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Dong chong xia cao
|
苗藥名 | |
苗藥拼音 | |
別名 | 葉日薩貢布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茵的子座及其寄主蝙蝠蛾科昆蟲蟲草蝙蝠蛾等幼蟲體的復合體。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冬蟲夏草菌 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
子座單個,罕2~3個從寄主前端發(fā)出,全長4~11cm,長棒形或圓柱形,基部粗1.5~4mm,向上漸細。頭部近圓柱形,褐色,初期內部充實,后變中空,長1~4.5cm,粗2.5~6mm,尖端有1.5~5.5mm的不孕頂部。子囊殼近表面生,基部稍陷于子座內,橢圓形至卵形。子囊多數,細,產生在子囊殼內。每個子囊內具有子囊孢子,通常1~3個,少數為4個或更多,長線形,有多數橫隔,不斷裂為小段。
生子蟲草蝙蝠蛾Hepialus armoricanus Oberthur等的幼蟲體上,常見于海拔4000m以上的高山上,尤多見于具有積雪、排水良好的高寒草甸。分布于甘肅、青海、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夏至前后,當積雪尚未溶化時采集,此時子座多露于雪面,過遲則積雪溶化,雜草生長,不易尋找,且土中的蟲體枯萎,不宜藥用。挖起后,在蟲體潮濕未干時,除去外層的泥土及膜皮,曬干。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本品由蟲體及從頭部長出的真菌子座組成。蟲體似蠶,長3~5cm,直徑3~8mm,表面深棕黃色至黃棕色,有環(huán)紋20~30個,近頭部的環(huán)紋較細;頭部紅棕色,足8對,中部4對較明顯;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黃白色。子座單生,細長圓柱形,長4~7cm,直徑約3mm;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細縱皺紋,上部稍膨大,頂端有一不育部分;質柔韌,斷面類白色。氣微腥,味淡。 (1)全形,上部為子座,下部為已死幼蟲 (2)子座橫切面,示子囊殼
(3)子囊殼放大,示子囊 (4)子囊放大,示子囊孢子
顯微鑒別 子座頭部橫切面:子囊殼大部陷入子座內,先端突出于子座之外,大小為(250~280)μm×(90~150)μm,每一個子囊殼內有多數線形的子囊,大小為(12~160)μm×(2.5~4)μm,子囊內有數個具有橫隔膜的子囊孢子。
|
化學成分 | |
藥理作用 | 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蟲草和蟲草菌使小鼠腹腔巨噬細胞所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明顯增加。并可明顯提高小鼠血中肢體炭粒廓清速度。蟲草多糖能對抗可的松引起的腹腔巨噬細胞功能的降低[1~3]。蟲草菌能提高小鼠血清中IgG、IgM水平,有促進體液免疫的作用[4];對二硝基氯苯引起的小鼠遲發(fā)型超敏反應和小鼠脾細胞對刀豆球蛋白誘發(fā)的淋巴細胞轉化有抑制作用,能抑制細胞免疫功能[5,6]。蟲草醇提取物能增強小鼠體內外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抑制肺瘤克隆形成[7]。 2.抗癌作用 蟲草醇提取物腹腔注射可延長艾氏腹水癌小鼠的生存期,有效成分可能是一種多糖[8]。蟲草醇或水提取物腹腔注射或準服對小鼠肉瘤(S180)、Lewis肺癌、小鼠乳腺癌(MA757)均有明顯抑制作用[9]。 3.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蟲草水浸劑對離體、在體蛙心及兔離體心臟均呈抑制作用,使心率減慢,但心輸出量卻顯著增加[10]。蟲草酸提取物可明顯對抗烏頭堿和氨化鋇誘發(fā)的大鼠心律失常,也能對抗毒毛花苷G所致豚鼠心律失常[11]。 4.對內分泌系統的作用 去勢雄性大鼠灌服蟲草或蟲草菌絲體煎劑,連續(xù)6d,可明顯增加其精囊腺重量,表明兩者均有雄性激素樣作用[12]。蟲草素有雄激素樣作用和抗雌激素樣作用,有調節(jié)性功能紊亂的作用[13]。 5.抗炎作用 蟲草和蟲草菌煎劑腹腔注射對大鼠甲醛性和蛋清性足跖腫脹有明顯抑制作用[14]。對二甲苯和巴豆油所致小鼠耳部炎癥有抑制作用[15]。 6.對腎功能的影響 蟲草煎劑灌服可減輕慶大霉素所致大鼠急性腎損傷,延遲實驗大鼠蛋白尿的出現,使血尿素氮上升幅度減慢[16]。 7.其他作用 蟲草具有抗菌、抗驚厥作用及鎮(zhèn)靜作用[17,18]。對60CO Y線照射所致小鼠血小板減少及脾臟萎縮有明顯的保護作用[19]。 8.毒性 蟲草毒性低,小鼠腹腔注射蟲草浸提液5g/kg,沒有死亡;10~20g/kg,則部分死亡。中毒癥狀是先抑制后興奮,隨即因痙攣和呼吸抑制而死亡[10]。 |
性味 | 味甘,性平。
|
功效 | 補腎,益精,添髓,益肺。
|
主治 | 主治遺精,腰膝疼痛,咯血,月經淋漓,月經不調。
1.《蒙藥學》:“治月經淋漓,益精,祛痰,益肺!
2.《觀者之喜》:“益精,止咳血,強身滋補!
|
用法用量 | 內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臨床研究 |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湯騰漢.中國藥學會志,1947,3(l):1
(2)郭錫勇,等.中草藥,199O,21(3):109
(3)劉壽山,等.中藥研究文獻摘要(182-1961)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188
(4)Chatterfoe R,et a1.J Am Pharm Assoc,1957,46:114
(5)孫志琳.四川醫(yī)學院學報,1959,(2)
(6)呂瑞錦.藥學通報,1981,16(9):567
(7)宮崎利夫,等.Chem Pharm Bul1,1977,25(12):3324
|
苗藥名出處 |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