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發(fā)熱二、三日,肌膚之間隱隱發(fā)出紅點(diǎn),如物影之搖動(dòng),時(shí)有時(shí)無者,此影疹也。人以為發(fā)斑之傷寒也,gydjdsj.org.cn/sanji/誰料是出疹www.med126.com發(fā)表,熱毒外散,偶遇大寒大風(fēng)生冷之犯,故皮膚閉塞,毒瓦斯內(nèi)收,壅住于腠理之間。其癥,皮膚之際片片皆紅或變白,白或轉(zhuǎn)紅,紅或轉(zhuǎn)紫,氣喘腹?jié)M,甚而作痛,毒瓦斯入臟,欲出不能,存亡頃刻,至危之病也。治之法,必須化斑,而不必治疹。蓋疹與斑總皆熱毒耳。方用消斑化疹湯∶
元參(五錢) 歸尾(三錢) 石膏(三錢) 白芍(五錢) 地骨皮(三錢) 丹皮(三錢) 荊芥(二錢)
木通(一錢) 青蒿(三錢) 升麻(一錢) 麥冬(三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斑化疹散,二劑而消歸于無有矣。
此方不多用大寒之品,止用微寒之味者,以疹斑之病,雖起于大熱,然亦因臟腑之干燥,內(nèi)無水制而外現(xiàn)也。今滋其津液,則水足以制火。又得引火解毒之藥,直走皮膚,火毒欲內(nèi)攻而不可得,又安得不外泄而解散者乎。況方中用玄參為君,原能清浮游之火,何必又多用大寒藥以撲滅其炎威而傷臟腑,所以奏功既神而又無大害耳。
小兒出疹,口中大渴,父母暢與之水,快甚,遂恣其酣飲,乃嘔吐不止,因變?yōu)a痢,喘嗽不寧,小便不利,陰囊浮腫,脅痛筋軟,膨脹之癥生。人以為火熱之不解也,誰知飲水過多,水蓄不消之病乎。夫心火亢炎,因而作渴,飲水必入于心,心不受水,而傳于脾,為嘔吐瀉痢矣;傳于肺,為咳嗽矣;傳于腎,為小便閉而囊濕浮腫矣;傳于肝,為脅痛筋軟膨脹矣。夫水本克火,然水多則滯,火反得水以滋其沸騰,疹消而他病生焉。治法不必治疹,而惟在于分消其水勢,水涸而疹亦痊矣。
方用分水消疹散∶
茯苓(三錢) 車前子(三錢) 木通(二錢) 豬苓(二錢) 薏仁(一兩) 桔梗(一錢)
荊芥(五分) 白術(shù)(三分) 水煎服。一劑水從小便出矣,連服二劑,水盡而愈。
此方專治水也。止用桔梗、荊芥以少提其氣,不特水氣因升提而下行倍速,且使余疹亦從膀胱而下泄也。但二味既是提氣,何不用升麻提之?不知升麻提氣,必使疹毒由皮毛而出,反足以掣制利水之藥之肘,不若荊芥、桔梗雖提氣而不走皮膚,反能佐二苓群品共走膀胱,水與疹而同治也。
小兒發(fā)疹之后,牙根潰爛,肉腐出血,臭穢沖鼻,人以為余毒未盡,身上游熱之不退也,誰知皆醫(yī)治疹而不治浮火之故。使熱積皮膚,不用解散清涼之劑,以致毒火入胃,久而不散,因作祟也。此等之病,必須仍散其火熱之毒。倘不知治法,縱兒恣食肥甘,濕熱動(dòng)蟲,勢必變?yōu)樽唏R牙疳,穿腮落齒,或面頰浮腫,環(huán)口青黑,唇崩鼻壞,生瘡作癢,肉腐唇敗,而不可救者多矣。方用救疹散毒湯∶
玄參(三錢) 甘草(五分) 黃芩(一錢) 茯苓(三錢) 白果(十個(gè)) 白薇(一錢) 青蒿(三錢)
麥冬(三錢) 陳皮(三分) 荊芥(五分) 生地(三錢) 干葛(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三劑全愈。
此方乃和干之味,而不用大涼之藥者,以疹病既愈,其勢雖盛而火毒實(shí)輕,正不可以外證之重,而即用重瀉之味以劫奪之也。世人一見此等之病,輕用苦寒瀉藥,往往輕變重,重變死,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