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骨折復位 一般都在直視下,利用器械和手法進行。輕微的重疊移位和側移位,可用骨膜剝離器插入骨折端之間,利用杠桿作用,撬開骨折端,在助手輕輕牽引肢體遠端并矯正旋轉成角移位的同時,術者用手指或另一骨膜剝離器矯正側移位[圖⑷]。較明顯的重疊移位和側移位,在兩位助手的手法牽引和反牽引矯正重疊移位和旋轉移位后,術后用持骨鉗夾住兩骨折端,反向用力以矯正側移位[圖⑸]。陳舊性移位骨折可借助骨折復位器逐步調整復位。
⑸用持骨鉗夾住骨折端, 在手法牽引下反向牽拉復位 |
圖1 骨折切開復位術 |
6.內固定或植骨 除污染嚴重和超過12小時的開放性骨折外,一般在切開復位的同時行內固定術(方法見內固定術)。2周以后的骨折、陳舊性骨折以及血運不好、愈合有困難的新鮮骨折,應在切開復位的同時行植骨術,以促進骨折愈合。醫(yī).學.全.在.線.網(wǎng).站.提供
7.縫合 徹底止血,沖洗傷口后,逐層縫合。切口大、滲血較多者應作負壓引流。
[術中注意事項]
1.術中應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這是預防感染的關鍵。消毒鋪巾后用護皮膜或消毒“襪套”保護切口,使切口與周圍皮膚隔離。盡量避免手指接觸切口或伸入關節(jié)內,以防污染。
2.如無禁忌,術中應當使用充氣止血帶,使出血減少,解剖層次清楚,便于手術進行。但每次使用時間不得超過1小時,松開止血帶后要仔細止血。
3.骨折端復位后,縫合切口前應檢查骨折端對位情況。關節(jié)內骨折應攝片檢查,如發(fā)現(xiàn)復位不滿意,應重新復位及內固定。
[術后處理]
1.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一般常用各種類型的石膏作外固定。石膏固定完成后,應待其干燥硬固后,始可搬動病人。
2.抬高傷肢,密切觀察肢體的血運和指(趾)的活動,如有異常情況,應迅速查明原因,及時處理。如為外固定太緊應立即放松;如有神經(jīng)受壓,要及早解除壓迫。
3.在指導下,鼓勵病人應盡作傷肢肌肉和關節(jié)的功能鍛煉。
4.術后24~48小時拔出負壓引流管。術后10~14日拆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