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棕櫚木子、棕筍 |
漢語拼音 | zong lv hua |
英文名 | flower of Fortune Windmillpalm |
藥材基原 | 為棕櫚科植物棕櫚的花蕾及花。 |
動植物形態(tài) | 棕櫚,常綠喬木,高達(dá)10m。莖桿圓柱形,粗裝挺立,不分枝,徑約20cm,殘留的褐色纖維狀老葉鞘層層包被于莖桿上,脫落后呈環(huán)狀的節(jié)。葉簇生于莖頂,向外展開;葉柄堅硬,長約1m,橫切面近三角形,邊緣有小齒,基部具褐煞費(fèi)苦心纖維狀葉鞘,新葉柄直立,老葉柄常下垂;葉片近圓扇狀,直徑60-100cm,具多數(shù)皺摺,掌狀分裂至中部,有裂片30-50,各裂片先端淺2裂,上面綠色,下面具蠟粉,革質(zhì)。肉穗花序,自莖頂葉腋抽出,基部具多數(shù)大型鞘狀苞片,淡黃色,具柔毛。雌雄異株;雄花小,多數(shù),淡黃色,花被6,2輪,寬卵形,雄蕊6,花絲短,分離;雌花花被同雄花,子房上位,密被白柔毛,花柱3裂。核果球形或近腎形,直徑約1cm,熟時外果皮灰藍(lán)色,被蠟粉;ㄆ4-5月,果期10-12月。 |
資源分布 | 長江以南各地多有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栽培于村邊、溪邊、田邊、丘陵地或山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4-5月花將開或剛開放時連序采收,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花含24種氨基酸,主要為5-羥基-2-哌啶酸(5-hydroxypipecolic acid),天冬酰胺(asparagine)和γ-氨基丁酸(r-aminobutyric acid)。另,花序含一種抗真菌蛋白質(zhì)TP-1。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澀;性平 |
歸經(jīng) | 肝;脾經(jīng) |
功效 | 止血;止瀉;活血;散結(jié)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收澀藥 |
主治 | 血崩;帶下;腸風(fēng);瀉;瘰疬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10g;或研末,3-6g。外用:適量,煎水洗。 |
用藥禁忌 | 《本草拾遺》:初生子戟人喉,未可輕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治大腸下血: 棕筍(即棕櫚之花苞)煮熟切片,曬干為末,蜜湯或酒服一二錢。 (《瀕湖集簡方》)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本草拾遺》:棕櫚初生子(指棕櫚之花蕊)黃白色,作房如魚子,有小毒,破血。 2.《綱目》:棕魚(即棕筍)皆言有毒不可食,而廣、蜀人蜜煮醋浸以寄遠(yuǎn),乃制去其毒爾。 3.《本草拾遺》:破血。 4.《履巖本草》:食之破婦人血?dú),不作胎孕?br> 5.《天寶本草》:酒熬治氣火瘰疬。 6.《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用于高血壓癥,有預(yù)防腦溢血之功。 7.《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血崩,腸風(fēng),血痢,瘰疬。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los Trachycarp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Trachycarpusfortunei(Hook.)H.Wendl. |
科屬分類 | 棕櫚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