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萸肉治脫證效勝參芪——學習經驗之心得
張錫純先生(1860~1933)是我國近代一位著名中醫(yī)學家,他一生腳踏實地、勤于實踐,救死扶傷,堪為大醫(yī)。先生治學嚴謹,集畢生醫(yī)療實踐之經驗,著《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內容精湛豐富,在學術上有許多獨特的見解,對臨床具有極高的價值。其中對脫證的治療別出心裁,效果卓著,令人折服。筆者認真研讀,受益匪淺。中醫(yī)學所述脫證,系病情發(fā)展,陰陽氣血嚴重耗損,不相順接,甚而即將離決之時的綜合表現(xiàn),可表現(xiàn)出神識不清、汗出、肢冷、目開口合、手撒尿遺、脈微欲絕等神氣虛脫的嚴重癥候,屬臨床危急重癥。中醫(yī)臨床,自古每每以參附、獨參之屬予以搶救,而張錫純于豐富臨證之余,細心體味,悟出重用山萸治脫之法,可謂獨辟蹊徑,頗多成功。
張錫純先生對于脫證的認識首先從肝論治。說:“凡人元氣之脫,皆脫在肝。故人虛極者,其肝風必先動,肝風動,即元氣欲脫之兆也。又肝與膽臟腑相依,膽為少陽,有病主寒熱往來,肝為厥陰,虛極亦為寒熱往來,為有寒熱,故多出汗!薄耙蛉酥K腑,惟肝主疏泄,人之元氣將脫者,但因肝臟疏泄太過”。基于張錫純先生的這些認識,故在治療脫證時,主張以斂肝補肝為法則。認為“山
萸肉味酸性溫,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澀滑脫,因得木氣最厚,收澀之中兼具條暢之性,故又通利九竅,流通血脈,治肝虛
自汗,肝虛脅疼
腰痛,肝虛內風萌動,且斂正氣而不斂邪氣,與其他酸斂之藥,是以本經謂其逐寒濕痹也”,他說“萸肉既能斂汗,又善補肝,是以肝虛極而元氣將脫者服之最效!薄坝蕹踉嚦龃怂幹芰,以為一已之創(chuàng)見,及詳觀神農本經
山茱萸原主寒熱,其所主之寒熱,即肝經虛極之寒熱往來也,特從前涉獵觀之,忽不
加察,且益嘆本經之精當,實非后世本草能及也”。通過山萸肉治療脫證屢屢應用及顯著效果,張錫純先生得出結論,“萸肉救脫之功,較參、術、芪更勝!薄熬让撝κ队趨④我病,并說“凡人身之陰陽氣血將散者,皆能斂之”、“救脫之藥,當以萸肉為第一”,并慨嘆山萸肉為“救脫之圣藥”,其“功用之妙,真令人不可思議矣,”可見張氏于臨床脫證治時對山萸肉的無比厚愛和推崇。
張錫純先生的這些結論,不是主觀臆斷,空泛之談,而是來之于“臨床數十年屢次實踐中”,“因屢次重用之,以挽回人命于傾刻之間也”。觀《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其治脫醫(yī)案可謂不勝枚舉。如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霍亂門中》曾載治療霍亂暴脫證一病例。“劉氏婦,年近四旬,得霍亂暴脫證”,“病因:受妊五六個月,時為壬寅秋令,霍亂盛行,因受傳染,吐瀉一晝夜,病似稍愈而胎忽滑下。自覺精神頓散,心搖搖似不能支持!奔胰思毖訌埵显\視,“證候:適愚至欲為診視,則病勢大革,殮服已備,著于身將舁諸床,病家辭以不必入視。愚曰:此系暴脫之證,一息尚存,即可挽回。遂入視之,氣息若無,大聲呼之亦不知應,脈象模糊如水上浮麻,莫辨至數!薄霸\斷:此證若系陳病狀況,至此定難挽回,惟因霍亂吐瀉已極,又復
流產,則氣血暴脫,故仍可用藥挽救,夫暴脫之證,其所脫者元氣也。凡元氣之上脫必由于肝,當用酸斂之品直趨肝臟以收之。即所以杜塞元氣上脫之路,再用補助氣分之藥輔之。雖病勢垂危至極點,亦可挽回性命于呼吸之間”,“處方:凈杭萸肉2兩、野臺參1兩、生懷
山藥1兩,共煎湯一大盅,溫服”,“方雖開就而藥房相隔數里,取藥迫不及待,幸其比鄰劉翁玉珍是愚表兄,有愚所開藥方,取藥二劑未服,中有萸肉共六錢,遂急取來暴火煎湯灌之”!靶Ч簩⑺幮煨旃嘞拢汈庀⑸源,呼之能應,又急煎渣灌下,較前
尤明了。問其心中何如,言甚難受,其音惟在喉間,細聽可辨。須臾藥已取到,急煎湯兩茶杯,此時已自能服藥。俾分三次溫服下,精神頓復,可自動轉”。此例“若初次即服所開之方以治愈此證,鮮不謂
人參之功居多,乃因取藥不及,遂單服萸肉,且所服者六錢即能建此奇功”,由此可知“山萸肉救脫之功,實遠勝人參”。
張錫純用山萸肉治療脫證,不只主張用山萸肉,且其于救脫之時常常重用,每每用至二兩以上。如張錫純先生所言,“得一救脫之圣藥……,即山萸肉一味大劑煎服也!痹谶x藥上注明生用且干凈去核者,“用時務須將核去凈”,因“其核與肉之性相反”,“用藥房酒浸蒸黑用之,其斂肝固氣之力頓減矣,”可見張氏對山萸肉的認識和運用可謂了如指掌,何等精心!
綜上,張錫純先生運用山萸肉治療脫證的經驗,皆來自于實踐,切合于實際,豐富和發(fā)展了中醫(yī)在急救方面的學術內容,對后世也有較高的借鑒價值。筆者業(yè)醫(yī)來,特別是近幾年,在基層門診的機會多一些,曾遇幾例危重癥患者在即將出現(xiàn)
氣脫證時,師學張錫純重用山萸肉之法,頗有效果。今天,在國家大力提倡繼承國粹”、“振興中醫(yī)”的今天,我們當進一步整理、繼承、發(fā)揚醫(yī)學先賢的寶貴經驗,努力學習,不斷提高,力爭使祖國醫(yī)學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