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榔玉、賓門、
橄欖子、青仔、國馬。
來源 為棕櫚科植物
檳榔Areca catechu L.的種子。
植物形態(tài) 常綠喬木,高達17m或更高,干直立,不分枝。葉長1.3~2m,羽狀全裂,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0~70cm,先端呈不規(guī)則分裂;柄呈
三棱形,具長葉鞘。花單性同株;肉穗花序生于葉束下,多分枝,成圓錐形,基部有黃綠色佛焰苞;雄花小而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較大而少,著生于總軸或分枝基部,子房上位,1室。堅果卵形,紅色,有宿存花萼及花瓣;ㄆ3~8月,果期11 月至次年5月。常栽培在陽光較充足的林間或林邊。
采制 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實,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種子,干燥。
產地 海南、廣西、云南、福建、臺灣。
性狀 種子呈扁球形或圓錐形,高1.5~3.5cm,底部直徑1.5~3cm。表面淡黃棕色或淡紅棕色,具稍凹下的網狀溝紋,底部中心有圓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一明顯瘢痕狀種臍。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可見棕色種皮和白色胚乳相間的大
理石樣花紋。氣微,味澀、微苦。
化學成分 含檳榔堿(arecoline)、檳榔次堿(arecaidine)、檳榔副堿(arecolidine)、檳榔高堿(homoarecoline)等生物堿及多種鞣質、脂肪酸類成分。
藥理 有驅蟲作用,檳榔堿是此作用的有效成分;有抗真菌、抗病毒作用;其所含的檳榔堿對膽堿受體產生作用,與毛果
蕓香堿相似,可興奮M-膽堿受體引起腺體分泌增加;可改善
氯丙嗪引起的活動減少及記憶力損害。
性味 性溫,味苦、辛。
功能主治 殺蟲消積,降氣,行水,截瘧。用于絳蟲、蛔蟲、
姜片蟲病,蟲積
腹痛,積滯瀉痢,里急后重,
水腫腳氣,
瘧疾。用量3~9g;驅絳蟲、姜片蟲30~60g。
配伍應用 ①積滯瀉痢,里急后重:配
木香、
枳實、
青皮、
大黃等。②水腫腳氣:配
商陸、
茯苓皮、
澤瀉等。③瘧疾:配
常山、
草果等。④
絳蟲病:單用,或配
南瓜子、
雷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