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傷寒論 厥陰病 上課筆記
    

傷寒論教程:厥陰病

厥陰病綱要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 上熱下寒證證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

厥陰病綱要

  •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

上熱下寒證證

  •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棕收,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咨先肫潆,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38)
  • 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執(zhí)業(yè)獸醫(yī),若食入口即吐,干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358)
  • 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357)

辨厥熱勝復

  • 傷寒先厥,后發(fā)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331)
  •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336)
  •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342)
  • 傷寒,先厥后發(fā)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fā)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334)
  • 傷寒發(fā)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341)
  • 傷寒始發(fā)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fā)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直醽沓龆鴱腿ヒ病:笕彰}之,其熱續(xù)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fā)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fā)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脈之而脈數(shù),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余,必發(fā)膿。 (332)
  •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333)

辨厥

  •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7)
  •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fā)熱,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fā)汗者,必口傷爛赤。 (335) 
  • 傷寒,熱少微厥,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燥。數(shù)日,國家醫(yī)學考試網(wǎng)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后必便血 。 (339)
  •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350)
  •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兒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 (353)
  •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 (354)
  •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351)
  •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352)
  • 病者手足厥寒,言我不結胸,小腹?jié)M,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340)
  •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349)
  •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355)
  • 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356)
  •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330)
  •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347)

辨下利

  •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358)
  •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371)
  •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373)
  •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374)
  • 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375)
  •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366)
  •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370)
  •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372)
  •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364)

辨嘔噦

  •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378)
  •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377)
  • 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379)
  • 嘔家而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376)
  •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郁,復與之水,以發(fā)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380)
  • 傷寒,噦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381)

預后

  •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329)
  •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360)
  • 下利脈數(shù),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361)
  •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343)
  • 傷寒發(fā)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344)
  • 傷寒發(fā)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345)
  •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fā)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346)
  •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跗陽者,為順也。 (362)
  • 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睟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368)
  • 傷寒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 (369)
  • 下利,寸勱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363)
  • 下利,脈數(shù)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367)
  •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自立,雖發(fā)熱,不死。 (365)

備考條文

  • 厥陰之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327)
  • 發(fā)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348)

點擊查看:<<傷寒論>>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