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椒葉。 |
漢語拼音 | hua jiao ye |
英文名 | Leaf of Bunge Pricklyash |
藥材基原 | 為蕓香科植物花椒1.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或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的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1.花椒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7m。具香氣。莖干通常有增大的皮剝,當(dāng)年生枝具短柔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葉軸腹面兩側(cè)有狹小的葉翼,背面散生向上彎的小皮刺;葉柄兩側(cè)常有一對扁平基部特寬的皮刺;小葉無柄;葉片5-11,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l.5-7cm,寬1-3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通常微凹,基部楔 尖,邊緣具鈍鋸齒或為波狀圓鋸齒,齒縫處有大而透明的腺點,上面無刺毛,下面中脈常有斜向上生的小皮刺,基部兩例被一簇銹褐色長柔毛,紙質(zhì)。聚傘圓錐花序頂生,長2-6cm,花軸密被短毛,花枝擴展;苞片細小,早落;花單性,花被片4-8,一輪,狹三角形或披針形,長1-2mm;雄花雄蕊4-8,通常5-7;雌花 心皮4-6,通常3-4,無子房柄,花柱外彎,柱頭頭狀。成熟心皮通常2-3,蓇葖果球形,紅色或紫紅色,密生粗大而凸出的腺點。種子卵圓形,直徑約3.5mm,有光澤;ㄆ4-6月,果期9-10月。 2.與前種的區(qū)別在于:小葉片15-21,對生或近對生,呈不對稱的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1-3.5cm,寬0.5-1cm;主脈下陷,例脈不明顯。傘房狀圓錐花序頂生;花被明顯分為花萼和花瓣,排成兩輪;無子房柄,蓇葖果表面草綠色、黃綠色至暗綠色,表面有細皺紋,腺點色深,呈點狀下陷,先端有極短的喙狀尖。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
資源分布 | 1.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遼寧、河北、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西藏等地。 2.分布于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喜生于陽光充足、溫暖肥沃處,也有栽培。 2.生于林緣、灌叢或坡地石旁。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1)花椒葉為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或散落的小葉。小葉片形或卵狀長圓形,較大,長1.5-6cm,寬0.6-3cm。表面暗綠色或棕綠色,先端急尖,基部鈍圓,邊緣具鈍齒,對光透視,齒縫間有大而透明的油點,主脈微凹,側(cè)脈斜向上展。具葉軸者,葉軸腹面具狹小翼,背面有小皮刺。氣香,味微苦。 (2)青椒葉復(fù)葉小葉較多,約15-21片,小葉片小,長1-3.5cm,寬0.5-1cm,基部多不對稱。葉軸具狹翼,中間下陷成小溝狀。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熱 |
歸經(jīng) | 心;脾;胃經(jīng) |
功效 | 溫中散寒;燥濕健脾;殺蟲解毒 |
功效分類 | 溫里藥;祛濕藥 |
主治 | 奔豚;寒積;霍亂轉(zhuǎn)筋;脫肛;腳氣;風(fēng)弦爛眼;漆瘡;疥瘡;毒蛇咬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煎湯洗浴,或鮮葉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日華子本草》:治奔豚、伏梁氣及內(nèi)外腎釣并霍亂轉(zhuǎn)筋,和艾及蔥研,以醋湯拌罯并得。 2.《本草綱目》:殺蟲,洗腳氣及漆瘡。 3.《本草求原》:敷寒濕腳腫,風(fēng)弦爛眼。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1.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 2.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 |
科屬分類 | 蕓香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