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對漢朝的生物戰(zhàn)爭及其歷史后果
http://www。hexinbbs。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81
http://www。my285。com/zj/zggd/hwdxz/
漢武帝新傳---何新
何新按:此文介紹和披露中國古代歷史中一段鮮為人知的隱秘,在此之前從未見諸任何報道和研究。發(fā)表此文的目的,是使人們知道大疫對人類歷史曾產(chǎn)生難以預料的久遠影響。因此,對眼前正在發(fā)生的這場疫情,直到最終找到有針對性的藥物和療法前,雖然不必人為恐慌(沒有任何意義),但也確實不可忽視。個人認為,此次非典的爆發(fā),應(yīng)引起國家及人們的警覺和反思:
1.全民衛(wèi)生及防病體系不容漠視和破壞。也不能走市場化道路,否則雖得小利于一時,卻遺大患于千秋。(毛澤東時代有“6·26指示”及謀建赤腳醫(yī)生農(nóng)村醫(yī)療體系,極具遠見。)
2.對作為當代不對稱戰(zhàn)爭重要內(nèi)容的生化戰(zhàn)爭,國家應(yīng)提到戰(zhàn)略高度給予重視和研究。這次人們應(yīng)特別感謝軍醫(yī)科院的軍事專家們,是他們及早找到了此病的真正病原及檢測方法,并且開發(fā)了有效的干擾素。
(可資對照的是衛(wèi)生部方面的個別專家,直到4月14日,當軍事醫(yī)學部門及國際醫(yī)學界均于12日前后已確認非典病源是冠狀病毒后,仍在中央電視臺的焦點節(jié)目中堅持病源是所謂“衣原體”,雖然他們早在年初即已參與了有關(guān)疫情的調(diào)研,但由于學術(shù)上堅持門戶之見和技術(shù)性的誤判,貽誤了幾個月的寶貴時間。)
21世紀,人類可能面臨的戰(zhàn)爭形態(tài)是不對稱戰(zhàn)爭。利用某些種類的新、危病毒進行生物戰(zhàn)爭,可能成為這種戰(zhàn)爭中的一種重要手段。這種戰(zhàn)爭手段可以在隱秘的條件下采用,并可以在短時期內(nèi),給對手造成經(jīng)濟、政治和生命的嚴重破壞。對此,善良的中國人已有必要引起高度警惕。?
人類歷史上最早利用生物武器進行的戰(zhàn)爭,起源于漢武帝后期的漢匈之戰(zhàn),是匈奴人所 最早使用。對中國造成了嚴重的禍害。此事件關(guān)系西漢后期,以至兩漢魏晉數(shù)百年歷史,影響至為深遠。但迄今從未被史家所論及,茲綜括史料,簡述如下。??
1?
我在編制《漢武帝年表》時曾注意到,征和四年漢武帝著名的“輪臺詔”中說:幾年前匈奴將戰(zhàn)馬捆縛前腿送放到長城之下,對漢軍說:
“秦人(按此即西語china即“秦人”之稱的起源),(希臘人科斯麻士《世界基督教諸國風土記》:希臘稱中國為秦尼策國(Tlinitza),又
稱秦尼斯坦(Tzmista)。長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之敘利亞文稱中國為秦尼斯坦(Tzinsthan)。數(shù)名皆同一語源,由海道傳播至西方者 。(見《中西交通史料匯編53—54頁)此即英文chinese秦尼斯之語源。)你們要馬,我送你們戰(zhàn)馬!倍`的這些戰(zhàn)馬,是被胡巫施過法 術(shù)的馬匹。所謂法術(shù),當時稱為“詛”或“蠱”。實際就是染上草原所特有、漢地所沒有的病毒的帶疫馬匹。漢人將此馬引入關(guān)后,遂致人染病。?
在武帝時代漢匈戰(zhàn)爭之后期,由于漢軍攻勢猛烈,“匈奴聞漢軍來,使巫埋羊牛,于漢軍所出諸道及水源上,以阻(詛)漢軍!?
埋牛羊如何能阻擋漢軍攻勢呢?原來這些羊牛也是被胡巫“詛”過的,漢軍觸及或食用或飲用過設(shè)置牛羊尸體的水源,就會大染疾疫,使軍隊喪失戰(zhàn)斗力。顯然,這些牛羊是被胡巫作過特殊毒化處理的“生化武器!边@是人類歷史上見諸記載的第一代生化武器。(上述資料參看
何新《中國歷史與國民意識》第428頁。)這種生化戰(zhàn)的后果,《史記》、《漢書》未作詳述。但《通鑒》記東漢桓帝延熹五年春三月,皇甫規(guī) 伐羌之戰(zhàn),“軍中大疫,死者十之三四!笨芍餍幸卟Ξ敃r軍隊戰(zhàn)斗力影響之大。?
漢武帝時代的名將霍去病,遠征匈奴歸后,年僅二十四歲就病死了。使他早夭致死的病因在歷史上始終是一個謎。但是《漢書》本傳記:
?
“驃騎
將軍登臨瀚海,取食于敵,卓行殊遠而糧不絕!彼牟筷牪粠ЪZ草,完全依靠掠食匈奴牛羊,則在胡巫施術(shù)后,部屬必多染疾疫
。這位年輕將領(lǐng)一向體魄壯健,剽勇過人。遠征歸來后,突患暴病而夭折。現(xiàn)在看來,很可能與匈奴的“生物戰(zhàn)”有關(guān)。??
2?
漢武帝后期,國中已數(shù)起大疫。由于當時人認為,來自匈奴的胡巫及其詛咒是瘟疫的起源,因此引起武帝對胡巫的警惕。天漢二年秋,下詔“止禁胡巫祠道中者,大搜(捕)!蔽涞鄱啻闻沙鰧J箽J差“直旨繡衣使者”糾察胡巫。這也是引發(fā)后來“巫蠱之禍”的來源。?
巫蠱之禍,是發(fā)生于漢武帝晚年一次嚴重的宮廷變亂,其直接目標是搜尋和打擊致人病蠱的胡巫。但由于擴大化,株連甚多,引發(fā)了激烈的宮廷政爭,這場變亂最終導致武帝心愛的兒子、儲君衛(wèi)太子劉據(jù)之死難。如果究其原因,可以認為這也是由于匈奴搞生物戰(zhàn)所間接引發(fā)的一次重大政治事變。(此事請參看本書《論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亂》。)??
3?
匈奴(胡巫)通過疫馬和疫畜所施放的瘟疫,當時人稱為“
傷寒”。這種“傷寒”有兩個病征,一是因發(fā)高熱而苦寒,《
黃帝內(nèi)經(jīng)》熱病
篇:“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一是患者體有斑瘀(所以稱為“傷”),死亡率很高。(所謂“瘟疫”,即瘟病,瘟也是
發(fā)熱的意思。
)?
由于缺乏有效抗疫手段,自武帝后期開始,從西漢中期直到三國、魏晉的二百余年間,這種流行惡疫呈10—20年的周期反復發(fā)作,頻頻不
已,綿延不斷。在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以及醫(yī)學上,均對中國歷史發(fā)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和變化。東漢末名醫(yī)張仲景總結(jié)治療疫病經(jīng)驗寫
成名著《傷寒論》,就是從中醫(yī)學上對兩漢時期流行瘟疫的治療方法的一部總結(jié)性著作。?
西漢后期,由王莽改制及赤眉、綠林起義引爆的社會動亂,原因除當時社會中的階級矛盾外,與大疫的流行也有關(guān)系。總體來說,當社會
的上升期,大疫不致影響社會安定。但在社會危機時期,大疫往往成為社會變亂的導因。至東漢后期,疫情再度頻繁發(fā)作。?
特別是東漢桓帝延熹年間國中屢發(fā)“大疫”。延熹五年瘟疫對軍事的影響已見前述。延熹七年襄楷上疏警告皇帝稱:當前“天象異,地吐
妖,人疾疫,”可能會引發(fā)社會變亂。這一預言不到二十年就應(yīng)驗了;傅鬯篮螅`帝時代大疫又于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
五次爆發(fā)流行。?
其中尤以靈帝光和五年春(公元182)的大疫最為猛烈。次年即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張氏三兄弟(張角、張寶、張梁)趁民間大疫流
行,“以妖術(shù)教授,立‘太平道’,咒符水以為人療病,民眾神信之。十余年間,徒眾數(shù)十萬!逼渫近h詭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
子,天下大吉”,起事焚燒官府,劫掠州邑,旬月之間,天下響應(yīng)。這就是著名的“黃巾起義。”??
4?
由黃巾起義,中經(jīng)三國分裂,直到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重新統(tǒng)一中國為止,戰(zhàn)亂分裂綿延持續(xù)八十余年。而在這期間,瘟疫仍然反
復發(fā)作不已。?
東漢末名醫(yī)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悲沉地說:“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經(jīng)年以
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意謂“我的家族人多,二百余口人,自建安元年以來不到十年,死去了三分之二,其
中十分之七是死于傷寒!)?
戰(zhàn)亂與疾疫,導致這一時期中國人口銳減。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統(tǒng)計全國人口五千六百五十萬。僅八十年后,晉武帝太康元年(公
元280)統(tǒng)計,全國人口僅有一千六百余萬,銳減去四分之三)。毛澤東曾注意到漢末三國時期中國人口的銳減情況,云“原子彈不如劉關(guān)張的
大刀長矛厲害”。其實,導致這一時代中國人口銳減的更重要原因并不僅是戰(zhàn)爭,而是饑荒和瘟疫。??
5?
被當時人稱為“傷寒”的這種流行瘟疫究竟是什么疫病,這一點過去史家無所論及。但從有關(guān)史料看,這種疫病發(fā)病急猛,致死率很高。
病的主要特征是高熱致喘,氣絕而死。一些患者體有血斑瘀塊。(故稱為“傷/瘍”。)?
根據(jù)史料所記述的疫情特點:(1)由動物(馬牛羊等)作為病毒宿主傳播,(2)起病急猛,高熱,(3)患者體有出血瘀點,(4)具強
烈傳染性;似可以推斷當時流行的這種“傷寒”可能是兩種與嚙齒類動物有關(guān)的烈性傳染病。一是
鼠疫,二是
流行性出血熱。筆者竊以為當時
東北中國流行的主要是后者,但此病基本未過長江。蓋大江阻隔了
老鼠也。?
流行性出血熱(EHF)又稱病毒性出血熱,是一組由動物性蟲媒病毒(特別是鼠類)引起的傳染病。以高熱、出血(體有出血斑點)和
休克 為主要臨床特征,病死率相當高(40%—50%)。(“出血熱由漢他(灘)病毒引起,所致疾病稱為漢灘病毒肺綜合癥,英文縮寫為HPS!)?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出血熱的宿主動物和傳染源,主要是小型嚙齒動物(包括家鼠、田鼠、倉鼠)。但臨床上已查出30種以上動物可自然攜帶本
病毒,除嚙齒動物外,一些家畜也攜帶EHFV,包括馬、家
貓、家
兔、狗、豬等,證明有多宿主性。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作為病毒載體的宿主動
物本身染疫后,卻很少發(fā)病,而只是通過接觸將瘟疫傳給人類。?
我們可以設(shè)想,匈奴將馬匹和牛羊尸體染致患病者的排泄或分泌物(即“詛”、“蠱”)后,將動物或動物尸體施放給漢軍。漢軍染病后
,其排泄物又通過老鼠及家畜向內(nèi)地反復傳播。由此即引發(fā)了自公元1世紀至4世紀前后數(shù)百年間在中原地區(qū)反復發(fā)作的“傷寒”瘟疫。??
6?
疫疾的流行引起東漢末民間道教與王室貴族中fo教的盛行。實際上,在中國早期道教和fo教最初流行時,都是作為一種醫(yī)道和長生道而被
信仰的。?
道教本起于戰(zhàn)國后期東齊海濱方術(shù)士的民間信仰。(陳寅恪觀點。)西漢時期與黃老哲學及導引吐納養(yǎng)生方術(shù)相結(jié)合,僅流行于貴族中。
漢武帝尊儒而貶黜黃老,黃老之術(shù)降入民間。在東漢后期,由于“傷寒”疾疫的流行,有方士于吉、張陵、左慈、張魯?shù)纫苑叫g(shù)為人治病
,傳布“太平清領(lǐng)書(《太平經(jīng)》),使其逐步發(fā)展為道教。與黃巾的“太平道”一樣,其在民間的流傳與當時瘟疫大流行的背景有直接關(guān)系
。?
浮屠(fo教)于戰(zhàn)國末已傳入中土,但其立教并開始流行于上層精英中,或始于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遠北匈奴,可匈奴祭天所獲休屠王
祭天金人,有人認為是金fo象。帶到長安后,武帝詔于甘泉宮中為立祠(敦煌莫高第323窟有此事繪畫)。后漢明帝時期。東漢后期,精英貴族
中(當時稱為耆舊俊彥)已流行崇信fo教。當時人認為,“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币彩且环N養(yǎng)生之道。明帝永平八年
(公元65)致楚王英詔書:?
“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fo陀)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
潔齋即潔靜服素守齋,是一種養(yǎng)生保健之道。在東漢末桓靈時代的疾疫流行時期,漢桓帝亦于宮中設(shè)立黃老浮屠之祠!白杂榔揭詠,臣
民已多有習浮屠術(shù)者,至桓帝,方篤好之,常躬自禱祠,由是其法漸盛!?
我們應(yīng)注意到,早期fo教的傳入,不僅包涵著經(jīng)、教、學、法的傳入,也包涵著古印度醫(yī)學和醫(yī)術(shù)的傳入(湯用彤曾論之)。桓帝時在洛
陽傳fo的西域高僧安世高,既是一代fo學大師,也是一位醫(yī)術(shù)高超的名醫(yī),所以信徒眾多。??
7?
三國割據(jù)時的建安正始時代,疾疫仍多次流行,不僅平民,當時的名士貴族,多夭折短壽。例如所謂建安七子、正始七賢(即竹林七賢)
,以及一時名士王弼、何晏諸輩,多數(shù)死于壯年(四十歲左右)。善養(yǎng)生的阮籍,也僅活了五十余歲。貴族精英如此,平民之命夭可知。當時
人多數(shù)死于瘟疫。所以魏文帝曹丕《答吳質(zhì)書》中曾悲嘆說:?
“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zāi)。徐、陳、應(yīng)、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謂百年已分,長共相保,何圖數(shù)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
!
裴松之也說:“自中原酷亂,至于建安,數(shù)十年間生民殆盡。比至小康,皆百死之余耳!?
戰(zhàn)亂兵災(zāi)加上瘟疫疾病,使建安正始時代成為一個色彩陰暗悲愴的時代。?
難怪建安正始文士之詩作常以“七哀”為題,作悲苦之音,充滿蕭殺之氣。如阮籍的“
七哀”:?
“丁年難再遇,富貴不重來。良時忽一過,身體為土灰。冥冥九泉室,漫漫長夜臺。身盡氣力索,精魂糜所能。嘉肴設(shè)不御,旨酒盈觴杯
。出壙望故鄉(xiāng),但見蒿與萊!薄昂坪崎L河水,九折東北流!R河累太息,五內(nèi)懷傷憂。”?
王粲“七哀”亦哀嘆曰:?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系清绷臧叮淄L安,悟彼林下泉,喟然傷心肝!?
由此引致中國哲學及文化主題,由兩漢時代本以經(jīng)學政治倫理為主題的討論,轉(zhuǎn)變到魏晉時代關(guān)注存在意義和生命真?zhèn)蔚膯栴}討論,導致
清談和玄學的興起。?
晉宗懔《荊楚歲時記》:“五月五,四民踏百草,又有年百草之戈。丈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艾蒿和
菖蒲有明顯的醫(yī)藥作用。艾,俗稱艾蒿,家艾,散發(fā)出一種清黍的氣味,是一味中藥。南朝陶宏景《名醫(yī)別錄》載:“艾,主灸百
病”葉入藥,性溫味苦,有和營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
艾葉油有明顯的平喘、鎮(zhèn)咳、祛痰及消炎作用,葉加工如絨,稱“
艾絨”,為灸
法治病的燃料。另外“大艾”復制成
艾片,中醫(yī)學上用于芳香開竅藥;也可用作殺菌、防腐、興奮劑。?
菖蒲,生于水邊,又名“劍水草”、“白菖”俗稱蒲草!侗静菥V目》說,菖蒲,乃蒲類之昌盛者,故曰:菖蒲,有香氣,是提取芳香油
的原料。它也是一味中藥,具有開竅、行氣止痛、祛風濕的功能,也可作芳香健胃劑。用菖蒲浸制的藥酒,傳說飲后可避瘟氣,延年益壽!
荊夢歲時記》:“端午以菖蒲一雨九節(jié)者,泛酒以避瘟氣!彼未鷼W陽修在《端午貼子詞》中寫道:“共存菖蒲酒,君王壽萬春!痹诿耖g常
將菖蒲葉與艾葉結(jié)成束,或燒以花序,以熏蚊蟲。??
8?
“清談”一詞,源之于曹丕詩:
“所親一何篤,步趾慰我身。清談同日夕,情眄敘憂勤!?
清談?wù)勑L始于曹丕的提倡:“太子丕宴會,眾賓百數(shù)十人。太子建議曰:君父各有篤疾,如藥一丸,可救一人,當救君邪?父邪?眾
人紛紜,或父或君。(可以注意到此也與疾病的救治有關(guān)。)?
“魏文慕通達,而天下賤守節(jié)。其后綱維不攝,而虛號放縱之論盈于朝野。(晉書·言傳)?
魏晉時期哲學中流行崇尚虛無與放達的存在主義,文學中充滿慨嘆人生苦短,生死無常的空曠、悲涼、清脫、玄虛的氣氛,構(gòu)成建安正始
永嘉三代主流思潮的基本特點。此不僅與當時的社會動蕩不安有關(guān),也與人類在瘟疫面前的無能和無力感有關(guān)。?
時孔門儒家正統(tǒng)(如孔融)反曹,仍崇尚名教以尊漢室。而曹丕乃倡導清談,尚通脫非名教以破之。魏代漢后,玄言清談由曹丕等之提倡
而成為學術(shù)主流。晉室廢魏,司馬氏復以推崇名教為標榜。當時崇尚名教者擁漢、擁晉。反名教者則擁曹氏。阮籍說:“汝君子之禮法,誠天
下殘賊亂危死亡之術(shù)耳!(晉書,阮傳)古今論魏晉清談?wù)叨啵珜ι鲜錾鐣尘凹耙庾R形態(tài)特點,則鮮及之。??
9?
由于漢末的動亂,連年的戰(zhàn)爭及瘟疫殘害了無數(shù)人的生命,生存問題遂成為尖銳的問題,貴族、士人為躲避疾疫,延長生命,多親自入山
采集藥石。如名士“(嵇)康嘗采藥游山澤,會其得意,忽焉忘返。(晉書·嵇康傳)又如著名貴族、書法家王羲之“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
,采藥石,不遠千里,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嘆曰:‘我卒當以樂死’。ā稌x書·王羲之傳》)?
由此可知,山水之美,也是名士們在采藥與浪游之中發(fā)現(xiàn)的。當時士人所練導引吐納,服藥采煉之法,名為求仙,實仍是求現(xiàn)世的祛病健
身之術(shù)。?
針對“傷寒”的流行,當時士人流行服用一種能致人發(fā)熱的“寒食散”。 寒食散又名“五石散”。主要原料是
紫石英、
白石英、
赤石脂、
鐘乳、石
硫黃。(余嘉錫對此有詳考。)用這些原料煉出來的藥物,服用之后,據(jù)說能散寒氣,補不足,祛病延年。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總
論·寒食散發(fā)候篇》云:“近世尚書何晏,耽好聲色,始服此藥,心加開朗,體力轉(zhuǎn)強。京師翕然,傳以相授,歷歲之困,皆不終朝而愈。”
?
所謂“歷歲之困”,應(yīng)即指多年流行的瘟疫。換句話說,五石散在當時之流行,是由于被認為有治病之功效的。?
何晏說:“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自何晏用后,在士人中逐漸流行!昂成⒅诫m起于漢代,而用之者靡有傳焉。魏
尚書何晏首獲神效,由是大行于世,服者相導也!睍彝豸酥糜讶送扑],服后說:“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輕,行動如飛也。(全晉文
)服藥后生幻覺,稱“散心”,生幻力,狂走發(fā)散,稱“散步”。這些語言創(chuàng)自當時之服散者,一直流傳到今天。?
。坳P(guān)于寒石散祛治傷寒的藥效,史料中有所記載:“直閣將軍房伯玉服五石散十許劑,嗣伯為診之曰:‘卿伏熱,應(yīng)須以水發(fā)之,非冬月
不可!潦辉,冰雪大盛,令二人夾捉伯玉,解衣坐石,取冷水從頭澆之,盡二十斛。伯玉口噤氣絕,家人啼哭請止。嗣伯遣人執(zhí)杖防閣
,敢有諫者撾之。又盡水百斛,伯玉始能動,而見背上彭彭有氣。俄而起坐曰:‘熱不可忍,乞冷飲。’嗣伯以水與之,一飲一升,病都差。
自爾恒發(fā)熱,冬月猶單揮衫,體更肥壯。]??
10?
王瑤在《中古文學史論集》中指出長服五石散者,因藥性的作用,會影響人的性格,使人變得暴躁、狂傲。服藥使人的容顏會有所改觀,
服藥還使人的行為方式發(fā)生重大的變化。魯迅有一篇名作曾論及藥酒及魏晉文化風氣之關(guān)系,他注意到當時貴族士人多服藥任酒,形骸放浪,
形成特有的魏晉風度。魯迅說:?
“吃了散之后,衣服要脫掉,用冷水澆身;吃冷東西;飲熱酒。這樣看起來,五石散吃的人多,穿厚衣的人就少,……因為皮肉發(fā)燒之故
,不能穿窄衣。為了豫防皮膚被衣服擦傷,就非穿寬大的衣服不可。?
現(xiàn)在有許多人以為晉人輕裘緩帶,寬衣,在當時是人們高逸的表現(xiàn),其實不知他們是吃藥的緣故。一班名人都吃藥,穿的衣服都寬大,于
是不吃藥的也跟著名人,把衣服寬大起來了!還有,吃藥之后,因皮膚易于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襪而穿屐。所以我們看晉人的畫像
或那時的文章,見他衣服寬大,不鞋而屐,以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飄逸的了,其實他心里都是很苦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
》)。?
除此之外,為避疫疾傳染,當時許多士人遠避人世,尋找干凈土,于是又有回返尋找大自然的風尚,遂導致山水詩及山水文學的興起。?
服寒石散需以酒為餌,而且藥力必須借酒力發(fā)散。因此當時士人亦多縱酒!妒勒f新語》記:“王孝伯云:‘名士不必須奇才。痛飲酒,
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醮骹o云:‘三日不飲酒,覺形神不復相親! (《世說新語·任誕》)?
飲酒后
嗜睡,可以拒客絕交游,成為當時名士的處身之道,即所謂“閉關(guān)”。例如“阮籍,本有濟世之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
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鐘會數(shù)以時事問之,顧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獲免!?
《石林詩話》說:?
“晉人多言飲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于酒,蓋時方艱難,人各懼禍,惟托于酒,可以粗遠世故。蓋陳平、曹參以來用此策!稘h
書》記陳平于劉呂未判之際,日飲醇酒戲婦人,是豈真好飲邪?曹參雖與此異,然方欲解秦之煩苛,付之清凈,以酒杜人,是亦一術(shù)。不然,
如蒯通輩無事而獻說者,且將日走其門矣。流傳至嵇、阮、劉伶之徒,遂全欲用此為保身之計,此意惟顏延年知之。故《五君詠》云:‘劉伶
善閉關(guān),懷清滅聞見,韜精日沉飲,誰知非荒宴!缡秋嬚呶幢貏★,醉者未必真醉也。 (《苕溪漁隱叢話》引)??
11?
吳世昌說,魏晉名士習尚服藥、飲酒、清談、放蕩、狂狷、任性、好山水、好音樂、好享樂和自暴自棄的頹廢。近時文壇論及魏晉風度,
猶有人推崇魏晉時士人之服藥、飲酒、山水遨游,認為魏晉士人崇尚“自由”。卻殊不意識到這實際是根源于一種大不自由的背景——當時社
會動蕩,民生艱難,又時有人力不可控制的瘟疫流行,奪人性命。因此,對于士人來說,魏晉時期乃是充滿憂患的痛苦悲哀的時代。所謂通脫
、放達的存在主義,不過是精神上尋求解脫的一種自慰的表達方式而已。?
匈奴本身雖是漢代這場生物戰(zhàn)的最初發(fā)動者,但其本族后來也成為嚴重的受害者。史載自武帝征和年代后,匈奴部亦屢遭大疫,導致人口
銳減。在漢軍的打擊下,勢力急劇衰落。隨著北匈奴的西遷,在公元2世紀后,這種瘟疫爆發(fā)于中亞,2—3世紀流行到羅馬。公元6世紀中亞、
南亞、阿拉伯半島、北非,傳布到幾乎整個歐洲。其間反復發(fā)作,對中古歐亞歷史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中世紀晚期著名的文學作品《十日談》
,就與當時在意大利流行的“黑死病(鼠疫)及出血熱有關(guān)。但此已超出本文所討論的范圍了。?
。奂游摹h布里(Gavin Hambly)《中亞史綱要》:?
公元165年,在帕提亞戰(zhàn)役中發(fā)生了一次很著名的事件,當阿維狄俄斯·卡希厄斯率領(lǐng)的羅馬軍隊進入泰西封時,他們遭受了一種毀滅性的
流行病的襲擊,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同一時期在南阿拉伯地區(qū),也發(fā)生了一場大災(zāi)難,這場災(zāi)難只可能是一場可怕的流行病。而這種流行病開
始于貴霜帝國,又沿著貿(mào)易通道流傳到了古代世界的其他地區(qū)。]?
[
本帖最后由 塵源 于 2008/6/12 09:37 編輯 gydjdsj.org.cn/pharm/]
-----------《淮南子》與漢初政治斗爭
1.建元初年的意識形態(tài)辯論?
《淮南子》(即《淮南王書》又稱《淮南鴻烈》)是西漢初葉淮南王劉安命手下賓客集體撰作的一部奇書。劉安是漢武帝劉徹的叔父。此
書雜采戰(zhàn)國以來除儒學以外的百家之言,主要是黃老道家言論。包羅萬象,從天地開辟、宇宙洪荒到黃老養(yǎng)生之術(shù),無所不及。但表面上,卻
似乎絲毫未涉及當時的政治與時局。因此,古今論者,都以為這是一部雜駁斑爛的純學術(shù)之書。?
此書撰著于景帝一朝的后期,而于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進獻于朝廷。?
后人讀此書,無不以為此書只是一部意在求仙訪道博采黃老言的道家之書而已。而黃老道則為漢初文景以來所尊之官學。殊不知,此書乃
是建元初年間激烈政治斗爭和意識形態(tài)辯論的產(chǎn)物。?
漢初意識形態(tài)論爭的焦點是主張尊王攘夷的儒法家(宗荀子及今文公羊?qū)W派),與主張因循舊制、“蕭規(guī)曹隨”無為而治的黃老道家之爭
。從現(xiàn)代的觀點看,前者主張國家主義,后者主張自然放任,即自由主義。??
2.漢武帝一度危在旦夕?
建元元年(B.C140)劉徹登基,時年僅16歲。他一登基即重用主張加強王權(quán)的儒士出任將相。準備采納文景時期大為失意的賈誼、晁錯一
派的政治主張,即對內(nèi)削弱諸侯、加強中央,對外則抗御匈奴。劉安撰作《淮南子》,其所針對的,就是初登基的漢武帝劉徹。劉徹志在尊王
攘夷,削諸藩,破匈奴,實施“大有為”之政。劉安則主張因循舊范,無為而治。由此引申為政策,也就是要堅持漢初舊制,從而保護劉氏諸
王集團裂土稱王的既得利益。《淮南子》中有“主術(shù)訓”一篇,專講帝王之術(shù)。?
而建元初年主導政治大勢的,并不是已作了皇帝的年輕人漢武帝,而是素好黃老之道的太皇太后竇氏以及諸竇、諸劉列王貴威。竇氏于建
元二年臨朝干政罷免劉徹所任命的儒學將相,否定劉徹加強王權(quán)削弱諸侯的政策方向。這實際是一場未動干戈的宮廷政變。?
在這場政治爭論中,甚至漢武帝的舅舅、王太后之弟武安侯田蚡暗中也站到了劉安一邊。《漢書》淮南王傳記:劉安友善太尉武安侯田蚡
。(田蚡)與私語曰:“方今上無太子,宮車一日晏駕,非王而誰可立者?”淮南王大喜,厚賂武安侯。要知道此時之劉徹,年方十七、八歲
,正值盛年。除非遭遇突然之變,發(fā)生非正常死亡,怎么談得上“宮車一日晏駕”?而身居高位(漢太尉領(lǐng)有兵權(quán)相當于國防部長)的國舅田
蚡,竟然與劉安私下計議安排關(guān)于劉徹的后事問題,并屬望于劉徹這位老叔父作年輕皇帝的繼承人。由此可見當時劉徹政治地位之孤弱及危險
也。?
建元六年(B.C135年)太皇太后病危,死前天上出現(xiàn)彗星。劉安認為這種天象預兆著“兵當大起”,天下將要大亂。于是“治軍械,積金
錢”,準備武裝起事。于此而又見當時政局之險惡矣!???
3.人文學術(shù)難以完全超離政治?
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竇氏駕崩,劉徹終于主持了大政。元光元年(BC134年)間,他召見名儒董仲舒。董氏向他提出著名的“天人三策”,漢
武帝決心由此而推行全面改革。此即西漢史中值得大書一筆的“元光決策”。新政的首要方針是改革國家意識形態(tài),即“罷黜百家,首尊儒術(shù)
”。而所罷黜的百家言中,重點一為主張搞陰謀政治的縱橫家言,一為黃老之道也。直到田蚡死后,劉徹才知道了他與劉安的那次密謀。劉徹
說:如果田氏仍在,當滅族矣!元狩元年(B.C122年)劉安積蓄已久的反謀終于被揭露,被追究而自殺身死。漢武帝取得了最終勝利。?
這一段史事表明,歷史中的人文學術(shù)難以完全超離于政治。但是,后人已超越了這場歷史斗爭。今人談?wù)摑h初黃老之道,無為而治,常稱
嘆稱羨。然而,若不參照漢初及建元年間之大形勢,漢初儒道兩個學派這場大論爭就不能真正被理解。今人讀《淮南子》無不以為其僅是一部
學術(shù)著作。其然,其不然乎?
漢武帝建元新政之失敗
我在“《淮南子》與漢初政治斗爭”一文中,曾談到武帝“建元”年間發(fā)生了一場宮廷之變?龊,有友人對此提出質(zhì)疑。此事淹昧在
史料中,古今論漢武帝者皆未見論及。??
1. 漢初“無為而治”并非太平天下?
前人之論劉徹,多以其為太平天子,也有認為他是揮霍無度之敗家子者。認為劉徹上承文景盛世,國庫充盈,因而對外大規(guī)模用兵,“內(nèi)
窮侈靡,外攘夷狄”,致使“天下蕭然,財力耗盡”!稘h書》作者班固對漢武帝功業(yè)基本肯定,但也說:“如武帝之雄才大略,若不改文景
之恭儉,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認為漢武帝的失誤,在于改變了文景時代無為而治的黃老路線。?
實際上,文景之世并不是太平時代,而是潛伏危機的時代。?
漢文帝時產(chǎn)生了兩位具有宏觀戰(zhàn)略眼光的杰出政治家。一是賈誼,一是晁錯。賈誼出身平民,是研究《春秋左傳》的專家。20歲從政,33
歲早逝。生前曾多次問文帝提出富國強兵的改革建議,遭到列王公卿的反對。文帝忌憚朝野輿論的壓力,雖然重視賈生之論卻不敢采納。晁錯
是研治《尚書》的專家。在擔任太子家令時多次向文帝上書,提出削藩限制諸侯的政議,重農(nóng)主義的經(jīng)濟政策和擊胡備邊的對外戰(zhàn)略,文帝均
明確表示欣賞但也不敢采用。?
文帝時“匈奴連歲入邊,殺掠人民及畜產(chǎn)甚多。云中、遼東敝甚!蔽牡哿,匈奴兩路攻漢,“烽火逼于甘泉、長安”,兵鋒直逼距長
安不遠的皇帝行宮甘泉宮。(宮址在陜西淳化縣西北。)而文帝也只有以外
嫁公主納幣和親一策作為應(yīng)對。景帝初即位之第三年,以吳王、楚
王為首的劉姓七國諸侯即聯(lián)兵造反,其口號是“殺晁錯,清君側(cè)”。景帝不得不殺掉晁錯作為安撫,但諸侯并沒有退兵。兵連禍結(jié),內(nèi)亂一年
后才被中央平定。景帝在位僅十六年,其間匈奴五次入邊,殺掠人口,動以萬計。?
景帝時代,國政糜爛,法制荒疏。王公貴族囂張,官制世官世守!盀槔粽唛L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當此之時,“網(wǎng)疏而(豪)民富
,役財驕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武斷于鄉(xiāng)曲!薄白谑矣袊浯蠓蛞韵,爭奪奢侈無限度。(《通鑒》卷16)??
2.劉徹不是坐享其成的太平天子?
劉徹于建元元年16—17歲時繼父位成為皇帝。上臺后即任命信奉儒學的竇嬰為丞相,安排其舅父田蚡主持兵政為太尉,任命他當太子時的
兩位儒學老師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他毅然實行改革。?
改革的主要內(nèi)容,則本于其祖父漢文帝前元元年(前179)賈誼向漢文帝的建議,即:“改正朔,易服色,建官制,重禮樂,更秦法以立漢
制。”但是漢文帝當時對這種改革“謙讓未遑”,而年輕的劉徹則決心大刀闊斧實施之。?
這種制度的改革,最終目的是落實在要規(guī)范和限制諸侯及權(quán)貴無禮無法的亂妄之行,加強國家的權(quán)力,以便對外御侮。因而涉及到當時政
治制度的核心內(nèi)容,即權(quán)力與資源的重新分配,從而引起了朝野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
劉徹于即位的當月(建元元年十月),即下詔要各地舉薦“直言敢諫之士”。各地推薦上來一百余人,劉徹一一召見,親自策問“古今治
亂之由,長治久安之道。”從平民中擢撥了董仲舒、嚴助等一批后來的名臣。但劉徹所注意的,并不是應(yīng)付一時的對策,而是統(tǒng)籌全局和長遠
的總體戰(zhàn)略思想。?
他的老師王臧推薦宿儒魯申公作皇帝顧問。這位申公曾作過楚王劉戊的賓客,七王之亂時由于反對楚王叛亂一度被楚王罰為奴隸。劉徹派
人以安車駟馬恭敬迎接,向其“征問古今治亂之事”。但申公拿不出高明的理論,只說:“為政不在多言,重在力行。”這種見解令劉徹大為
失望,因為他當時更為關(guān)注的是要設(shè)計一套全新的國家戰(zhàn)略和理論。??
3.建元新政及竇氏政變?
為了抑制諸侯在中央的政治影響力,劉徹命令當時駐在京城的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同時命令各地包括各封國、諸侯領(lǐng)地開放城門,不得
私設(shè)關(guān)卡限制往來出入。這是打破地方割據(jù)的重要舉措。還下令對貴族子弟橫行不法者實施懲戒,削除其貴族屬籍。這些措施引起了列侯、宗
室貴族們的強烈不滿,“毀新政日甚”。都集聚到太皇太后竇氏周圍告狀詆毀。于是太皇太后要劉徹廢棄儒學而采行黃老之道,恢復文景時代
的“無為之治”。?
但劉徹拒絕聽從,反而讓趙綰上書,建議皇帝對于國事不必報知請示于“東宮”即太皇太后。竇氏大怒,派人訪察趙綰、王臧莫須有的“
奸利”之事,以此斥責劉徹。終于下令逮捕趙綰、王臧,迫使二人于獄中含冤自殺,而漢武帝當時竟無力保護自己的老師。其后,竇氏罷免了
丞相竇嬰、太尉田蚡,將申公逐回老家。轟轟烈烈的建元新政被迫偃旗息鼓了。?
轟轟烈烈的建元新政不到一年即告失敗。當時在列王貴族及諸竇宗室中無疑發(fā)生了欲廢黜皇帝的暗流,所以才出現(xiàn)了田蚡與劉安密議的一
幕。這一點還可以從以下一則史事中得到旁證。?
據(jù)《資治通鑒》記:當初武帝被立為太子,靠的其姑母長公主劉嫖。條件是劉徹娶長公主獨女陳阿嬌為妻。劉徹即位后,陳阿嬌成為皇后
。長公主自恃擁立皇帝有功,向劉徹請求利益無厭。武帝深患之。而陳皇后驕悍,于是劉徹疏遠阿嬌。而劉徹的母親王太后立即警告他說:你
新即皇位,大臣未服。先為改制,太皇太后已怒,F(xiàn)“又忤怒長公主,必重得罪,宜深慎之!”所謂“大臣未服”,即指公卿權(quán)貴中反對劉徹
的暗流。所謂“必重得罪”,就是皇帝要當不成了。
劉徹是極其聰明之人,馬上轉(zhuǎn)而“恩禮”長公主、陳皇后。從建元二年至建元六年間,他四處游浪射獵,不再過問大政方針,“無為而治
”。由于長公主的保護與劉徹的韜光養(yǎng)晦,才使他的帝位得以保全。?
建元六年竇氏死后,劉徹的帝權(quán)得到恢復。他再度改元,將年號命名為“元光元年”。所謂“元光”,這一年號顯然是具有象征意義的。
此后數(shù)十年間,劉徹每隔六年即更改一次
年號;表明建元六年之間的失敗記憶對他留下的印象是多么深刻!?
元光元年以后,劉徹遂開始推行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把漢朝推上了全盛的時代。在歷史和政治中,時間也是一種力量,劉徹是懂得這
一點的。
-----------何新老師的文章好!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