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味以外,還有淡味、澀味,它們的意義和作用是這樣的:
(一)淡 就是淡而無味,有滲濕、利尿作用。一般能夠滲利水濕、通利小便的藥 物,大多數(shù)是淡味。
(二)澀 有收斂止汗、固精、止瀉及止血等作用。
由于淡味,沒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將它和甘味并列,稱“淡附于甘”;同時,澀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雖然有七種滋味,但習慣上仍稱“五味。
氣和味的關(guān)系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種藥物既具有一定的氣,又具有一定的味。由于氣有氣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必須將氣和味的作用綜合起來看待,例如,紫蘇性味辛溫,辛能發(fā)散,溫能散寒,所以可知紫蘇的主要作用是發(fā)散風寒;蘆根性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熱,所以可知蘆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熱生津……等。
一般說,性味相同的藥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藥物,功效也就有所區(qū)別;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藥物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處和不同之點。例如,同樣是寒性藥,若味不相同,或為苦寒,或為辛寒,其作用就有所差異,如黃連苦寒、可以清熱燥濕醫(yī).學(xué).全.在.線gydjdsj.org.cn,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風熱;同樣是甘味藥,但氣有所不同,或為甘溫,或為甘寒,其作用也不一樣,如黃耆甘溫、可以補氣,蘆根甘寒、能清熱生津。所以,在辨識藥性時,不能把藥物的氣與味孤立起來。
在臨床具體應(yīng)用時,一般都是既用其氣、又用其味的,而在特殊應(yīng)用的時候,配合其它藥物,則或用其氣,或用其味。
【文獻摘錄】
《珍珠囊》:「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緩,苦主堅、咸主軟;辛能散結(jié)潤燥、致津液、通氣,酸能收緩斂散,甘能緩急調(diào)中,苦能燥濕堅欽,咸能軟堅,淡能利竅。
《用藥法象》:「夫藥有溫涼寒熱之氣,辛甘淡酸苦咸之味也。...一物之內(nèi),氣味兼有;一藥之中,理性具焉。或氣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氣異。
《景岳全書》:「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藥,是以氣味之有偏也。蓋氣味之正者,谷食之屬是也,所以養(yǎng)人之正氣;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其為故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
《本草綱目》:「寇氏言寒熱溫涼是性,香臭腥躁是氣....但自素問以來,只以氣味言。
《中醫(yī)名詞術(shù)語選釋》:「近人認為藥物味道的不同,與所含的化學(xué)成分有關(guān),如味辛的多含揮發(fā)油,味酸的多含有機酸,味甘的多含糖類,味音的則可能含生物堿,甘類或苦味質(zh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