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Lao hu yu
|
傣藥名 | 汪別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為天南星科植物尖尾芋的根莖。
|
動(dòng)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尖尾芋 A locasia cucullata(Lour.)Schott.
多年生常綠草本,高可達(dá)1m。根莖粗壯,直立或橫臥,具須根及有明顯的葉痕和膜質(zhì)的葉鞘殘留物。老株常在莖干上部有分枝。葉寬卵狀心形,稍盾狀,長(zhǎng)15~30cm,寬10~18cm或長(zhǎng)寬更大,先端長(zhǎng)尖,基部心形,邊緣波狀,側(cè)脈5~7對(duì),最下部為扇狀放射;葉柄綠色,長(zhǎng)30~90cm,下部擴(kuò)大成鞘狀。肉穗花序單生,從葉腋內(nèi)長(zhǎng)出,外被舟狀苞片所包圍,其長(zhǎng)大于肉穗花序;雄花在上部,雄蕊連合成六角形的單體;中性花在中部;雌花在下部,子房1室。果肉質(zhì),淡紅色至紫紅色;ㄆ5~6月,果期7~8月。
生于山澗陰濕處或村勞、溝河邊。分布于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和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挖取根莖,洗凈切片,曬干備用;鮮品隨用隨采。
|
藥材鑒別 | |
化學(xué)成分 | 尖尾芋全株含總氨基酸0.99%,內(nèi)有賴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蘇氨酸(theronine),絲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亮氨酸(leuc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脯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纈氨酸(valine)。還含延胡索酸(fumaric acid),蘋果酸(malic acid),焦黏酸(pyro-muc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1]。又含皂毒苷(sapotoxin)及草酸鈣(calcium oxalate)[2]。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麻,性溫。入風(fēng)、火塔。
|
功效 | 補(bǔ)火通氣,止咳化痰,消腫止痛。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去皮開水煎煮6h,湯色變紅方可服用),10~15g。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
|
注意事項(xiàng) | 本品有大毒,它慎用。
|
附方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xiàn) | 化學(xué)成分
[1]杭越群,等.中草藥.1981.12(1):9
[2]廣東省農(nóng)林水科學(xué)技術(shù)服務(wù)站經(jīng)濟(jì)作物隊(duì).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廣州:廣州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70.298
藥理
[1]王維平,等.中藥通報(bào).1986.11(2):53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