷者,順?biāo)臅r(shí)之序調(diào)養(yǎng),故無病也。苛,害也,音柯。
平按:《素問》“距”作“拒”;“客”作“害”。
故人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yī)弗為。
人病雖久,得有傳變,上下陰陽不并,至其所王,必當(dāng)自愈,故良醫(yī)不為也。
平按:《素問》“病”上無“人”字。
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dāng)隔,隔者當(dāng)瀉,不亟正治,旦乃敗亡。
故陽病者,蓄積不得傳化,有其死期者,陽脈當(dāng)隔,脈有隔之時(shí),當(dāng)即瀉之,不急療者,必當(dāng)死也。隔,格也。亟,急也。
平按:“旦乃敗亡”《素問》作“粗乃敗之”,別本“旦”作“且”。注“療者”,別本作“療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陽氣已虛,氣門乃開,是故暮而收距,毋擾筋骨,毋見霧露。
夫陽者,生氣也。陰者,死氣也。故陽氣一日而主外,陰氣一夜而主內(nèi)。一日外者分為三時(shí):平旦人氣始生,為少陽也;日中人氣隆盛,為太陽也;日西人氣始衰,為虛陽也。陽氣虛者,陰氣即開也。陰氣開者,即申酉戌,少陰生也,故暮須收距,無令外邪入皮毛也;亥子丑時(shí),即至陰也,故至陰時(shí)無擾骨也;寅卯辰,即厥陰也,故厥陰時(shí)無擾于筋,見霧露也,陰衰見濕,因招寒濕病。
平按:《素問》“開”作“閉”。
反此三時(shí),形乃困薄。
不順晝夜各三時(shí)氣以養(yǎng)生者,必為病困迫于身。薄,迫也。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極起者也;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者也。
五臟藏精,陰極而陽起也;六腑衛(wèi)外,陽極而陰固也。故陰陽相得,不可偏勝也。
平按:《素問》“極起”作“起亟”。
陰不勝其陽,則其脈流薄,疾并乃狂。
陽勝,即人迎脈動(dòng),或停或速,是則陰并陽盛,發(fā)為狂病。
平按:《素問》“脈”上無“其”字。
陽不勝其陰,五臟氣爭(zhēng),九竅不通。
陰勝,則臟氣無衛(wèi),故外九竅閉而不通也。
平按:“五臟”上,《素問》有“則”字。
是以圣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jiān)固,氣血皆順,如是則外內(nèi)調(diào)和,邪不能客①,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故圣人陳陰陽,使人調(diào)內(nèi)外之氣,和而不爭(zhēng)也。
平按:《素問》“順”作“從”;“外內(nèi)”作“內(nèi)外”;“客”作“害”。
①“客”,蕭本誤作“容”,今據(jù)仁和寺本改。
風(fēng)客yin氣,精乃亡,邪傷肝。
風(fēng)客yin情之氣,遂令陰盛,施精不已,故精亡也。肝脈循陰入肝,故精亡傷肝也。
平按:注“yin情”,“情”字別本作“精”。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澼,音僻,泄膿血也。肝主于筋,亦生于血,肝既傷已,又因飽食,谷氣盛迫,筋脈解裂,廣腸漏泄膿血,名之為痔也。
平按:“腸澼”,袁刻誤作“傷澼”。
因而一飲,則逆氣。
一者,大也。既已亡筋傷肝,又因大飲,則為逆氣之病也。
平按www.med126.com:“一”《素問》作“大”。
因而強(qiáng)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亡精傷肝,復(fù)因力已入房,故傷腎也。腎以藏精主骨,腎傷則大骨壞也。高,大也。
凡陰陽之要,陽密陽固,而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
腠理密不泄者,乃內(nèi)陰之力也。五臟藏神固者,外陽之力也。故比四時(shí)和氣,不得相無也。因四時(shí)和氣和于身者,乃是先圣法度也。
平按:“陰密陽固”《素問》作“陽密乃固”。
故強(qiáng)不能,陰氣乃絕,
陰氣衰者,可以補(bǔ)陰,更強(qiáng)入房瀉其陰,故陰氣絕也。
平按:“故強(qiáng)不能”《素問》作“故gydjdsj.org.cn/Article/陽強(qiáng)不能密”,袁刻于“能”下加一“密”字,與原鈔不合。
因于露風(fēng),乃生寒熱。
精亡肝傷,更得寒濕風(fēng)邪,邪風(fēng)成者為寒熱病也。
平按:《素問》此段上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四句。后二句,本書見下文。
是以春傷于風(fēng),邪氣流連,乃為洞泄;夏傷于暑,秋為痎瘧;秋傷于濕,氣上逆而咳,發(fā)為痿厥,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冬傷于寒,春乃病熱。
洞,大貢反,疾流也。肺惡寒濕之氣,故上逆咳也。至冬寒濕變熱,四肢不用,名曰痿厥。二氣離分不和,故精氣絕也。
平按:《素問》“流連”作“留連”;“春乃病熱”作
“春必溫病”。
四時(shí)之氣爭(zhēng),傷五臟也。
風(fēng)寒暑濕,四時(shí)邪氣爭(zhēng)而不和,即傷五臟也。
陰之生,本在五味。
身內(nèi)五臟之陰,因五味而生也。
平按:《素問》“生”上有“所”字。
陰之五官,陽在五味。
五臟,陰之官也。謂眼、耳、鼻、口、舌等五官之陽,本于五味者也。故五味內(nèi)滋五臟,五官于是用強(qiáng)也。
平按:《素問》“官”作“宮”;“陽”作“傷”。
是故味過酸,肝氣以津,肺氣乃絕;
夫五味者,各走其臟,得中則益,傷多則損。故傷酸者,能令肝氣下流,膀胱胞薄,遂成于癃漏泄病也。肺氣克肝,今肝氣津泄,則肺無所克,故肺氣無用也。
平按:“肺”《素問》作“脾”。
味過于咸,則大骨氣勞,短肌氣抑;
咸以資骨,今咸過傷骨,則脾無所克,故肌肉短小,脾氣壅抑也。
平按:《素問》“肌”下有“心”字。
味過苦,心氣喘滿,色黑,腎不衛(wèi);
苦以資心,今苦過傷心,喘滿歐吐,則腎氣無力,故色黑而不能衛(wèi)也。
平按:《素問》“苦”作“甘”;“腎不衛(wèi)”作“腎氣不衡”。
味過于甘,脾氣濡,胃氣乃厚;
甘以資脾氣,今甘過傷脾氣濡,令心悶胃氣厚盛也。
平按:《素問》“甘”作“苦”;“濡”上有“不”字。
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英。
辛以資肺,今辛多傷肺,肺以主氣,筋之氣壞,泄于皮毛也。心神克肺氣沮泄,神氣英盛,浮散無用也。
平按:“英”《素問》作“央”,王注作“久”字解。新校正謂:“此論味過所傷,不宜作精神長(zhǎng)久解,央乃殃也,此古文簡(jiǎn)略,字多假借用也!逼湔f為長(zhǎng)。
是故謹(jǐn)和五味,則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
謂五味各得其所者,則咸能資骨,故骨正也;酸能資筋,故筋柔也;辛能資氣,故氣流也;苦能資血,故血流也;甘能資肉,故腠理密也。
如是則氣骨以精,謹(jǐn)?shù)廊绶,長(zhǎng)有天命。
謹(jǐn),順也。如是調(diào)養(yǎng)身者,則氣骨常得精勝,上順天道,如先圣法,則壽弊天地,故長(zhǎng)有天命也。
平按:顧本《素問》“氣骨”作“骨氣”,趙府本仍作“氣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