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牛舌子樹、小木通、一母三樣、一種三苗 |
漢語拼音 | nai jiang m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浦参锂惾~榕的根或全株。 |
動植物形態(tài) |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5m。樹皮灰褐色;幼枝紅褐色,節(jié)短。葉互生,變異大;葉柄長 1.5-6cm,紅色;托葉披針形.長約1cm;葉片倒卵狀橢圓形、倒卵形、披針形或琴形,長7-18cm,寬2-7cm,先端長漸尖急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全緣或微波狀,葉表面粗糙,背面有細小鐘乳體;基生脈3條,短,紅色,側(cè)脈5-15對;ㄐ蛲校ㄩ殴)成對生于葉腋,稀單生,無柄,球形或圓錐形,光滑,直徑6-10mm,頂生苞片臍狀,基生苞片3,卵圓形,成熟榕果紫黑色;雄花、瘦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內(nèi)壁;雄花散生,花被片火4-5,匙形,雄蕊2-3;癭花花被片5-6,花柱短;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內(nèi)壁,花被片4-5,花柱側(cè)生。瘦果;ㄆ4-5月,果期5-7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中海拔的山谷、水邊、林區(qū)濕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苦;澀;微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風除濕;化痰止咳;活血;解毒 |
功效分類 | 祛風除濕藥;化痰止咳藥;活血藥;解毒藥 |
主治 | 風濕痹痛;咳嗽;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Ficus heteromormorpha Hemsl. |
科屬分類 | ?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