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建軍回到本草學傷寒====瀉心湯類方講解(第五十八方)
    

經方方藥:建軍回到本草學傷寒====瀉心湯類方講解(第五十八方)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2/2/25 21:40 編輯 gydjdsj.org.cn/kuaiji/

建軍回到本草學傷寒====半夏瀉心湯(第五十八方)

149、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方十五。[149]

半夏半升,黃芩、干、人參、炙甘草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這一節(jié),進入傷寒論瀉心湯。瀉心湯是現在常用方劑,所謂諸多胃腸疾病,多有效驗。一位醫(yī)生說,開好瀉心湯,中醫(yī)吃飯不用愁!當然這只是比喻,說其重要,和臨床比率之高。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和前面146之柴胡桂枝湯和147之柴胡桂枝干姜湯一樣,傷寒好幾天了,會有以下變化:一是146之柴胡桂枝湯,二是147之誤下之柴胡桂枝干姜湯;三是149之嘔而發(fā)熱之誤下之小柴胡湯。也就是,傷寒得不到及時治療或者誤治,會產生諸多變證。本段,嘔而發(fā)熱,嘔是少陽,發(fā)熱有表,但是沒有146明顯,所以說柴胡湯證具,這個“具”,不是說“四大主證”都有,具是“有”的意思,此“具”非彼“俱”。這時候的正治是用小柴胡湯,而這位醫(yī)生一看有熱,用了下法,結果呢,這個病人身體夠好,沒有別的變化,還是表現為“柴胡證”。不過現在的柴胡證,不一定是“嘔而發(fā)熱”,也許是“寒熱往來。胸肋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四大主證中的或一或二或三或四,也許是少陽病提綱的“口苦、咽干、目眩”,這時候,就是但見一癥,可以繼續(xù)小柴胡湯。這一條,也凸顯了,傷寒論的根本精髓,就是落實到方證對應,“有是證用是方”,不會聯(lián)想翩翩,多拉西扯。

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雖然已下過了,“不為逆”。這個不為逆,注家多解釋為,不是錯誤治療,這哪會呢?明明是小柴胡湯用下法,肯定是錯了,是“逆”,所以這樣解釋不通。我看加一個字就好了,“不足為逆”,或者劑量小,或者其人身體好,沒有足以使其為逆。然后是蒸蒸而振,發(fā)熱汗出而解,經過一番掙扎,比如先冷,在打哆嗦,然后出汗,這是身體內部正邪抗爭的表現,喊出來就好了。我們看,傷寒論治療傷寒,也就是現在的感冒,總要出汗。又要嘮叨西醫(yī)了,他們總是想辦法降溫,確實是西方人和東方人思維不一樣,你看現在西方人到處施以武力,搞得世界不安寧,這種對抗性處理問題的方法,決定了他們的醫(yī)學不會走得太遠,他們的價值觀不會推行很久。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這里重復講大陷胸湯證,意在讀者要與后面的半夏瀉心湯鑒別。結胸證,一般都是硬痛,不可觸摸,手還沒到,病人就喊痛(猜的)。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這里省略了“心下”,是承接上文,大陷胸湯是滿且痛,這里是“但滿”,只是滿騰騰的,不舒服,可以按,按下去也不痛。這叫做“痞”,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釋是,“中醫(yī)指胸腹間氣機阻塞不舒的一種自覺癥狀,有的僅有脹滿的感覺”。繞幾句嘴舌,中醫(yī)的“痞”這個字,大概是從周易的“否”來的,否在周易讀作痞,因為是病,所以古人加了病字旁,造出了學術上的這個字(這些說法沒有找到資料佐證,反正愛好者瞎猜唄)。

否卦,叫做天地否,是一個不好的卦,上乾下坤,預示著天地不交、君臣不接。天氣上升,而不下降;地氣沉下,又不上升,二氣相隔,所以叫做“否”。其實中醫(yī)的一個詞,就是“心腎不交” 。與之對應的是“泰卦”上坤下乾,叫做天地泰,天氣上升、地氣下降,這樣就天地交泰,在人體就是心腎相交,這是最好的狀態(tài)。那么為什么“痞”呢?因為傷寒,用下法,打破了原有的運行軌跡,上面的下不去,下面的上不來,這時候使他們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熱的寒之,寒的熱之,所以這個方子是一個寒熱錯雜的方子。


半夏瀉心湯====半夏半升,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半夏(味辛平。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張,咳逆腸鳴,止汗)

黃芩(味苦平。主諸熱黃疽,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惡創(chuàng)恒蝕,火瘍)

干姜(干姜,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癖下痢)

人參(味甘,微寒。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甘草(味甘平。主五臟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chuàng)尰,解毒)

黃連(味苦寒。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利,婦人陰中腫痛)

大棗(味甘平。味甘平。主心腹邪氣,安中養(yǎng)脾肋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

這七味藥:甘草、大棗和人參可以看成是指揮官,坐鎮(zhèn)中洲。黃芩、黃連看作是對付邪熱的特種兵,干姜是對付虛寒的特制武器,半夏是負責清理戰(zhàn)場的民兵武裝。讓他們熱的涼下來,寒的熱起來,戰(zhàn)利品順利清理掉。否極則泰來,此所謂圓運動之“運輪行軸”之法。討論兩個問題:

一、半夏瀉心湯與小柴胡湯的區(qū)別

半夏瀉心湯====半夏半升,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各三兩,大棗十二枚,黃連一兩。

小柴胡湯====半夏半升,黃芩、生姜、人參、 炙甘草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洗柴胡半斤

這兩個方子,就差一味藥:黃連易柴胡,其他劑量都一樣。您說奇怪不!我每讀到傷寒論藥物、劑量變化是,都會由衷贊嘆,傷寒論是精準醫(yī)學。藥物乃至劑量的些許變化,都變成了另外的方劑,治療不同的病癥。我也一再想呼吁,中醫(yī)大夫,如果用經方,請別隨意加減。這個方子在小柴胡基礎上加黃連是一個什么效果?最有效地方子,就是藥物最少的方子,不會那么多藥物相互掣肘。

此外,接著的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就是這幾個藥,稍作調整,所治則打不相同。奇哉!傷寒論!

關于這兩個方子到底有啥區(qū)別,現在沒有頭緒,慢慢研究,關鍵就看黃連和柴胡的區(qū)別。

二、半夏瀉心湯的癥狀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這一條,有點太過簡單。因為是承接上面的治療過程講的,單拿出來,臨床上不見得好用。查《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綜合起來,這樣可以總結: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而腸鳴者,半夏瀉心湯主之。之所以,加了,或字,是因為半夏瀉心湯有“痞”是一定的,“嘔而腸鳴”也許有,也許沒有,是一個或然證,就像小柴胡那么多或然證一樣。

 

  


-----------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2/2/25 21:37 編輯 gydjdsj.org.cn

建軍回到本草學傷寒====大黃黃連瀉心湯(第六十方)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164、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右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臣億等看詳大黃黃連瀉心湯,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瀉心湯,用大黃、黃連、黃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黃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瀉心湯,本云加附子也。

驚悸吐血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瀉心湯方(亦治霍亂)===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黃芩一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153、太陽病,醫(yī)發(fā)汗,遂發(fā)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155、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單看154條以及155條,上來就冒出一個“心下痞”,接著出了方子,實在太突然。149條,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這一條,我給補入了金匱要略條文: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而腸鳴者,半夏瀉心湯主之。要不然,這三條實在沒法鑒別。

此外,150條(太陽少陽并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和151條(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從文法上看,應該是一條。何以言此?而反下之的“反”和“而復下之”的“復”,猜的。前者說“反”,是說治療錯了;后者說“復”,是說在前面的基礎上又來一次。所以150條和151條,應該合起來:太陽少陽并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這里提出一個事關本條的重要概念,就是“自濡,但氣痞耳”。這是大黃黃連瀉心湯的癥狀,自濡,只是氣痞而已。

也就是說150條和151條,再次論述了結胸和痞證的由來以及鑒別。太陽病,經過下法,可以是結胸,也可以是痞。

盡管如此,154條和155條還是突兀。我看又應該是接著153條來的(太陽病,醫(yī)發(fā)汗,遂發(fā)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中間插入了152條,不知道哪里飛來的,影響了段落的連貫。

153條,又論述了一種痞的成因,但是沒有列出方劑,方劑就在154、155條。

153條:太陽病,醫(yī)發(fā)汗,遂發(fā)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太陽病,醫(yī)發(fā)汗====看條文好像沒錯,但是看后面實際是誤治。

遂發(fā)熱惡寒=====這個“遂”字,提示,原來可能沒有這么嚴重,或許是中風的桂枝湯證,結果用了麻黃湯。傷寒論,說道發(fā)汗,大多指麻黃湯,說道解表,大多指桂枝湯?磥

確實是汗法不對。

因復下之,心下痞=====一看發(fā)熱了,那就趕快下,看來張仲景年代,醫(yī)生習慣用下法對付發(fā)熱,錯上加錯,結果造成了心下痞。

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這一大段是分析預后情況,不過我總感覺不符合傷寒論寫作風格,一般很少這類解釋的話。不過沒有我這樣研究傷寒論的,不好解釋的話一律說不是原文,呵呵先放著吧,說不定我的猜想也會被證實的。

順道這,就清楚了:太陽病,醫(yī)發(fā)汗,遂發(fā)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總結151到155條,可以看出,心下痞的來路:一是太陽少陽并病,用下法,可能直接導致結胸或者痞;二是太陽病,汗不得法,再用下法,就有可能出現大黃黃連和附子瀉心湯,兩種痞。在分析,太陽少陽并病,也可能是由于汗不得法而至,就是155條說的,發(fā)汗復下。總之,太陽病,用下發(fā),確實要小心。

好費勁呀!亂解傷寒一頓,回到了本條。不管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傷寒論講究有是證用是方。

心下痞,按之濡====心下,胃口的地方不舒服,一按,軟軟的,沒有什么結實。


其脈關上浮者====關脈侯中焦,中焦有熱,所以浮。雖然只是一條,但是很關鍵,看來學中醫(yī),最終還是要學脈法,但是學傷寒論脈法,與后世那么復雜的脈無關。

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這個方子,簡單就是兩味苦寒藥,熱者寒之體現的淋漓盡致。大黃(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殺,調中化食,安和五臟)、黃連(味苦寒。 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利,婦人陰中腫痛),因為熱主要集中在中焦,所以之用大黃黃連,即清熱又清淤。因為是中焦痞,氣機紊亂,其人必大便有問題,所以用大黃。

有的住家,看到下一條的附子瀉心湯金和匱要略有一個瀉心湯,認為應該是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少一個黃芩。估計也有道理。黃芩(味苦平。主諸熱黃疽,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惡創(chuàng)恒蝕,火瘍。一名腐腸)。

但是這連個方子的服法不一樣,也就是用途不一樣。這里是用開始泡一下,那里是煎煮。如果這里用煎煮的方法,估計會瀉下,用其輕也。

說到這個方子,自己還真的用過。記得前年吧,給老婆用過。大夏天的判卷子,可能空提吹著了,回家就是肚子脹滿,農村人說的“霍亂”(還沒有考證是不是與傷寒論說的是一個意思),一般扎手放血,會出黑黑的血,然后就好了。我那個時候,才開始接觸中醫(yī),正好看彭子益的圓運動,上面介紹說,這個癥狀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家里正好有大黃黃連,也沒有稱,就各抓了一點,用滾開的水沖了一下,過了不到1分鐘倒出來,讓老婆喝了,大約20多分鐘,嚷著肚子痛,去衛(wèi)生間稀里嘩啦地大便,完了馬上就好了。后來,我女兒一直記著這個辦法,有人一說肚子痛,就說用大黃水,現在有點忘了。反正初學中醫(yī)的人都膽子大,喜歡試藥,也不會很好的辯證。反而是越學越小心,越來越膽小。真是那句話“無知者無畏”,如我,現在到處改經典一樣!大家盡可斧正,謝謝。


-----------

建軍回到本草學傷寒====附子瀉心湯(第六十一方)

155、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164、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右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臣億等看詳大黃黃連瀉心湯,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瀉心湯,用大黃、黃連、黃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黃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瀉心湯,本云加附子也。

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瀉心湯方(亦治霍亂)===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黃芩一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153、太陽病,醫(yī)發(fā)汗,遂發(fā)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上次學習大黃黃連瀉心湯的時候,忘了一條,就是:64條====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下汗之后,導致心下痞,還有惡寒。表未解也,單憑一個惡寒,似乎還不足以說明就是表未解。因為155條,惡寒汗出是附子瀉心湯證。是不是脫落文字?

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有表當然先解表,這是傷寒論定法。不過只有一條,好像另外,就是372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這一條是先溫里,在解表,因為俗話說,“好漢架不住三潑稀”,否則人就會虛脫,陰陽俱衰。這里就是一點痞,還是先要解表,然后才能攻里,防止邪氣內陷。

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的定法是解表就用桂枝湯。攻痞,這里只是邪熱的氣結,所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一、繼續(xù)條文考證

對比155條(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和164條(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就會發(fā)現一個大問題,155條的“心下痞,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和164條的“心下痞,惡寒者”,只有一個“汗出”的區(qū)別,治法就大變。這其中肯定有問題。也就是說164條,到底還有沒有其他表證?如果,僅從惡寒來判斷,以及有無汗出,不足以區(qū)別兩個方子!164條,用桂枝湯,還應當有其他癥狀支持。

155、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153、太陽病,醫(yī)發(fā)汗,遂發(fā)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164、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端望這4條,實在是困惑。特別是155條的“復”字,和誰有關系呢?上次,我把154、155條接到153條,看起來很滿意。

153、太陽病,醫(yī)發(fā)汗,遂發(fā)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現在,看到164條,好像155條接上去也很完美:

164、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難道是,如164條,“心下痞,惡寒”,應該還有其他桂枝證,先用桂枝湯,完了再攻痞,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喝完了大黃黃連瀉心湯,痞還沒有完全去除,接著又有惡寒,汗出,這時只喝大黃黃連瀉心湯不行了,需要加附子。臨床可能會有這種情況。當然153條那樣接起來,也說得通。但是,從這個“復”字來看,接在164條,似乎更合適。而且,剛才的疑惑也可以解釋,就是“155條的“心下痞,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和164條的“心下痞,惡寒者”,只有一個“汗出”的區(qū)別,治法就大變”。164條的惡寒者,當有“汗出”二字,即“惡寒汗出”,(164、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惡寒汗出者,表未解也)。這里的惡寒汗出是桂枝湯證的汗出,調和營衛(wèi)。

把155條加在164條之后,還真的挺順。155,“復惡寒汗出者”,就是說,原來有這個癥狀,但是經過治療,有一段時間沒有了,后來又出來了,這才叫做“復”。但是這時候,經過大黃黃連瀉心湯的“洗禮”,陽氣受損,變成了陰證的惡寒汗出,需要加附子,扶助陽氣。當然還有“痞”,所以還得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此“惡寒汗出”,非彼“惡寒汗出”。

傷寒論,陰證的汗出,都用附子,比如桂枝加附子湯(20條,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二、關于藥物組

154條的大黃黃連瀉心湯,大多注家認為是金匱要略的瀉心湯,即大黃黃連黃芩湯。宋臣這樣認為,錢超塵經過考證,下了按語:林億所校是也,本條之方當有黃芩?灯奖敬朔秸悬S芩?灯奖驹疲捍簏S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此說,我是同意。鐵道部發(fā)言人的格言:反正我信了,呵呵!

三、關于煎藥方法

154和155都是說: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內附子汁。只是附子瀉心湯是采取附子煎汁兌進去的辦法。

這兩個方子的特點:就是“取其輕”。麻沸湯漬之,就是滾燙的白開水沖,時間很短,取其輕揚,以去其虛熱。如果煎煮,則呈下劑。金匱要略用于治療血證,則是煎煮。


-----------此“汗出”應該是亡陽的汗出,陽虛的汗出,和桂枝湯的自汗出還是有區(qū)別的。所以單有惡寒或者自汗出,當先解表;若惡寒汗出(應該是汗出如油,陽不攝陰的那種)才用附子瀉心湯
-----------回復 愛情氧吧 的帖子

謝謝點評。
-----------學習而已,你對傷寒的了解比我深多了。我只是看了多家的注解,有些感悟罷了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