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8,8(11):653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地龍15g,穿山甲21g,刺猬皮18g,虻蟲15g,蜣螂蟲24g,九香蟲18g,僵蠶24g,炙蜂房12g,蟬蛻18g,郁金18g,當歸30g,雞血藤24g,木香18g,青皮15g,川芎18g。
|
加減 |
風寒型加用桂枝、細辛、附子等;風熱型加桑葉、黃芩;生地、梔子、黃連等;痰濕型加用半夏、竹茹、茯苓、蒼術等;肝旺型加用鉤藤、蜈蚣、天麻、膽草、杭菊花等;兼有氣血兩虛者加用人參養(yǎng)榮丸;兼有脾胃虛弱者加用健脾丸或保和丸;兼有肝腎兩虛者加用六味地黃丸。
|
功效 |
|
主治 |
血管性頭痛偏頭痛型。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分4次服,7日為1個療程,療程間歇3-5日。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治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240例中,男126例,女114例;年齡15-62歲。頭痛持續(xù)時間最短10分鐘,最長31日;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6年。全部病例均經(jīng)過西藥或中藥治療,療效不理想。典型癥狀為偏頭痛反復發(fā)作,呈周期性。每次持續(xù)數(shù)十分鐘、數(shù)小時或數(shù)天。頭痛部位限于一側(cè)顳部、額部、眼眶部、頂部,為較強烈的搏動性跳痛、脹痛、鉆錐樣痛?砂橛谐龊、嘔吐、惡心、顏面蒼白或顏面及眼結合膜充血等。結果:①近期療效:基本治愈218例,占90.8%(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停藥后3-6個月末再復發(fā));好轉(zhuǎn)12例,占5.0%(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停藥后3個月內(nèi)有復發(fā),但次數(shù)減少);無效10例,占4.2%。②遠期療效:對治愈的218例進行了1-3年的隨訪,其中194例情況良好,只有24例復發(fā)。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