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轉帖)借鑒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突破醫(yī)療瓶頸
    

正本清源:(轉帖)借鑒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突破醫(yī)療瓶頸

(轉帖)借鑒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突破醫(yī)療瓶頸
  醫(yī)療的目的就是讓人遠離病苦,不再生病。但是,老人們常說,人吃五谷雜糧怎能不生病?也就是說,生病是常態(tài),不生病才是奇跡。

  要讓人不生病,從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找答案也許比現在越來越自動化、越來越機械化的方式要更有希望些。
 現代醫(yī)學的瓶頸有哪些呢?血壓只能被控制、血糖只能被控制,感冒連被控制的可能性都沒有,愛滋病也是,腫瘤除了開刀手術之外也沒有任何辦法了。神經的病變,除了機械式的損傷外,根本不知何時、何因而發(fā),內分泌、精神疾病都不是分子醫(yī)學或分子生物學能解決得了的。到最后,把病治療好這個部分變得不重要了,檢查出生病的病理反而成為主,這成了主客易位了。君不見儀器愈來愈先進,統(tǒng)計數字愈來愈精細,病人卻愈來愈多?
 其實,人之所以得病是因為人有生生世世所積下的業(yè)力。人的道德敗壞、行為偏離了人的道德規(guī)范就容易造下業(yè)力。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有“圣人所以藥餌者,以救過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歷年,而不修一行。纏屙沒齒終無悔心!泵靼字赋鲠t(yī)師要救的就是人的行為有過而得病的人,但是人卻非常固執(zhí)地在自己認識的框框中,就是終年抱病也不肯改變他不正確的思想觀念而讓道德升華上來!秲冉洝乎蝉氛摗酚性疲骸白怨攀ト酥鳒乎蝉氛摺R詾閭涠7蛏瞎抛鳒。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人的思想與行為偏離了道德,就開始有邪氣的侵襲了,就得病了。
  現在的病也非常難治,為什么那么難治呢?《內經·湯液醪醴論》已敘述了道德衰敗是生病的原因。
  近代的醫(yī)療體系就是,誰的醫(yī)院儀器先進,誰的醫(yī)院就是比較高檔的,就是比較好的。本來沒有什么病的,因為廣告說,人有病要早些發(fā)現,早些治療,因此總上醫(yī)院檢查。檢查結果要是有病嘛,就嚇得半死,要不就是硬要追根究底地非查出病的根源不可,要不就是做個鴕鳥,把頭藏在沙堆里不敢面對現實。愈查愈害怕,尤其“現代病”都還沒發(fā)展出那種治病的藥物來呢。要是檢查結果說是沒病的話,一些人就對親朋說:“這家醫(yī)院不好,根本就不夠先進,查不出病來!焙孟穹堑谜页鏊胁〔豢刹潘闶呛冕t(yī)院、好醫(yī)師,沒查出個所以然來,連醫(yī)師都不肯放過。查出來病了,又沒有藥醫(yī),哭著喊著不行。
  中國古代的病人沒有那么先進的檢查設備怎么辦?找醫(yī)師把個脈,看看問問,開個處方,如果問是什么。烤驼f一些病人聽不懂的名詞,例如什么“血風”啦、“胃火”啦、“肝陽亢”啦、“陰虛火熱”啦……等等,照方拿藥,也許發(fā)個汗,也許瀉個肚子,病就好了,哪有追根究底的事?
    其實治病就是這樣,看誰的效果好嘛!中國古代的科學實在是很發(fā)達的,師父教徒弟看看氣色,聽聽聲音,問幾個關鍵的問題,例如出汗、頭痛、身痛、發(fā)熱、口干、口苦等,在何時發(fā)、何地發(fā)、或做了什么事情后發(fā)生,等等,就可以分辨出病情的虛實寒熱了,再把個脈,把臟腑經絡的資訊探討一下,就可以開方拿藥或解衣寬帶做針灸、按摩、或推拿處理了,F代呢?有的時候看似很富麗堂皇的各種現代化儀器,什么CT、MRI、B超,如果用儀器沒辦法查出病來,就沒輒啦。有的病一拖好幾天,什么病也沒查出來。舉個例子,有個病人的小孩昏迷、發(fā)高燒,到某大教學醫(yī)院,就檢查不出病來,無名高燒嘛,只好用腦斷層檢驗,三天沒檢查出來,仍然昏迷高燒,換一家大醫(yī)院,一模一樣地檢查,又用了三天,仍然昏迷高燒。
      中醫(yī)不但能看出人生病的陰陽、虛實、寒熱來,病屬于什么臟腑的、什么經絡的,依照所診斷出來的理,擬定一個處方開出對治的藥物來,或者會用針灸的醫(yī)師,只要分辨出病的經絡來,就可以依據五行相生相克方式,而開出針灸處方便能夠治好病了。
  因為中醫(yī)與針灸都是直接以人體為治療對象,不是在動物上實驗后再用于人體的,他直接根據人體而得來的資訊,當然就直接使用在人體就可以了。
    中醫(yī)又屬于道家學術系統(tǒng)的一環(huán),講究“天人合一”的,道家認為,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其他生物機體也都一樣。人體一切氣血循環(huán)流動等,都有與大宇宙互相聯系的管道,所以只要把人氣與天氣順接起來就可以不生病,所以借諸天然動、植物等的宇宙特性來調整人的氣,用針灸的方式,把人的氣與宇宙的氣相接,病痛就消除了。因此,有的藥物在服用法上就需要注意時空的配合,例如:“十棗湯”要平旦(早晨,太陽與我們平視時的眼睛高度,也就是大約五點鐘左右)服,“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等補腎的藥物,就要在空腹的時候服用。甚至還要注意藥物的煎煮法,例如:葛根湯、麻黃湯里面的麻黃要先煎,除去上面的沫,再入余藥煎,而葛根也是先煎的。針灸醫(yī)術的發(fā)展中就有“子午流注”、“靈八法”等各種與時間有關的治療方法。這些針灸方法都與時辰的干支有關系,其實就是時辰的陰陽特性與五行有密切關系。有些病某天可以治,有些日子卻不能治,例如針灸處方有:“甲不治頭,乙不治喉,丙不治肩,丁不治心,戊己日不治腹,庚不治腰,辛不治膝,壬不治脛,癸不治足!钡恼f法。
  有的藥物要取其質,有的要取其氣,都很講究的。有的藥物不能用煎煮法,卻一定要研成細末吞服,例如元胡索就是。制藥的劑型也是重要問題:膏、丸、丹、散、湯、液、醪、醴等各有各的作用,就是丸劑有做成蜜丸的、有做成飯團搗作丸的、有做成水丸的、有做成面裹丸的……,中醫(yī)學上有“湯者湯也,丸者緩也,散者散也……”的說法。意思就是說湯劑有湯滌的作用,用丸劑就有緩慢作用的目的……,F代醫(yī)學也認識到這一點,也發(fā)展出“腸衣錠”、“胃衣錠”等劑型,是為了讓藥物在腸道或胃里面崩解,達到最理想的吸收效果。
    現代醫(yī)療體系已經出現了許多突破不了的瓶頸,雖然在中國大陸與臺灣都有許多研究機構、實驗室都在發(fā)展研究中醫(yī)、中藥,理論性的、實際應用性的,好像很有成就,很多的新藥也被發(fā)展應用了。針灸麻醉技術開花結果了,可以幫助外科手術了。
  中醫(yī)有自己已經成形了的、很高、很登峰造極的理論和治病方法,他是更高層次的醫(yī)療體系,中醫(yī)古時從來沒有細菌、病毒的想法,他只是用風、火、熱……的概念來形容這個病的起因,結果就能把流行性感冒——古時叫“傷寒”、“溫病”、“熱病”等治好,還不需要一周就好了,F代人因為檢查儀器的進步,什么病似乎都能追查到其本源了,可就是不能有效地治療,更別提預防了。例如曾經在臺灣肆虐的“腸病毒”,查出來了,可就是沒有一點辦法對治。找中醫(yī)看,同樣的病,只要確定它是胃火,就清胃火,確定了是肝火,就瀉肝火,確定什么火,就清什么火,藥到病除。我自己就遇到多起這類病情,它發(fā)病的部位是千變萬化的,有的人聽覺神經受傷,連走路都不平衡了,最后聽力也沒了;有的人顏面神經受傷了、有的人目瞼生皰疹、有的人耳朵生皰疹、也有的皰疹生在口腔里、手指上,西醫(yī)看到都頭大了的問題,中醫(yī)只是一個“火”就把病因交代了。再用一些清不同經絡臟腑之火的藥物,幾天就能治愈了。
  科學的發(fā)展,都是希望化繁為簡,用簡單的模式來解釋千變萬化的一切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現象。西方科學發(fā)現任何物質的基礎是微小的粒子,就是原子,它是物質的基本成份,而原子又是由電子、質子、中子等成份構成,用這個模式可以解釋不少的物質現象,以后又在這個基礎上發(fā)現更微觀、更小的微粒,但對于物質現象的解釋卻仍停留在表象上,也許在物理、化學等有興趣的問題上有所成就,可離應用于人體之治病還遠去了,難以更向前跨一步。中國古代科學的基礎就是陰陽、五行,可以用來解釋日月、星辰,用來解釋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講得通,在醫(yī)學上也是一樣。五行與五色之關系、五行與五味之關系、五行與五臟之關系、五行與五液、五聲等之關系,其實就是人與宇宙之間的關系,都可以用它說清楚。
  中醫(yī)觀測病情的方法,就只是從陰陽、五行的概念著手,用最簡化的方式,像五臟有五行屬性(肝為陰木、心為陰火、脾為陰土、肺為陰金、腎為陰水),五腑也有五行屬性(膽為陰木、小腸為陰火、胃為陰土、大腸為陰金、膀胱為陰水),五味、五色、五脈,紀年、月、日用的天干、地支也有它自己的五行屬性,季節(jié)、時辰、每日、每月、每年都有它的五行屬性。不但如此,它們也都有陰陽的屬性,這是因為它們與整個大宇宙有相關聯之處,那么藥物的五色、五味就與我們身體的臟腑形成了一定的聯系。中醫(yī)的診病與治病都從這個方向去思考。
      中醫(yī)在用藥、采藥、合藥方面都是很講究的,舉凡季節(jié)、時辰都會關系到藥物的效能,例如有些藥在夏至采,有的藥在五月五、六月六或七月七采收(如豨薟草),并且采藥、制藥也注重人選,不同的人采到的藥物效果也不同。例如人參的采收,傳說都有某些特定的人在山林里看到小孩跑動,用紅絲線綁住,第二天再采收的講法,其實就是看到了另外空間的人參的樣子了,F在臨床上使用的人參都是培養(yǎng)出來的,沒有這種講究了之后,人參的效用也減了許多。其實,這個特定的采參人,就是個開了天目的人,要有一定的道德水準的人,要沒有高水準德性的,天目不可能開到能看到另外空間小孩跑動的。
    中醫(yī)在診病之時,亟需要詳細地觀察,也注重心理的調治。他注重“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尤其對于望診的優(yōu)先次序,更有“望而知之謂之神”的說法。如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觀察病人偽病的方法,病人躺臥之時,向著墻壁,當醫(yī)生到達了也沒有盼望、也沒有害怕的狀況,跟他講話的時候還會打呵欠,這就是偽病,處方說可以用針數百針,艾灸數十處,把病人嚇得不敢裝病,詳細的診斷與心理的治療一并做了。
    中醫(yī)在診治當中,也很注重醫(yī)生與病人之間的互動,《黃帝內經·湯液醪醴論》有一段:對于生病為什么不好治?為什么“形弊血盡而功不立”?答案是因為“神不使”。那么什么是“神不使”呢?因為針灸與砭石就是“道”的體現,如果“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倍F在呢,就因為多數人都“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以致于“精氣弛壞,營泣衛(wèi)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薄熬珘纳袢ァ彼浴盃I衛(wèi)不可復收”病就難治了。在替人針灸治療時,注重“本神朝”,意思就是病人與醫(yī)師都聚精會神,才能達到效果,所以說“本神不朝而勿治”。
    中醫(yī)不只是用來治病的,它的內涵也包括了養(yǎng)生!饵S帝內經》基本上就是一本談醫(yī)病、養(yǎng)生與修煉的書。可是這三者又都是不能分的,因為講修煉,帶著一個病懨懨的身體,根本不能修煉,一個人的病被治好了,但是常生病那也不行,所以講究養(yǎng)生。以下就是《黃帝內經》有關生病、養(yǎng)生、修煉的看法:
    一、避免生病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有教人們要知天命,可以活到、享受到人的天年;最早期的人類對于懂得道法的人,都知道要讓自己同化于陰陽,要知道自己的天命是有定數的,所以吃住都有一定的節(jié)制,并且不會勉強過度地勞動,因此,他們的形體與神氣都不失道法,所以都能達到最終的壽算,活到百歲的天年才離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二、養(yǎng)生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也教人們?yōu)榱吮苊馍,就要謹慎風寒,要淡泊名利等欲望,也不會有情的執(zhí)著,又要適度地勞動,這樣就可享天年,而且雖然年紀大了,動作仍然俐落。(“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yin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違也!)
三、修煉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說,古時候有“真人”、“至人”、“圣人”以及“賢人”,基本上都是修煉的人,也就是修道的人,他們都懂得養(yǎng)生,并且知道除了形體的保養(yǎng)之外,也有一些屬于精神層面的東西要改變,例如淡泊人間的欲望、執(zhí)著。“真人”就是能掌握、能把握天地陰陽定數的人;“至人”就是能同化于陰陽定數的人;“圣人”能同于天地人間之理的人,也就是好人中的好人,能保養(yǎng)精氣神的人;“賢人”則是能合同天地人間道的人。(“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薄捌浯斡小ト恕,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薄捌浯斡小t人’者,法則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要保養(yǎng)還得同化于季節(jié)的變化,勞動與休息也配合當季的天時變化!端臍庹{神大論》認為:“春養(yǎng)生、夏養(yǎng)長、秋養(yǎng)收、冬養(yǎng)藏”假如不能照著做,就會傷到臟腑之氣,而下一個季節(jié)就又會有其他的病變發(fā)生。(春三月,此謂“發(fā)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fā)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yǎng)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yǎng)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yǎng)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yǎng)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從觀測病情,治療病情到預防病情,中醫(yī)的方法都是簡約至極的,只要“和于陰陽”、“順化五行”就可達到目的。尤其是對天地間萬事萬物的觀察研究,更是非常簡約樸素的,但又極有效率、又可應用于人的,例如神農嘗百草,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官嘗草本植物的酸苦等五味,即知它能入人之何臟、何腑、何經絡,至少不必花費大筆鈔票,使用大量的人力去發(fā)展儀器。古時候的許多大醫(yī)學家,都是有特異的技能的,用現代化語言說就是“特異功能”。例如扁看齊桓公的病,知道齊桓公的病程發(fā)展;張仲景看王粲的病,知道王粲大約四十歲時會有大難,發(fā)眉墮落之后,血脈受損……;華佗看曹操的腦風,知道他腦中長有瘤子,要開刀做手術;葛洪治療犬咬傷,用犬腦涂抹傷口能解毒,與千年后的巴斯德治法相似,而且也合于現代醫(yī)學所云之免疫療法;古時的大醫(yī)學家如何能得獲這種超常的“特異功能”?答案是修煉。

  另外,保養(yǎng)、養(yǎng)生、修煉,都是讓人不生病而且能享天年之法。中國醫(yī)學的先輩們早就替我們提供了實踐的途徑。欲望、執(zhí)著去除得愈多,就愈能達到。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