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 | 一名蔥苒,一名蔥菼(音毯),一名山蔥。吳氏云:藜蘆,一名蔥葵,一名豐蘆,一名蕙葵。 |
釋名 | |
產(chǎn)地 | 生泰山山谷。陶隱居云:近道處處有。今所在山谷皆有。 |
生境 | |
性味 | 味辛、苦,寒、微寒,有毒。神農(nóng)、雷公;辛,有毒。歧伯:咸,有毒。季氏:大毒,大寒。扁鵲:苦,有毒。 |
歸經(jīng) | |
藥物形態(tài) | 根下極似蔥而多毛。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jīng)云:葉似郁金、秦艽、蘘荷等,根若龍膽,莖下多毛。夏生冬凋枯。大葉,根小相連。 |
品種考證 | |
養(yǎng)殖栽培 | |
采收 | 八月采根,陰干。三月采根,陰干。 |
加工 | |
鑒別 | |
貯藏 | |
炮制 | 雷公云:凡采得去頭,用糯米泔汁煮,從巳至未,出,曬干用之。 |
質(zhì)量鑒定 | |
主治 | 主蠱毒,咳逆,泄痢腸澼,頭瘍疥瘙惡瘡,療噦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馬刀爛瘡。 |
功用 | 殺諸蟲毒,去死肌,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臨證應用 | |
配伍應用 | 黃連為之使, |
配伍禁忌 | 反細辛、芍藥、五參,惡大黃。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不入湯。 |
附方 | |
醫(yī)案 | |
藥用機理 | |
全文 | 藜蘆 味辛、苦,寒、微寒,有毒。主蠱毒,咳逆,泄痢腸澼,頭瘍疥瘙惡瘡,殺諸蟲毒,去死肌,療噦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馬刀爛瘡。不入湯。一名蔥苒,一名蔥菼(音毯),一名山蔥。生泰山山谷。三月采根,陰干。(黃連為之使,反細辛、芍藥、五參,惡大黃。) 陶隱居云:近道處處有。根下極似蔥而多毛。用之只剔取根,微炙之。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jīng)云:葉似郁金、秦艽、蘘荷等,根若龍膽,莖下多毛。夏生冬凋枯。今所在山谷皆有。八月采根,陰干。吳氏云:藜蘆,一名蔥葵,一名豐蘆,一名蕙葵。神農(nóng)、雷公;辛,有毒。歧伯:咸,有毒。季氏:大毒,大寒。扁鵲:苦,有毒。大葉,根小相連。范子曰:藜蘆出河東,黃白者善。藥性論云:藜蘆,使,有大毒。能主上氣,去積年膿血,泄痢,治惡風瘡疥癬頭禿,殺蟲。 圖經(jīng)曰:藜蘆,生泰山山谷,今陜西、山南東西州郡皆有之。三月生苗。葉青,似初出棕心,又似車前。莖似蔥白,青紫色,高五、六寸,上有黑皮裹莖,似棕皮。其花肉紅色。根似馬腸根,長四、五寸許,黃白色。二月、三月采根,陰干。此有二種:一種水藜蘆,莖葉大同,只是生在近水溪澗石上,根須百余莖,不中入藥用。今用者名蔥白藜蘆,根須甚少,只是三、二十莖,生高山者為佳。均州土俗亦呼為鹿蔥。此藥大吐上膈風涎,暗風癇病,小兒齁,用錢匕一字,則惡吐人。又用通頂令人嚏,而古經(jīng)本草云:療嘔逆,其效未詳。今萱草亦謂之鹿蔥,其類全別。主療亦不同耳。 雷公云:凡采得去頭,用糯米泔汁煮,從巳至未,出,曬干用之。圣惠方:治黑痣生于身面上。用藜蘆灰五兩,水一大碗,淋灰汁于銅器中盛,以重湯煮令如黑膏,以針微撥破痣處點之,良。不過三遍,神驗。千金翼治牙疼。納藜蘆末于牙孔中,勿咽汁,神效。經(jīng)驗后方:治中風不語,喉中如拽鋸聲,口中涎沫。取藜蘆一分,天南星一個,去浮皮,于臍子上陷一個坑子,納入陳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黃色,同一處搗,再研極細,用生面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三丸,溫酒下。百一方:治黃疸。取藜蘆著灰中炮之,小變色搗為末。水服半錢匕,小吐,不過數(shù)服。斗門方治疥癬。用藜蘆細搗為末,以生油涂敷之。簡要濟眾:治中風不省人事,牙關緊急者。藜蘆一兩去蘆頭,濃煎防風湯浴過,焙干碎切,炒微褐色,搗為末。每服半錢,溫水調(diào)下,以吐出風涎為效。如人行三里未吐,再服。 衍義曰:藜蘆,為末,細調(diào),治馬疥癢。 |
語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