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天荷、羞天草、隔河仙、觀音蓮、尖尾野芋頭、狼毒頭、獨(dú)腳蓮、野芋、木芋頭、廣東萬(wàn)年青、老虎芋、大蟲(chóng)芋、毒芋頭、天蒙、老虎蒙、痕芋頭、大葉野芋頭、野芋頭、奚芋頭、土塘、天河芋、廣東狼毒、樸薯頭、大狼毒、樸薯頭、大狼毒、本狼毒、姑婆芋、大麻芋、大附子、豬不拱、豬管豆、化骨丹、蛇芋、狗神芋 |
漢語(yǔ)拼音 | hai yu |
英文名 | Alocasia Rhizome |
藥材基原 | 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的根莖或莖。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海芋,多年生草本,高可達(dá)5m。莖粗壯,粗達(dá)30cm。葉互生;葉柄粗壯,長(zhǎng)60-90cm,下部粗大,抱莖;葉片闊卵形,長(zhǎng)30-90cm,寬20-60cm,先端短尖,基部廣心狀箭頭形,側(cè)脈9-12對(duì),粗而明顯,綠色。花雌雄同株;花序柄粗狀,長(zhǎng)15-20cm;佛焰苞的管長(zhǎng)3-4cm,粉綠色,苞片舟狀,長(zhǎng)10-14cm,寬4-5cm,綠黃色,先端銳尖;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雌花序長(zhǎng)2-2.5cm,位于下部;中性花序長(zhǎng)2.5-3.5cm,位于雌花序之早;雄花序長(zhǎng)3cm,位于中性花序之上;附屬器長(zhǎng)約3cm,有網(wǎng)狀槽紋;子房3-4室。漿果紅色。種子1-2顆;ㄆ诖杭局燎锛。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南、西南及福建、臺(tái)灣、湖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山野間。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全年均可采收,用刀削去外皮,切片,清水浸漂5-7天,并多次換水,取出鮮用或曬干。加工時(shí)以布或紙墊手,以免中毒。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商品多橫切成片,類圓形或長(zhǎng)橢圓形,常卷成各種形態(tài),直徑6-10cm,厚2-3cm;表面棕色或棕褐色。質(zhì)輕,易折斷,斷面白色或黃白色,顯顆粒性。氣微,味淡,嚼之麻舌而刺喉。 顯微鑒別,粉末特征:①草酸鈣簇晶眾多,直徑28-51μm,棱角較平截或稍尖。②草酸鈣針晶成束存在于粘液細(xì)胞中或散在,針晶長(zhǎng)28-97μm。③環(huán)紋導(dǎo)管直徑23-72μm。④淀粉粒單粒長(zhǎng)卵形、腎形或類圓形,直徑4-17μm,臍點(diǎn)、層紋均不明顯。另可見(jiàn)木栓細(xì)胞、棕色塊。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本品含維生素B1(thiamin),維生素B2(riboflavin),煙酸(nicotinic acid),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去氫抗壞血酸(dehydroascorbic acid),膽甾醇(chole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巖藻甾醇(fucosterol),胡蘿卜素(carotene),草酸鈣(calcium oxalate),三半乳糖基二甘油酯(trigalactosyl diglycerides),四半乳糖基二甘油酯(tetragalactosyl diglycerides),中性酯類(neutral lipids),糖脂(glycolipids),磷脂(phospholipids),亞油酸(linole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油酸(oleic acid)。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性寒;有毒 |
歸經(jīng) | 心;肝;膽;大腸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行氣止痛;散結(jié)消腫 |
功效分類 | 解毒藥;驅(qū)蟲(chóng)藥 |
主治 | 流感;感冒;腹痛;肺結(jié)核;風(fēng)濕骨痛;疔瘡;癰疽腫毒;瘰疬;附骨癰;班禿;疥癬;蟲(chóng)蛇咬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鮮品15-30g(需節(jié)片大米同炒至米焦后加水煮至米爛,去渣用;蚓眉2h后用)。外用:適量,搗敷(不可敷健康皮膚);或焙貼;或煨熱擦。 |
用藥禁忌 | 本品有毒,不宜生食。體虛者孕婦慎服。,其中毒癥表面為:皮膚接觸汁液發(fā)生瘙癢;眼與汗液觸引致失明;誤食莖、葉引起舌、喉發(fā)癢、腫脹,流涎,腸胃灼痛;惡心,嘔吐,腹瀉屈汗驚厥,嚴(yán)重者窒息,心臟麻痹而死。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感冒暑氣,頭痛身倦:野芋根用濕紙封,煨熱之,擦頭額及腰脊、前后心、手彎腳彎,可令人遍身順適。(《嶺南采藥錄》)②治風(fēng)熱頭痛:野芋頭苗(切片), 貼患部。 (《廣西中草藥》)③治絞腸痧腹痛:野芋頭四兩(炒黃),掃管葉(崗松)二兩(炒黃)。先將野芋煎好,再將掃管葉趁沸放下煎片刻,去渣溫服。忌欽米湯。 (《嶺南草藥志》)④治腸傷寒:野芋頭(切片)四兩,加米一兩及生繡鐵釘二枚炒黃,加水適量煎服!稄V西中草藥》)⑤治婦人赤自帶下:野芋切細(xì)和米炒,加糖煮食。 (《嶺南采藥錄》)⑥治風(fēng)濕骨痛:野芋頭一厚片。先將樟腦少許置于芋片中央,用火烤樟腦,趁火未熄,速敷患處。(《廣西中草藥》)⑦治痔瘡便血:痕芋頭二斤煮雞,煮十二小時(shí),取湯飲之,亦可將雞共服下。(《嶺南草藥志》)⑧治癰疽腫毒大瘡:尖尾野芋頭切片,火焰熱貼,冷又換熱者。(《生草藥性備要》)⑨治背癰:痕中頭和酒糟搗爛敷患處(已潰者勿用)。(《嶺南草藥志》)⑩治慢性萎縮性鼻炎:獨(dú)角蓮100公分;蟾酥1.5公分,扇香 l公分,冰片2公分,香油適量。先將蟾酥用黃酒化開(kāi),后將獨(dú)角蓮根搗碎,同香油熬枯去渣,冷涼后,再加上麝香、蟾酥、冰片和原有的香油混合,便成油劑。用時(shí)裝入滴管滴鼻。另外,膏劑配法:依上述處方中的藥用量,蟾酥酒化,獨(dú)角蓮搗碎,擠出汁,去渣,再加上蟾酥、麝香、冰片和適量的甘油,混合成泥膏狀,便成!病吨腥A耳鼻咽喉科雜志》(2):116,1957〕11.治坐板瘡:痕芋頭、豬油,搗爛敷患處。12.治毒蛇蜈蚣咬傷:痕芋頭二兩,生油柑木皮一兩。用鹽水和藥搗爛,以濕紙或樹(shù)葉包裹煨熱敷患處。13.治狂犬病:痕芋頭四兩,煎水餃。亦有加入豬肉同煮,連服半個(gè)月。亦有兼用痕芋頭捶爛敷傷處。(⑩方以下出《嶺南草藥志》)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綱目》:治瘧瘴,毒腫,風(fēng)癩。 2.《分類草藥性》:治一切惡瘡腫毒,末,酒涂。 3.《天寶本草》:敷疔瘡、疥癬。 4.《廣西中藥志》:治肺結(jié)核,痧癥,熱病等。 5.《四川中藥志》:治內(nèi)外痔瘡。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 1.《本草拾遺》:天荷與野芋相似而大也。 2.《綱目》:海芋生蜀中,今亦處處有之。春生苗,高四、五尺,有葉如芋葉而有干。夏秋間抽莖開(kāi)花,如一瓣蓮花,碧色,花中有蕊,長(zhǎng)作穗。其根似芋魁,大者如升碗,長(zhǎng)六、七寸,蓋野芋之類也!陡劣駜(cè)》云,羞天草,陰草也。生江、廣深谷澗邊,其葉極大,可以御雨,葉背紫色,花如蓮花,根葉皆有大毒,可煅粉霜、朱砂,小者名野芋。 3.《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海芋全株有毒,以莖干最毒。中毒癥狀:皮膚接觸汁液發(fā)生瘙癢;眼與汁液接觸引致失明;誤食莖或葉引起舌、喉發(fā)癢,腫脹,流涎;腸胃燒痛,惡心,嘔吐,腹瀉,出汗,驚厥,嚴(yán)重者窒息,心臟麻痹而死。解救方法:皮膚中毒可用醋酸或醋洗滌。誤食中毒服蛋清、面糊,大量欽糖水或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腹痛可注射嗎啡。驚厥注射鎮(zhèn)靜劑,繼服溴化鉀或吸入乙醚。 民間用醋加生姜汁少許共煮,內(nèi)服或含漱。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hizoma Alcasiae Macrorrhizae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Alocasia macrorrhiza(L.)Schott[Arummacrorrhizum L.;Alocasia odor(Roxb.)Koch] |
科屬分類 | 天南星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