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侶山堂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濕溫原發(fā)證方治舉要
    

余無言醫(yī)案:濕溫原發(fā)證方治舉要

濕溫相當于西醫(yī)所說的“腸傷寒”,中醫(yī)施治以排泄清解為主。前人的經驗方頗多,我在診療中也創(chuàng)用了濕溫新方,經常選用以下諸方施治。1.甘露消毒丹(葉香巖方):又名普濟解毒丹。王孟英謂此系治濕溫時疫之主方,能治發(fā)熱倦怠,胸悶腹脹,肢痠咽腫,癍疹身黃,頤腫口渴,…

濕溫相當于西醫(yī)所說的“腸傷寒”,中醫(yī)施治以排泄清解為主。前人的經驗方頗多,我在診療中也創(chuàng)用了濕溫新方,經常選用以下諸方施治。

1.甘露消毒丹(葉香巖方):又名普濟解毒丹。王孟英謂此系治濕溫時疫之主方,能治發(fā)熱倦怠,胸悶腹脹,肢痠咽腫,癍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秘,吐瀉瘧痢,淋濁瘡瘍。凡暑濕時疫之邪在氣分,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干黃者,均較有效。

方藥組成及用法:飛滑石十五兩 綿茵陳十一兩 淡黃芩十兩 石菖蒲六兩 川貝母木通各五兩 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各四兩。各藥曬燥,生研為末。每服三錢,開水沖服,一日二次。或以神曲糊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

王孟英曰:每年春分以后,天乃漸溫;芒種以后,地乃漸濕。溫濕蒸騰,更加烈日之暑,爍石流金,人在氣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氣,留而不去,乃成濕溫疫癘之病。初起尚在氣分時,悉以此丹治之,立效。

2.三仁湯(《溫病條辨》方):頭痛惡寒,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高熱,證若陰虛。方藥組成及用法:杏仁三錢 飛滑石六錢 白通草二錢 白蔻仁二錢 厚樸二錢 生薏苡仁六錢半夏五錢 竹葉二錢 甘瀾水八碗。上藥以甘瀾水八碗,煎取三碗,每服一碗,一日三次。

此方為吳鞠通治療濕溫之首選方,以濕溫不能過汗,故以輕清為治。病輕者,每可治愈;病重者,力有不及。吳錫璜《中西溫熱串解》謂此方與濕溫初起不甚相合,慮其服之燥渴,此言亦非確論。若果知燥渴,則里濕已祛,而熱獨盛矣,再單洽其熱可耳。此方名日三仁,而實以滑石為主藥,使?jié)駨男”愣觯嗫缮缘梦⒑,故諸家多用之。惟厚樸一味,究嫌欠妥,吳氏慮其燥渴,或在此點。余意若以治痞、理氣、寬中、祛濕之目的,去厚樸而易以瓜萎皮,則得之矣。

3.濕溫初起方(吳錫璜《中西溫熱串解》古歡室方):治證同前。

方藥組成及用法:淡豆豉三錢  佩蘭葉二錢  飛滑石四錢  蒼術皮一錢 茯苓皮三錢  陳皮二錢  藿香葉二錢  連翹三錢 銀花三錢 通草一錢 甘草八分 竹葉二錢 (如惡寒無汗者,加杏仁)

以上三方,皆輕清之劑。然立方以甘露消毒丹為第一,且研成末服,能容留腸中較久。三仁湯次之,此方更次之,存之備參考耳。

4.解溫逐濕湯(余無言經驗方):治濕溫初起之重者:

麻黃(先煎)二錢至三錢  生石膏二兩至三兩 粉葛根三錢至四錢 凈連翹三錢至四錢 制半夏三錢至四錢  生山梔、六一散各二錢至四錢 薏苡仁、茯苓皮各四錢至五錢

此方服后,必能取得“(執(zhí)/水)微似汗出”。在身體已有微汗約二三小時后,再連服二煎,務使微汗至四五小時以上,則表熱必可隨汗而解。若初起一二日間,惡寒甚者,仍可加入桂枝一二錢。無惡寒者則不加。

5.清溫化濕湯(余無言經驗方):前方服后,表熱已微,再服此方。

方藥組成及用法:生石膏(先煎)一兩至二兩 粉葛根三錢 凈連翹三錢  生黃芩三錢 上川連一錢 錦紋軍一錢至二錢 六一散四錢 生山梔三錢 冬瓜皮子各三錢 炒粳米一酒杯

此方目的,在取得大便微利,小便大利。蓋大黃與滑石同用,其泄熱解毒之力,半走小便也。

前舉數方,可見諸家于濕溫之治,不能速速汗解,故力求輕清取巧。對該病之初起、病勢較輕者,每可獲效。若gydjdsj.org.cn/sanji/病勢之較重者,胸悶特甚者,則前方不易見功,必當以經方為本,合時方以化裁之。遵仲景治風濕之方,取其微微汗出,續(xù)續(xù)下行,則汗利兩解,濕溫之邪,自分兩路而去矣。余之第一方,首用麻黃,或以為夏令不可用麻黃,慮其大汗以害事,且麻黃為辛溫藥,以之治濕溫,寧非抱薪救火耶?不知麻黃一品,味性雖屬辛溫,若不與桂枝同用,則不能大汗。故麻杏石甘湯則別治肺炎,麻黃連赤小豆湯則別治黃疸,越婢湯則別治風水作腫。即以越婢湯言之,系麻黃與石膏并用,能治水腫,其妙在此。日本學者以麻黃熱服則發(fā)汗,冷服則利尿,此即仲景方配合之妙義也。蓋辛溫之麻黃與辛涼之石膏同用,則開發(fā)皮毛之力少,通利三焦之力多,故用治風水之邪,十之三四;由皮膚緩緩而解,十之五六。由腎與膀胱續(xù)續(xù)下行,其風水腫有不消哉!且有體質特異、皮毛固密之人,感冒風寒而服麻黃,竟有皮膚無汗而小便大利,因以獲愈者。哥知麻黃不但發(fā)汗,且同時有利水之力也。總之腎臟、膀胱,與皮膚汗腺,同屬于排泄系統(tǒng)。而麻黃一品,亦能促進其排泄機能也。但麻黃必須用生者,水炙者則無效。故余之處方,以越婢湯為主干,而佐以葛根者,以其能清解胃腸及腦脊系統(tǒng)之熱,可防治腦脊髓膜炎也。仲景于風寒之邪,一見有項背強幾幾之癥候,即用葛根。有汗者,則葛根與桂枝并用;無汗者,則葛根與麻黃并用。在中醫(yī)舊說,謂其能清督脈之熱。督脈,即腦脊系統(tǒng)之謂。督脈之熱既清,則腦脊病自不作矣。因濕溫一病,熱高之時,最易上沖于腦,gydjdsj.org.cn/qikan/而致腦脊炎癥,故加之而預防,以免加重后更難治也。用連翹者,取其清心胸、涼膈膜也。用半夏者,取其瀉心胸、利水濕也;有濕熱內蘊而作嘔者,尤宜。用六一散、生山梔者,取其涼膈清熱、泄出于腎,膀胱也。諸家多用滑石,此六一散以滑石為主,故用之。用薏苡仁、茯苓皮者,取其滲濕下行,并可祛皮膚之濕也。且茯苓有益氣之功效,故用之。如此配合,所謂原因療法、對癥療法,兼而有之。而余之第二方,完全以清里為治。解毒祛熱之品,隨錦軍以微利大腸,隨梔子、滑石以直走小便,此分利法也。余用此法治之而愈者,已有多人,只要取得緩緩微汗,大便微利,小便暢行,則濕祛熱除,病自可愈矣。但此為濕溫初病之主癥而設。若延久誤治,變證百出,則又當隨其變證而治之,不能用初起之法矣。至于每藥分量,用至幾錢則不予肯定。蓋體有強弱,病有輕重。示人以變通活套,不可以算學之公式,刻舟求劍,以致僨事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