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房成舉
仲景之方,謂之經(jīng)方,是仲景總結前人和他自己久經(jīng)反復實踐檢驗的效方。經(jīng)方配伍嚴謹,用藥精當,雖寥寥數(shù)味卻力專效宏,不僅體現(xiàn)了“方以法立、法以方傳”的特點,還被后人稱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筆者曾求學于貴州名老中醫(yī)王希仲(1883~1981年)先生門下,蒙師教誨,盡得其傳,F(xiàn)將先生運用經(jīng)方治療疑難重癥的病案,收錄3例介紹如下,以供同道參考。
1
甘草瀉心湯治久瀉
汪某某,女,53歲,醫(yī)生。
腹瀉13年余,大便溏泄,欲解不暢,日七八行,腹中隱痛,便后緩解,心下痞滿但不痛,干嘔心煩,脈濡苔薄。曾服用
附子理中湯、四神丸及
真人養(yǎng)臟湯等方,并經(jīng)多方治療鮮效。經(jīng)省人民醫(yī)院纖維結腸鏡檢查,診斷為慢性結腸炎。先生謂曰:“此乃脾
胃氣虛,升降失職,氣機痞塞,寒熱錯雜的痞證是也。蓋水寒注于下,故腹瀉;炎熱擾于上,故干嘔心煩,用辛開苦降法,方用
甘草瀉心湯治之”。藥用
炙甘草12g,
人參10g,
黃連10g,
黃芩10g,
姜半夏10g,
干姜6g,
大棗10枚。服6劑后,諸癥盡除。
久病必虛,虛則宜補,故上方用炙甘草、人參、大棗甘溫以補益中氣;客者宜除,方中取黃連、黃芩之苦寒瀉降以清熱,治火熱之燥邪耗傷胃陰而
胃熱上逆之干嘔心煩;取干姜、半夏之辛溫開結以散寒,治陰凝之濕邪損傷脾陽而脾濕下注之腹瀉。與葉天士謂:“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之旨吻合。故脾升胃降,氣機調(diào)暢、清陽得升、濁陰得降、脾胃樞機轉(zhuǎn)運如常而諸恙自除。
2
澤瀉湯治
眩暈 張某某,男,72歲,干部。有眩暈史10年之久,曾服用
天麻鉤藤飲、半夏
白術天麻湯方,罔效。西醫(yī)診為“美尼爾氏綜合癥”。近1周來,眩暈反復發(fā)作并逐漸加重而求治于先生。患者年邁花甲,體胖豐碩。自述眩暈發(fā)作時,自覺天旋地轉(zhuǎn),頭昏
耳鳴,惡心
嘔吐,伴倦怠乏力,食少便溏,水滑苔,胖大舌,脈沉滑。先生謂曰:“此乃《金匱要略》水停心下,上乘清陽之位,使清陽不升,濁陰上冒的支飲證,故‘其人苦眩冒’。法當健脾利水除飲,方用
澤瀉湯治之”。澤瀉60g,炒白術12g。方中重用澤瀉降濁陰以瀉水氣,瀉心下停留之水飲,使之從小便去之。少佐白術升清陽補土健脾以利水,使脾健水去而痰飲不復生。清升濁降,眩暈自平,連服26劑,諸癥自愈。
3 半夏
麻黃丸治
心悸 曾某某,女,58歲,教師;颊呓辶陙恚(jīng)常心慌心悸,乏力氣短。近一星期來,心慌心悸加重,伴形寒肢冷、輕度
咳嗽并有少許清稀痰,舌淡苔滑,脈沉緊。西醫(yī)檢查:心率105次/分,律齊,雙下肺可聞及濕性羅音,各瓣膜區(qū)未聞及病理性雜音。曾服用
小青龍湯和苓甘五味姜辛湯等方藥,病情無緩解而轉(zhuǎn)請王老診治。先生謂曰:“此乃《金匱要略》水飲內(nèi)停,上凌于心,心陽不振的半夏麻黃丸證”。半夏30g,麻黃30g,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黃豆大,每服3丸,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方中半夏降逆和胃以蠲痰飲,麻黃通陽宣肺以泄水氣,以小量丸劑緩緩圖之,使飲水去而心悸止。服一劑后,病愈大半,續(xù)進一劑,諸恙悉除。
4 結語
王希仲先生用經(jīng)方治療臨床疑難重癥,從以上3個病例中就能管中窺
豹,可見一斑。王希仲先生平時由于對《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條文記憶猶新,對仲景諸經(jīng)方的大徹大悟,辨證化裁,故臨證時能運用嫻熟,屢獲奇效。先生日:“臨證之際,辨證要準確,用藥要精當,就能達到用藥以精、少、便、廉、效的目的。正如明代著名醫(yī)家
張介賓所說:“‘醫(yī)家臨證亦如兵家臨陣,而用兵之道在于精,用藥之道在于純’。”先生還經(jīng)常告誡曰:“處方遣藥,貴在專與精。若藥味繁雜,譬之于獵,未知
兔所,多發(fā)人馬,空地遮圍,廣羅原野,四面圍攻,八方出擊,若欲中病,難矣!吾愿醫(yī)者,精思審之,析理不差于毫厘,用藥悉歸于中正”。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8/4/21 13:41 編輯 gydjdsj.org.cn/rencai/]
-----------基本上不出傷寒論本身的范圍,可以作為教學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