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苓桂棗甘湯臨證治驗 (文摘)
    

傷寒雜病:苓桂棗甘湯臨證治驗 (文摘)

苓桂棗甘湯,見于《傷寒論》第65條:“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有悸者,欲作奔豚,苓桂棗甘湯主之。”以及《金匱要略·奔豚病》第5條:“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苓桂棗甘湯主之!惫P者應用本方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舉例探討如下。

    病案1:尹某,男,41歲,初診日期:2009年9月20日。高血壓病5年余,經服降壓藥效果不顯,且時有氣上沖之癥,經人介紹用中醫(yī)一試。當時測BP 150/110mmHg?滔掳Y見:口微干,晨起頭昏沉,胸口涼,自覺有氣上沖胸口,上沖時氣短、胸憋,十幾秒鐘后消失,日2~3次。胃脘部時有脹滿不適,偶呃逆,大便調,食納可。舌紅苔白厚膩,脈沉滑。

    患者苔白厚膩、脈沉,為水飲內停;晨起頭昏沉、胸口涼、自覺有氣上沖胸口、上沖時氣短、胸憋,為水飲上沖之證,正合苓桂術甘湯的病機,《傷寒論》第67條:“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苓桂術甘湯主之!薄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16條:“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被颊呶鸽洳繒r有脹滿不適、偶呃逆,正是心下(胃脘部)有水飲內停、胃氣上逆所致。針對患者氣短、胸憋之證,加一味杏仁,有茯苓杏仁甘草湯之意,因茯苓杏仁甘草湯亦治療水飲所致的“胸痹,胸中氣塞,短氣”。另外,患者口微干、舌紅、脈滑為陽明里熱之證,加用一味生石膏清解陽明之熱。處方:苓桂術甘湯合茯苓杏仁甘草湯加生石膏:茯苓30g,桂枝10g,白術10g,炙甘草6g,杏仁10g,生石膏30g。七服,水煎服,日一服。當時認為,患者方證藥吻合,應該會有明顯療效。

    結果:患者服完七服后,訴胃脘部脹滿不適及呃逆消失,口干、晨起頭昏沉等癥較前減輕,但患者氣上沖胸、氣短、胸憋等癥未見明顯好轉。當時考慮患者雖然有一些癥狀改善,但其氣上沖胸、氣短、胸憋等主癥沒有好轉,肯定是方證對應不準確,需要重新辨證。后來追問患者癥狀,患者訴除了氣上沖胸、氣短、胸憋等癥外,小腹部亦有脹滿之不適感。這時筆者考慮到,患者小腹不適病位實為臍下,苓桂棗甘湯較之苓桂術甘湯更適合該患者的病機,《傷寒論》第65條:“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有悸者,欲作奔豚,苓桂棗甘湯主之!碧幏剑很吖饤椄蕼有尤剩很蜍40g,桂枝15g,大棗15枚,炙甘草6g,杏仁10g。七服,水煎服,日一服。結果:患者又服完七服后,腹脹及矢氣消失,氣上沖胸、氣短、胸憋等癥也明顯好轉。后以苓桂棗甘湯為主調理一月,氣上沖胸等癥完全消失,血壓亦恢復正常。

    病案2:王某,男,29歲。初診日期:2009年8月6日;颊呖谖⒏桑蟊闫,日一行,胃脘及小腹部怕涼,且小腹部脹滿,重按有輕壓痛,食納可,小便調,舌紅苔白微膩,脈沉細。當時考慮患者口微干、舌紅為上熱證,大便偏稀、胃脘部及小腹部怕涼、苔白微膩、脈沉細為下寒證,上熱下寒,屬于半表半里寒熱錯雜之證,即六經的厥陰病。厥陰病屬于半表半里,因為邪無出路,故不能采用汗吐下法,治以和解之法,又見腹部脹滿,故方用柴胡桂枝干湯清上溫下又治腹?jié)M。

    結果:患者服完七服后,訴口干消失,胃脘部及小腹部怕涼變化不大,且患者自覺小腹部有股涼氣向胃脘部冒,有輕壓痛,大便仍偏稀。筆者這次特別注意到了患者“小腹部有股涼氣向胃脘部冒”,這不就是《傷寒論》第65條“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有悸者,欲作奔豚,苓桂棗甘湯主之”中之“臍下悸”嗎?雖然患者沒有“氣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fā)作欲死”之奔豚病,但患者之“自覺小腹部有股涼氣向胃脘部冒”,亦是氣上沖的表現(xiàn),與苓桂棗甘湯的病機是一致的,故選用苓桂棗甘湯。處方:茯苓50g,桂枝18g,大棗20枚,炙甘草6g。七服,水煎服,日一服。結果:患者又服完七服后,胃脘部及小腹部怕涼以及小腹部有股涼氣向胃脘部冒、腹部輕壓痛等癥消失,大便調,病告痊愈。

    討論:苓桂棗甘湯的條文簡約,且與苓桂術甘湯相差不大,以致很多人對苓桂術甘湯關注較多,而對本方則有所忽略,其實二方在臨床上有很大的其別,具體如下:

    在病位方面,苓桂棗甘湯證亦是水飲內停,但其水飲部位偏于下焦,多在肚臍以下的小腹部,故條文曰“臍下有悸”;而苓桂術甘湯證的病位在中焦,故有“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币约啊靶南履鏉M、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等癥。

    在藥物組成方面,苓桂棗甘湯與苓桂術甘湯相比,雖只以大棗與白術之差,但于主治則大異其趣。苓桂棗甘湯中茯苓量用半斤,《本經》言茯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養(yǎng)神,不饑延年!避蜍叽罅坑,不僅能主胸脅逆氣、驚邪恐悸,亦能散飲逐水、利小便,特別是重用則偏走于下,急瀉下焦之水飲濕氣。《神農本草經》曰大棗:“主心腹邪氣,安中,養(yǎng)脾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 苓桂棗甘湯中重用大棗15枚,既能主心腹邪氣、安中養(yǎng)脾,又能治大驚悸,且大棗則還可腹攣急,故本方有明顯的下腹部“按之則痛”。

    總之,苓桂棗甘湯主之水飲內停偏于下焦,如小腹部怕涼、脹滿、大便稀溏,或腹部有壓痛,同時伴有氣從小腹或臍下上沖等癥,有本方應用的機會。(鮑艷舉 呂文良 花寶金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

-----------對此二方又有新的領教,學習了.
-----------非常好,我正在用,謝謝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