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8, null, left]中醫(yī)藥學匯集了中國文化、哲學思想、人文環(huán)境等多種學科。是一門獨特的生命科學,在人類的生活中起到養(yǎng)生、保健、預防、醫(yī)療的目的。千百年來,名醫(yī)輩出,運用中醫(yī)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爸嗅t(y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fā)掘,加以提高!泵鎸爬隙衿娴闹嗅t(yī)學,又經二十年的研究探索,深深地體會四診在實踐各有不同的作用。尤其是望診和切診在疾病的診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F將其與五藏的相關性作以分析,和大家一起商討提高。[p=28, null, left]望診在四診中占有很首要位置,《難經·六十一難》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為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粏柖,聞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藏府也。經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p=28, null, left] [p=28, null, left]中醫(yī)的望診主要包括望神色形態(tài),神有精神、神志和眼神,我們認為眼神是觀察的重點。眼神可分為有神,即炯炯有神,此患者做事認真,自信心很強,腦力、體力消耗多,臨床易出現腎虧之癥,如腰痠疲乏,雙下肢乏力,精力、體力下降,下班后更甚,做事時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眼睛無神發(fā)呆,此患者心胸狹窄,氣量較小,心情沉重,易患憂郁之證,心理負擔太重。若眼神渙散,此患者易目中無人,做事粗心大意,對事物的態(tài)度多出現不卑不亢,此患者易出現心氣不足之證。眼圈發(fā)黑,白睛發(fā)紅,屬于肝熱,易出現
肝陽上亢之證,多見
失眠心煩,頭暈
耳鳴,睡眠較差,惡夢較多,無法勸說,勸之更甚,做事易悔,處于矛盾之中。眼圈青黑,眼皮下垂,眼帶充盈,屬痰濕較重,易出現痰瘀互結之證。若見40歲以上婦女,并見關脈有力,尺脈沉細者,臨床常見胸悶胃脹,打膈吞酸,不思飲食,食后脹甚,面色微黃,屬于濕氣較重;顏面潮紅者屬
陰虛火旺之證;口唇青黑者,屬心脈不足,易見缺氧缺血之癥,是
肺氣腫的表現;口唇潮紅者,或者鮮紅,屬于食滯郁火;口唇淡白者,屬氣血不足,陽氣虛弱之證;頭發(fā)脫落著,屬用腦過度,肝
腎陰虛之象。[p=28, null, left]
1.望診的關鍵在于察舌,以舌苔定虛實[p=28, null, left]在四診中惟獨舌診最為客觀。舌診主要由醫(yī)者直接觀察,分為舌苔、舌質和舌體三部分。舌診,可以客觀反映患者的機體變化,對疾病的準確診斷十分重要。[p=28, null, left]舌苔觀其色,黃苔屬熱,白苔屬寒。觀其厚薄,厚苔屬實,為痰濕或食阻;苔薄屬正常、表證或虛證,為氣、血、陰、陽之虛。觀其潤燥,潤者屬正常,陰津不傷,燥者為傷陰虧津;舌質觀其色,淡紅色屬正常,淡白色屬氣虛或陽虛,紅色屬陰虛或實火,絳色為熱入營血,紫色為寒盛或瘀血,
紫斑為瘀血。舌質觀胖瘦,舌胖即齒痕舌或裙邊舌,屬陽虛證,瘦舌屬陰虛證。舌體變化大多屬危重證。如舌卷、舌顫、舌歪、舌痿,均屬中風。[p=28, null, left]另外臨證時將舌體按五臟劃分,舌尖為心肺,中部為脾胃,兩邊為肝膽,根部為雙腎。舌尖紅者為心肺熱盛,易現口干心煩,易怒失眠,緊張汗出等癥;舌尖瘀點瘀斑者,易出現胸悶氣短,心前區(qū)疼痛等癥;中部苔膩者,為中焦?jié)駸幔瑒t有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黏口苦,身體沉重,大便黏滯不爽或大便溏瀉等癥;舌中部出現地圖舌時,易見口干欲飲,時有泛酸,消化不良,口腔潰瘍,胃痛胃脹等;舌中部出現舌紅無苔時,可見胃脘燒灼,口干舌燥,口渴冷飲,心煩不眠,大便干燥等癥。舌根部苔膩時,易見腰部痠困,下肢沉重,小便不爽,大便黏滯等;舌根部苔剝脫時,則心煩失眠,腰部痠痛,口干引飲。舌兩邊紫暗時,情緒不舒,急躁易怒,兩脅脹滿,婦女多見煩躁易哭,月經不調,或見
更年期綜合征。舌兩邊苔膩時,易見
肝膽濕熱之癥,口苦口黏,食欲不振,兩脅脹滿不舒。[p=28, null, left]舌診雖然可以直接觀察,但常因光線的影響,目測的差異以及染色、飲食等因素而產生誤差。因此,要仔細觀察,認真對待。[p=28, null, left]
2.脈診在臨證中切不可丟[p=28, null, left]三指切脈是中醫(yī)學的標識,脈診已自成體系,稱之“脈診學”,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脈診列于望、聞、問、切四診之末,但它是惟一接觸機體的診斷方法或技術,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脈診學又是一門十分綜合和復雜的技術操作。王叔和在《脈經》的序言中對脈法有過評價:“胸中易了,指下難明”,說明指下辨明脈法的難度。例如弦脈、緊脈、洪脈、實脈、滑脈、疾脈等,理論上、文字上都能描述清楚,加以區(qū)分,但到“指下”就很難辨明。至于《內經》中的某些脈象,如“屋漏脈”、“
雀啄脈”、“解索脈”、“蝦游脈”、“釜沸脈”、“散葉脈”、“省客脈”、“橫格脈”、“交漆脈”、“頹土脈”等更會指下難明了。有道是:“脈理精微,其體難辨”。脈診雖然復雜,但從臨床實際出發(fā),脈診不可丟。我們認為脈診宜粗不宜細。主張分清九種主脈,組合各種兼脈。[p=28, null, left]
浮脈:脈位淺表,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舉之泛泛而有余,主表證。[p=28, null, left]
沉脈:脈位深在,輕取不應,重按始得,主里證,為五臟疾患。[p=28, null, left]
遲脈:脈率遲緩,一息不及四至,主虛寒證,為陽氣不足。[p=28, null, left]
數脈:脈率數疾,一息五至以上,主熱證,臨證時有虛實之分。[p=28, null, left]
滑脈:脈來流利,如盤滾珠,主痰濁、食滯、濕熱。[p=28, null, left]
澀脈:脈來不暢,如刀刮竹,主瘀血。血脈不暢。[p=28, null, left]
弦脈:脈來有力,如按弓弦,主肝氣郁滯,身體疼痛。[p=28, null, left]
細脈:脈體細小,如線如絲,主虛證,氣血陰陽虛弱。[p=28, null, left]
結代促脈:脈率不整。脈遲,時有一止,沒有常數為結。脈數,時有一止,沒有常數為促。定數中止為代,為心動過緩。結代促均系重證,屬
心律失常范疇。[p=28, null, left]臨證常見的多為兼脈。其概要者:浮緊風寒,浮數風熱,浮濡
傷暑,浮而有力表實,浮而無力表虛;沉遲里寒,沉數里熱,沉滑痰濁、食阻,沉澀瘀血,沉細血虛、陰虧;弦遲氣滯寒凝,弦數氣滯熱壅,弦滑氣滯痰濁,弦澀氣滯血瘀,弦細陰虛陽亢;沉細氣虛陽衰,細數陰虛內熱;結代痰濁、瘀血內阻、氣虛不能運血、陽衰不能溫血;代散臟氣衰微,瀕死之兆。[p=28, null, left]根據以上脈象可以區(qū)分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綱,臨證時要仔細體會。把其分門別類,各歸五臟,主要區(qū)分虛實寒熱,掌握其要領,臨證應用時做到指下易明,胸中有數。具體區(qū)分如下。左脈為心、肝、左腎(水);右脈為肺、脾、右腎(火)。右寸浮數,主外感表證,右寸沉細主呼吸系統功能減弱;右關弦滑,主
脾胃濕熱,運化失司,右關沉細主消化系統功能減弱;右尺弦滑,主下焦?jié)駸,經脈不暢;右尺沉細主免疫系統功能減弱。左寸弦滑,主心經實熱,左寸沉細主心臟系統功能減弱;左關弦滑,主肝膽濕熱,氣機不暢或情緒急躁,左關沉細主肝膽消化系統功能減弱或情緒低落;左尺弦滑,主下焦?jié)駸,經脈失司,左尺沉細主內分泌系統功能減弱。[p=28, null, left]在診斷疾病的過程還需四診合參,準確率才能夠更高。但是在遇到疾病早期,即亞健康狀態(tài),疲勞綜合癥時,臟器未受到實質性損害時,通過患者外在的表現,可以確定內在的臟腑的功能失調。為疾病的早期診斷,早期預防提供依據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