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古今醫(yī)方集成
|
劑型 |
散劑;丸劑
|
藥物組成 |
黨參90g(用附子45g煮汁收入,去附子),白術(shù)60g(用陳皮15g,煎汁收入,去陳皮),茯苓60g(用肉桂18g,酒煎汁收入,曬干,勿見火,去肉桂),甘草45g(用烏藥30g,煎汁收入,去烏藥),黃芪45g(用川芎30g,酒煎汁收入,去川ax5),淮山藥30g(用干姜9g,煎汁收入,去干姜)。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命門火衰,不能生上,吐利厥冷,時或陰火上沖,頭面赤熱,眩暈惡心,或濁氣逆滿,胸脅刺痛,臍腹脹急。
|
制備方法 |
以上六味,除茯苓文武火緩緩焙干,勿炒傷藥性,杵為散,每服10g;水1盞,姜3片,紅棗1枚,煎數(shù)沸,入鹽1捻,和渣調(diào)服。煉蜜為丸亦可。
|
用法用量 |
服后飲熱酒1杯以助藥力,不會喝酒者可不飲酒,不影響療效。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老年性慢性泄瀉,本組病例選擇均符合1988年10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醫(yī)政司頒布的診斷療效標準。60例中,男37例,女23例;60-70歲47例,70歲以上13例;病程最短9個月,最長23年;經(jīng)鋇灌腸和乙狀結(jié)腸鏡檢查,其中慢性腸炎33例,潰瘍性結(jié)腸炎9例,過敏性結(jié)腸炎9例,功能紊亂9例;中醫(yī)分型為脾陽虛17例,腎陽虛19例,脾腎陽虛24例。結(jié)果:腹痛,腹瀉等主癥消失,大便每日1次,正常便,持續(xù)6個月以上不發(fā)者為治愈,共36例,占60%;腹痛腹瀉明顯好轉(zhuǎn),大便每日1-2次為顯效,共19例,占31.7%;服藥3個月療效不明顯為無效,共5例,占8.3%;總有效率為91.7%。治愈時間最短30日,最長3個月。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