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雨傘草、散血草、擬千日菊、山天文草、紅銅水草、大黃花、黃花苦草、苦草、過海龍、山有皮、黑節(jié)關(guān) |
漢語拼音 | tian wen cao |
英文名 | Herb of Paniculate Spotflower |
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金鈕扣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金鈕扣,一年生草本,高30-90cm。莖紫紅色,斜生傾臥,著地生根,全株疏被柔毛。單葉對生;具葉柄;葉片廣卵形或橢圓形,長4-7cm,先端尖,基部寬楔形或平截,邊緣有淺粗齒,背面葉脈明顯。頭狀花序,頂生或腑生,花梗細(xì),長5-6cm;花小,深黃色,總苞片2層,長卵形綠色,花托有鱗片;舌狀雌性,1列,舌片黃色或白色;兩性花管狀,雄蕊著生于花冠管上,子房下位。瘦果,三棱形或背向壓扁,黑色,沿角上常有毛,頂冠有芒刺2-3條或無芒刺。花期夏季。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800-1900m的田野溝旁、路邊草叢濕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春、夏季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地上部分含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三十四烷酸(tetratriacontanoic acid),谷甾醇(sitosterol),豆甾醇 (stigmasterol),谷甾醇-O-β-D葡萄糖甙(sitosterol-O-β-D-glucoside)。另外還含蘇氨酸(threonine),丙氨酸(alanine),賴氨酸(lysine),蛋氨酸(methionine),亮氨酸(leucine),纈氨酸(valine),脯氨酸(proline),羥基脯氨酸(hydroxyproline),酪氨酸(tyrosine),組氨酸(histid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等。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苦;性微溫;小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止咳平喘;解毒利濕;消腫止痛 |
功效分類 | 止咳平喘藥;解毒藥;止痛藥 |
主治 | 感冒;咳嗽;哮喘;百日咳;肺結(jié)核;痢疾;腸炎;瘡癤腫毒;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牙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5g;或研末,0.5-1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止咳定喘,消腫止痛。治感冒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百日咳,肺結(jié)核,蛇咬傷,瘡瘍腫毒,牙痛。 2.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解毒散結(jié),消腫止痛。治瘧疾,腹瀉,齲齒痛,毒蛇咬傷,狗咬傷,癰癤腫毒,瘭疽。 3.《云南中草藥選》:治跌打損傷,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腹痛。 |
考證 | 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Spilanthis Acmell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pilanthes paniculata Wall.ex DC.[Spilanthes acmella auct.non L.] |
科屬分類 | 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