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內(nèi)經(jīng)博議 @ 脹卒痛腸如瘧積消癉病第七 上課筆記
    

內(nèi)經(jīng)博議教程:@ 脹卒痛腸如瘧積消癉病第七

卷之三 述病部下脹卒痛腸如瘧積消癉病第七脹 鼓脹之因經(jīng)以病。厥氣在下。營衛(wèi)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又曰:五臟陽已竭。又曰合之于真。三合乃得。夫厥氣在下者。此病根也。人身上下。陽布陰生則肺行而腎納。何有厥。厥氣在下。此肺不行而腎失納…

卷之三 述病部下

脹卒痛腸如瘧積消癉病第七

脹 鼓脹之因經(jīng)以病。厥氣在下。營衛(wèi)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又曰:五臟陽已竭。又曰合之于真。三合乃得。夫厥氣在下者。此病根也。人身上下。陽布陰生則肺行而腎納。何有厥。厥氣在下。此肺不行而腎失納也。大氣既厥。則營衛(wèi)之流行經(jīng)絡者留止。而無根之陰氣于是逆上。與真氣相搏。寒氣留而不行。乃合為脹也。又藏陽即光氣運之氣。今藏陽已竭。則諸停而不行可知也。又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經(jīng)既以脹為衛(wèi)逆于營。而曰三合而得。則雖在血脈而合經(jīng)絡合臟合腑。固陰陽俱有矣。然而要言之。則厥氣在下。此脹之本也。故診之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大者。邪氣之盛。堅者。邪氣之實。兩氣相攻。脹而已成。故其脈大堅。此gydjdsj.org.cn/zhicheng/厥于陽而實也。澀者氣血之虛不能流利。此陰氣之衰。陰氣。真氣也。此厥于陰而虛也。陰虛陽堅。中氣已損。其脹必矣。是以澀而堅者。知其為陰在臟。大而堅者。知其為陽在腑。皆以三合而得。于是有脈脹。膚脹。五臟脹。六腑脹。而又有水脹。鼓脹。腸覃。石瘢。石水之別。要在明知逆順。補虛瀉實。所謂其道在一也。

五臟六腑。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色循脈衛(wèi)氣之逆為脈脹。衛(wèi)氣并脈循分為膚脹。夫營行脈中。其精專。未必即脹。衛(wèi)則悚疾滑利而行分肉。故必由衛(wèi)氣之逆而后病及于營。則為脈脹。是以凡脹皆發(fā)于衛(wèi)。若衛(wèi)氣逆而并于脈。復循分肉之間。則為膚脹。然脹無常所。既脹于皮膚。則排臟腑而廓胸脅。凡膻中心主之宮城。胃之太倉。咽喉小腸之傳逆。胃之閭里門戶。及五竅廉泉玉英之津道無不受脹也。故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嗽。肝脹者。

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 體重。不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jié)M引腎。央央然腰髀痛。胃脹者。腹?jié)M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則飧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 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jié)M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于皮膚中。輕輕而不堅。膽脹者。脅肋下痛?谥锌。善太息。

水脹之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腫脹。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水與膚脹。下六事病異而形相似。宜有以別之。目之下為目窠。頸脈之陽明人迎也。水邪乘胃。故頸脈動。水之標在肺。故時咳。劂陰邪結(jié)于陰分。故陰股間寒。按水囊必隨手而起。故病水者亦若是。

膚脹者。寒氣客于皮膚之間。 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濃。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寒氣客于皮膚。則陽氣不行。氣在氣分。故有聲若鼓。氣本無形。故不堅。氣無所不至。故腹大身盡腫。若因于水。則有水處腫。無水處不腫。然有水則皮澤而薄。無水則皮濃。氣在膚腠。按而散之。不能猝聚。故 而不起。腹色不變者。皮濃故也。

鼓脹者。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色蒼黃者。赤皮濃腹也。即不變之義。但腹有筋起為稍異耳。此病亦在氣分。故名鼓脹也。

腸覃者。寒氣客于腸外。與衛(wèi)氣相搏。因有所系。著惡氣乃起。 肉乃生。大如雞卵。及其成也。如懷子之狀。大者離臟。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覃延布而深也。寒氣與衛(wèi)氣蓄積不行。汁沫所聚。留于腸外。致癖積 肉生。離臟者越臟也。然邪客于腸外。不在胞中。故無妨于月事。

石瘕者。生于胞中寒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 血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行。皆生于女子?蓪б韵隆0醋訉m也。男女皆有。男謂精室。女謂血海。寒既相搏。則子門閉塞。 血留止。其堅如石。故曰石瘕。此妨月事。唯女子有之。

石水一癥。岐伯本章無答。必闕文也。陰陽別論曰。陰陽結(jié)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其義即此。述見陰陽中。

按內(nèi)經(jīng)治腫脹。首義以去菀陳 。開鬼門。潔凈府。去菀陳 者。開其郁積也。開鬼門。發(fā)汗也。潔凈府。利水也。其治以表里上下分消為主。而至真大要論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水熱穴論曰。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又曰。腎者。胃之關也。關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內(nèi)經(jīng)之言鼓脹。不惟五臟六腑。凡五運六氣。司天在泉。勝復yin郁。無不皆有。然無有不干于脾肺腎三臟者。蓋脾主運化精微。肺主氣而行治節(jié)。腎主五液而行水。故五氣所化之液。悉屬于腎。五液所行之氣。悉屬于肺。轉(zhuǎn)輸二臟。利水生金。悉屬于脾。所以腫脹之生。無不由三者之失職。然又必先由腎氣不足。下氣厥上。三合而成。故其癥虛實不倫。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行其實當顧其虛。補其虛毋忘其實。而卒歸于大補脾腎以培根本。則得之矣。張介賓脹論?梢允焱。姑舉其要附此。

卒痛 卒痛諸癥。種種不同。皆本寒邪之入經(jīng)脈。環(huán)周不休。變而積留凝泣。或在脈外;蛟诿}中。或在腸胃膜原。或在沖脈。或在厥陰;蛟谛∧c。膜原絡血之中。或五臟陰氣厥逆;驈哪c胃厥逆而上;蛄魹楸詿釄愿捎谛∧c。是以其證多端。在脈外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惟重中于寒則痛久不散。在脈中者。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故痛不按。甚則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在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而痛止。在沖脈者。隨腹直上。寒逆而不通。故喘動應手。其在夾脊者。其氣深。按亦不及。按無益也。其客背俞者。脈泣血虛。血虛則痛。而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若按之則熱氣至而痛亦止?陀谪赎幹}者。厥陰部脅肋小腹。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小腹相引而痛也?陀陉幑缮霞吧俑股舷孪嘁。故腹痛引陰股。若寒氣客于五臟。其陰氣厥逆上泄。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也。至氣復反則乃生矣?陀谀c胃。則厥逆上出。故痛而嘔?陀谛∧c。不能成聚。故腹痛后泄。又稽留其熱于小腸。則痹熱焦渴。腸中痛而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然此皆寒氣也。寒不入則脈不澀。脈不澀而氣乃流通矣。其征于色部者。白為寒。青黑為痛。亦視而可知也。其痛處脈堅而泣。及陷下亦捫而可得也。治此者。溫之而已。其熱而閉者。斟酌下之而已。然有里虛而痛者。陰不足也。非養(yǎng)陰不可。上虛而痛。心脾傷也。非補中不可。下虛而痛。脫泄亡陽也。非速救溫補命門不可。此又以溫而兼補之治也。孰云痛無補法哉。

腸 腸 之成。以陰不勝陽。陽入陰而乘之。使熱郁下焦。傳道之官失職。久而乃成。成則數(shù)欲大便而不得快;蚬畏e而痛;蛳 聲。聚如●。其病如今之痢。實痢之別種也。痢以暑邪及夏月飲食滯膩停積而成。及秋而發(fā)。亦有非時而發(fā)者。此非腸 之厲也。腸 。起足三陰厥熱。留滯與手少陰手厥陰熱邪移下而大腸受之。故其癥雖與痢同。而實為諸陰根柢之邪所致。何則。陰者地氣也。其氣主內(nèi)。若起居不時。飲食不節(jié)。積慮房勞。皆足傷陰。陰傷則一身之陽襲而下陷。因入五臟而乘陰位。陽陷于陰而不得舒升。則 滿閉塞。久為腸 。夫下氣厥而上。陽不勝陰則為 脹。陰自乘陰。寒氣聚沫留著則為 積。唯五臟陰傷。陰不勝陽。遂致陽陷下焦而阻其傳道。是以為腸 也。經(jīng)曰: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 為。此癥以熱郁食塞。陽氣不能流散而下乘尻陰。故為痔。痔亦腸 之類也。推此可以知矣。然其癥傷陰特甚。故多下血。而唯腎傳脾者為最甚。以酒色兩傷之故也。顧心肝 亦下血。而以酒傷脾者為酒積。所謂下白沫者。如酒積之類。下純血者。如手少陰足厥陰則乘之類。下膿血者。如腎移脾之類也。大約治法。腸胃自傷者。調(diào)節(jié)飲食。升其陽氣以和其陰。自肝來者。于土中瀉水。自腎來者。溫養(yǎng)命門。以升中土。此其法矣。

如瘧 如瘧者。內(nèi)因正氣不足。肝脾相乘。傷于營衛(wèi)。而厥陰少陽心主寒熱。又以司天六氣勝復會遇之時因而感發(fā)。如有瘧狀;蛞蝗瞻l(fā)。或間日發(fā)。大約陰氣多而陽氣少。其發(fā)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其發(fā)日近。此勝復相搏。盛衰之節(jié)。應亦同法。蓋寒熱者陰陽之氣也。遲速者。陰陽之性也。人之陰陽。則水火也。營衛(wèi)也。內(nèi)而心腎不交。木土相克。則水火營衛(wèi)。偏勝不和。陰陽和則血氣勻。表里治。陰陽不和。則勝復之氣。會遇之時刻制見矣。陽入之陰。則陰不勝陽而為熱。陰出之陽。則陽不勝陰而為寒。以陰陽之多少。為發(fā)作之遲速。然所謂正瘧亦同者。陰陽出入之理也。其不同者。有邪無邪之辨也。有邪則但由營衛(wèi)之相會以為止作。無邪則直由水火之爭勝以為盛衰。一在治邪。一在持正。癥同而治各不同矣。

積 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又曰:卒然多飲食則腸滿。起居不節(jié)。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nèi)溢。為役血。故腸胃之絡傷則血溢于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又曰。內(nèi)傷于憂恐。則氣上逆。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且外中下寒。與此偕厥。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著而不去。則積皆成矣。夫經(jīng)絡之氣。得寒則厥。內(nèi)傷肝腎脾。外厥寒氣。兩厥別先逆于下。而為足 。肢節(jié)痛而不執(zhí)業(yè)護士網(wǎng)便利也。于是足脛寒血氣凝澀。漸入腸胃。陽不化氣。而腸外汁沫迫聚不散。兼卒暴多食。使腸胃運化不及。汁溢膜外。與血相搏。

又或起居用力過度。絡傷血動。瘀血得寒。則食積血積所不免矣。

消癉 消癉之名。消則消鑠肌肉。癉為內(nèi)有郁熱。五臟之脈皆以微小者為消癉。是五臟之精氣不能充滿于營。而內(nèi)有郁熱以鑠之也。故診以脈實大者為順。雖病久可治。若脈虛小堅則精枯血竭。不能耐久矣。蓋消癉之疾。皆起于不足。是以靈樞言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夫皆柔弱者。云是天元形體不充也。大氣不足。五臟氣餒。則陰虛生內(nèi)熱。內(nèi)熱不解。則外消肌肉。若肥貴人則膏粱甘脆發(fā)熱以致之。亦謂之消癉。此病與三消異。蓋此以心腎肝三經(jīng)之陰虛生熱所致。故所謂熱中消中者。其不可服芳草石藥也。若服之則攖其發(fā)癲發(fā)狂。使急疾堅勁之氣。激之為剽悍。不重使木克土盡乎。故經(jīng)以為服此者。甲乙日更論也。內(nèi)經(jīng)消自為一種。即后世所謂三消也。如氣厥論之肺消鬲消。奇病論之消渴。此上消也。多飲而渴不止者也。脈要精微論。痹成為消中。師傳篇胃中熱則消谷。令人善饑。此中消也。溲便頻而膏濁不禁。肝腎主之。此下消也。夫三消之成。皆以水火不交。偏勝用事。燥熱傷陰之所致。而要之五行之氣相乘。陽勝固能消陰。陰勝亦能消陽。如風木乘二陽胃為肌肉風消。心移寒于肺飲一溲二為肺消。則亢陽之衰而金寒水冷之為也。故由其燥熱傷陰而氣不化水為消。亦由陰邪偏盛。陽不帥陰而水不化氣為消。其謂一也。

癉又為一癥。有脾癉。有膽癉。脾癉者?诟史拭乐l(fā)也。肥令人內(nèi)熱。甘令人中滿。中滿郁熱。其氣上溢。轉(zhuǎn)為消渴。內(nèi)經(jīng)治之以蘭。除陳氣也。蘭草性味甘寒。能利水道。其清氣能生津止渴?沙惙e蓄熱也。膽癉者?诳。 以肝取決于膽。而數(shù)謀慮不決則膽氣虛。虛則其氣上溢。而口為之苦。膽之脈會于咽也。
點擊查看:<<內(nèi)經(jīng)博議>>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